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科学技术前沿范文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计算机科学技术前沿,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1使用悬念手法,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富有哲理的幽默语言,让学生轻松愉快掌握知识

教育家斯维特洛夫说过:“教育家最主要的,也是第一位的助手是幽默。”教师富有哲理和情趣的幽默,能深深地感染和吸引学生,使自己教得轻松,学生学得愉快。教师的幽默是赢得学生喜爱、信赖和敬佩的重要条件。

在计算机课的教学中,基本概念和理论性的教学内容,往往使教师感到棘手,使学生感到抽象、枯燥,记忆较困难。在讲授时,如果教师运用风趣的语言、适当的比喻或与众不同的思维,就能将繁杂化为简洁,沉闷化为轻松,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掌握知识。在讲到数据库文件记录的删除时,有三个命令:逻辑删除,物理删除,恢复删除。可巧当时正是6月份,天气已热,又是下午课,有个别同学扒在桌子上昏昏欲睡。笔者说,被逻辑删除的记录并没有从数据库文件中消失,仍然占有物理位置,只是不能参加集体活动了,就像现在我们全班同学大多数都在听老师讲课,而个别同学在睡觉,老师讲的课不能听了,同学们回答的问题也听不到了,他自己已经把自己DELETE了,我们是将他PACK呢还是RECALL呢?此时同学们都笑了起来,大声说:“RECALL吧。”与睡觉学生相邻的人已将其捅醒了,醒来的学生不知所措地看着大家笑,一会儿明白了,就不好意思地看着老师。见此情况笔者又接着说,既然大家都不同意将你PACK,你也已经被RECALL了,那么我们全班这个数据库继续工作。笑声把困意都驱散了,三个命令各自的含义和功能让同学们在笑声中都理解了。

3含蓄的批评,更能提高教育的实效

4设置改错,可启迪学生积极思维

心理学家鲁宾斯坦说过:“思维通常总是开始于疑问或者问题,开始于惊奇或者疑惑,开始于矛盾。”“故错”是置疑、激疑、制造矛盾达到引思的一种方式,以此启迪学生的思维。在QBASIC语言课堂教学讲到两个变量值互相交换的问题时,笔者就采用

[关键词]计算机;科学;技术;发展

一、计算机科学技术的发展历史

1946年美国宾尼法尼亚大学和科研机构共同研制出ENIAC计算机,是世界上第一台电子计算机,标志着全球进入计算机时代。它由1.8万个电子管组成,体积和重量较大,计算机运算速度为五千次每秒,运算成本较高,以通信技术、核物理电子计数计数、雷达脉冲技术为基础。ENIAC计算机主要应用于军事方面。1956年科学家们成功研制出第二代电子计算机―晶体管电子计算机。1959年,集成电路电子计算机的问世标志着计算机技术进入第三代。计算机的硬件由单一转为固件、软件组合系统,降低了生产成本,计算机技术发展越来越快,提升了计算机使用性能,种类也多种多样,如微型计算机、小型计算机、通用型计算机、中型计算机、大型计算机和巨型计算机等,标志着计算机科学技术趋于成熟。1976年,计算机技术进入第四代,美国研制出小型化、智能化的计算机―“克雷1号”,一些个人用户和小型公司都开始使用计算机。20世纪90年代,计算机科学技术逐渐向大型化和微型化发展。进入21世纪后,随着科学家们对集成电路的研究,集成电路广泛应用到企业、工厂,计算机也随之趋于智能化、专业化,运算速度更快,操作更方便、简单,逐渐应用到社会生产的各个行业和领域。

二、计算机科学技术的发展现状

1、计算机科学技术在生活中应用广泛

2、计算机科学技术更加智能化和专业化

计算机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广泛应用,推动了集成电路、微电子和半导体晶体管的发展,计算机科学技术更加智能化和专业化。计算机能根据使用对象的不同需要进行改装、更新,对于有更高需求的用户可以专门定做计算机,用户可以根据使用环境的不同选择台式计算机、笔记本电脑、掌上电脑和平板电脑等。计算机科学技术在其他特殊领域也能发挥自己的优势,如智能化家用电器和智能手机,家庭式网络分布系统代替了传统的单机操作系统,满足人们的生活需求。

3、计算机的微处理器和纳米技术

微处理器能提高计算机的使用性能,缩小传统处理器芯片中的晶体管线宽和尺寸。利用光刻技术,波长更短的曝光光源经过掩膜的曝光,将晶体管在硅片上制作的更精巧,将晶体管导线制作的更细小。计算机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使计算机运算速度更快,体积更微型,操作更智能,传统的电子元件不能适应计算机的发展。纳米技术是一种用分子射程物质和单个原子的毫微技术,可以研究0.1~100纳米范围内的材料应用和特性。计算机科学技术中利用纳米技术,可以使计算机尺寸变小,解决运算速度和集成度的问题。

三、计算机科学技术的未来发展方向

现今,计算机科学技术的应用越来越广,人们对掌握计算机科学的技术水平要求越来越高,促使数学家和计算机学家们不断研究计算机科学技术,使计算机科学技术在各个领域、各个行业发挥更大的作用,满足了人们的不同需求。下面从DNA生物计算机、光计算机和量子计算机三方面来探究计算机科学技术的发展前景。

1、DNA生物计算机

DNA生物计算机用生物蛋白质芯片代替传统的半导体硅芯片。1994年,美国科学家阿德勒曼率先提出关于生物计算机的设想。在计算机运算数据时,将生物DNA碱基序列作为信息编码载体,运用分子生物学技术和控制酶,改变DNA碱基序列,从而反映信息,处理数据。这一设想增加了计算机操作方式,改变了传统的、单一的物理操作性质,拓宽了人们对计算机的了解视野。DNA生物计算机元件密度比大脑神经元的密度高100万倍,信息数据的传递速度也比人脑思维快100万倍,生物计算机的蛋白质芯片存储量是传统计算机的10亿倍。

2、光信号和光子计算机

光子计算机是一种由光子信号进行信息处理、信息存储、逻辑操作和数字运算的新型计算机。集成光路是光子计算机的基本构成部件,包括核镜、透镜和激光器。光子计算机和传统计算机相比较,有以下几点好处:(1)光计算机的光子互联芯片集成密度更高。在高密度下,光子可以不受量子效应的影响,在自由空间将光子互联,就能提高芯片的集成密度。(2)光子没有质量,不受介质干扰,可以在各种介质和真空中传播。(3)光自身不带电荷,是一种电磁波,可以在自由空间中相互交叉传播,传播时各自不发生干扰。(4)光子在导线中的传播速度更快,是电子传播速度的1000倍,光计算机的运算速度比传统计算机更快。

20世纪50年代末,科学家提出光计算机的设想,即利用光速完成计算机运算和储存等工作。与芯片计算机相比较,光子计算机可以提高计算机运行速度。1896年,戴维米勒首先研制出光开关,体型较小。1990年,贝尔实验室的光计算机工作计划正式开启。根据元器件的不同,光子计算机可以分为全光学型计算机和光电混合型计算机。全光学型计算机比光电混合型计算机运算速度快,还可以对手势、图形、语言等进行合成和识别。贝尔实验室已经成功研制出光电混合型计算机,采用的是混合型元器件。研发制作全光学型计算机的重要工作就是研制晶体管,这种晶体管与现存的光学“晶体管”不同,它能用一条光线控制另一条光线。现存的光学“晶体管”体积较大较笨拙,满足不了全光学型计算机的研发要求。

3、量子理论计算机

四、结束语

总而言之,计算机科学技术已经涉及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改变了人们传统的生活、工作、学习方式,推动社会的全面发展,具有广阔发展前景的领域。随着网络和科技的不断进步,未来计算机科学技术势必会朝着高性能、环保化、功能化的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关键词:创新性;物联网;实验教学体系;层次化分级能力培养模式

一、物联网概述

二、物联网专业课程体系

从学科领域来看,物联网是基于计算机、通信、微电子、传感器件等多种学科的一种综合性技术。其主要知识点涉及感知、传输、智能、控制、应用、管理等方面。目前大多数学校的物联网专业是在计算机学科的基础上开设的,因此本专业课程体系中一般包括三部分:公共基础课、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类基础课和物联网专业课。涵盖了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核心课程(如程序设计、电路与电子学基础、数字逻辑与数字系统、计算机体系结构、嵌入式系统、传感器技术、计算机网络、通信原理等),以及反映物联网知识点的专业课程,其课程体系如图1所示。

三、层次化分级实验教学体系

1.传统实验教学的不足。对于计算机学科而言,传统教学方式已不能适应新形势下的IT教育,其不足主要表现在:教学方式上采用教师讲授为主,教学过程枯燥、缺少趣味,实验学时不足等方面。目前一般采用理论教学加实验教学的形式,实验教学主要作为理论教学的验证和延伸,其地位仍然从属于理论教学。实验内容无法兼顾整个课程体系之间的内部联系,缺乏系统化、层次化的关联。在这样的传统的实验教学指导下,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不高,很难将所学专业理论和实践知识融会贯通。

2.层次化实验教学模式。计算机物联网专业课程之间存在着多种逻辑关系,不能孤立的以单门的课程为核心教学,必须通过课程间的学习和关联逐步建立起整个物联网系统设计的概念。我们按照物联网专业的知识结构,构建集成了每门课程的基础实验教学、课程之间相互关联的组合实验设计、以及创新性与前沿性的综合实践训练的系统化分级实验教学体系,如图2所示。

探索物联网创新性层次化分级实验教学体系模式,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实验技能基础,提高学生的应用实践技能,培养学生的自主设计和创新研究能力。其研究对物联网人才的培养有着十分重大的意义。

参考文献:

[1]吴功宜.智慧的物联网――感知中国与世界的技术[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0.

[2]王光福.从传统的实验教学走向开放式实验教学[J].实验科学与技术,2004,(1):80-81,23.

[3]凌明,刘昊,时龙兴.关于嵌入式系统课程教学过程中几个问题的思考[J].电气电子教学学报,2007,(10):94-96.

[4]张业民,李光提,黄在范.提高学生综合,设计性实验能力的探索[J].实验科学与技术,2010,8(2):97-98,163.

[5]张飞舟,杨东凯,陈智.物联网技术导论[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10.

[6]李如年.基于RFID技术的物联网研究[J].北京:中国电子科学研究院学报,2009,(06):594-597.

[7]李珍香,王红.立体化创新性的计算机硬件实验教学体系与模式研究[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9,(11).

[8]高宇.物联网创新实训室建设思考[J].科技信息2010,(36).

关键词:软件技术;现状;问题;发展趋势

自20世纪中期,计算机技术由军事领域逐步扩展到国民经济各个领域并迅速发展起来,可以说,时至今日,人类现代生活几乎离不开计算机技术。从广度上看,计算机技术已经渗透到国民经济和百姓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并且融入每个家庭的日常生活中;从深度来看,计算机早已不仅仅是一种计算工具,作为人脑智力的扩充和延伸,在数据通信、经济管理、工农业生产、工程设计、医疗诊断以及文化教育等各项事业中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软件技术作为信息技术的核心,是指计算机系统执行某项任务所需的程序、数据及文档的集合。随着计算机应用需求的日益增长、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和计算机硬件环境的升级换代,网络技术应用的快速发展,软件产业发展成为知识生产型、先导性、战略性的新兴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也成为世界各国竞争的焦点之一。近年来,软件产业也逐渐成长为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支柱性产业,加快了我国信息化建设进程。

1计算机软件技术发展现状

2我国计算机软件技术发展存在的问题

3计算机软件技术的未来发展趋势

[1]王超.国内软件技术及产业发展的现状和趋势评析[J].科技咨询导报,20007(8):3.

[2]梅宏,刘擐哲.互联网时代的软件技术:现状与趋势[J].科学通报,2010(13):1214—12220.

【关键词】人才培养;教学模式;实验改革;电子信息

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特点是多领域多学科交叉。它是一门集数学、物理、电子学、通信技术、计算机科学技术、控制理论以及智能科学技术等于一体的交叉学科。这种多学科交叉既包括信息学科内部的交叉(如电子学、信号与信息处理、通信技术、计算机技术等),又包括信息学科与其他学科的交叉(如物理学、数学、生物学、材料学等)[1],因此电子信息工程专业人才培养要以电子信息学科为主多学科交叉的复合型人才为目标。

21世纪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特别是电子信息技术的发展,对以培养电子信息类专业人才为主体的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是一个难得的发展机遇,也是一个极具挑战性的机遇。这种挑战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1)在课程建设和教学内容上,如何把新技术迅速体现在教材教学中以适应电子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2)在实验手段上,如何使教学实验与崛起发展的IT企业的实际运作与技术需求相适应;(3)在教学观念和教学思想上,如何适应时代对创新人才的要求,培养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养成学生自发的创新意识,使学生具有可持续发展能力[2]。

作为高校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教育工作者,以国家信息产业发展政策方针为指导,围绕我国信息产业发展的长远规划,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研究电子信息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教育技术创新模式、课程体系及教学内容改革等方面问题,是新世纪新形势下的一项紧迫任务,对促进我国信息产业的可持续性发展,将产生重大影响[3]。

本文针对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特点,特别是新世纪对电子信息类专业人才的需求,从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教学、实验以及教学观念思想三个方面的人才培养问题进行了探讨。提出教学方面需要整合专业课程,从专业基础课、技术型专业课和研究型专业课三个方面优化教学结构,在教学方法、教学模式上进行创新;实验体系改革既需要强调基础,又需要紧跟时展,有选择的适应社会对多方面人才的需求;最后对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教学观念改革进行了分析和探讨。

本文后续部分主要从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教学、实验以及教学观念思想三个方面的人才培养问题进行探讨和分析,最后对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教学改革进行了总结。

一、整合专业课程,优化教学结构,创新教学模式

技术型专业课基于专业基础课的同时需要结合实践实验课。专业实验依托实验基地,在实验教学体系和教学方法上进行深入改革与探索,探索培养具有创新思想和实践能力人才为基础的,具有全面知识结构的实验教学体系建设。探索和实践具有创新性能力的研究型人才、高素质创新型人才的创新培养模式。技术型专业课以课程设计为补充,使学生在学习本专业课程的同时,能够理论结合实践,对电子信息工程领域有充分认识,加深理解。创新与实践可以通过开放专业实验室平台为学生提供,内容要紧随学科发展,涉及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领域的前沿方向,为学生创新和实践提供优越的开发环境。开放专业实验室平台的课程实践将对培养学生兴趣、提高学生个人能力和素质具有良好的激励作用。

前沿讲座已成为大多数研究型大学的必设课程。本专业已经将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前沿讲座的课程性质由“限选”调整为“必修”。由专业领域内从事前沿研究的教师讲述该学科发展的最新动态,安排专业教师对所授特色课程进行深入的启发和讨论。学科前沿讲座的意义,一方面使学生拓宽知识面,感受大师的风采和科研氛围,提高学生的学习和探索研究的兴趣;另一方面还可以作为一个科研平台,促使师生相互交流,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使其有机会、有兴趣直接参与授课老师的科研项目,或独立申请创新性实验,提高学生的科研和创新的能力。

任何教学改革都离不开教学方法的指导。实施电子信息特色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需要有长远的规划,包括本、硕、博一体化设计,分步培养。从本科教学到硕士生和博士生的培养,全面一体设计每一个阶段的知识体系、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架构,最大限度消除各阶段知识结构的交叠,逐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创造能力和创业精神,提升研究型人才的综合素质。

从教学方法出发,要围绕“研究型”、“创新型”人才培养目标。针对研究型创新性人才的培养,构建从知识理解到知识发现和知识创造性的教与学模式。

本科低年级以知识理解为主,逐步的以开放式、引导式、自主学习为主,以“任务”驱动带动实验教学,提出任务,设计问题,通过观测、分析、讨论和总结,达到学习的目的。欧美国家多采用观察物理世界,提出疑问,分析对象特征,总结归纳规律,发现存在问题,给出解决方法和创新提高这种适合激发学生灵感和创造思维的教学模式,强调“以问题为纲”,启发主动思维和创造性思维,而不是“以结论为纲”,满堂灌输;重“渔”,而不只是“鱼”;重“林”,而不只是“木”。授课教师要以问题为纲,重在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在解决问题过程中又发现新问题的教学方式[4]。我们需要借鉴这种国际教学模式,用学生自我发现知识为主的教学模式替代以传授知识为主的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在本科高年级建立导师制,由导师负责指导学生小组的科研实践方法和方向,通过辅导大学生创新实验、吸取部分学生参加教师科研等形式,加强学生的动手实践、独立科研能力,实现多样化和个性化发展,为今后的工作与科研打下基础[4]。

二、基础与发展并重,发展实验体系建设

实验体系的建设既要重视基础又要紧随时代技术的发展,满足社会对多样化人才的动手能力、创新能力的需求。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的特点:

(2)基础性。实验课程强调掌握必需的电子信息技术软硬件实验的基础知识及灵活运用电子技术的基本能力,注重培养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旺盛的求知欲、积极的探索精神、坚持真理的态度,注重培养搜集和处理新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交流与合作的能力。电子信息技术实验内容既要进一步提升所有学生的共同基础,同时也要为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奠定不同基础。

(3)选择性。为适应社会对多样化人才的需求,满足不同学生的发展需要,保证每个学生达到共同电子信息技术基础的前提下,针对不同学科发展方向分类别、分层次设计多样的、可供不同发展潜能学生选择的电子信息技术软硬件实验。通过优化、更新实验课程内容,加强综合性、设计性、创新性实验项目,逐步实施开放性实验教学,强化学生工程训练和设计能力培养[5]。

三、传道与授业共进,升华教学思想

随着高校管理体制改革的推进,今后毕业的学生不仅要服务于运营业还要服务于众多的设计、制造、服务、应用等行业,不仅要为信息产业服务,而且要为社会进步、经济发展服务。随着信息时代的来临、市场经济的发展,过去由少数院校培养电子信息人才的局面已被彻底打破。因此不断进行本科教学改革是高校之间竞争的必然要求,也是适应我国加入WTO以后,面向国际竞争的必然要求。因此,适应时代要求,加强专业建设,深化本科教学改革,培养高素质电子信息类人才,形成电子信息类主流专业的办学特色,成为院系发展的立足之本、发展之基。观念的转变是深化本科教学改革、加强专业建设的基础。在此基础上需要就如何加强电子专业建设,深化本科教学改革,培养高素质的电子信息类人才等问题展开讨论,认真分析院系所处的外部环境和内部条件,并结合多年实践经验,理清改革思路,谋求生存和更大发展。

目前,电子信息类专业本科教学改革,需要加强基础、拓宽专业、重视实践,改善学生知识结构,全面培养学习能力,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电子信息类专业本科教学改革,专业结构调整要适应时代要求,课程设置要符合IT发展的要求,教学改革要符合教育教学规律,人才培养模式要符合学校学院的自身定位,教学实践要有利于形成、发扬学校办学特色和优势。

电子信息类专业培养本科创新人才,需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处理好理论教学与实践环节的关系,处理好专业特色与全面提高素质的关系,处理好继承传统与开拓创新的关系。

总之,本科教学改革的目标,即以人为本,质量第一,立足IT,注重特色,以贡献求支持,以创新促发展,培养包括IT产业在内的多方向发展需要的高质量的复合型专业人才[2]。

四、结论

本文针对21世纪电子信息技术的发展对电子信息类专业人才的需求,以培养多学科交叉的复合型IT人才为目标,分析了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教学、实验以及教学观念思想三个方面的人才培养问题,并对电子信息专业教学改革模式和思路进行了探讨和分析。

[1]谢云,谷爱昱,王钦若等.“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特色专业建设与人才培养[J].广东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7(Z):19-22.

[2]迎评工作组.适应时代要求,拓宽专业口径,培养IT人才[J].南京邮电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4(3):59-63.

[3]夏定元,马杰,邹传云,黄冰.电子信息工程专业课程体系的探讨[J].桂林电子工业学院学报,2002,22(4):83-86.

[4]焦李成,石光明,钟桦等.“智能科学与技术”本科特色专业建设的实践与探讨[J].计算机教育,2009(11):26-29.

[关键词]:高职;计算机;专业

ResearchOnVocationalCollegeComputerMajorEducationReform

LiRu-ping

(AnhuiBusinessVocationalCollege,DepartmentofElectronicandInformationHefeiAnhui231100)

Abstract:Thereisabiggapbetweenthecomputermajorgraduatesobtainemploymentandsocialneeds,whichisacommonproblemofcomputermajoratpresent.Wecanexplorehowtorunthecomputermajorfeaturesbymethodsasfollows,suchastheconstructionofteachingcharacteristicsandgoal,reformoftheexistingcurriculum,Improvingteachingmethodsandassessmentmethods.

Keywords:vocationalcollege;computer;major

一、引言

近年来,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快速发展,为推动经济发展、促进就业、改善民生、缓解劳动力供求结构矛盾作出了重要贡献。计算机专业是高等职业院校中招生较多的专业,但由于信息技术变化日新月异,一方面学校培养的学习出现就业难现象,与此同时IT行业又出现一些岗位招不到需要的学生,面对学校在人才培养和企业在人才需求上的差距,高职院校计算机专业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以及人才模式需要进行系统的研究。本文结合我校计算机专业教学改革中出现的一系列问题进行一些探讨。

二、当前计算机专业教学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三、明确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高职院校培养计算机类专业的学生主要是培养面向服务和管理、面向生产第一线需要的技能型和应用型人才。目前计算机类岗位对人才的要、需求变化很快,我们需要对计算机专业的职业岗位群进行实时动态的研究。

计算机专业岗位能力有些什么要求呢

职业岗位能力是指从事某种职业必须具备的,在该职业活动中表现出来的综合能力;职业能力是指个体将所学的知识、技能和态度在特定的职业活动或情境中进行整合所形成的能完成一定职业任务的能力;职业素质是指从事一定岗位工作所应具备的个体能力,如职业道德、团队协作、社会能力等。根据计算机专业岗位所要求的职业岗位能力为基础进行分析(如表l所示)。上述岗位能力是对计算机专业实施教学改革的依据,因为高职教育是以就业为导向的,用人单位都期望高职学生动手能力强、综合能力强、进入工作状态快,而且能迅速适应岗位需要并有较大培养空间的计算机专业毕业生。因此,计算机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必须以上述岗位能力要求为最终目标。

职业岗位能力职业素质团队协作、职业道德、法律知识、沟通能力、社会交往能力

职业能力关键能力主动学习能力、创新性思维能力、工作能力

专业能力计算机组装与维护、常用软件的安装与使用、数据库系统开发与应用、网络组建与管理、网页设计与网站建设、信息搜集与处理能力、数据分析能力

拓展能力网络营销、演讲与口才、社交礼仪

四、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

创新四层“双师型”混编培养模式的师资队伍成四层阶梯状(图1),自下而上分别是基础理论课教师、专业知识课教师、校企共建校内科研团队和企业工程技术员,在师资构成上包括校内专任教师、校外兼职教师和企业工程师,共同确保了专业人才的培养质量。

基础理论课教师:主要讲授一些职业素质课程,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健康积极的心态,勇于面对困难,具备计算机专业的基本职业素质,为后续专业课程的开始打下坚实的基础。

专业知识课教师:讲授专业基础课和专业技能课,帮助学生掌握计算机专业技术所必须掌握的理论和实践基础,提高专业技术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为后工作和学习打下坚实基础并具备一定的职业岗位能力,

校企共建校内科研团队:计算机专业采用与企业全方位合作的教育模式,发挥企业在实践经验和技术手段上的优势,共同合作开展校内的校企科研团队,从而提高教师队伍的科研水平和实际教学效果,实现“双赢”的合作模式。

五、大力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教学模式,培养实践性人才

针对高职计算机专业目前存在的问题,建设高职院校计算机专业教学新模式可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式的人才培养模式,主要内容如下:

1、校企合作:教育部关于高等职业院校16号文件中指出要大力推行工学结合,突出实践能力培养,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每个计算机专业根据专业办学规模的需要,建设稳定的校外实训基地2个以上,聘请企业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参与专业教学改革与课程建设,学校和企业根据企业目前技术应用情况,共同制定工学结合,符合现代企业需要的技能型、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方案。

2、专业教学:目前计算机专业课程基本上讲授课上教师在多媒体教室讲授知识为主,并做适当的教学示范,上机课学生做布置好的实验,完成实验报告。根据计算机专业职业能力的形成规律,计算机应用能力主要靠学生在实践中培养和强化,学生需要大量的操作才能达到掌握专业知识应用的能力。强化项目导向、任务驱动和“以做为主”的教学方法,将课程中的知识分解成不同的任务、案例和操作技巧融入教学内容,并且结合企业的实际应用情况,使课程内容紧贴生产实践和技术前沿,如条件许可,可在校内建设仿真工厂或实验室,让学生参与项目模拟开发工作,。

3、顶岗实习:企业对计算机专业实践能力要求较高,高职院校可安排学生在第三年到企业进行顶岗实习,加入企业的项目开发团队,学校也可派出指导老师加入到企业的项目团队,以企业的实际工程项目作为教学任务与目标,以项目开发人员、教师和学生为教学小组,以项目各阶段为学习单元,以工程项目各阶段的任务书、实施计划,实施方案,报告书、项目完成情况等为考核内容,由企业技术人员和学校教师共同指导学生完成项目任务,从而提高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的项目开发能力。

4、职业技能培养

根据省级和国家级技能大赛项目的要求以及企事业单位对学生职业技能的要求,快速进行课程教学改革,适应社会对学生的要求。同时积极参加省级和国家级技能大赛,提高学生专业操作技能,全面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可每学期在学校举行多种计算机职业技能方面的竞赛,通过校内的技能比赛,促进教师和学生技能水平的提高,同时也为参加省级和国家级技能大赛做好前期的人才选拔和准备工作。

六、对课程和教材进行改革与建设,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

以造就计算机技术应用型人才为主要目标,大力进行专业课程改革,将一些理论较多,而学生难以理解的课程逐渐减少,开设一些一些企业中广泛使用的计算机应用技术课程。另外根据一些新的课程的变化情况,鼓励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带领年青教师编写以项目导向任务驱动方法的新教材,积极申报国家级、省级规划教材的编写工作。主要内容如下:

1、高职计算机专业课程体系建设

根据计算机专业工作岗位知识和技能要求,结合国家职业资格标准考试的要求,以及知识和应用能力的学习顺序,科学合理地将专业课程划分为一些具体模块并根据课程情况提出学生能达到技能水平以及相应的评估标准以及课程和课程模块的教学方案及评估标准。

2、核心课程教学资源建设

核心课程教学资源的建设包括电子教案、学习指导、实验实训指导、项目应用案例、教学视频、多媒体课件、习题库、试题库、技能测试库等资源建设,力争实现专业核心课程教学资源网络化,并在此基础上加大建设精品课程的力度,进而建设成为计算机专业网站和网络教学共享平台。计算机专业将从专业基础课程和核心课程入手,根据项目导向任务驱动教学方法的要求,教学经验丰富的老教师带领年青教师进行教学项目开发,并将项目开发的过程融入到教学资源的建设中去。

3、课程质量标准建设

制定核心课程的质量标准,构建高职计算机类专业群专业课程教学质量评价和考核的基本规范,为课程模块能力考核体系和课程质量评价体系建设奠定基础。通过课程质量标准的建设,促进教师能及时学习计算机专业先进的技术知识,并将所学的专业知识和操作技能在课堂教学中进行实践。

七、积极主动做好产学研工作,提高专业教学水平

专业教师积极参加到计算机专业的科学研究和教学研究上来,积极申报院级、省级及国家级科研项目,并将科研活动与当前我国家在力发展的计算机服务外包产业结合起来,同时形成稳定的产学研和社会服务的工作体系。主要内容和具体计划如下:

1、积极申报院级、省级和国家级科研项目,努力做好科研工作

2、加强与企业合作关系,促进产学研和社会服务等工作的发展

计算机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鼓励教师积极参加企业实践活动,将目前计算机技术领域最新的知识学习回来,补充到教学环节中来,带动课堂的教学工作,从而使学生能学到最新的、最实用的知识,更好的参加到社会工作中去,形成产学研相结合的良性循环。组织年轻教师到企业第一线去,参加企业实践工作从而提高教师和学生的动手和实践工作,实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更好地提高教师、学生的专业水平,在提高计算机专业教学水平的同时更好地为社会和经济服务。

八、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监控体系

高等学校的根本任务是培养人才,人才培养的质量是高等学校的生命线,人才培养质量直接决定了专业的生存和发展。为了确保人才培养质量,实现专业的规模、质量、结构、效益协调发展,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实施全面的质量监控管理,才能有力的促进和保证培养质量的不断提高,形成系统的、科学的、有效的立体化闭环控制质量监控体系。

立体化闭环控制质量监控体系结构体系主要从教学质量监控和人才培养方案两方面出发全面系统监控专业的培养质量。在教学质量上对教育教学中的师资力量、教学大纲的制定、课程标准建设、教材的选择、课堂教学质量、实践性教学质量、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的改革和考核方式试卷内容等进行监控。在人才培养方案方面,对学生的基本素质、课程合格率、各项技能大赛获奖率、具备创新能力和动手能力、毕业率、就业率和就业层次进行综合监控,同时通过毕业生追踪调查和企业一线用人单位的评价保证人才培养方案的高质量和与时更新。

教学质量监控的方法体系上采用教学信息监控,通过日常的教学秩序检查,期初、期中和期末教学检查,教师教学能力检查,系部教学信息反馈和学生教学信息反馈等常规教学信息收集渠道,及时了解和掌握教学中的动态问题;运用教学督导监控对所有教学活动、各个教学环节、各种教学管理制度、教学改革方案等进行经常性的随机督导和反馈;使用专项评估监控,通过校内新建专业评估、优秀课程评估、教材评估、实验室评估、试卷评估等,借助目标监控辅助过程监控,利用评估的诊断功能,促进有关方面提高工作质量。

教学质量监控的组织体系由学院、系部和教研室构成三级监控体系,各部门根据管理的职能,在不同层面上实施质量监控。学院的监督机构主要是学院督导办、教务处、专家委员会等机构,是监控执行的中心,起组织协调、分析反馈作用;系部是实施教学及管理的实体,也是实施教学质量监控最重要的组织;教研室是最基层的教学单位,是实施教学及管理的最小单位,也是实施教学质量监控最直接与最关键的组织。

通过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监控体系的实施,不断完善计算机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全面提高学生的能力,促进专业更好更快的发展。

九、结语

当今信息爆炸的时代,计算机技术已广泛应用到各行各业,随着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的提高,信息技术人才需求不断增加,大部分高职院校都开设了计算机专业。与本科院校不同,高职院校将以培养技能型人才和创新性人才为已任,高职院校在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以及教学计划、课程和教材、教学方法等方面都要进行改革,突出高职教育的办学特色,培养出符合社会和企业用人需求的计算机专业毕业生。

[1]周洪斌.许礼捷.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探讨与实践[J].福建电脑,2009,3:28

[2]袁锋,张洪军.基于岗位群的高职计算机专业课程体系改革方案设计[J].工会论坛:山东省工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9,15(1):106-107.

[3]于敏,王芳.以就业为导向,改革高职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J].科技广场,2008,1:174-176.

[4]王敏,张文娟。探究高职计算机专业的教育[J].科技信息,2008,16:264.

[5]张南宾,刘小平.高职计算机专业教学改革探索与思考[J].职业教育,2008,6:13.

[6]向冬临.高职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课程设置的思考[J].内江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2(1):23-25.

[7]王顺利,梁政,张云云.“按类教学,分段培养”高职计算机应用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探索[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7,11:127-130

[8]吕生荣,高职计算机应用专业教学改革探讨。中国科技创新导刊,2009,4:169-170.

[9]陈豫,黄冬梅,陈庆海,王爱继,杨东方.高职计算机应用专业教学计划改革的探索与实践[J].计算机教育2008,8:148-149.

[10]李占波,李学相,欧研,姬莉霞,卓伟.示范性软件职业技术学院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实践[J].计算机教育,2006,11:27-29.

[11]龚涛.高职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构建与实施[J].武汉船舶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2:91-93.

[12]郑燕华,案例教学与任务驱动教学法在高职计算机基础教学中的应用[J].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9,2:63-64.

[13]唐建华,建立完善的高职教育教育质量监控体系[J].南通职业大学学报,2007,1

[14]天津中德职业技术学院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方案..

[16]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方案.[EB/OL].[2009-05-10]create.niit.省略/news.aspdtitleid=7.省略,

一、中国电子政务实践现状分析

1.电子政务实践问题分析。在电子政务建设中,限于条块分割的管理体制、分级投资的财政体制等约束,总体上是“以项目为中心”、“以部门为主体”而推进实施的,加之政务业务具有的复杂的跨领域知识与跨部门执行、高度知识密集型及流程密集型等性质,电子政务工程中存在一些矛盾和问题。(1)电子政务领域与行为模式的封闭性,信息化主管官员成为掌握领域话语权的主要群体;(2)投入大,自2003年以来,近10年总计投入超过6000亿元,投入始终保持在15%以上的较高增长速度,中央财政占政府投资的比例为13.15%,地方财政占政府IT投资的86.85%;(3)电子政务建设统筹规划不足,造成互联互通难、信息共享难、业务协同难,严重制约了电子政务作用的有效发挥。(4)电子政务服务潜力没有充分发挥。应用的深度和广度不足,特别是对政府管理创新的支撑作用较弱,与领导同志的期望和公众的需求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5)发展体制机制亟待完善。绩效评估开展不到位,新技术应用不足,创新发展不够,人才队伍现状不能适应发展需要。

二、电子政务研究滞后于实践

1.缺乏研究共识。一门学科的创生通常有三条件,首先是具有特定的研究对象,其次是满足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最后是符合科学发展的内在逻辑。电子政务研究主要还是围绕技术、方案、项目等建设转,我国电子政务研究与应用仍然处于技术主导的阶段;电子政务具有学科融合的交叉性、多样化特性,作为一个单独学科的基础性问题尚未形成,如关于电子政务的概念体系仍有争论、电子政务研究的范畴和体系也不成熟、未能明确哪些问题有待研究,电子政务的概念、内涵、共同的研究问题、问题领域等都有不确定性,共同认可的原理、原则、理论、方法和学说都没有出现。对电子政务认识的多元化表明了电子政务目前缺乏共识性的研究范式以指导整个学术团体的研究工作。

2.缺乏理论思维。理论思维体现在模型和方法两个方面。现有电子政务研究方法以定性研究、经验研究、实证研究为主,带有明显的经验性、描述性,由于理论、工程、技术三者互相割裂,不可能出现互相促进的循环加速过程,电子政务发展后劲堪忧。由于缺乏引领作用的“理念”,只能“闻技起舞”,网站技术在电子政务中就成了政府网站,微博由公务员使用就摇身为政务微博,云技术出现在电子政务中变身为政务云等,新技术新应用层出不穷,常舞常新,最终演变成一场场的投资盛宴,技术采纳的应用效能不强。

4.学术发展随意主观。尽管国家电子政务有发展战略、十一五规划、十二五规划,各地方、各部门也有相应的规划,但规划的科学性、系统性有待提高。现行体制下,国家电子政务一般通过设立项目的形式对经费进行分配,而项目的提出与评审通常是少数行政人员指定特定专家内部讨论形成。专家为避免被孤立、边缘化的危险,“理性地”形成了主动迎合领导意图的文化下意识,对于行政人员的诱导性观点,专家们总会集体无意识地附和并强化,因而最终决策结果缺乏充分的客观依据,需求动力被异化,一方面导致了科技人士围着行政人员转,严重损害学术竞争;另一方面科研发展的随意性和不均衡性问题严重。

三、电子政务若干基础研究论题

1.电子政务的学科问题研究。科学定位可以指导努力的方向和需要做的工作,所以定位是带有基础性、指导性的作用。电子政务的学科问题重点回答电子政务是一个混杂的、外延不断扩展变化的学科集合,还是一个有自己特殊的内在规律和体系的独立研究领域。把电子政务作为公共管理的一个研究领域等单一学科取向的研究,会使政策、管理和技术的融合关系被扭曲,使电子政务研究难以从理论上解决如何将现代科学技术与政府职能转变、管理与服务范式变革等有机结合的问题。因而电子政务需要在发展过程中体现动态兼容性的特征,将零散的电子政务学科知识进行科学化、系统化、抽象化的梳理、概括与归纳,从而创造性地形成一个新的系统的理论体系,构建一个通过电子治理来实现一个有能力政府的理想框架,并把这个知识框架引入学术研究,引入政府履职之中。

2.电子政务影响分析研究。电子政务实施是组织制度安排的信息技术执行过程,同时在技术执行过程中促使组织制度不断演化变革。电子政务成为政府履职的基础设施后,政府对其依赖也越来越强,一旦政府部门职能、施政方法、理念发生变化,强化、固化传统政务模式的信息化设施也面临重构甚至废置的境地,伴随而来的是新的投资甚至是业务的中断。如何理解电子政务和改革关系,如何才能拥抱改革创新而不成为职能转变的限制条件,需要重点研究制度安排、组织形式、流程机制、权力分布、行为方式、结构形态等与信息技术执行的相互影响作用,主要包括电子政务与公共服务研究、电子政务对行政改革和政府管理的影响,电子政务对行政主体、行政行为与政务环境的影响,电子政务对执政能力、治理能力、管理方式、行政成本的影响等。

3.政府模型与建模方法研究。认识政府是研究电子政务必须首先明确的现实问题。政府是一个多功能、多层次、多机构而且动态变化的复杂巨系统,仅凭一般的感性认识,我们只可能获得片面的理解。由于不同文化和制度下的管理问题具有不同的特性,各国电子政务都具有本土政府的“情景依赖”性,基于我国公共行政条件的政府建模是认识分析政府运行机制的基础,是整个电子政务研究的先决条件。政府模型包括功能模型、组织模型、业务流程模型、信息实现模型等的总体概念框架,是为我们描述政府一个手段,在现实中体现为一套组织结构体系,政府的管理制度、组织结构、三定方案、办事流程、服务规范、权力清单等是某种形式的政府模型。建模方法研究需要回答如何有效地获取、抽象、形式化、结构化和数据化这些政府知识,可按照政府功能域、业务领域、业务单元、业务活动、业务流程的最终产出成果等对政府进行多级分类研究,从而构建中国特色的政府政务理论体系。

THE END
1.理工光科:首次公开发行股票并在创业板上市招股说明书报告期内,公司主营业务总体呈现稳步发展、平稳增长的态势;未来,随着光 纤传感技术应用的不断深入,以及物联网的进一步建设,公司所处的光纤传感 器及智能仪器仪表行业正处于重要发展期,市场前景可期。公司面临的主要风 险包括市场开拓风险、技术创新风险等。 为降低本次发行摊薄公司即期回报的风险,增强对股东利益的回报...https://stock.stockstar.com/notice/JC2016101900000004_53.shtml
2.网络中心当今社会,以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人工智能、5G、VR/AR、区块链等信息技术为代表的科技革命对人类生活、工作、学习等各个方面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在教育领域数字校园已成为办学的基本条件,特别是职业院校数字校园已成为支撑教育教学、沟通校企合作、促进师生发展的必需环境。 http://www.xtzy.com/wlzx/detail.jsp?public_id=153330
3.2020年网络新技术新应用在网络安全领域的发展特点2020年,经过时间充分检验的区块链技术应用走下“神坛”,一直被推崇的网络防御天然属性暴露出众多问题,在网络安全领域的发展由爆发式增长转入理性完善阶段。(一)区块链特有的技术缺陷成为网络安全暴风眼2020年,区块链技术逐渐发展成熟,广泛应用于金融、物联网、公共服务、供应链等诸多领域,其自身安全问题成为网络安全业内...https://www.cnblogs.com/zywnnblog/p/14331852.html
4.物联网发展现状及趋势分析物联网CIO时代网2. 物联网的发展历程 物联网发展第一阶段:物联网连接大规模建立阶段,越来越多的设备在放入通信模块后通过移动网络、WiFi、蓝牙、RFID、ZigBee等连接技术连接入网。在这一阶段网络基础设施建设、连接建设及管理、终端智能化是核心。 物联网发展第二阶段:大量连接入网的设备状态被感知,产生海量数据,形成了物联网大数据...https://www.ciotimes.com/iot/152631.html
5.短波王翠林:浅析我国物联网技术应用发展物联网被称为继计算机...物联网被称为继 计算机 、互联网之后世界信息产业发展的第三次浪潮。随着人工智能、5G通讯技术、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通信技术的不断成熟,物联网技术实现颠覆性突破,已完成应用试点与技术验证,进入跨界融合、集成创新和规模化发展的新阶段。物联网技术的不断升级,对工业、https://xueqiu.com/4162984112/149944308
6.技术趋势物联网发展现状与产业发展趋势他提出:“要着力突破传感网、物联网关键技术,及早部署后IP时代相关技术研发,使信息网络产业成为推动产业升级、迈向信息社会的‘发动机’”。 这篇讲话对中国物联网的发展目标提出明确要求,把对物联网概念的研究推向了新的高潮。在中国,“物联网”一词随即成为炙手可热的名词。许多专家预言“物联网”将是继计算机...https://iei.jxut.edu.cn/info/1032/1802.htm
1.物联网技术的发展历程及其未来趋势物联网(Internet of Things,IoT)是指通过互联网将物体(物理设备、生活用品等)与互联网连接起来,使其能够互相传递信息,自主行动,以实现智能化管理和控制的技术体系。物联网技术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1980年代,但是直到2000年代末,物联网技术才开始迅速发展,成为当今最热门的科技趋势之一。 https://blog.csdn.net/universsky2015/article/details/137297701
2.科技名词物联网internetofthings,loT科技博览2021年,《物联网新型基础设施建设三年行动计划(2021—2023年)》指出,要加速推进全面感知、泛在连接、安全可信的物联网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技术创新,壮大产业生态,深化重点领域应用,推动物联网全面发展,有力支撑制造强国和网络强国建设。 随着技术的进步和需求的变化,物联网的发展呈现出一些新的趋势。通过使用物联...http://www.agricoop.net/mobile/news/show.php?itemid=21039
3.电气工程开题报告范文(通用10篇)摘要:我国自动化技术发展非常迅速,在冶金业中的应用我国已经自主开发出了具有世界领先水平的核心控制软件。本文从物联网技术、数学模型、自动化系统的集成与创新以及能源管控一体化对冶金工业自动化技术作了更深入的分析。 关键词:冶金;自动化技术;发展 近些年我国自动化专业技术的发展得到了很大的成就,已经被推广至制造...https://www.wenshubang.com/kaitibaogao/84148.html
4.人工智能主要分为哪几个研究阶段,未来的发展方向是什么人工智能一直处于计算机技术的前沿,人工智能研究的理论和发现在很大程度上将决定计算机技术的发展方向。现在,已经有很多人工智能研究的成果进入人们的日常生活。从目前的一些前瞻性研究可以看出,未来人工智能可能会向以下几个方面发展:模糊处理、并行化、神经网络和机器情感。 https://www.51cto.com/article/580965.html
5.物联网发展问题(精选十篇)特点七:物联网核心技术突破仍是难题, 领先产品依旧贫乏。 特点八:物联网商业模式仍处于探索阶段, 物联网发展仍处于初期阶段期。 2、物联网在高校的发展 物联网作为国家重点培育的战略性新兴产业, 被纳入“十二五”规划, 受到各界普遍重视, 为加快物联网产业发展, 各地纷纷建设物联网产业基地, 物联网产业园区,...https://www.360wenmi.com/f/cnkeypxf81be.html
6.物联网应用技术职业发展规划书(精选15篇)2、经济环境分析:未来十年中国经济进入大发展阶段,在经济发展的几大趋势中有一项:网络生活进入物联网阶段;我国已将“物联网”明确列入《国家中长期科学技术发展规划》和2050年国家路线图。物联网被列为国家五大新兴战略性之一,要求着力突破传感网、意味着物联网的发展不只是行业自己升级的事情,而是上升到了国家发展...https://www.yjbys.com/jiuyezhidao/zhiyeguihua/3518502.html
7.计算机信息管理论文【摘要】计算机数据库技术是在目前这个信息时代应用最为管饭的计算机技术之一,是计算机信息技术的发展核心和基础。数据库技术的应用,提高了大数据管理的科学性和高效性,不仅增大了数据信息的存储量,而且提高了数据信息的处理速度。本文根据计算机数据库技术特点,分析了在信息管理中的应用价值与措施。 https://www.unjs.com/lunwen/guanli/20220723131305_5330526.html
8.物联网应用技术的职业规划书(精选13篇)物联网应用技术的职业规划书(精选13篇) 光阴如水,忙碌而又充实的工作又将告一段落了,我们又将迎来全新的工作和生活,我想我们需要好好地做个职业规划了。但是你知道怎样才能写的好吗?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物联网应用技术的职业规划书,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https://www.ruiwen.com/zhiyeguihua/6625147.html
9.人工智能,从科幻到现实**第一阶段(2000~2009)润物细无声 PC互联网产生的大量数据,推动了人工智能的发展。包括三大应用:搜索,推荐,广告。但这些技术都是偏后台的,用户无法容易感知。 **第二阶段(2010~2019)于无声处听惊雷 从PC互联网到移动互联网,更多的数据,更强大的计算能力和网络带宽,更强的模型,如大数据,深度学习,语音识别,自...https://www.jianshu.com/p/bd1dfbd2d1d5?utm_campaign=maleskine&utm_content=note&utm_medium=seo_notes&utm_source=recommendation
10.物联网——电子政务的“智慧神经”理论基础目前国际物联网产业的发展现状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各国齐头并进,相继推出区域战略规划 当前,世界各国的物联网基本都处于技术研究与试验阶段:美、日、韩、欧盟等都正投入巨资深入研究探索物联网,并启动了以物联网为基础的”智慧地球”、”U-Japan”、”U-Korea”、”物联网行动计划”等国家性区域战略...https://www.echinagov.com/news/39016.htm
11.计算机专业发展趋势12篇(全文)计算机技术的网络化发展已经成该领域的必然发展趋势,以往的局域网或单体机已经不能满足当前信息技术的发展形式。利用远程技术和网络技术,结合数字化发展方向,能够实现用户的便捷化操作,使计算机技术的应用范围更为广阔。 3.绿色化。 在倡导节能环保的整体环境下,计算机硬件的绿色化发展已经成为大势所趋。能耗低、辐射低...https://www.99xueshu.com/w/ikeyvshvxh2u.html
12.物连网物联网的概念是在1999年提出的。当时基于互联网、RFID技术、EPC标准,在计算机互联网的基础上,利用射频识别技术、无线数据通信技术等,构造了一个实现全球物品信息实时共享的实物互联网“Internet of things”(简称物联网),这也是在2003年掀起第一轮华夏物联网热潮的基础。 传感网是基于感知技术建立起来的网络。中科院...https://baike.sogou.com/v881586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