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经济背景下数据要素参与收入分配的制度进路研究 改革动态

摘要: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是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课题,对社会经济高效发展和人民幸福生活具有重要意义。在数字经济背景下,居民收入分配的公平性和高效性面临新的挑战。从数据要素参与初次收入分配的现存问题出发,依据数据要素价值生成路径剖析数据要素的初次分配关系,结合十九届四中全会与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十次会议任务部署要求,提出数据要素参与收入分配的三层次制度进路,初步构建“三步走”的初次分配、监管激励相容的第二次分配和长效运行的第三次分配制度框架体系。

关键词:数据要素;数字经济;收入分配

在数字经济背景下,数据要素通过提升生产技术和优化生产资源配置实现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数据成为与土地、劳动、资本、技术等撬动农业经济、工业经济的生产要素并列的、支撑数字经济发展的核心生产要素。然而数据资源垄断、数据隐私泄露、数字经济税源隐蔽等问题,正在加速收入分配的不平等。在数据要素边际成本降低导致数据资源自然垄断的同时,数据资本衍生的算法权力显示出相较于传统物质资本更为隐蔽和强势的影响。公平合理的收入分配是社会稳定和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基础保障。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首次将数据要素纳入收入分配序列,并部署“建立健全由市场评价贡献、贡献决定报酬的机制”任务。由于市场对要素贡献的评价通过市场价格体现,贡献所决定的报酬通过收益分配结果体现,此项任务本质上是探求如何形成市场化价格机制和如何使数据要素对应的参与者实现收益公平分配。本文以我国现阶段分配制度改革目标为前提,从数据要素收益分配现存问题出发,结合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决定》部署和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十次会议要求,开展数据要素参与收入分配的制度进路研究。

一、数据要素参与初次收入分配的现存问题

(一)各类数据要素权属制度滞后,导致收益权利边界泛化

当前,业界对于用户数据的权利归属存在较大争议,导致数字用户参与分配的权利认定尚未达成一致。在实践中,用户对于企业收集个人数据形成的财富价值不享有基本知情权,个人参与收益分配无据可依。目前,不以具有绝对独占和排他性质的所有权为数据权属确立的基础已成为共识,但在以数据财产权为分配基础的权利框架下[2],学术界仍存在分别强调个人数据财产权和企业数据财产权两种不同观点。一是为激励市场主体积极参与数据要素生产、流通和应用,采用数据权属配置确立企业合法收集开发利用数据要素的“数权激励”理论[3]。基于“数权激励”理论的劳动成本激励理论、知识产权保护激励理论和数据新型财产权理论这三种主流理论均强调确立数据经营企业对数据的有限排他权和财产收益权[2],忽略了个人数据财产权和人格权,容易引起权利泛化和数据流通秩序混乱。二是以个人数据财产权为基础的理论,在保障用户享有数据收益知情权的前提下,允许用户与数据经营者基于差异化的隐私保密需求通过协商议价的方式进行利益交换,然而其隐私泄露程度和风险后果难以事先评估,可操作性不强。

对于公共部门出于履行法定职责等公共利益目的所收集的数据权属也尚未达成一致,导致公共数据资源价值化的收益分配对象不清晰、分配机制不健全。公共数据的全民公产论[4]和国家公产论[5]均认可公民对公共数据享有部分收益权,政府是公民权利的代表,公民无论直接还是间接参与收益分配,都是公共数据的最终受益人。但目前我国公共数据红利共享的主要途径是公共数据开放,由于只有少数市场主体具备公共数据使用需求和数据处理能力,公共数据价值难以向全民释放。

(二)数据要素价格机制尚未形成,数据要素分配有失公平

市场对要素贡献的评价通过要素的市场价格体现,当前数据要素交易定价方式主要以询价议价为主,数据要素价格并不能真实反映要素在实际生产经济活动中贡献的大小,导致数据要素的市场价格不等同于其实际价值贡献。数据要素“由市场评价贡献”机制确立主要存在三方面障碍:一是当前全国统一的数据要素市场尚未建立,难以形成大规模流转、使用和交易的市场机制,数据要素流通使用效率低,定价机制不健全,存在要素价格扭曲。二是数据具有无限复制性、高度异质性、非竞争性、规模报酬递增性等有别于传统生产要素的特点,依赖市场供需关系和资源稀缺程度的传统定价策略难以适配数据要素的特征。三是数据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模式较为复杂,其不仅作为生产要素参与经济活动,还通过促进其他生产要素高效配置、支撑传统生产方式转型升级等方式形成规模报酬递增的经济发展模式[6],市场难以对数据要素对于企业产出和经济增长的实际贡献给出真实准确的评价。

(三)数字经济收益分配在不同区域和群体间有结构性失衡

数字经济背景下,由于不同区域和主体掌握、积累数据生产要素的存量差距导致区域间数字经济发展失衡[7],且不同群体间获得的数据要素收益分配不公平。

一是东西部数据要素存量差距造成数字经济发展效益不均衡。国家数据资源调查报告显示,我国数据资源存量主要集中在东部地区,东部地区数据存量在2017年至2019年间占全国总量的56%左右。相应地,东部地区数据要素产业集群发展培育效果显著,《2020年中国数字经济发展研究》[8]数据显示,广东、北京、浙江、江苏、上海等省市2019年数字经济增加值均超过1万亿元,占当地GDP比重在40%以上,均处于我国数字经济发展的第一梯队;相比之下,西部数字经济规模普遍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二是个人作为用户数据的主要提供者,缺乏直接参与数据要素收入分配的途径,用户数据在平台的集聚积累加剧收入分配的不平等。[9]当前,个人参与用户数据要素收入分配仅有以获取隐私保护作为利益补偿和获得个人数据侵权赔偿两种方式。但我国个人信息与用户隐私侵权案件频发,且赔偿力度远低于用户的隐私补偿预期。中国裁判文书网数据显示,2021年全年以侵犯公民个人信息为案由的刑事案件高达938起,以隐私权纠纷为案由的民事案件177起。据统计,我国个人数据侵权案件中平均每条个人数据的赔偿价格远低于用户牺牲其隐私而愿意出售个人数据的平均价格[10]。此外,海量用户数据能精准反映偏好、消费习惯、行动轨迹等潜在信息,数字用户剩余价值在数字平台的强制“自愿许可”包装下被侵占[11]。

三是参与数据要素生产的劳动者收入分配严重不足,即共同参与数据要素生产的劳动和知识要素被资本要素严重挤压,其原因在于初次分配中的劳动力价格歧视[12]与数据技术创新性低估。参与数据收集、数据标注、标准化处理、数据挖掘等生产活动的个人所提供的劳动力作为数据资源化过程核心生产要素之一,存在尚未参与分配或分配不足的情况。以平台经济为例,平台依靠业务员收集的数据提升业务效率,而多数劳动者以零工身份受雇,基本社会福利保障尚不到位。而技术人员通过整理、分析和挖掘数据进一步提升数据价值,融合了劳动、技术、知识等多种要素的数字技术创新,当前工资性劳务收入为数字人才获得分配的主要方式,持股分红等长效激励分配机制尚未普及。

(四)数据要素初次分配效率较低,影响生产资源配置升级

要素的获取成本和合规成本的相对优势和该要素的产出效率决定了企业投入生产要素的结构,因此要素的价格机制通过影响企业的生产要素配置结构,间接影响企业生产效率。鉴于目前我国市场价格结构体系不完善,企业根据比价择优的原则调整要素投入比例时容易接收错误的价格信号[13],导致生产资源错配,影响生产效率提升。当前,数据要素价格机制不完善,卖方市场局面下数据要素获取成本高,且在《数据安全法》《个人信息保护法》《网络安全法》等上位法的规制下,获取和使用数据要素的监管合规成本高,导致企业等产业主体对数据要素的需求动力不足,投入和应用数据要素的积极性受到阻碍。相应地,数据要素供给侧获得的收入分配难以激励供给侧持续提供数据要素和参与数据要素生产的意愿。在市场上表现为数据要素的流通交易效率低、融合应用效果差,数据要素经济价值难以充分有效体现。

二、数据要素价值生成路径与初次分配关系

从数据要素的生产侧看,狭义的数据要素价值实现过程可以视为数据要素资源化,具体可包含数据的提供、收集和储存、清洗、标注、标准化、分析、挖掘、集成等环节。广义的数据要素价值还体现在数据要素资产化和资本化等环节。参与数据要素价值实现的市场主体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参与数据要素价值分配的主体。数据要素价值生成各环节的表现形式和参与主体各不相同,应兼顾多方主体的分配利益。

(一)数据要素资源化

数据要素资源化相当于“石油开采”,也就是将“原料”状态的数据加工处理形成机器可读、可以参与流通交易并投入生产应用的数据要素。数据要素资源化过程具体表现为通过数据的提供、收集和储存、清洗、标注、标准化、分析、挖掘、集成等环节形成可用于流通应用的数据生产要素。

从参与的市场主体来看,基础数据源的提供主体是用户、企业等行为主体,参与数据收集和储存的主体涉及企业和政府机关等主体,参与数据清洗、标注和标准化处理、数据分析和挖掘的一般为企业、个人或具备数据治理职能的行政部门等主体,具体是提供数字劳动或数字技术的员工。数据要素资源化的过程是数据要素可被生产活动利用价值的生成过程,与劳动力结合极为紧密,可以将数据资源视为物化的劳动力[14]和技术。数据资源化过程也紧密依托企业提供生产环境所需的管理、技术和资本等生产要素。

(二)数据要素资产化

数据要素资产化包含流通配置和融合应用两个环节,具体表现为数据要素经过流动和配置,与其他要素组合应用于实际生产业务,引导业务效率提升和生产结构转型。其中,数据流通的一般表现形式为共享、开放、交易和交换等,由企业、政府机关等掌握丰富数据资源的市场主体主导进行;参与数据融合应用的市场主体有企业、科研单位和个人等。在此过程中,数据要素与技术、资本、劳动等多种要素结合紧密,通过联动融合应用产生经济价值。数据资产在与其他各类生产要素联动产生的经济价值按其在生产应用环节的贡献程度决定分配结果,此过程的分配本质上是“按要素分配”。

(三)数据要素资本化

数据要素资本化是将数据要素资产具备资本属性并实现保值、增值、流通的过程。从要素配置角度看,以股权化、证券化、产权化等多种方式运营数据资本,可以提高资本运行效率,扩大社会再生产能力。从数据资产持有者角度看,数据资本流转可有效激活数据资产价值,实现报酬递增。数据资本化过程本质上是赋予数据有价值、可有限流通等属性,可类比于技术、知识产权等要素参与资本分配的形式,企业可以通过租赁、质押、转让等方式盘活数据资产[2]。在此过程中,数据资本的持有者、运营者为参与收入分配的主体。

三、建立数据要素参与收入分配的三层次制度进路

结合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决定》和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十次会议要求,现阶段我国收入分配重要制度的进路设计应符合三项基本目标:一是健全市场按照效率原则进行的初次分配机制;二是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16],并扩大中等收入群体比重;三是加大税收、社保、转移支付等调节力度并提高精准性[17],完善直接税制并提高其比重。据此,本研究提出构建和完善三个分配层次的制度路径。

(一)构建公平高效有序的初次分配“三步走”制度进路

构建数据要素初次分配制度的关键在于解决初次分配“向谁分”和“分多少”的问题。在数据要素市场的初次分配制度建设中应通过立法明确数据要素不同权属的归置。初次分配应重视“机会公平”,即保障不同市场主体平等获取数据生产要素、使用数据、处置数据和获取相应收益的权利。长远来看,数据要素参与收入分配制度进路的基础是持续不断积极推进数据要素市场建设,通过培育数据要素市场参与主体、建立健全市场体制机制、促进数据要素自主有序流动,形成市场定价机制。

从现实运行情况看,受数据要素权属法律问题和数据安全隐私保护等限制,能够投入直接交易的原始数据集较少,即便对数据进行脱敏处理,仍存在多源数据交叉比对后补齐原始数据、造成隐私泄露的风险,因此统一的大规模数据要素交易市场较难在短期内形成。数据要素的初次收益分配机制完善需要分“三步走”。

⒈数据要素市场培育期,推进资源成本核算和交易主体登记

探索制定数据要素资源化成本核算制度,形成数据要素研发成本核算标准。研究形成统一的数据要素成本核算制度,有利于确认企业研发数据生产要素的投入成本,同时为公共数据信息化建设项目的投入成本测量和投入产出考核提供依据。目前,数据生产要素的成本会计计量标准尚不统一,有观点认为企业应该将数据研发投入分项计量,还有观点认为应该将研发形成的数据要素计入未来现金流量净现值。[18]一方面,数据生产要素的统计标准和成本核算方法尚未建立,不利于数据要素对国民经济实际贡献的测度;另一方面,审计方法和投入产出绩效考核机制的缺乏,导致我国政府信息化建设中部分成效不明显的项目无法清退和暂停投入,造成政府资金投入浪费。[19]

⒉数据要素市场成熟期,完善资产定价和劳动分配激励机制

企业应注重提升数据要素价值生成链中劳动者的初次分配收益。企业的投入产出是初次分配的核心环节,在市场机制主导下择优配置各类生产要素投入并组织协调生产活动,其支付的个人报酬所得、生产税和进口税、税后净营业盈余分别成为个人、国家和企业的初次分配收入。企业应面向数据采集、储存、清洗、标注、整理、分析、技术等的主要贡献者和劳动者,采取一次性和中长期奖励相结合的激励机制,如采用利润或项目提成、特殊津贴、一次性奖励、员工持股计划、数据技术入股等方式[14],提升数据技术劳动者的初次收入分配水平。其中,数据入股机制是将数据技术产品成果市场作价折合成公司股份作为员工奖励报酬,鼓励员工发挥创造性价值、参与长期分配的机制[20]。

⒊数据要素市场变革期,创新发展数据资本化运营制度模式

(二)健全监管与激励机制相融合的二次分配制度

⒈制定面向数据要素生产活动的政府财政预算收入项目

⑴研究设立数据要素领域的直接税收制度

第一,建立数据交易流通环节的直接税制度。当前数据要素市场中提供数据产品服务的卖方议价能力强,数据要素产业链的收益分配明显集中于产业链末端,产业链中上游市场主体利润受挤压状况明显。征收数据交易流转税和数据交易收益所得税,一方面可以增加政府可支配收入,另一方面通过向参与数据要素加工生产中小企业的转移支付,调节初次分配中数据要素价值产业链的不公平分配。此外,数据交易收益税基的计算和统计有助于逆向促进数据要素流通交易账簿记载和核算制度完善。

⑵建立针对违法违规行为的行政处罚制度

一方面,建立健全面向违法违规收集、生产、交易、使用数据等行为活动的行政处罚制度,如建立面向非法收集个人数据等行为、数据交易市场失信主体的罚款、没收违法所得等行政处罚制度。另一方面,设立数据要素市场的监管罚没收入等机制,如监管有奖举报机制等。在增加财政的非税收收入之外,有助于完善责任追究机制,提高违法违规成本,对监管数据要素市场行为、保护和维护数据要素市场公平竞争具有重要意义。

我国积极推行公共数据开放,开放公共数据的“原始性、可机器读取、可供社会化利用、非歧视性”已经成为共识和基本要求,同时需要向社会主体进行无差别开放。这要求政府对开放数据的标准化处理、质量控制和安全运维提供长期稳定的财政投入。此外,部分持有公共数据的部门和单位出于对合规风险、开放成本过高、开放范围的不确定性等因素的考虑,对公共数据开放的意愿不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公共数据价值红利释放。

⒉设立面向数据要素市场建设的政府财政预算支出项目

设立数据要素市场的基本建设支出项目,建立数据要素流通交易发展所需的基础公共服务平台。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中,开展适应发展需求的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可以在提高社会生产力的同时将剩余价值向全社会进行分配[22]。当前,正值数据要素市场培育建设初期,我国各地数据交易平台百花齐放,在数据登记、交易撮合、交易清结算等方面存在共性需求。应考虑设立数据要素市场基本建设专项支出,推进集约型数据要素流通交易基础设施建设。一方面,建立促进数据标识编码融合的数据要素根目录平台以促进数据要素平台互联互通。另一方面,推动建立数据合规、数据登记、数据交易撮合、交易清结算等公共服务平台,促成自主有序的数据要素流通生态格局。

地方政府按需设立行政部门数字化建设专项支出管理,提升数据治理能力。数字政务、数字税收、数据开放等顺应数字经济的发展形势对政府及行政部门数字化职能提出了更高要求,围绕提升行政部门数据治理能力设立专项支出项目管理,可将部门数据开放绩效考核作为专项支出项目考核依据。

(三)建立激励社会主体参与的三次分配制度

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十次会议强调,三次分配协调配套的基础性制度[17]。第三次分配在市场主体、公益机构和政府三方面力量配合下进行,以社会主体自愿形式展开,弥补初次分配与二次分配不足。市场主体通过捐赠税后利润,或依托公益机构进行税前捐款捐物等方式调节社会资源配置,政府通过财政补贴、税收优惠和购买服务等方式鼓励社会主体积极参与第三次分配。[23]在政府侧设立鼓励社会主体参与的激励机制是发挥第三次分配作用的关键。

⒈建立完善隐私保护权益补偿机制

⒉打通数据应用服务开源开放渠道

⒊加强企业参与三次分配政策引导

进一步强化数据要素市场参与主体社会责任,加快缩小不同区域间、群体间数字鸿沟,可以考虑从以下三方面推进:一是重点引导企业承担社会责任,鼓励开展经营盈余捐赠或税前列支捐赠,或通过免费提供便民数字服务的方式将数字红利返还民众。二是鼓励企业统筹使用多渠道资金资源开展面向数字弱势群体的数据知识普及和教育培训,提高社会群体数字素养,缩小群体间数字鸿沟。三是推动企业积极参与“东数西算”算力工程[7],将数据加工等产业迁移至西部地区,研究东西部在算力补贴、税收统筹、能耗指标共享等方面的政策衔接机制,探索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试点经验,借助算力产业政策引导等方式调节不同区域间的数字红利分配。

四、结论与展望

为顺应数字化发展趋势,建立促进社会公平和资源配置结构优化升级的收益分配机制,应充分发挥市场决定数据要素配置的作用,完善政府调节机制,明确国家、企业、个人等不同市场主体之间合理的分配关系,实现按劳分配和按要素分配的统一。本文基于数据要素参与收入分配的三个分配层次,设计适配数据要素市场化发展培育期、成熟期、变革期发展目标的制度政策工具箱,旨在为数字经济背景下收入分配制度体系建设提供参考。数据要素收入分配制度进路设计还应注意两方面问题。一是数据要素的收益分配制度不能脱离产权制度单独讨论。我国分配制度与所有制结构是经济制度中不可分割的核心,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需要构建适应我国现阶段的所有制结构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的数据要素权属制度。二是数据要素参与分配制度问题涉及数据权属等立法规范,税收、行政处罚等法制规章,以及转移支付等财政政策,应结合国民经济发展需求、供给侧改革需求、数据要素市场化发展需求,结合政策工具箱,科学制定适应数据要素市场阶段性发展目标的分配制度进路。

参考文献:

(略)

作者简介:

杨铭鑫(1995—),女,硕士,深圳市数聚湾区大数据研究院咨询师。研究方向:数据要素市场、数字经济。

王建冬(1982—),男,博士,国家信息中心大数据发展部规划处处长,研究员。研究方向:大数据与数字经济。

窦悦(1989—)女,北京大学信息管理系博士研究生,国家信息中心大数据发展部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数据治理、数据服务。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我国政府数据治理与利用能力研究”(项目编号:20&ZD161)。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

国家及各省市发展改革委

本省设区市发改委系统

省直厅局单位

地址:福建省福州市湖东路78号中文域名:福建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政务总访问量:

主办单位:福建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维护单位:福建省经济信息中心

为确保最佳浏览效果,建议您使用以下浏览器版本:IE浏览器9.0版本及以上;GoogleChrome浏览器63版本及以上;360浏览器9.1版本及以上,且IE内核9.0及以上。

THE END
1.税收制度的核心要素是()税收制度的核心要素是() A.征税对象B.税率C.税基D.税源 点击查看答案&解析进入题库练习 查答案就用赞题库小程序 还有拍照搜题 语音搜题 快来试试吧 无需下载 立即使用 你可能喜欢 单项选择题 纳税义务人通过改良技术,加强经营管理,提高效益,降低成本,使税负无形中消失的现象,是() A.前转 B.消转 C....https://m.ppkao.com/mip/tiku/shiti/10951785.html
2.税收的核心特征是什么(税收的核心特征是什么意思)本文解答了关于《税收的核心特征是什么》相关内容,同时关于1、税收的核心特征是什么性,2、税收的核心特征是什么,3、税收的核心特征是什么意思,4、税收的核心内容是,5、税收的核心要素是什么,的相关问答本篇文章福途教育网小编也整理了进来,希望对您有帮助。税收的核心特征http://www.designclub.com.cn/176956.html
3.税收法律关系税收法定主义原则是世界各个国家都明文规定的,在没有国会同意的情况下政府也不能够擅自开征停征税收或者是修改税收的相关要素.所以,从广义而言,国家与纳税人之间的税收性法律关系以及与税收分配法律关系共同构成的税收法律的重心都包含在税收法律中,而税收法律关系的核心则是税收分配法律关系。 税收法律关系的产生 税收...https://baike.kuaiji.com/v16815742.html
4.银符考试题库在线练习12. 下列各项中,构成税收制度基本要素的有 。 A.纳税人 B.纳税环节 C.税率 D.立法机关 E.课税对象 A B C D E 13. 我国政府预算周期包括 等环节。 A.预算编制 B.预算审查批准 C.预算执行 D.预算准备 E.决算 A B C D E 14. 中央银行的职能包括 。 A.银行的银行 B.政府的银行 C.议会的银行...http://www.cquc.net:8089/YFB12/examTab_getExam.action?su_Id=6&ex_Id=7417
5.中国种业的主要矛盾与振兴之道推荐阅读资讯因此,必须达成跳出种业、振兴种业的共识。种业必须融入农业全产业链,确定服务增产、提质、增效的目标任务,完善要素配置,建设科技创新、科技推广服务两大体系,乃是种业振兴的初心和本源。 1.1.1.2 体制机制难题 当下,种业振兴所需必不可少的核心要素及资源分割在不同区域和不同层级的政府部门、事业单位、企业等机构,...https://www.chinaseed114.com/news/25/news_120807.html
1.税收法律制度的核心要素是()。税收法律制度的核心要素是( )。 A. 纳税义务人 B. 课税对象 C. 税率 D. 法律责任 正确答案:C 分享到: 答案解析: 本题考核税收法律制度的核心要素。税率是税法的核心要素。税率的高低直接关系到国家收入的多少和纳税人负担轻重。 统计:共计151人答过,平均正确率25.82% 问题:进入高顿部落发帖帮助...https://www.gaodun.com/q/300zmp
2.税收制度的核心要素是()税收制度的核心要素是() 单选题 试题出自试卷《00060《财政学》预测卷(八)》 税收制度的核心要素是() 问题1选项 A.纳税人 B.课税对象 C.税源 D.税率 参考答案:查看答案查看解析https://www.educity.cn/tiku/10553605.html
3.最优税收就是有关税收的三个基本要素(纳税主体税额税率)之间...刷刷题APP(shuashuati.com)是专业的大学生刷题搜题拍题答疑工具,刷刷题提供最优税收就是有关税收的三个基本要素(纳税主体、税额、税率)之间的一种权衡。( )A.正确B.错误的答案解析,刷刷题为用户提供专业的考试题库练习。一分钟将考试题Word文档/Excel文档/PDF文档转化为在https://www.shuashuati.com/ti/547aa3929ae447a1a17618a59c190b54.html?fm=bda85e397c6e8b12887b21b5f4e85743a2
4.税法重点知识点总结税率是税法规定的每一单位课税对象与应纳税款之间的比例,是每种税收基本法构成的最基本要素之一。税率是国家税收制度的核心,它反映征税的深度,体现国家的税收制度。一般来说,税率可分为比例税率、累进税率、定额税率三种。 税法的分类 按各税法的立法目的、征税对象、权益划分、适用范围、职能作用的不同,可作不同的...https://www.ruiwen.com/zongjie/1262866.html
5.自学考试中国税制知识点重要串讲汇总一、税收要素征税对象,纳税人,税率(中心环节),纳税环节,纳税期限,减免税。前三个为基本要素。 (一)征税对象 1.定义:指对什么东西征税,即征税的目的物。(规定了税的名称) 2.与之相关的几个概念:税目:征税对象的具体的内容。计税依据:征税对象的计量单位和征收标准。(从量、从价)税源:税收收入的。 https://www.eol.cn/baokao/zk-wyw/20230716165843.html
6.国家秘书三级2006年5月国考真题4、在企业文化诸要素中,居于核心地位的是( ) (A)企业规章制度 (B)企业价值观 (C)企业形象 (D)企业目标 5、爱风敬业的意思是( ) (A)只要工作符合自己的兴趣,就努力去做好 (B)不管从事何种工作,从业人员不能想“跳槽” (C)选择工作时,要把个人专业和能力放在第一位 ...https://www.hqwx.com/web_news/html/2010-11/201011260226124199.html
7.税法基本原则核心是怎样的税收法定原则是税法基本原则中的核心。税收法定原则也称为税收法定主义,是指税法主体的权利义务必须由法律加以规定,税法的各类构成要素都必须且只能由法律予以明确。税收法定主义贯穿税收立法和执法的全部领域,其内容包括税收要件法定原则和税务合法性原则。 1.税收要件法定原则是指有关纳税人、课税对象、课税标准等税收要...https://www.dongao.com/zckjs/sf/202310124376568.html
8.税收法定原则到底是什么2、税收要素法定。这指的是税收要素必须由法律明确规定。所谓税收要素,具体包括征税主体、纳税主体、征税对象、税率、纳税环节、纳税期限和地点、减免税、税务争议以及税收法律责任等内容。税收要素是税收关系得以具体化的客观标准,是其得以全面展开的法律依据。因此它成为税收法定原则的核心内容。 3、程序法定。其基本含义...https://www.66law.cn/laws/173153.asp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