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任何学科的构建都需要从历史、发展的眼光来看,新闻传播学的学科体系亦如此。我国新闻传播学的发展有着特定的政治生态环境,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新闻事业的迅猛发展得益于传统媒体区域性的传媒格局,形成中央级、省级和市级、区县级四级广播电视和报业的传媒生态。党管媒体、政治家办报的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成为中国特色新闻传播学教育的鲜明特色和学科特征。近年来,全国各地主流高校的新闻传播学院与中央和各省主管宣传机构形成合作共建模式,进一步强化了新闻传播学科的中国新闻业态特色和新闻媒体的就业导向。
各地新闻传播院系形成了庞大的本硕博人才培养体系和相应的新闻传播学科体系,新闻专业主义和意识形态导向的争议成为新闻学之“学”的核心争议话题之一。
由于新闻事业的发展、传媒产业的需要,新闻学科的边界不断扩展和细化,由新闻学科体系派生出传播学。传播学更具国际化特征并可纳入全球传播学体系,可以说传播学是产自西方主流学科的舶来品。传播学早期在我国主要为硕博学历的研究型培养,近年来拓展到了本科学历教育,形成了高校新闻学与传播学两驾马车并驾齐驱的新闻传播学科架构。传播学的学术视野来自人类传播历史和传播理论的传承,由信息论、控制论和系统论的基础体系构成,囊括了大众传播、群体传播、组织传播和自我传播的传播效果研究,特别是大众传播的奠基人和效果理论,传播5W要素的逻辑体系。当前新闻学者的研究视野亟待扩展,传播学理论的本土化推进也从受众分析和效果研究寻找到了研究新土壤。传播学开拓了新闻学者的学术疆界,使得新闻学者自然跨度到传播学者的研究范式,这也就形成了新闻学与传播学长期的学科之“争”,成为辨析新闻是“术”传播是“学”的争议话题之二。
近年来,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增强,新闻事业的发展和传媒产业的变革,特别是新的传播技术和媒体的融合发展,社会化媒体和互联网自媒体强势发声。同时大数据、人工智能不断改变和颠覆新闻生产全过程,数据成为生产要素,新闻传播格局已经被传播技术和智能技术渗透到各个新闻要素,迫切需要新闻传播学科人才培养适应新技术背景下的传媒生态变革。新闻传播学之“学”的核心需要不断注入科学和技术元素,适应全球化和我国发展战略,这成为新闻传播学科的变革之道,也是当今传媒产业的热点和转型之路,传统新闻传播学科的人文社科要素成为制约和屏障,这也形成了新闻传播学科之“学”新形势下的争议话题之四。
新闻传播学的科学类别归属辨析
新闻传播学学科体系的构建
新闻传播学的教育活动和逻辑体系都应体现在高等教育的教学大纲、课程设置和老师学生的教学实践活动中。当然,在一定程度上也要反映在新闻传播学教育所培养的学生在社会中的竞争力、在媒体领域的就业适配性和职业声望上。用历史和发展的眼光看待新闻传播学的“学”在哪里,需要新闻传播学学者明晰和梳理新闻传播学之“学”而非“术”的根本性的理论知识体系。
新闻传播学需要构建完善、稳定的传媒理论和学术研究体系,研究新闻传播与社会系统的关系,具备全球化传媒格局和视野,在实践中提升传媒研究的应用场景,落实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和服务传媒产业新形态,明确传媒系统中各生产要素之间的生产关系。新闻传播学科的变革需要跟上时代的步伐,锐意创新。新闻传播学专业设置与建设要不断适应传媒产业发展和媒介生态巨变,避免“学界滞后于业界”,产学研脱节。用历史和发展眼光看待存在的问题,在变革中慢慢解决这些问题。
在新闻传播学中技术和人的存在互为一体,技术具备改造和建构社会存在及社会关系的力量。在当今传媒产业迅速发展的过程中,新的科学技术为新闻传播学发展带来新的内涵,提供了新的研究方法和技术手段。新闻传播学与诸多学科相互渗透、相互联系的趋势日益凸显。随着新闻传播学的发展和内涵的多元化转变,新闻传播学的研究对象可探讨的空间越来越大,新的研究领域不断开拓。新闻传播学学科建设在其定义和分类等各方面都要发生根本性的变化,以适应社会的变革,特别是传媒产业的变革。
我国新闻传播教育还要根植于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清晰界定新闻传播的价值观和科学研究方法论。只有这样,培养的人才才能更好地面向社会报道新闻,提升传播力和影响力,把握好新闻的舆论导向。这是中国新闻传播学科的根之所在、立之本源。
媒体融合时代新闻传播学的发展
随着智能化浪潮席卷而来,如何准确把握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的特点与趋势,加快推动人工智能与新闻传播的融合发展,成为新闻传播学科需深入思考的新课题。人才培养需要适应数据生产要素及人工智能运用在新闻采集、生产、分发、接收、反馈等诸多方面,全面提高舆论引导能力。科学技术使得媒体融合更加重视“5G+AI+媒体”的引领作用,以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技术为支撑,建立起全功能智能媒体运作平台,这对新闻传播人才培养提出新的挑战。
随着媒介技术的发展,我们已逐步迈进了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时代,智能媒体的发展日新月异,机器人新闻写作、算法个性化推送、虚拟现实与增强现实、数据新闻与媒体市场分析等技术元素助力新闻事业发展。新闻传播学科应该随着时代发展而逐步革新,将本学科的研究视野放在智能媒体时代的这些诸多变化之中,研究这些新兴媒介技术对中国的媒体行业、社会环境带来了什么样的影响,从而不断地解决现实传播环境中遇到的问题,不断地辩证思考媒介与人类社会发展之间的关系。
智能媒体助力媒体融合深度发展背景下,媒体行业更需要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具备良好的采写编评的基本能力,掌握图像、声音等编辑处理能力;掌握基本的计算机编程能力,同时具备传播策划、媒介融合分发能力等。移动互联网下的社会化媒体逐渐发展为以人工智能为技术核心的物联网,万物皆媒的时代如何进行新闻传播的探索、实践,成为当前新闻传播学科体系的重要发展方向。新闻传播学需要回归本质的溯源思考,培养学生更多关于事物本质的思辨能力和全球化视野;需要融合现代科技,扩充多学科师资资源和打破课程固化壁垒,突破局限于传统文字、视频影像和音频等的创作能力,融入大数据、人工智能的计算机实践和媒体处理技术,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产品思维。未来的社会,人文社科和自然学科不再是单纯对立的,而是努力达成相互协作的和谐统一。新闻传播学科发展更应该融合人文社科和自然科学,求真探索、务实创新、勇于实践。无论是回归本质的传播溯源思考,还是技术实践中的工程应用,现代科技融入媒体创新过程中都将是全新的挑战。大数据和人工智能带来社会科学的春天,也将带来新闻传播学科发展的春天。
软件定义媒体,数据驱动新闻,算法重构渠道。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引领下,突破时空界限的全程媒体、突破物理限制的全息媒体、突破主体界限的全员媒体、突破功能界限的全效媒体闪亮登场,内容、信息、服务、社交融为一体,使得舆论生态、媒体格局、传播方式发生深刻变化。传统主流媒体亟待向全媒体迭代,发展全业务,覆盖全终端,适用全场景,运行全数据化,用户价值全聚合。作为新闻学者和教育者,我们不仅有机会影响有影响力的人,我们还在创建影响者,坚持守正创新、融合发展,我们就是有影响力的人!
(作者系中国传媒大学新闻学院教授,中国传媒大学协同创新中心博士生导师,媒体融合与传播国家重点实验室高级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