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成果管理与研究范文

序论:在您撰写科技成果管理与研究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2.加强国防科技资源共享营造良好科技创新环境白杨,张智勤,BAIYang,ZHANGZhi-qin

4.论如何提高高等院校科研成果的转化率牛瑞阳,王培璋,NiuRuiyang,WangPeizhang

6.发挥高校科技优势服务地方行业经济社会发展周坚,刘桂仁,张晓庆,ZHOUJian,LIUGui-ren,ZHANGXiao-qing

8.混凝土外观质量控制技术的探讨孙龙,成银丽,徐华,左小春,SUNLong,CHENGYin-li,XUHua,ZUOXiao-chun

9.试论膨胀加强带的施工技术王翰,黄松林,王萱,WANGHan,HUANGSong-lin,WANGXuan

10.公路工程质量监督控制及调节李毅斌,LIYi-bin

11.中厚板JGC-T超声波在线探伤攻关沈士杰,靳钊,黄瑞贤,SHENShi-jie,JINZhao,HUANGRui-xian

12.浅谈在用锅炉的节能降耗问题杨洪斌,YANGHong-bin

13.基于EXCEL的经销商综合评价方法应用研究张建华,ZHANGJian-hua

14.技术创新人才的项目EVA分成率激励方法探讨和炳全,党莉莉,HEBing-quan,DANGLi-li

15.农网改造中架空绝缘电缆的设计及施工吕镇,许晓明,LVZhen,XUXiao-ming

16.舍饲养羊要正确使用秸秆饲料化技术常艳萍,CHANGYan-ping

17.柠条机械加工的效益分析胡乂心,HUYi-xin

18.张家界市农业信息化发展的障碍及对策研究陈生萍,罗光强,CHENSheng-ping,LUOGuang-qiang

19.建筑基础底板温度裂缝的控制分析郑爱武,ZHENGAi-wu

20.郑州市第三方物流企业存在的问题的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杨银良,霍松淼,YANGYin-liang,HUOSong-miao

21.变压器出口短路后电气试验的探讨魏万杰,WEIWan-jie

22.基于WEB的档案信息管理系统设计研究贾文,JIAWen

23.我国土壤养分特征分析张书鹏,ZHANGShu-peng

24.FDI与苏州区域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研究孔进,KONGJin

25.河北省实施循环消费的必要性和对策李新慧,赵霞,谢佳伟,LIXin-hui,ZHAOXia,XIEJia-wei

26.浅谈县域电网规划策略赵晓,王瑜,ZHAOXiao,WANGYu

27.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对策研究周勤,ZHOUQin

28.英美模式股权结构与公司治理效率研究李瑞萍,LIRui-ping

29.六西格玛管理在我国的应用研究刘磊,周菲,LIULei,ZHOUFei

30.浅析石油钻探施工企业基层激励机制的构建与完善侯新军,HOUXin-jun

31.实现"点石成金"的梦想毕坤

1.论国防知识产权危机预警和管理机制的构建李泽红,张娅如,敬卿,LIZe-hong,ZHANGYa-ru,JINGQing

3.科技成果管理与研究高校专利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邱丽敏,QIULi-min

4.赵楼煤矿首采工作面热害预测及治理王伟,辛嵩,张明光,苗素军,张祥云,WANGWei,XINSong,ZHANGGuang-ming,MIAOSu-jun,ZHANGXiang-yun

5.利用AutoLisp实现导线图的自动绘制张红忠,段友莲,ZHANGHong-zhong,DUANYou-lian

6.机电设备安装试运行异常现象分析与对策罗江鹏,LUOJiang-peng

7.试论动态电压恢复器控制方法的改进邵灵敏,李占琪,SHAOLing-min,LIZhan-qi

8.工业锅炉除渣机的改造安装与调试赵玉珍,李彩霞,周玉贵,ZHAOYu-zhen,LICai-xia,ZHOUYu-gui

9.矿用PHS型小灵通无线通讯在电机车调度运输中的应用贾相荣,李洪刚,JIAXiang-rong,LiHong-gang

10.新形势下石油企业科技管理工作的现状与思考郝小云,梁铭,党晓峰,HAOXiao-yun,LIANGMing,DANGXiao-feng

11.以实验项目合理建设和科学管理为契机,全面提升实验教学水平肖蓉,XIAORong

12.浅议新增硕士培养单位研究生培养的过程管理王刚,WangGang

13.深化建材实验教学改革培养高职学生创新能力刘灿红,LIUCan-hong

14.数字化校园网中的网络管理研究雷斌,LEIBin

15.对计算机职教师资本科教学法的研究曾广朴,ZENGGuang-pu

16.实施林业可持续发展战略加快现代林业建设李家阳,LIJia-yang

17.我国石化行业循环经济发展的现状与改进措施贾海波,耿春香,JIAHai-bo,GENGChun-xiang

18.石家庄市农业产业化经营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田东良,郭利朋,TIANDong-liang,GUOLi-peng

19.开展茶文化研究李冬,陈红伟,陈玫,李思颖,LIDong,CHENHong-wei,CHENMei,LISi-ying

20.热泵机组应用于华南地区的系统分析陈胜,陈姝,CHENSheng,CHENShu

21.一种改进的多关系半连接数据库查询算法研究梁克兵,颜妍,LIANGKe-bing,YANyan

22.茅庵河大桥不同混凝土强度的预应力空心板破坏性荷载试验研究温鸿盛,WENHong-sheng

23.供电企业经营管理分析与绿色营销陈健生,CHENJian-sheng

24.浅谈电力工程建设的风险控制与索赔管理嵇成能,包国年,JICheng-neng,BAOGuo-nian

25.试探新所得税会计准则杨冬梅,YANGDong-mei

26.面向流域水资源安全的决策支持系统构建探析李超,王烜,LIChao,WANGXuan

27.隧道施工方法分析李东平,LIDong-ping

28.低应变法在基桩检测中的局限性及误区分析陈花林,王年生,CHENHua-lin,WONGNian-sheng

29.软件老化现象研究王清,WANGQing

30.高层民用建筑防火设计探析刘平,吕红卓,LIUPing,LVHong-zhuo

31.宝兴大厦地震反应分析石立彬,陈清军,SHILi-bin,CHENQing-jun

32.连续箱梁预应力施工过程中疑难问题处理黄智军,HUANGZhi-jun

33.浅议污水处理厂的工艺优化钟度平,ZHONGDu-ping

34.我国城市生活垃圾处理现状和产业化分析刘亚勇,LIUYa-yong

35.水中污染物处理的研究进展蒋日昆,蔡艳,JIANGYue-kun,CAIYan

1.谭浩强:教授计算技术的大师普及现代科技之巨擘赵凡

2.闵恩泽院士:中国炼油催化剂之父赵凡

3.陆婉珍院士:石化精英巾帼楷模赵凡

4.西甜瓜育种专家——吴明珠院士科技成果管理与研究李霞

5.稻田奥运三连冠中国"稻路"奏凯歌——记我国著名水稻专家刘文炳研究员赵凡

6.传播膜科学技术开拓膜工业产业——访浙江大学陈欢林教授杨爱军

7.国外科研资助机构的国际合作战略韩建国,HANJian-guo

8.加强国际科技合作,推动高校科研工作——福建农林大学实施国际合作项目的实践经验与理性思考(二)张华英,ZHANGHua-ying

9.国际科技合作项目HtTp://

10.对高等学校科研创新团队建设的思考李爱军,韩汝军,孙江文,LIAi-jun,HANRu-jun,SUNWen-jiang

11.指导本科生从事科学研究的尝试、经验与探讨张雨浓,陈轲,过晓娇,ZHANGYu-nong,CHENKe,GUOXiao-jiao

12.科技管理人员素质探讨何金整,肖金恒,HEJin-zheng,XIAOJin-heng

13.科技馆(或科学宫)的教育定位与特性研究陈伯成,CHENBo-cheng

14.成都科技应用创新服务平台管理运行机制研究曾蓉,ZENGRong

15.生产力促进中心服务区域产业集群的对策思考林东,林秀琴,LINDong,LINXu-qing

16.论竞争情报的获取途径及方法高敏利,GAOMin-li

17.金融危机对黑龙江商品粮基地建设的影响及对策探讨——以绥化市为例孙滨,欧阳怀东,罗英辉,SUNBin,OUYANGHuai-dong,LUOYing-hui

18.套管和油管螺纹密封性在油田使用中的重要性雷齐松,李玉宁,韩晓文,徐晓伟,张艳玲,LEIQi-song,LIYu-ning,HanXiao-wen,XUxiao-wei,ZhangYan-ling

19.基于Fisher判别分析的滚动轴承故障诊断方法李刚成,LIGang-cheng

20.超分辨率Root-Min-Norm井下定位算法陈惠宁,张明光,韦伟,CHENHui-ning,ZHANGMing-guang,WEIWei

21.基于嵌入式linux和GPRS的输油管道远程监控系统的设计与实现戴琳峰,DAILin-Feng

22.比重瓶法测定PBT树脂密度邵宇政,SHAOYu-zheng

23.谈单相电能测量的特殊用法吴文芳,WUWen-fang

24.天津地方铁路数字专用调度通信系统王福和,WANGFu-he

25.湿式多盘制动器制动间隙的自调装置的结构与原理陈玲丽,苏志成,CHENLing-li,SUZhi-cheng

26.矿井瓦斯监测和防治技术措施初探杨希瑞,YANGXi-rui

27.软件实现单片机串行通讯波特率的自动解调夏志军,XIAZhi-jun

28.探析企业供电的安全与成本管理李珍珠,LIZhen-zhu

29.公关咨询在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中的应用策略戎霞,RONGXia

30.基于视觉导航的智能车辆方向控制系统研究雷帅,LEIShuai

31.基于网络环境下我国汽车网络媒体的竞争情报探析刘岚,LIULan

32.论别墅区环境景观建设和规划党志宏,DANGZhi-Hong

33.大规模网络拓扑可视化工具的研究综述赵龙厚,ZHAOLong-hou

34.建筑地基施工方法新探邹新峰,ZOUXin-feng

35.汽车电气系统过电压的产生及其抑制分析蔡瑞琳,孙志成,叶勇,王琪,张建宏,CAIRui-lin,SUNZhi-cheng,YEYong,WANGQi,ZHANGJian-hong

36.宝钢1450连铸结晶器铜板镀层裂纹分析及改进王庆新,张跃钢,黄丽,瞿勇,WANGQing-xin,ZHANGYue-gang,HUANGLi,QUYong

37.某公路隧道地应力测试及岩爆预测分析周秋梅,ZHOUQiu-mei

1.企业文化对技术创新的驱动机理研究钟荣丙,ZhongRong-bing

2.科技成果管理与研究企业创新从认识创新开始肖刚

3.突破观念创新体制建设独具特色的产学研基地——纵论珠海市产学研合作经验罗山

4.国防科技成果推广转化中若干知识产权问题研究白杨,BaiYang

5.浅谈农业高校科教兴农工作李澎,吕杰,王世富,李东,LiPeng,LvJie,WangShi-fu,LiDong

6.高校企业改制富余人员管理及分流安置问题的探讨张睿,叶深溪,苏志宏,ZhangRui,YeShen-xi,SuZhi-hong

7.微利业务:地方高校服务区域经济的战略选择李宝斌,姚春梅,LiBao-bin,YaoChun-mei

8.关于高校科技统计工作的几点认识张经强,ZhangJing-qiang

9.我国农业生态环境的修复和保护张亚光,韩瑞宏,田华,ZhangYa-guang,HanRui-hong,TianHua

10.保护性耕作技术在宁夏中部干旱带天然草原改良中的应用官涛,周存芳,汪晓爱

11.利用金矿尾矿制作加气混凝土的试验研究朱敏聪,朱申红,夏荣华,ZhuMin-cong,ZhuShen-hong,XiaRong-hua

[关键词]科技成果转化知识管理耦合关系

[分类号]F204G350

科技成果转化作为技术创新的关键环节,对产业发展、区域经济乃至国家创新体系建设都具有重要战略意义。目前,发达国家60%-80%的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并取得实效,而我国科技成果转化率仅为10%-15%,其中固然有体制、机制等原因,但转化过程本身缺乏知识要素的投入与管理也是其重要原因,我国科技成果转化亟待引入新的管理理念与方法。

科技成果转化过程,实质上是知识的流动过程。在科技成果通过应用研究一中间试验一小批试制一批生产的环节,向商业化、产业化的转化过程中,相伴而生的是原理知识、工艺知识、管理知识、实践知识、市场知识等多元化知识的耦合。知识管理使知识流与科技成果转化有机结合,有效促进成果转化各阶段知识流的运动,实现知识的转移、转化、持续积累与增值。因此,本文对科技成果转化与知识管理的耦合关系进行研究,为推动知识管理理论与方法在科技成果转化过程中的应用与推广,进一步提升我国科技成果转化效率与效益提供理论指导及决策借鉴。

1、科技成果转化与知识管理耦合的内涵与特征

1.1科技成果转化的过程界定

科技成果转化是将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所产生的具有实用价值的科技成果,经过后续试验、开发、研制、应用、推广等一系列转化活动,形成新产品、新材料、新工艺、新技术,直至实现商业化、产业化而获得预期收益的一项系统工程。它包括一系列技术性、管理性及商务性的活动,从而实现科技成果从科研领域向生产领域最终到市场领域的转移,具有明显的阶段性与系统性特征。

1.2知识管理的功能界定

知识管理是以组织战略为导向,以信息化管理为基础,与人力资源等职能管理耦合协同,通过内外部知识的学习、共享、整合与创新,使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转变为组织可运用的知识资源,引导新理论、新概念、新技术、新方法、新工艺、新产品等创新成果的产出,从而提高组织绩效的现代管理理念和方法。知识管理的主要任务是合理配置组织知识资源,使知识按照组织的战略目标进行组合、优化和运营,通过核心层面的知识对接、学习、共享、整合、创新等知识管理功能,促进知识向核心竞争力的转化。

1.3两者耦合的内涵

物理学中把“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体系或两种运动形式之间通过各种相互作用而彼此影响以致联合起来的现象”称之为耦合。本文将科技成果转化与知识管理的耦合界定为:科技成果转化与知识管理两个运行系统之间以及各系统内部多要素之间存在内在的本质联系,由此形成新的系统功能并协同作用于系统目标的非线性相互关系。这种耦合不是静态的交叉重叠关系,而是相互促进、相互渗透、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相互演变的关系,使两者成为一个有机整体,发挥相得益彰的作用,从而实现科技成果有效转化。

2、科技成果转化与知识管理耦合的特征

2.1耦合的战略性

科技成果转化的知识管理,包括战略层次和职能层次两个层面。两者相权,起决定性作用的是战略层次的知识管理,即根据科技成果转化的总体战略制定知识管理战略。两者耦合的战略性,在理念上体现为明确知识是科技成果转化的关键资源,是决定科技成果转化成败的战略要素。在科技成果转化中引入知识管理,实质上是科技成果转化管理战略性的强化,即从对科技成果转化的战略资源进行总体谋划的高度进行管理,实现科技成果转化管理的变革。

2.2耦合的嵌入性

知识管理不是孤立的一项管理职能,它必须与其他管理职能相融合,在与各项管理职能的耦合中发挥作用。科技成果转化的知识管理嵌入性,一方面表现为知识管理嵌入科技成果转化战略及对接、试验、试制、商业化、产业化的全过程;另一方面,知识管理的嵌入,是对科技成果转化管理模式的变革,它使科技成果转化管理进入更高层次,即从把握知识运行规律性的高度进行科技成果转化管理,为提高科技成果转化效率独辟蹊径。

2.3耦合的多元性

一方面,体现为多元管理要素耦合,源于成果转化过程中的知识是以人才、技术、媒体为载体,要实现此过程的知识管理,必然与人力资本管理、技术开发管理、信息技术平台构建、媒体网络建设等多种管理要素相耦合;另一方面,体现为多元行为主体耦合,成果供给方、需求方、资本投入者以及实施其组合的组织者,是成果转化中最主要的知识资源运营主体,通过知识资源配置彼此磨合达到默契和协同。不同转化过程所要求的知识资源要素以及行为主体之间的协同关系是不同的,但最终都取决于技术知识、市场知识和资本运营知识的组合。

2.4耦合的社会网络性

科技成果转化的知识管理是一个开放系统,它跨越组织边界,向国内外开放,彰显知识消费的社会网络特性,通过网络的互通力、同步力、集聚力,放大知识消费效益。互通力彰显网络知识消费的弥漫性,同步力彰显网络知识消费的极小时差,集聚力彰显网络知识消费节点的无限性。成果转化与知识管理通过社会关系网络和信息互联网络,极大地扩大了知识的消费空间,它适应科技成果转化知识需求的多样性、时效性、复杂性特征,使科技成果转化知识需求的现实空间与社会网络空间的知识资源有效耦合,这也是成果转化与知识管理耦合的重要使命。

2.5耦合的“软管理”特性

所谓“软管理”是相对“硬管理”而言的:在管理理念上,表现区别于“硬管理”的科技成果转化“以物为本”的管理理念,而确立“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在管理者组织上,表现区别于“硬管理”的科技成果转化以科层制为主的组织结构,而确定以网络化为主的组织结构;在管理对象上,表现区别于“硬管理”的科技成果转化以物资资本运营为主的管理,而确定以智力资本运营为主的管理;在环境适应性上,集中表现为管理柔性,即不仅具备完成使命的功能,能够以较低的资源投入取得预期的科技成果转化绩效,而且要具有对环境变化的快速反应能力。功能强、低投入、敏捷性是科技成果转化知识管理的“软管理”的重要特征。3成果转化目标与核心知识创造的耦合

科技成果转化的目标指向是实现科技成果的首次商品化,进而实现市场化、产业化,竞争优势是成果转化最终立足于产业和市场的根本,是科技成果转化成效的最终标志。而竞争优势的源泉是其拥有的资源,特别是知识资源。但并非所有知识资源都能带来竞争优势,只有那些有价值的、稀有的、难以模仿的、不可代替的特质核心知识资源,才是构成核心竞争力的基础。

3.1基于目标贡献率的科技成果转化知识分类

从知识特质性和对转化目标的贡献角度分析,将科技成果转化的知识分为三类:一般知识、特有知识和特有核心知识,其知识特质性依次增强,被竞争对手模仿的难度依次加大,对组织核心竞争力形成的重要性依次增强,如图1所示:

科技成果转化的核心知识,是在知识创新基础上凝结于新产品、新工艺、新材料、新的市场竞争优势之中的核心资产。与一般知识相比,核心知识隐性程度更高,更难通过显性化手段加以分离、沉淀,能够创造出核心价值,是组织核心竞争力的基石。不仅要保持科技成果组织的特有核心知识,还应扩大其增量。因此,集聚科技成果转化的核心知识资源,创建形成竞争优势所必须的核心竞争力,是科技成果转化知识管理的战略目标导向。

3.2核心知识创造与转化过程的耦合

核心知识创造,是通过科技劳动者的劳动特别是脑力劳动,对其所拥有的知识资源(包括隐性知识和显性知识)进行整合和创新,将知识转化为智慧,与组织物质资本和结构资本相结合,进而产生创新行为,形成科技成果转化创新能力,并在转化实践中不断提炼、升华,通过知识积累、集聚与集中,在知识创新的基础上凝结,持续嵌入科技成果商业化、产业化过程而形成的。从形成核心竞争力的视角考察,科技成果转化是一个核心知识积累、集聚、集中和创新,从而升华、凝聚成为构成核心竞争力的核心资源的过程,核心知识的形成贯穿于科技成果转化的全过程。

4、基于成果转化要素的三维耦合模型

科技成果转化过程,是科技劳动者运用科技劳动工具,作用于科技成果转化对象,使科技成果转化为新产品、新工艺、新材料、新产业的一系列过程的集合,亦即科技劳动者、科技劳动工具、科技成果转化对象三要素结合的作用过程。在这一过程中,知识既嵌入三要素的内部,构成三要素的核心资源,又是三要素耦合作用的结果,形成科技成果转化的核心知识。从科技成果转化过程三要素与知识的关系分析,可以揭示在成果转化过程中,知识耦合于三要素之中,体现为人力资本知识维、成果转化对象知识维、成果转化劳动工具知识维。科技成果转化过程三要素的耦合,同时是三维知识的耦合,可用成果转化知识要素三维耦合结构模型表示,如图2所示:

4.1人力资本知识维

即科技劳动者所拥有的知识集合构成的维度,或以隐性知识形态存在于科技劳动者的头脑之中;或以显性知识形态存在于科技劳动者所能够调用的文献资料和信息系统中;或以结构资本知识存在于组织之中而能够为人力资本所运用。

4.2成果转化对象知识维

4.3成果转化劳动工具知识维

或以隐性知识形态存在于仪器、设备、信息系统硬件和软件等工具之中;或以显性知识形态存在于技术装备设计、图纸、说明书等文献资料之中。科技成果转化劳动工具知识及信息要素知识的优化配置,是科技成果转化的技术知识保障。

5、成果转化过程与知识管理功能的耦合

5.1单项知识管理功能与科技成果转化全过程的耦合

从知识管理单项功能发挥作用的视角,表现为知识管理单项功能要素(知识对接、学习、共享、整合、创新)与科技成果转化全过程的耦合。例如知识共享:成果对接阶段,表现为转让方与受让方对成果源知识的共享;小量试制阶段,表现为原理知识、功能结构知识与样品制造知识的共享;小批生产阶段,表现为样品功能结构知识与产品小批生产工艺知识的共享;批量生产阶段,表现为质量、成本、效益等产品综合素质知识与工艺和管理知识的共享;产业化阶段,表现为商业化、市场化运作知识的共享等。单项知识管理功能与科技成果转化全过程的耦合,通过连续耦合和断续耦合两种形式的结合实现,连续耦合是指单项知识管理功能与科技成果转化全过程的耦合,断续耦合是指单项知识管理功能与科技成果转化各阶段的耦合。

5.2科技成果转化全过程与知识管理全功能的耦合

从知识管理全部功能总体发挥作用的视角,表现为科技成果转化全过程与知识管理全功能要素的耦合。科技成果转化全过程包括转化方提供科技成果源、转化对接、小量试制、小批生产、批量生产直至实现产业化。知识管理的全功能包括知识对接、学习、共享、整合与创新。全过程、全功能耦合的形式下,知识管理功能贯穿于科技成果转化全过程,为科技成果转化提供全面知识支持,并从中凝练核心知识,为科技成果最终实现产业化形成核心竞争力而集聚核心知识资源。科技成果转化全过程与知识管理全功能的耦合(见图3)。

关键词:科技成果;群众性技术创新;支撑技术;精益化管理

1概述

科技成果是人类宝贵的财富,是推动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必要资源,其推广和应用于社会,是科研任务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科技成果管理是科研管理工作的一个重要环节。科研工作从确定计划任务、科研设计论证、研究实验,到成果鉴定、成果推广应用,是一个完整的过程。做好成果管理工作,直接影响调动科技人员的积极性,影响科研工作的效益。对科研工作的预测、科研计划的决策、课题选择等一系列科研管理活动有反馈作用。目前科技成果管理采用人工管理,缺少工具支撑,管理的流程性、规范性、精益化无法保证。

群众性技术创新是发挥企业员工聪明才智的广阔舞台,也是推进技术进步和提高经营管理水平和提高职工技术素质的重要途径。随着企业的长远发展,对职工综合素质和劳动技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企业始终要以“人才战略”为抓手,以全面提升员工技能为有效途径,以增强企业竞争力为目标,加大人力资源储备,加快员工综合素质的提升。

2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技术革新是我国国内使用最早和最广泛的概念,企业多年来开展的劳动竞赛、合理化建议、技术革新、技术协作、发明创造、岗位练兵、技术比武等群众性生产活动,是群众性创新的主要内容。

3项目研究内容

项目的主要研究方向是国网公司科技成果与群创项目征集优选、精益化管控和成果交流共享,采取的技术支撑手段为科技成果、专利成果管理与技术支撑工具,其研究包括:

线下运行:科技成果、专利成果管理与技术支撑工具以线下运行为设计思路,通过单机独立管理方式,为各级人员提供工作智能化辅助。通过文件交互方式完成各级人员的信息导入导出。

项目管理全过程辅助:针对科技项目、群创全过程节点突出关键内容校准、流转时效管控、活动环节固化和闭环管理等精益化管控手段。

管理层级细分:根据基层、地市和省公司等管理单位层级进行管理需求细分,差异化定制科技成果及群创项目的管控、多元化展示、统计分析。

4项目建设目标

(1)研究垂直一体化管理机制,实现省、地市、基层统筹管理。垂直管理机制是项目研究的支撑性成果,通过省、地市、基层三级统筹管理手段提升企业科技成果和群创活动的过程管理水平,针对具体工作提出规范性要求,促使各级活动开展主体目标一致、行动统一。

(2)研究科技成果与群创项目精益化管控技术,实现申报优选、专家审查及过程控制等。

5结束语

1国内外研究现状

2基于层次分析法的科研转化过程要素分析

2.1科研项目成果转化过程的管理以及设计的关键因素在影响推广科研项目成果转化的管理和设计的具体过程中,有很多影响因素,其中最关键的因素有3类,即:①权属因素、②资源因素、③意识因素。权属因素:即科研项目成果法律权属的清晰度;资源因素:包括政府对于科研项目成果转化管理的资源投入、科研机构成果转化的专业化管理人才所占比例以及科研机构综合科研能力等;意识因素:包括科政府重视科研成果转化管理的程度、科研机构及高校等科研部门建立的内部科研氛围、政府支持科研成果转化的政策和制度的连续性等。

3结论与对策

3.1科研成果多样化由上文的分析可知:目前我国高校虽然拥有大规模的专利,但是大部分专利都是闲置状态。究其原因可分为3种:①专利技术十分成熟,且有“成本-效益”的生产经济性,然而高校和企业的交流沟通较少,导致专利无法及时投入生产并进行使用;②专利技术并未成熟,可利用性低;③专利技术较为成熟,然而并不具备“成本-效益”的经济性。依据2012年的统计数据可知:第一类原因高达50%,第二类为40%,而第三类剩下的10%〔9〕。因此,我国的科研成果应该遵循多样化原则,即通过多种方法提升科研成果转化率,具体如下。

3.1.1加强高校科研与企业科技需求间的交流联系由2012年的数据可知,有40%以上的高校专利需要及时进行推广。而这些技术成熟的专利目前并未被充分利用,其主要原因有企业和高校两方面的原因,首先企业可能并不知道这些科研成果的存在,更无从谈起充分理解与应用,而更多的企业对高校的科研成果的适用性持保留态度;同时高校本身也并不进行自身的科研成果的积极宣传和推广。所以为了促进此类技术成熟但由于校企交流较少未得到充分利用的科技成果,应该推动校企之间的科技联系。而政府正是这一联系的纽带,其应当积极充当高校科研成果转化的中间媒介,构建推动科研信息交流及科研成果转化的社会网络和制度平台,强化交流联系工作力度的力度,系统化交流平台。

3.1.2深化研究提升可转化专利数量我国高校专利成果不能转化的原因很大部分由于专利的可转化程度低,专利可转化程度低的原因十分复杂,其本质是由于这些专利因资金、实验设备等条件的限制没有进行充分的中间试验,而这种现象的普遍产生主要是由于高校现行的科研评价体制过于急功近利,致使科研人员在准备未充分的情况下仓促申报专利。而由发明专利至最终应用的环节也很多,其关键环节是中试,是实验室科研成果向生产转移的重要环节。中试基于实验室的技术数据、方法以及路线,通过工业生产成熟或较为成熟的工艺装备进行大规模的试验并验证、校正或修改实验室的结果,准建建立整套可以投入生产的方法、路线和装备。中试作为技术开发的核心〔10〕,可以为以后的大规模生产铺路,而我国高校及科研机构对中试的轻视以及重视本身难以评估也导致中试环节在我国科研过程中缺失。

3.1.3拓宽科研思路,提升科研成果转化我国高校部分专利都具有很高的科技性,然而由于实施费用较高不具备经济性,导致这些高科技成果不能投入实际的生产中。而这类科研成果就需要国家来提供财政资金补贴,可以仿照国外类似的政策进行。但是国家的科技财政补贴显然不能解决此类技术推广的根本问题,其原因是政府财政规模的客观限制,难以支持所有类似科技推广项目所需支持,除已被证明具有明显的长期战略意义或符合国家长期发展。因此,此类专利可以作为实验室技术或小规模实用技术存在,以备未来急需之用。所以,为了推动高校科研的成果转化,科研人员必须果断中止此类项目的继续研究,拓宽科研思路找寻另外经济效益好的类似技术。

3.3科研模式创新基于我国高校及科研机构科研成果转化的传统模式,基本结构:组织科研队伍科研成果产出可转化科研成果产出可转化科研成果转化。各个节点与阶段间层次分明,次序井然,但是这也造成各节点在时空与产出数量上发生沟通交流问题,导致科研与实际生产脱节,换而言之,正是由于传统科研成果转化模式本身固定的形式产生了各种问题,因此,若不创新科研成果转化模式便不能根本解决这些问题。

4总结

【论文摘要】本文针对低年级建筑设计课程教学存在的不足,提出应对设计过程做出控制和引导的管理。并介绍了笔者在教学中所采用的一些方法。

设计方法的形成是一个长期而持续的过程,而作为设计入门阶段的低年级建筑设计课程对学生形成良好的设计方法有着重要意义。基于此,笔者认为低年级建筑设计课的教学除了传授给学生基本的设计知识,更为重要的是帮助和指导学生形成正确的设计方法。

一、现有教学模式存在的不足

由于建筑设计并不能清晰而具体地列出一步步的解决方案,并且通常没有单一的标准答案,甚至究竟什么是正确答案也很不清晰。不断深人设计的过程也是一个设计方法不断深入和调整的过程,设计方法在设计过程中动态的展开,而不同的设计过程也蕴含着不同的设计方法,设计的方法和设计过程具有统一性。因此要想指导学生形成正确的设计方法,需要对设计过程进行适当地引导和控制。

二、过程管理的基本思路

针对低年级学生的情况,笔者认为低年级建筑设计教学过程的管理应包括控制和引导两方面的内容。

(一)过程的控制

(二)过程的引导

对于低年级学生而言,在一开始接触建筑设计时,由于设计经验的不足,往往对建筑设计带有各种片面的“创作观”,他们更多地从建筑的表面来看问题,东抄西凑地进行设计,往往很盲目也很片面,抓不住建筑实质;并且由于学生设计资料的不足,往往会对某种设计思路过于执着,而一旦条件发生变化无法采用这一思路时又会手足无措。因此鉴于这一情况,在低年级设计课程中,教师要做适度的引导,既要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设计观,又要活跃学生的思维,丰富设计思路,从而达到促使学生掌握正确设计方法的目的。

三、过程管理的方法

(一)设计过程分解

而将整个设计过程分解为哪几个阶段笔者的尝试是按设计的总体布局、平面组合、空间处理、造型设计分解为几个大的阶段。如此的分解除了可以使设计任务得到相对均匀的分解,还可以使学生随着设计阶段步步深入,让学生逐步了解建筑方案的产生。避免有的学生一拿到任务书后,不管环境、基地、现状及功能,便照搬其他方案的情况;也不至于到了方案的决定阶段,突然全面推翻原方案,重新开始。

笔者在设计开始时一般就会对学生说明,设计不仅仅看最后成果,更要看过程。每个阶段任务的完成会获得相应的过程分,并作为总分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每次阶段成绩在班级前茅的学生还可以获得一定的过程加分,这样就可以激励学生平时的紧迫感和积极性,保证设计阶段的质量。

(二)小组讨论

低年级学生学习热情很高,笔者在组织设计课程时就通过设计小组的组织来充分发挥每个学生这种学习热情。小组人数一般是3到5人,人数不能过多。这种设计小组的每个成员都要独立完成自己的设计作业,而不是合作完成一个共同的设计作业,但是从方案开始的调研、设计思路的讨论、方案的评点都要在设计小组内完成。

(三)集中点评

自动化测试与控制类学科本科毕业设计过程管理一、前言

教育部在下发《关于进一步深化本科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中指出:“必须坚持以强化实践教学为着力点,加强实践教学环节,改革实践教学内容,完善实践教学体系”。因此,毕业设计对于高校自动化测试与控制类本科生而言是十分重要的。加强对本科毕业设计的过程管理,努力提高毕业设计的质量,对于实现教育培养目标,提高学生综合能力和全面素质,增强学生在就业方面的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

二、毕业设计阶段存在的问题

1.就业压力及考研压力巨大

2.客观条件对毕业设计的影响

自动化测试与控制类学科知识和社会需求更新较快,新的技术、工艺、器件、软件和算法层出不穷,学生在毕业设计时需要面对很多问题。另外,很多本科毕业设计需要的知识是多个学科知识的融合交叉,学生本来就贫乏的专业基础知识此时就更加捉襟见肘。

3.毕业设计过程管理现状

现在的毕业设计使用人工管理,存在很多难以解决的问题,如整个过程繁琐、涉及人员多。对于远程管理难以达到要求。在使用校外资源弥补校内资源不足时,存在监控困难和质量不能保证的隐患。

三、本科毕业设计的过程管理

所谓毕业设计过程管理就是从学生正式开始毕业设计这一刻直至毕业设计完全结束整个过程的管理,科学的过程管理是提高毕业设计质量和效率的有效手段和途径,毕业设计的过程管理工作包括确定指导教师、选题、开题、中期检查、答辩及归档等各个环节。

1.确定指导教师

毕业设计教学实行指导教师负责制,指导教师应对整个毕业设计阶段的教学活动全面负责。毕业设计指导教师应由讲师及讲师以上职称的教师担任,由助教任导师时,应有副教授以上职称的教师共同指导。需要在工厂或校外其它单位进行毕业设计工作时,可聘请该单位具有中级以上技术职称的技术人员协助我校指导教师进行指导。每位指导教师指导的学生数量不宜超过6人。

2.毕业设计选题

毕业设计选题应尽量从生产、科研和教学的实际问题中选定,其难度和工作量应适合学生的知识、能力和相应的实验条件。选题不得与往届重复。应贯彻因材施教的原则,使学生的创造性得以充分发挥。

3.毕业设计开题

由教研室组织开题报告会,检查每个学生的开题准备情况。开题检查的要点如下:检查学生的选题是否正确,文献综述是否充分和方案论证是否合理,判断是否已充分理解毕业设计的内容和要求;进度计划是否切实可行;工作量是否适宜;是否具备毕业设计所要求的基础条件;开题检查不合格者必须在一周内重新开题。

4.毕业设计中期检查

学校组织一次中期检查,中期检查时每个学生要汇报毕业设计进展情况,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根据学生对课题内容与要求的深入研究情况、有关资料的收集与分析情况及学生提交的已查阅到的参考文献、已获得的实验数据、应完成部分的论文初稿等情况,主要检查以下内容:毕业设计(论文)的内容与题目是否一致,论文的基本观点是否正确;学生是否按计划完成规定工作,工作量是否饱满,所遇到的困难能否克服;学生在毕业设计期间的表现;教师的指导工作情况。

5.毕业设计答辩

答辩环节是检验学生是否达到毕业要求的重要手段。为了充分发挥答辩环节在毕业设计方面的作用,答辩由答辩委员会主持。答辩委员会由教研室(或系)负责组织,由5~7名具有讲师及以上职称的教师组成,其中至少有两人具有高级职称。答辩委员会由院(系)审批,并张榜公布。根据需要,答辩委员会可决定组成若干答辩小组,答辩小组由3~5人组成,设答辩小组长一人,具体负责答辩工作。需聘请校外人员担任答辩委员会成员时,由主管院长(系主任)批准。

答辩委员会采用协商或投票方式给学生评定成绩,一个专业或班级分设几个答辩小组时,要统一标准、统一考虑。答辩委员会要向院(系)学位委员会提出是否准予学生毕业的建议。

学生必须在答辩前5天,将毕业设计(论文)全部材料、毕业设计(论文)工作日志和指导教师评语提交答辩委员会。答辩委员会将其转给评阅教师(应由讲师及以上职称的教师担任)审阅,评阅教师要写出评语。

6.毕业设计论文管理

毕业设计及有关图纸由院(系)资料室负责长期保管,其中优秀毕业设计论文送校档案馆永久存档。论文装订要整齐(论文封面由教务处统一提供样板),要统一按照封面、内封、毕业设计论文评语、毕业设计论文任务书、中文摘要、外文摘要、目录、论文正文、参考文献、致谢、附录等顺序装订。

毕业设计论文的知识产权归学校所有。

四、结束语

自动化测试与控制是一个应用性极强的工科专业,具有软硬件结合、元件与系统结合、运行与制造结合的特点,因此毕业设计在该专业的培养体系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本文针对目前本科毕业设计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从实践的角度提出了本科毕业设计过程管理的一些思路和做法,为做好本科毕业设计管理工作提供了参考。

参考文献:

\[1\]童荣,高军.加强工科本科毕业设计过程管理,提高毕业设计质量\[J\].科技信息,2013,(2):195.

\[2\]FANLi-nan.“ExplorationonImprovingInformationSubjectStudent'sInnovationandPracticeAbilityintheGraduateProject,”ComputerEducation,2008,(6):12-15.

关键词:过程管理;会计;网络课程

引言

现在高等学府正在对各自的教学方式记性改革,以保证能适应现在的信息化社会,跟上社会发展的步伐,同时提高学校的教学能力。这也要求各个高校利用现代化的网络进行教学课程设计。会计电算化网络课程各高校展开的信息化网络课程设计合计的一部反,本文通过对会计电算化网络课程设计的基础、出现的问题等反面,对会计电算化网络课程设计做出了研究。

一、会计电算化网络课程的基础

(一)网络技术

网络技术是会计电算化网络课程的基础,会计电算化网络课程正是基于网络技术发展起来的。只有成熟的网络电子技术的支持才能更好的发展会计电算化网络课程。

(二)网络技术人员的加入

会计电算化网络课程需要网络技术人员的参与,这是普通教学与网络技术的结合。网络技术人员的加入能够提高会计电算化网络课程的质量,推动会计电算化网络课程的良性发展。

(三)教育工作者支持

会计电算化网络课程再怎么发展也是学校的教学课程,他是离不开教育工作者――教师的参与的。教师要将自己在课堂上传授给同学的知识通过网络科学技术传播给同学。给同学的学习带来更大的便利,提高同学的学习效率和学习质量。

(四)教育部门的推动

教学方式的改革需要教育部门这一教育界的庞然大物的推动,只有它的推动才能使会计电算网络课程更好的普及。教育部门可以采取教育改革的方式来推动会计电算网络课程的发展。

二、会计电算化网络课程的特点

(一)教学主体改变

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学是老师在课堂上教授同学们知识。其主体是教师讲话的内容。而会计电算化网络课程却可以通过网络技术,采用各种动画软件,以图片动画的方式将课程内容更加直观的表达给同学,这样做有利于同学们对知识的理解增加学习效率。

(二)人文化

(三)创新性

在传统的教学中,能够学习到的内容是固定的,课本上有什么学什么。而课本上的内容大多都是比较基础的。当人们在某一岗位就职相对学习对该岗位有用的知识时,通过传统的教学方法是没有办法学到的。而在会计电算化网络课程中,我们就会计行业的不同岗位工资核算、固定资产核算等分成了都作出了专门的课程讲解。需要的人可以挑选自己专业的部分进行学习,针对性的提高人们的工作能力。

(四)时效性

三、现在会计电算化网络课程存在的不足

(一)教育观念落后

与西方国家相比,我国教育还处于传统教育的阶段,很多教育工作者的教育观念比较落后。始终认为课本上的知识高于一切,各种教学都是以课本上的知识为主体。而会计电算化网络课程倡导的确实用什么、学什么。教学的内容都是直接与以后的工作挂钩,都是人们在日常工作中能够引用到的。也就是人们常说的理论与实际的结合。由于这两种教学理念的不同,甚至可以说是背道而驰,使得会计电算化网络课程的发展受到了制约,很多教学工作者根本不认同会计电算化网络课程,认为这就是在误导学生,没有交给学生应该学习的重心――书本理论。但是会计电算化网络课程并不是忽视了理论知识的教学,而是将理论知识与实际工作结合到了一起,使得人们能更好的理解并在实际中应用这些理论知识。

(二)网络教学制度不完善

网络教学是一种新兴的教学方式,还没有发展完全,也就没有一套健全的制度对网络教学进行管理。这使得网络教学中充斥这很多负面的信息,一些不正规的教育机构一些教育视频,由于自身实力不足,使视频中很多教学信息都是错误的,这在很大程度上误导了学习者。同时也使人们对于网络教学的印象变差,甚至觉得网络教学都是骗人的,并没有什么真材实料,完全是在误导人。这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会计电算化网络课程的发展。

(三)学校学生的自制力较差

传统教学学生需要到课堂中进行学习,即使是这样,在大学中也总是会有很多学生有逃课的现象。会计电算信息化教学倡导的是自主学习,学生自己根据学校制定的计划在网络上进行课程的学习,这种自主学习更有可能加重学生逃课的不学习的恶习。正是因为这个原因,很多学校都没有办法很好的实行会计电算化网络教学。在学生自制力差的情况下,实行会计电算化网络教学很有可能起不到什么好的作用,反而会降低学生的学习成绩。

四、怎样加快会计电算化网络课程的发展

(一)更好的发展网络信息技术

会计电算化网络课程是基于良好的网络信息技术发展起来的,要想加快会计电算化网络课程的发展,必须加快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在更加先进的网络信息技术做后盾的情况下,会计电算化网络课程发展才能更加迅速。

(二)改正教育工作者的教育理念

教育工作者是发展会计电算化网络技术的重要环节。只有教育工作者改变了以课本知识为重心的教学理念之后才有可能参与到会计电算化网络技术课程的设计当中来。教育工作者作为网络教育中课程的设计这,必须要有跟网络教育不想违背的教学理念。否则只会限制会计电算化网络教学的发展。

(三)完善网络教学制度

一个完善的网络教学制度是保证网络教学发展下去的基础。古语有言“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制度是发展的前提。完善的制度才能清楚网络教学中的不和谐因素,将不符合标准的网络教学剔除掉,不能让这些负面因素影响到网络教学的发展,阻碍网络教学前进的脚步。

(四)加强学生的自制力

学校应该定期的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保证学生具有完备的自制力。能够自主的完成会计电算网络教学中的教学任务。同时学校也可以采取一些强制的措施强制同学完成会计电算网络课程的学习要求。使得会计电算网络教学之后不会对学生的教学效果祈祷发作用。

只有采取这些措施改正会计电算网络教学发展中的确定,才能使会计电算网络课程得到更好的发展。

五、会计电算化网络课程的设计框架

会计电算化网络课程是结合现代计算机技术、信息技术以及传统教学方式与一体的新兴的教学方式。它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方式以书本为主体的教育理念。会计电算化网络课程的设计主要是一下几点:

(一)知识资源的整合管理

会计电算化网络课程根本上也是一中教学方式。这种教学方式需要更加完备的知识资源。在会计电算化网络课程的第一步就是要建立一个完备的知识数据库,在这个数据库中包含着这一学科的尽可能完备的知识。

(二)教学过程的管理

教学过程是会计电算化网络课程的传授知识的过程。要在这个过程中设计学生要完成的学习任务,并采用一定的制度来保证学生能自主的来完成这一教学任务。还有监理健全考试制度,利用考试来检验学生学习的效果。

(三)架设教学网络

会计电算化网络教程需要架设一个庞大的网络,从实验室出发,辐射到每一个学生。通过这个网络来传输课程。网络的完善是会计电算化教学的基础,网络是一种媒介,就如同传统的教学中书本是媒介一样。网络起到的作用就是传统教学中书本的作用。

会计电算化网络课程是一个多元化结合的课程,建立这个课程需要将这多个元素都设计好,并完美的组合到一起来。就想搭建一个机器似的,要将各个零件组合到一起才能成为一台发挥一定功能的机器。

六、结语

网络技术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带动了教育的改革,网络教学逐渐走进了各个大学。会计电算化网络课程就是网络教学的典型代表。本文就会计电算网络课程的缺点提出了解决建议。并对课程的建设作出了分析。

[1]王娟.基于过程管理的会计电算化网络课程设计[J].电子测试,2013,20:202-203.

[2]李箭.基于过程管理的网络课程设计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07.

[3]周小婷.会计电算化应用中的问题与应对策略[J].商洛学院学报,2008,06:82-85.

[4]王娟.基于过程管理的会计电算化网络课程设计[J].电子测试,2013,20:202-203.

[5]黄浩岚.构建基于工作过程的会计电算化课程教学模型[J].财会月刊,2009,35:85-87.

省级期刊?半年刊

主办单位:中国航空工业第一集团公司;陕西宝成航空仪表有限责任公司

THE END
1.国内外高校教务管理系统的研究现状1、国内外高校教务管理系统的研究现状 在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随着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和因特网技术在全球范围内的迅速普及和发展,信息技术在促进各国经济、科技和社会发展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并且已经成为各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特征。而21世纪的教育的发展更是如此,信息技术为教育业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https://www.renrendoc.com/paper/185240223.html
2.基于Vue和SpringBoot的电商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一)本系统具有用户管理模块、权限管理模块(角色列表、权限列表)、商品管理(商品列表、分类参数和商品分类)模块、订单管理模块和数据统计模块。 (1)用户管理:主要是对系统中管理员信息在列表展示、对管理员信息的查询、添加管理员的信息并且对添加的信息进行校验、修改和删除信息、同时可对管理员的状态进行更改以及对管理员...https://developer.aliyun.com/article/1277720
1.学生信息管理系统国内外现状学生信息管理系统国内外现状 学生信息管理系统是一种用于管理学生信息的软件系统,它可以帮助学校或教育机构有效地管理学生的个人信息、课程信息、成绩信息等。以下是学生信息管理系统在国内外的现状介绍: 国内现状: 在国内,学生信息管理系统已经得到广泛应用。许多学校和教育机构都采用了学生信息管理系统来提高学生信息管理...https://wenku.csdn.net/answer/1w5a5o3ku8
2.问卷调研在国内外研究生教育评估中的应用教学高校学位毕业生问卷调研在国内外研究生教育评估中的应用 党的“二十大”报告中首次把教育、科技、人才进行“三位一体”统筹安排、一体部署,进一步体现出研究生教育是人才强国战略和科技强国战略的核心驱动要素。 在研究生教育规模扩大、以“提高质量”为主线的背景下,加强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建设成为迫切的需要,其中,教育评估是研究...https://www.163.com/dy/article/IE7CCQ6V05218435.html
3.计算机毕业设计范例15篇论文题目:学生信息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一、论文选题的理由或意义 选题来源: 随着我国高校不断扩招,学生数量急剧增多,有必要开发相关的学生信息管理系统来对学生信息进行数字化管理。使用计算机对学生信息进行存储与管理,具备传统学生信息管理所无可比拟的优点,例如:存储信息量巨大,占用空间少,查询方便、快捷,保密性好,...https://www.fwsir.com/fanwen/html/fanwen_20240616130224_3879194.html
4.基于Vue和SpringBoot的论文检测系统的设计与实现1.2国内外研究现状 有数据显示,从90年代开始,已经完成工业化信息化建设的国家里,有相当部分的高校已完成了对校园进行的数字化的改造,无论是本科生、硕士生的毕业论文的选题、汇报、批示,都可以在校园的内网是进行。与之相对应的课程管理、教师评价、选课、入学等系统也纷纷出现,学生们可以利用因特网,来满足他们的各...https://cloud.tencent.com/developer/article/2306957
5.毕业生论文开题报告范文(通用11篇)二、论文综述/研究基础 数学课题学习的开展对学生发展有重要促进作用。笔者结合课标、教材的内容以及自身的体会,在对国内外文献进行梳理的基础上,提出了对髙中数学课题学习开展现状进行研宄的问题。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人本主义学习理论、布鲁纳的认知发现说、反思性学习理论、数学学科自身的特点成为数学课题学习的重要理论...https://biyelunwen.yjbys.com/kaitibaogao/13885.html
6.论文开题报告15篇如何把古代朴素的科学技术以及独特的科学思想融入到小学科学教育中,融入内容的选择、比例如何、教师该以何种方式向学生呈现,这都是今后研究中应该思考的。 论文开题报告6 (1)选题的背景和意义 主要说明所选课题的历史背景、国内外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历史背景部分着重说明本课题前人研究过,研究成果如何。国内外研究现状...https://mip.jy135.com/kaitibaogao/1187788.html
7.小学语文课题研究开题报告小学语文课题研究开题报告1 课题研究的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和理论依据。 课题研究的背景 传统课堂教学中主要由老师向学生传授知识,教师在教学中永远居于主导和中心地位,作为教育对象的学生的任务是接受知识,形成认知结构。《新课程标准》指出: 课堂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让学生在生动现实的...https://mip.wenshubang.com/baogao/240849.html
8.人力资源论文范文只能参考国内外一些大型企业先前的案例,没有形成整体有效的法律法规,这就使得人力资源外包过程中企业的合法权益很难得以保障。由此可见,企业在进行人力资源外包时仍存在很大的风险。 (二)信息的不对称 企业和人力资源外包服务商是典型的委托———代理关系。由于双方在经营理念、管理方式及战略目标等不同,必然会存在...https://www.oh100.com/zhichang/5003171.html
9.金融企业贯彻新发展理念推进ESG相关实践的调查研究1.文献研究法:收集、研究国内外有关可持续信息披露、上市公司ESG实践等方面的文献资料,为调查研究奠定理论基础。 2.统计调查法:从全部金融企业中,选取A股上市金融企业为样本,对上市金融企业公开披露的ESG报告、社会责任报告以及第三方评级数据进行整理、分类和统计,分析总结金融企业ESG相关实践情况。 https://ofdi.sww.sh.gov.cn/zcjd/19794.j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