浙商宏观:2023年个人所得税收入达到了14775亿元,占全国税收收入的8.16%纳税征收税种

个人所得税是直接税,税基为9项个人收入,税收规模约占全国税收收入8%左右。在我国,个人所得税的特征主要体现在累进税率与比例税率并用、实行分类征收以及费用扣除额较宽这三个方面。

个人所得税法于1980年出台,截至2024年共修订7次。个人所得税的修订体现了税收政策与国家宏观经济政策的协同与配合,具有增加财政收入,调节收入分配和辅助宏观调控的多重功能。在央地关系上,从1993年分税制改革到2001年个人所得税被划归为地方固定收入。2001年为“防止重复建设,减缓地区间财力差距的扩大,支持西部大开发,逐步实现共同富裕”,个人所得税在2002年调整为比例为“50:50”的共享税,2003年进一步调整为央、地“60:40”的共享税并沿用至今。

内容摘要

>>中国的个人所得税如何征收?

个人所得税涵盖了工资、薪金所得;劳务报酬所得;稿酬所得;特许权使用费所得;经营所得;利息、股息、红利所得;财产租赁所得;财产转让所得;以及偶然所得等多种类型的收入。个人所得税执行分类征收模式,前四项所得(即综合所得)按纳税年度合并计算个人所得税,课源制和申报制两种主要征纳方法并行。在计算出应纳税所得额的基础上,我国个人所得税的税率体系分为累进税率和比例税率两种模式,对综合所得和经营所得实行累进税,对其他所得实行比例税。个人所得税制度在设计上充分考量了纳税人的实际负担能力和社会公平原则,为此设立了多元化的减免方式。

>>历次改革体现个人所得税增加财政收入,调节收入分配和辅助宏观调控的多重功能。

>>风险提示

政策落地超预期;地缘政治形势变化超预期。

正文

1

个人所得税是我国的重要税种

个人所得税占全国税收收入8%左右,其是直接税,具有增加财政收入,调节收入分配、辅助宏观调控的多重作用。在我国,个人所得税的特征主要体现在累进税率与比例税率并用、实行分类征收以及费用扣除额较宽这三个方面。

1)个人所得税负有调节收入分配、促进社会公平的功能

2023年个人所得税收入达到了14775亿元,占全国税收收入的8.16%。这一税种不仅为国家财政提供了可观的收入,还在调节收入分配、促进社会公平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个人所得税是一种直接税,其税负由纳税人直接负担,能够直接对纳税人的收入进行调节,从而更有效地实现税收的公平性和效率。

2)征税范围广,实行分类征收

个人所得税执行分类征收模式。实行分类征收制度,可以针对不同类型的所得实行不同的征税方法,便于体现国家的政策导向,同时也有助于加强税源控管,简化纳税手续。

个人所得税的征税范围广泛而全面,涵盖了工资、薪金所得;劳务报酬所得;稿酬所得;特许权使用费所得;经营所得;利息、股息、红利所得;财产租赁所得;财产转让所得;以及偶然所得等多种类型的收入。在这一框架下,居民个人的前四项所得(即综合所得)是按纳税年度合并计算个人所得税的,而非居民个人的前四项所得则根据月份或次数分项计算。对于纳税人取得的第五项至第九项所得,税法也规定了相应的计税方法。

在税基方面,应纳税所得额的计算方式因所得类型而异,体现了税收制度的灵活性和适应性。对于居民个人的综合所得,是以每一纳税年度的收入额为基础,减去固定的六万元费用以及专项扣除、专项附加扣除和依法确定的其他扣除后的余额作为应纳税所得额。非居民个人的工资、薪金所得,则是每月收入额减除五千元后的余额作为应纳税所得额。劳务报酬所得、稿酬所得、特许权使用费所得,则以每次收入全额作为应纳税所得额。经营所得的计算则更为复杂,需要扣除成本、费用以及损失后确定应纳税所得额。财产租赁所得和财产转让所得也有各自独特的计算方法,前者根据收入额的不同采用定额或定率扣除方式,后者则是扣除财产原值和合理费用后计算。至于利息、股息、红利所得和偶然所得,则直接以每次收入额为应纳税所得额。

3)累进税率与比例税率并用

累进税率与比例税率的并用,既能够合理调节收入分配,体现税收公平原则,又便于实行源泉扣缴,简化计算过程。在计算出应纳税所得额的基础上,我国个人所得税的税率体系分为累进税率和比例税率两种模式。具体来说,综合所得适用3%至45%的超额累进税率;经营所得适用5%至35%的超额累进税率;而对于利息、股息、红利所得,财产租赁所得,财产转让所得和偶然所得,则适用20%的比例税率。这种税率模式的设计,兼顾了税收的公平性和简便性,确保了税负与收入水平相匹配。

4)费用扣除额较宽

我国个人所得税制度在设计上充分考量了纳税人的实际负担能力和社会公平原则,为此设立了多元化的减免方式。

4.1)个人养老金递延纳税优惠政策

根据2022年11月《关于个人养老金有关个人所得税政策的公告》推出了个人养老金的递延纳税优惠政策,旨在通过税收激励手段,鼓励居民积极参与个人养老金计划,从而增强个人养老保障能力。一是养老金年缴纳上限为12000元,二是个人养老金资金账户内的投资收益在政策规定的期限内暂不征收个人所得税。三是养老金单独按照3%的税率计算缴纳个人所得税。

4.2)疫情期间的缓缴政策

一是出台了个人所得税的缓缴政策支持个体工商户的复工复产。2020年国税总局发布《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小型微利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延缓缴纳2020年所得税有关事项的公告》,允许个体工商户在2020年5月1日后暂缓缴纳当期的个人所得税,延迟至2021年首个申报期内一并缴纳。

二是对医护人员减税。为了鼓励社会各界积极参与疫情防控工作,国家出台了针对医务人员和防疫工作者的个人所得税免征政策。财政部2020年出台《财政部税务总局关于支持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防控有关个人所得税政策的公告》,对参加疫情防治工作的医务人员和防疫工作者获得的补贴和奖金进行免税。

三是捐赠抵免个税。《财政部税务总局关于支持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防控有关捐赠税收政策的公告》规定,企业和个人通过公益性社会组织或直接向医院捐赠用于疫情防治的医用物资等物品,可以在缴纳所得税前全额扣除。

4.3)自贸港的税收优惠政策

通过个人所得税减免政策促进地区发展。2020年6月财政部和税务总局颁布《关于海南自由贸易港高端紧缺人才个人所得税政策的通知》,帮助吸引高端人才,促进自贸港的发展。具体内容是自2020年初至2024年底,对符合条件的(例如居住满183天等)在海南自由贸易港工作的高端人才和紧缺人才,其个人所得税实际税负超过15%的部分,予以免征。

5)征税方式采取课源制和申报制两种方法

在我国,个人所得税的征收管理采取了课源制和申报制两种主要征纳方法。一是课源制,也称为源泉扣缴制度,是指由支付所得的单位或个人在支付所得时代扣代缴税款的方式。这种制度主要应用于工资、薪金等固定所得的征收,是当前主要的缴税方式之一。课源制的优势在于能够有效保护税源,确保税款的及时足额入库,减少税收流失,同时简化纳税手续,方便征纳双方。二是申报制,指纳税人按照规定的期限自行向税务机关申报纳税的方式。这种制度适用于其他不固定或难以代扣代缴的所得,包括工资、薪金所得,劳务报酬所得,稿酬所得,特许权使用费所得等。申报制能够增强纳税人的自主性和责任感,提高税收征管的效率和质量。

2

个人所得税改革与宏观经济政策紧密相连

1980年出台至今,我国个人所得税共经历7次修订,历次个人所得税的调整均体现了税收政策与国家宏观经济政策的协同与配合,一是与宏观政策协同,二是调节居民收入与社会公平,三是为国家财政收入的稳定增长提供有利保障。

1)1980年出台,适应改革开放后外国人来华和私营经济发展的需要

我国个人所得税从1980年9月10日出台,实际于1981年实施,初始主要对外国人征税,后在进行收入调节、维持社会公平上愈发重要。改革开放前我国实行计划经济,个人不能进行生产经营活动,因而虽有税种,但并未实际开征个人所得税。改革开放时期,我国提出了对内搞活、对外开放的政策,外国人来华工作经商的案例增多,涉及到对外国人课税的问题(外国人在海外多缴个人所得税,而我国并未实际开征,带来了税改需求)。1980年以后,我国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所得税法》(1980.09.10),规定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居住满一年的个人,从中国境内和境外取得的所得,都按照规定缴纳个人所得税(不满一年则中国境内收入交个人所得税)。

设定较高免征额,实际对外国人征收为主。1980年个税设立800元以下的免征额,而1980年我国人均GDP仅468元,大部分个人并未被个税覆盖。征税收入的范围包括6项,分别适用超额累进税和比例税。一是工资、薪金所得,二是劳务报酬所得,三是特许权使用费所得,四是利息、股息、红利所得,五是财产租赁所得,六是经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确定征税的其它所得。其中,工资、薪金所得适用超额累进税率,税率为5%至45%,其他所得适用比例税,税率为20%。

改革开放私营经济发展,带来二次分配需求,形成复合税制体系。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我国逐步打破了个人收入分配上的平均主义,私营经济蓬勃发展,城镇私营企业和个体就业人员数从1979年32万人增至1990年671万人。个体工商户和私营业主阶层与普通工薪阶层的收入贫富差距逐渐拉开,出于调节分配差距,维护社会和谐以及深化改革开放的目的,我国又在1986至1987年相继出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个体工商业户所得税暂行条例》(1986.01.07)以及《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收入调节税暂行条例》(1986.09.25),先后开征了国营企业奖金税、国营企业工资调节税、集体企业奖金税、事业单位奖金税、城乡个体工商户所得税、个人收入调节税。

从1987年开始,我国对个人收入进行调节的税种形成了一个按纳税人类型、内外有别,且对内是多税种、多次征的复合税制体系。具体而言,对外籍个人(含港澳台同胞)开征个人所得税,对不是城乡个体工商户的我国公民开征个人收入调节税,对城乡个体工商户征收城乡个体工商户所得税,同时对国营企业、集体企业和事业单位发放给个人的奖金、工资从发放源头征收奖金税、工资调节税,实行总额调节。

2)数次修订适应经济发展需要

2.1)1993年第一次修订,多税合一

1993年10月31日,为了统一税政、公平税负、规范税制,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四次会议于1993年10月31日通过了《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所得税法〉的决定》,对个人所得税法进行第一次修正。

1994年1月1日起,通过废止和合并6个对个人收入进行直接调节的税种,我国形成了新中国成立以后第一套内外统一的个人所得税制度,个人所得税也成为我国境内直接对个人收入进行调节的唯一税种。

2.2)1999年至对储蓄存款利息征税,促进消费

1999年8月30日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对个人所得税法做出第二次修订,重点是恢复对储蓄存款利息所得征收个人所得税。

97年亚洲金融危机,我国货币政策放松,1年期贷款基准利率由1996年的12.1%降至2002年的5.3%,并保持低位到2004年。但我国居民储蓄率较高,弱化了货币政策向消费、投资的传导。恢复对储蓄存款利息征税,有利于促进我国居民消费,增加市场活力,鼓励居民将资金从银行取出投入到消费和投资领域,从而推动经济增长。

2.3)2001年个人所得税央地分成改革,从地方税变成共享税,当前央、地以60:40分成

1979年改革开放后中央政府向地方政府下放了诸多财政管理权力。中国的财政体制采用“包干制”,地方财政每年仅向中央交纳定额的财政税收。包干制导致中央财政紧张,1993年分税制改革前夕,中央政府财政收入为全部的22%,地方政府为78%;中央政府的财政支出为全部的28.3%,地方为71.7%;中央的财政出现入不敷出的情况。

1993年中国开始进行分税制改革,根据1993年《关于实行分税制财政管理体制的决定》,个人所得税被划归为地方固定收入。

二是为“防止重复建设,减缓地区间财力差距的扩大,支持西部大开发,逐步实现共同富裕”,个人所得税将在2002年调整为共享税比例为“50:50”的共享税,2003年进一步调整为央、地“60:40”的共享税。

2.4)2005年提高免征额,适应经济发展需要

2005年10月27日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对个人所得税法做出第三次修订,一是将所得税减除用标准由800元/月提高至1600元/月,二是进一步扩大了纳税人自行申报范围。

2004年时我国人均GDP已经达1.2万元,工薪阶层绝对收入增高使得个人所得税税负相对加重。个人所得税在我国财政收入中比重由2000年5.2%增至2005年7.3%。提高个税免征额有助于降低工薪阶层的个税缴纳比例,从而发挥个税调节整个社会收入差距、维护社会公平的作用。

2.5)2007年6月减征利息税

2007年6月29日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对个人所得税法做出第四次修订,赋予国务院规定储蓄存款利息所得开征、减征、停征个人所得税及其具体办法的职能,国务院据此作出了减征利息税的决定。

原因一是增加储蓄存款利息税对储蓄率的影响不明显。我国储蓄倾向较高,利息税在促进居民消费方面效果不明显,1999年征收储蓄存款利息税后总储蓄率还是持续上行。二是对储蓄存款利息征税成本较大。随着银行业的发展,居民银行账户增多,征税复杂,且储蓄存款利息规模小。三是2005年我国面临经济过热问题,受出口经济拉动我国CPI在2004年9月一度增至5.2%,减征利息税之后可能提高储蓄率,帮助放缓经济。

2.6)2007年12月、2011年6月两次提高个税免征额

2007年12月29日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对个人所得税法做出第五次修订,将工资、薪金所得减除费用标准由1600元/月提高到2000元/月。

2011年6月30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对个人所得税法做出第六次修订,将工资、薪金所得减除费用标准由2000元/月提高到3500元/月,调整了工薪所得税率结构,也调整了个体工商户生产经营所得和承包承租经营所得税率级距,将扣缴义务人、纳税人申报缴纳税款的时限由次月7日内延长至15日内。

两次修订个税免征额主因还是以适应经济水平的发展,保持合理税负,提高个人所得税在调节收入,改善社会公平方面的作用。尤其是2010年以后,地产繁荣发展,相对降低了居民购买力,11年改革的力度更大。

2.7)2018年7月提高免征额,同时设立6项附加扣除,减税缓解经济压力

2018年8月31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会对个人所得税法做出第七次修订。此次个人所得税法修改,实现了从分类税制向综合与分类相结合税制的重大转变,一是将工资薪金、劳务报酬、稿酬和特许权使用费等四项所得纳入综合征税范围,实行按年汇总计算征税,减除费用标准由3500元/月提高至5000元/月(60000元/年),优化调整了税率结构,二是设立了子女教育、继续教育、大病医疗、住房贷款利息、住房租金、赡养老人等六项专项附加扣除。

原因一是个人所得税规模过大。从2012年开始(5.78%),个人所得税占税收收入的比重就在不断增大,到2017年,个人所得税收入已达到11966亿元,占全国总税收收入比重的8.29%,成为仅次于增值税、企业所得税的第三大税种。按照此趋势,个人所得税的征收规模将继续上涨,可能会直接减少个人的可支配收入,从而影响个人的消费水平。2018年改革后个人所得税占全部税收收入的比重回落至2019年的6.57%。

二是减税缓解经济压力。2017年后我国GDP同比增速由2017年初7%降至2018年末6.5%。在此背景下,大幅度减少个人所得税成为促进消费,缓解经济压力的重要举措。

风险提示

政策落地超预期。房地产、地方债务、中小金融机构是当前我国防范化解风险的重点领域,如果出现局部风险暴露,可能会出现财税政策超预期落地执行。

地缘政治形势变化超预期。如果大国博弈过程中各国基于利益需求达成军事合作,可能会加大我国面临更大的外部压力,或对经济和金融稳定构成一定威胁。

THE END
1.税收制度的核心要素是()税收制度的核心要素是() A.征税对象B.税率C.税基D.税源 点击查看答案&解析进入题库练习 查答案就用赞题库小程序 还有拍照搜题 语音搜题 快来试试吧 无需下载 立即使用 你可能喜欢 单项选择题 纳税义务人通过改良技术,加强经营管理,提高效益,降低成本,使税负无形中消失的现象,是() A.前转 B.消转 C....https://m.ppkao.com/mip/tiku/shiti/10951785.html
2.税收的核心特征是什么(税收的核心特征是什么意思)本文解答了关于《税收的核心特征是什么》相关内容,同时关于1、税收的核心特征是什么性,2、税收的核心特征是什么,3、税收的核心特征是什么意思,4、税收的核心内容是,5、税收的核心要素是什么,的相关问答本篇文章福途教育网小编也整理了进来,希望对您有帮助。税收的核心特征http://www.designclub.com.cn/176956.html
3.税收法律关系税收法定主义原则是世界各个国家都明文规定的,在没有国会同意的情况下政府也不能够擅自开征停征税收或者是修改税收的相关要素.所以,从广义而言,国家与纳税人之间的税收性法律关系以及与税收分配法律关系共同构成的税收法律的重心都包含在税收法律中,而税收法律关系的核心则是税收分配法律关系。 税收法律关系的产生 税收...https://baike.kuaiji.com/v16815742.html
4.银符考试题库在线练习12. 下列各项中,构成税收制度基本要素的有 。 A.纳税人 B.纳税环节 C.税率 D.立法机关 E.课税对象 A B C D E 13. 我国政府预算周期包括 等环节。 A.预算编制 B.预算审查批准 C.预算执行 D.预算准备 E.决算 A B C D E 14. 中央银行的职能包括 。 A.银行的银行 B.政府的银行 C.议会的银行...http://www.cquc.net:8089/YFB12/examTab_getExam.action?su_Id=6&ex_Id=7417
5.中国种业的主要矛盾与振兴之道推荐阅读资讯因此,必须达成跳出种业、振兴种业的共识。种业必须融入农业全产业链,确定服务增产、提质、增效的目标任务,完善要素配置,建设科技创新、科技推广服务两大体系,乃是种业振兴的初心和本源。 1.1.1.2 体制机制难题 当下,种业振兴所需必不可少的核心要素及资源分割在不同区域和不同层级的政府部门、事业单位、企业等机构,...https://www.chinaseed114.com/news/25/news_120807.html
1.税收法律制度的核心要素是()。税收法律制度的核心要素是( )。 A. 纳税义务人 B. 课税对象 C. 税率 D. 法律责任 正确答案:C 分享到: 答案解析: 本题考核税收法律制度的核心要素。税率是税法的核心要素。税率的高低直接关系到国家收入的多少和纳税人负担轻重。 统计:共计151人答过,平均正确率25.82% 问题:进入高顿部落发帖帮助...https://www.gaodun.com/q/300zmp
2.税收制度的核心要素是()税收制度的核心要素是() 单选题 试题出自试卷《00060《财政学》预测卷(八)》 税收制度的核心要素是() 问题1选项 A.纳税人 B.课税对象 C.税源 D.税率 参考答案:查看答案查看解析https://www.educity.cn/tiku/10553605.html
3.最优税收就是有关税收的三个基本要素(纳税主体税额税率)之间...刷刷题APP(shuashuati.com)是专业的大学生刷题搜题拍题答疑工具,刷刷题提供最优税收就是有关税收的三个基本要素(纳税主体、税额、税率)之间的一种权衡。( )A.正确B.错误的答案解析,刷刷题为用户提供专业的考试题库练习。一分钟将考试题Word文档/Excel文档/PDF文档转化为在https://www.shuashuati.com/ti/547aa3929ae447a1a17618a59c190b54.html?fm=bda85e397c6e8b12887b21b5f4e85743a2
4.税法重点知识点总结税率是税法规定的每一单位课税对象与应纳税款之间的比例,是每种税收基本法构成的最基本要素之一。税率是国家税收制度的核心,它反映征税的深度,体现国家的税收制度。一般来说,税率可分为比例税率、累进税率、定额税率三种。 税法的分类 按各税法的立法目的、征税对象、权益划分、适用范围、职能作用的不同,可作不同的...https://www.ruiwen.com/zongjie/1262866.html
5.自学考试中国税制知识点重要串讲汇总一、税收要素征税对象,纳税人,税率(中心环节),纳税环节,纳税期限,减免税。前三个为基本要素。 (一)征税对象 1.定义:指对什么东西征税,即征税的目的物。(规定了税的名称) 2.与之相关的几个概念:税目:征税对象的具体的内容。计税依据:征税对象的计量单位和征收标准。(从量、从价)税源:税收收入的。 https://www.eol.cn/baokao/zk-wyw/20230716165843.html
6.国家秘书三级2006年5月国考真题4、在企业文化诸要素中,居于核心地位的是( ) (A)企业规章制度 (B)企业价值观 (C)企业形象 (D)企业目标 5、爱风敬业的意思是( ) (A)只要工作符合自己的兴趣,就努力去做好 (B)不管从事何种工作,从业人员不能想“跳槽” (C)选择工作时,要把个人专业和能力放在第一位 ...https://www.hqwx.com/web_news/html/2010-11/201011260226124199.html
7.税法基本原则核心是怎样的税收法定原则是税法基本原则中的核心。税收法定原则也称为税收法定主义,是指税法主体的权利义务必须由法律加以规定,税法的各类构成要素都必须且只能由法律予以明确。税收法定主义贯穿税收立法和执法的全部领域,其内容包括税收要件法定原则和税务合法性原则。 1.税收要件法定原则是指有关纳税人、课税对象、课税标准等税收要...https://www.dongao.com/zckjs/sf/202310124376568.html
8.税收法定原则到底是什么2、税收要素法定。这指的是税收要素必须由法律明确规定。所谓税收要素,具体包括征税主体、纳税主体、征税对象、税率、纳税环节、纳税期限和地点、减免税、税务争议以及税收法律责任等内容。税收要素是税收关系得以具体化的客观标准,是其得以全面展开的法律依据。因此它成为税收法定原则的核心内容。 3、程序法定。其基本含义...https://www.66law.cn/laws/173153.asp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