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一门新的课程,首先,了解这门课程的起源或产生的历史背景。国与国之间在贸易与金融方面的高度依赖是国际经济学这门课程产生的主要原因。其次,掌握国际经济学这门课程的研究对象与研究目的,这是将国际经济学课程与其他课程区分开来的最主要标志。国际经济学以国际经济活动和国际经济关系为研究对象,以分析国际经济关系的作用机制为主要研究目的;第三,熟悉国际经济学这门课程的研究内容,以及这些内容之间的逻辑关系;最后,在回顾经济学一般研究方法基础上,总结国际经济学课程的基本研究方法。
●1.1国际经济学概述(一)
国际经济学作为一门课程起源于20世纪60年代,它是国与国之间在贸易与金融方面的高度依赖的背景下产生的。
●1.2国际经济学概述(二)
国际经济学以国际经济活动和国际经济关系为研究对象,以分析国际经济关系的作用机制为主要研究目的。国际经济学以国际贸易、国际金融、国际要素流动和区域经济化为主要研究内容。国际经济学沿用经济学一般研究方法。
第二章古典国际贸易理论
古典国际贸易理论是在批判重商主义贸易差额理论基础上提出的自由贸易理论。其中,亚当·斯密提出的绝对优势理论是第一个自由贸易理论;大卫·李嘉图提出的比较优势理论发展了绝对优势理论,是国际贸易理论的两块基石之一。绝对优势理论和比较优势理论将国际贸易发生的原因归结为劳动生产率的差异,是从供给角度研究国际贸易发生原因。约翰·穆勒另辟蹊径从需求角度解释贸易发生的原因及贸易利益分配的依据,他认为国际贸易利益大小取决于贸易条件,两国国内交换比率的差异越大,专业化生产引起的产出增量越大,可获得的贸易利益越大,均衡贸易条件也决定了贸易利益在两国间的分配。
●2.1绝对优势理论
古典国际贸易理论是在批判重商主义贸易差额理论基础上提出的自由贸易理论。亚当·斯密提出的绝对优势理论是第一个自由贸易理论。绝对优势理论将国际贸易发生的原因归结为劳动生产率的绝对差异,是从供给角度研究国际贸易发生原因。
●2.2比较优势理论
大卫·李嘉图提出的比较优势理论发展了绝对优势理论,是国际贸易理论的两块基石之一。比较优势理论将国际贸易发生的原因归结为劳动生产率的相对差异,是从供给角度研究国际贸易发生原因。
●2.3相互需求理论
约翰·穆勒另辟蹊径从需求角度解释贸易发生的原因及贸易利益分配的依据,他认为国际贸易利益大小取决于贸易条件,两国国内交换比率的差异越大,专业化生产引起的产出增量越大,可获得的贸易利益越大,均衡贸易条件也决定了贸易利益在两国间的分配。
第三章H-O定理及其验证
H-O定理认为,生产要素供给差异是各国比较优势乃至国际贸易产生的重要原因。根据H-O定理,在国际贸易中,一国比较优势是由其要素丰裕程度决定的。一国出口本国丰富要素生产的产品,进口本国稀缺要素生产的产品。要素价格均等化定理作为H-O定理的推论,说明国际贸易通过产品国际流动对于要素价格的影响。国际贸易既会导致两国同质生产要素获得相同的相对和绝对收入,也会使一国两种要素价格趋于均等化。里昂惕夫等经济学家对H-O定理进行了检验,所得结论与H-O定理的结论相反,被称为“里昂惕夫之谜”。经济学家对里昂惕夫之谜解释大体可分为两类:一是认为H-O定理本身有缺陷;二是认为里昂惕夫的计算验证本身有问题。根据各位经济学家的理论分析,一些经济学家的实证工作证明里昂惕夫之谜与实证是一致的。
●3.1H-O定理
H-O定理认为,生产要素供给差异是各国比较优势乃至国际贸易产生的重要原因。根据H-O定理,在国际贸易中,一国比较优势是由其要素丰裕程度决定的。一国出口本国丰富要素生产的产品,进口本国稀缺要素生产的产品。
●3.2要素价格均等化定理
要素价格均等化定理作为H-O定理的推论,说明国际贸易通过产品国际流动对于要素价格的影响。国际贸易既会导致两国同质生产要素获得相同的相对和绝对收入,也会使一国两种要素价格趋于均等化。
●3.3H-O定理验证
里昂惕夫等经济学家对H-O定理进行了检验,所得结论与H-O定理的结论相反,被称为“里昂惕夫之谜”。经济学家对里昂惕夫之谜解释大体可分为两类:一是认为H-O定理本身有缺陷;二是认为里昂惕夫的计算验证本身有问题。根据各位经济学家的理论分析,一些经济学家的实证工作证明里昂惕夫之谜与实证是一致的。
第四章国际贸易新理论
技术差距理论和产品生命周期理论是要素禀赋理论的动态扩展。技术差距理论主要从技术变化角度解释国际贸易问题。该理论认为,技术领先国家具有出口技术密集型产品的比较优势,凭借这种技术差距可以赚取垄断利益。产品生命周期理论认为,新产品刚生产时要求高度熟练的劳动力,当该产品变成标准化产品后,只要非熟练劳动力就可以生产,这时,比较利益就从技术先进的发明国转移到劳动力成本较低的落后国家。现实国际贸易中存在大量的产业内贸易,即在某类产品上,一国既有进口也有出口。解释产业内贸易现象的理论包括需求偏好相似理论、不完全竞争理论和规模经济理论。需求偏好相似理论从消费者行为角度解释国际贸易起因,该理论认为,两国平均收入水平越接近,需求结构相似部分就越大,两国贸易关系就越密切。在不完全竞争条件下,需求偏好相似和规模经济的存在可使资源与生产技术水平大致相同的国家之间发生贸易行为。
●4.1技术差距理论
技术差距理论是要素禀赋理论的动态扩展。技术差距理论主要从技术变化角度解释国际贸易问题。该理论认为,技术领先国家具有出口技术密集型产品的比较优势,凭借这种技术差距可以赚取垄断利益。
●4.2产品生命周期理论
产品生命周期理论也是要素禀赋理论的动态扩展。产品生命周期理论认为,新产品刚生产时要求高度熟练的劳动力,当该产品变成标准化产品后,只要非熟练劳动力就可以生产,这时,比较利益就从技术先进的发明国转移到劳动力成本较低的落后国家。
●4.3产业内贸易理论
现实国际贸易中存在大量的产业内贸易,即在某类产品上,一国既有进口也有出口。解释产业内贸易现象的理论包括需求偏好相似理论、不完全竞争理论和规模经济理论。需求偏好相似理论从消费者行为角度解释国际贸易起因,该理论认为,两国平均收入水平越接近,需求结构相似部分就越大,两国贸易关系就越密切。在不完全竞争条件下,需求偏好相似和规模经济的存在可使资源与生产技术水平大致相同的国家之间发生贸易行为。
第五章国际贸易保护理论
幼稚工业理论起源于汉密尔顿的保护关税理论和李斯特的生产力理论,是经济落后国家发展本国工业的主要理论依据。虽然美国和德国都曾通过保护幼稚工业而使本国经济得以发展,并成为世界经济强国,但幼稚工业理论自身仍存在一些问题。超保护贸易理论和战略性贸易政策理论是经济强国提出的贸易保护理论。其中,超保护贸易理论是凯恩斯主义者根据凯恩斯的贸易保护观点,并借用凯恩斯的投资乘数理论而提出的贸易保护理论,主张通过贸易顺差解决国内有效需求不足的问题,以保持经济繁荣。战略性贸易政策理论是20世纪80年代发达国家提出的贸易保护理论,面对不完全竞争市场,政府应通过扶持具有规模经济的战略性产业的发展,使其具有市场竞争力,进而带动国家经济的发展。
●5.1幼稚工业理论
幼稚工业理论起源于汉密尔顿的保护关税理论和李斯特的生产力理论,是经济落后国家发展本国工业的主要理论依据。虽然美国和德国都曾通过保护幼稚工业而使本国经济得以发展,并成为世界经济强国,但幼稚工业理论自身仍存在一些问题。
●5.2超保护贸易理论
超保护贸易理论是经济强国提出的贸易保护理论。超保护贸易理论是凯恩斯主义者根据凯恩斯的贸易保护观点,并借用凯恩斯的投资乘数理论而提出的贸易保护理论,主张通过贸易顺差解决国内有效需求不足的问题,以保持经济繁荣。
●5.3战略性贸易政策理论
战略性贸易政策理论也是经济强国提出的贸易保护理论。战略性贸易政策理论是20世纪80年代发达国家提出的贸易保护理论,面对不完全竞争市场,政府应通过扶持具有规模经济的战略性产业的发展,使其具有市场竞争力,进而带动国家经济的发展。
第六章国际贸易政策工具
●6.1关税
●6.2进口配额
进口配额属于国际贸易直接管制范畴,是一种常用的限制进口的非关税贸易措施,政府通常发放进口许可证来管制进口数量。进口配额常常与进口许可证结合起来使用,在操作过程中透明度较低,容易引发“寻租”等浪费资源或腐败的行为。虽然进口配额和进口关税两样都是限制进口,但二者的经济效应有明显的差异。
●6.3出口补贴
出口补贴是指出口国政府为鼓励某种商品出口,增加出口商品在国际市场竞争力,对商品的出口商给予的直接或间接补助。出口补贴对出口国生产与消费等方面的影响与进口关税对进口国生产与消费等方面的影响大体相同。出口补贴在扩大出口的同时,可能会因贸易条件恶化使得政府补贴的一部分转移到国外消费者手里。
●6.4倾销与反倾销
倾销虽是一种企业低价竞争行为,然而当政府成为这种行为的支持者时,它带有一国对外贸易政策色彩。进口国生产者往往会要求政府采取征收反倾销税等措施,抵消来自出口国倾销的不利影响。
第七章国际贸易政策实践
国际贸易政策是指一国在一定时期内对进出口贸易所实行的各种准则、法令、规章与措施的总和。依据政策性质,对外贸易政策可以分为自由贸易政策和保护贸易政策。国际贸易政策演变的历史也是不同发展程度国家采取有利于本国经济发展政策的历史。发达国家的贸易政策在不同时期有不同的特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发达国家率先推行了贸易自由化,但当本国或国际经济环境恶化时,发达国家的贸易保护主义重新抬头,反倾销、反补贴等非关税措施成为发达国家贸易保护的主要手段。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发展中国家先后采取了鼓励初级产品出口、进口替代工业化和出口导向工业化三种对外贸易战略。从三大贸易战略实施效果来看,实行出口导向工业化战略的国家普遍实现了快速经济发展。
●7.1发达国家贸易政策
从历史上来看,发达国家的对外贸易政策大致可分为两种基本类型:自由贸易政策和保护贸易政策。发达国家的贸易政策在不同时期有不同的特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发达国家率先推行了贸易自由化,但当本国或国际经济环境恶化时,发达国家的贸易保护主义重新抬头,反倾销、反补贴等非关税措施成为发达国家贸易保护的主要手段。
●7.2发展中国家贸易政策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发展中国家先后采取了鼓励初级产品出口、进口替代工业化和出口导向工业化三种对外贸易战略。从三大贸易战略实施效果来看,采取鼓励初级产品出口战略的大多数国家都失败了,而部分实行进口替代工业化战略的国家并没有实现预期的经济发展目标,实行出口导向工业化战略的国家普遍实现了快速经济发展。
第八章国际要素流动
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发展,生产要素的国际流动越来越普遍。从本质上讲,劳动力、资本、技术的国际流动是经济利益驱动的结果。生产要素的国际流动一方面会促使其在全球范围内合理配置;另一方面也会对输出国与输入国带来不同程度的影响。从经济效应分析结果来看,生产要素国际流动会增加输出国与输入国的社会福利,但考虑到各国的经济安全和长远利益,各国政府都会对生产要素国际流动采取限制措施。跨国公司是对外直接投资的主要载体,对外直接投资不仅促使资本在全球范围内流动,也会带动劳动力和技术的国际流动。解释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行为的主流理论是以产业组织理论为基础的,主要包括垄断优势理论、内部化理论和产品生命周期理论。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行为对母国和东道国经济发展都会带来影响,跨国公司的经济效应是非对称的,其在东道国产生的经济效应要优于在母国所生产的经济效应。
●8.1国际劳动力流动
国际劳动力流动是指劳动者为了适应生产国际化和资本国际化发展要求,其就业位置在国际中转移的行为。国际劳动力流动最主要的动因是国际工资率的差异,而且国际劳动力流动会对流入国和流出国产生不同影响。
●8.2国际资本流动
国际资本流动是指各国之间为了某种经济目的进行交易而引起资本从一个国家转移到另外一个国家。国际资本流动与国际劳动力流动一样,也是把世界经济体系中各个国家联系起来的重要纽带,对各国经济发展及世界经济格局的变化都有极为重要的影响。国际直接投资的显著特征是投资者在以资本流动方式转移资源的同时,还获得对投资对象的直接控制权。
●8.3国际技术转移
技术作为一种独立的生产要素在生产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国际技术转移是指用于生产的工艺、程序和方法等系统知识的跨国界流动。关于国际技术转移的理论主要包括:技术差距理论、技术转移周期理论、技术转移梯度理论与跳跃理论。
●8.4跨国公司
跨国公司是指在一定程度上通过集中控制下的子公司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国家从事生产销售活动的大公司,它不仅营业活动是国际性的,甚至资本和收益往往也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国家的垄断组织所共同占有。跨国公司在当代国际直接投资活动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并对世界经济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第九章区域经济一体化
关于区域经济一体化,首先,要掌握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概念及形式,其次,要理解区域经济一体化理论的基本内容,最后,了解国际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实践案例。
●9.1区域经济一体化概述
区域经济一体化由低级到高级,大致包括优惠贸易安排、自由贸易区、关税同盟、共同市场、经济联盟、完全经济一体化六种组织形式。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的出现与发展有着深厚的历史、社会和经济基础。
●9.2区域经济一体化理论
区域经济一体化理论包括关税同盟理论、大市场理论、工业偏好理论、协议性国家分工理论等。其中,关税同盟理论最为成熟,关税同盟的效果如何必须考虑静态和动态两个方面的效应。对于经济发展水平相近的成员国来说,关税同盟的静态效应可通过贸易创造和贸易转移来衡量,贸易创造使成员国福利增加,而贸易转移却使成员国福利减少。要想使同盟国的净福利增加,必须使其贸易创造利益大于贸易转移损失,这要求结盟成员国具备一定的前提条件。
●9.3区域经济一体化实践
在实践中,区域经济一体化典型组织包括欧洲经济联盟、北美自由贸易区、亚太经济合作组织等。其中,欧洲经济联盟主要由发达国家组成,北美自由贸易区和亚太经济合作组织由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共同组成的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
第十章外汇与汇率
外汇是国际经济的重要纽带,其将各国紧密联系在一起,而汇率波动又会影响经济,而经济中的各个因素也会影响汇率的变动,这是外汇连接各国经济的关键!
●10.1外汇与汇率概述
为了更好的认识外汇这是国际经济纽带,首先要认识外汇和汇率的含义,了解各种标价方法的计算原则及分类,从而探讨汇率制度的演变与发展。
●10.2汇率决定理论
决定汇率高低的因素很多,各个学者的观点存在很大差异,从铸币平价理论、国际借贷理论、购买力平价理论再到汇兑心理理论、利率平价理论和货币主义汇率理论,都将深刻剖析影响汇率的因素。
●10.3汇率变动及对经济的影响
汇率与各国经济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理解影响汇率变动的因素和汇率变动对经济的影响都将对我们更好的认识这个经济纽带起到重要作用。
第十一章国际收支
在开放经济条件下,国际收支较为全面地反映了一国与他国之间的国际经济交往和国际金融活动,是一国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11.1国际收支平衡表
为了更好地了解国际收支,首先就要认识国际收支平衡表的内容、结构及制作原则,了解国际收支平衡表中各个项目构成的主要内容。
●11.2国际收支失衡和平衡
●11.3国际收支调节理论
国际收支的调节就是使国际收支失衡恢复到平衡的过程,或者在一定程度上得到缓和,通过学习不同学者的研究分析,从而深入学习国际收支调节的工具及过程。
●11.4国际收支调节政策
国际收支的调节就是使国际收支失衡恢复到平衡的过程。开放经济的国际收支可由市场内在机制来进行自动调节,也可以通过政府在宏观层面来进行政策调节。
第十二章开放条件下的宏观经济政策
在开放经济条件下,一国宏观经济目标不仅包括内部平衡目标,而且还要包括外部平衡目标。只有实现这些目标,这样才能使一国经济在开放经济条件下顺利发展。
●12.1开放经济的政策目标与政策工具
政府对经济制定宏观经济目标并运用各种政策工具加以实现,已成为各国调节宏观经济的普遍模式。
●12.2固定汇率制下的宏观经济政策
作为实现内外均衡目标的最主要的政策工具,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在开放经济下对经济的作用机制、政策效果等与封闭条件下的情况相比均发生了非常大的变化,因此非常有必要对之进行专门考察。
●12.3浮动汇率制下的宏观经济政策
与固定汇率制下的宏观经济政策相比,浮动汇率制下的宏观经济政策也包括财政政策和汇率政策两种,但是运行机制方面却存在很大差别,对此需要配合斯旺图进行分析。
第十三章国际货币体系
国际货币体系是为了适应国际贸易和国际支付的需要,各国政府对货币在国际范围内发挥职能作用所作的有关政策规定和制度安排,对这些规定和安排各国都应共同遵守。一个健全的国际货币体系应能够促进国际贸易和国际资本流动的顺利进行,从而促进世界经济的发展。它包括各国国际货币的确定、汇率制度的确定、国际收支调节方式的确定和国际储备资产的确定等方面内容。从历史演变的角度划分,国际货币体系主要经历了三个阶段:国际金本位制、布雷顿森林体系和牙买加体系。
●13.1国际货币体系概述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金融一体化的发展,国际货币关系日益成为世界经济发展中的一个非常重要和复杂的问题。由于各国货币是由各个主权国家发行的,而国际经济交易则是跨国进行的,这就需要一种国际性的货币体系来协调、规范各国的经济交易,从而保证和促进国际贸易和国际支付的顺利进行。
●13.2国际金本位制
金本位制就是以黄金为本位币的货币制度。在历史上,曾有过三种形式的金本位制,也就是——金币本位制、金块本位制、金汇兑本位制。其中金币本位制是最典型的形式。
●13.3布雷顿森林体系
布雷顿森林体系是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通过人为努力而产生的一种国际货币制度,是世界政治、经济力量不平衡发展的结果。布雷顿森林体系对20世纪50~60年代世界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13.4牙买加货币体系
牙买加货币体系涉及汇率制度、黄金问题、扩大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对发展中国家的资金融通以及增加会员国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中的份额等问题。它对形成目前的国际货币制度有着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