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论:在您撰写技术创新的逻辑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关键词:技术创新网络;网络结构;探索式创新;利用式创新
TheInfluenceofFittingbetweenTechnicalInnovationNetworkStructureandInnovationType
ontheEnterprises'InnovationPerformance
ZENGDeming,WENJinyan,YUXianyun
(SchoolofBusinessAdministration,HunanUniversity,Changsha410082)
Abstract:Thispapertakesinnovationtypeintoconsiderationtoexplainthereasonofdebates’existence,andtoillustratetheinfluencemechanismofnetworkstructuretofirms’innovationperformancedeeplybasedonnetworkstructureembeddednesstheory.Researchresultsindicatethatdifferentnetworkstructurestransformdissimilarknowledgeandinformation,andcreatediverseinnovationcircumstances;matchingwithdifferentinnovationtypeswillleadtodissimilarinnovationperformance.
Keywords:technicalinnovationnetwork;networkstructure;exploratoryinnovation;exploitiveinnovation
1引言
技术创新网络作为在创新过程中围绕企业形成的正式与非正式协作关系的总体结构[1],其结构特征影响企业创新绩效。在Zukin和DiMaggio(1990)所提出的三个结构嵌入性维度基础上,国内外学者围绕网络结构特征与创新绩效二者关系展开了大量研究:(1)联结强度与企业创新绩效。一种观点认为,强联结所带来的隐性知识转移和高水平信任将有力促进企业技术创新[2,3]。另一种观点认为,弱联结作为信息桥可避免强联结所带来的重复类似信息,其传递的异质信息比强联结更有利于企业技术创新[4,5]。(2)网络密度与创新绩效。一部分学者认为,伴随高密度网络的组织间信任、共享准则和共同行为模式将促进隐性知识转移[6],放大网络制裁效果[7,8],给企业带来更高创新绩效[7,9,10]。另一部分学者坚持认为,疏松网络可通过获取异质信息,减少信息冗余,占据信息控制优势[11,12],获得比强联结更高的创新产出
[13,14]。(3)中心度与创新绩效。绝大部分研究表明,网络中心位置通常正向影响企业绩效[9,15~17]。企业中心度增高,将赢得更多联结渠道、学习机会和各方支持,更及时接触有价值资源,提高创新效率[15]。除以上三个方面,也有部分学者对网络规模、稳定性、资源丰富程度[9]、节点度[17]等特征变量与企业创新之间的关系展开了研究,所得结论并不统一。
2联结强度与创新类型配适对企业创新绩效的影响
2.1强联结与创新类型适配
强联结能很好地提高成员间的社会资本[20],促进实现成员间双向、频繁的深度知识交流互动[5,9],有利于复杂粘滞知识在技术创新网络中转移[21]。随着联结强度上升,知识传递者的传递意愿和传递能力增强,成功获取和转移网络中复杂、隐性知识可能性将上升;强联结网络可减少环境不确定性,提升组织间适应性学习[22],伙伴间关系更为紧密、稳定持久,能长期为联结伙伴提供稳定知识流。利用式创新面对的问题较明确,是对现有知识的演绎和拓展,长期且稳定的信息流以及对专业复杂知识深入挖掘才有助于其实现[23]。因此,强联结网络提供的高质量稳定知识流将有力推动利用式创新。强联结对企业创新并非百利而无一害,一般企业都倾向于与熟悉企业建立强联结[22],如此将限定组织间的知识交流领域,且随着联结强度增加,网络节点间的势能差逐渐减少,知识高度同质化,网络内企业难以接触异质性知识。这将阻碍对知识丰富性和异质性要求较高的探索式创新的开展。
从信任方面看,强联结企业间更易于产生对彼此的信任。强联结网络所需要的特定关系资产投资将锁定合作关系,提高关系转换成本,使信任构建和维持更容易。节点间在强关系中建立的信任能有效减少合作不确定性和企业间冲突,提升交流信息意愿和传递信息质量[23],提高创新成功率。其中声誉信任还能带来间接效益,吸引更多优质合作者[15]。强联结中产生的信任程度越高,合作关系更趋于稳定,高质量信息传递将更为默契,这可有力促进利用式创新。但获取和维持大量节点高水平信任将产生高成本,并带来关系特定资产投资风险,且成本和风险将随关系强度增加而升高。对于探索式创新来说,其问题具有较大不确定性,维持大量异质联结是必须的,而维持大量强联结所导致的高成本将阻碍创新的进行。同时,探索式创新要求企业保持行动灵活性,根据创新进程动态选择合作伙伴,强联结所需的关系特定资产投资不利于企业转换伙伴,这也将阻碍探索式创新。
综合强联结优劣势及两种创新活动特点发现,一方面,强联结网络中默契转移的复杂、隐性知识及形成的信任机制能为企业提供稳定的高质量信息流,这将有力促进需要企业长期在强关系中传递复杂知识才能有效实现的利用式创新的开展,提高利用式创新绩效。另一方面,强联结易导致网络知识同质化,增加关系特定资产投资风险,限制企业独立创新行为,不利于企业获取多样化知识灵活开展探索式创新。因此,强联结网络与利用式创新配适将带来较高创新绩效,与探索式创新配适则适得其反。
2.2弱联结与创新类型适配
从信息冗余度来看,企业一般倾向于与自身相似的企业建立强联结[22],导致节点间资源高度相似,从强联结网络中获得的将是高冗余信息;与之相反,弱联结一般存在于各个处于不同群体不同领域的异质组织间,可接触和传递不同群体的多样化知识,比强联结更能充当跨越社会边界获取非冗余信息及资源的桥梁[4]。弱联结相比强联结其优势还体现在:弱联结网络对外开放度较大,方便实现跨界组织交流;较少被关系网络约束,更有利于企业脱离常规共识搜寻新知识[5];可提升网络成员对外部机会与威胁的反应速度[24]。如此,维持较多弱联结的企业更易吸收新观念、新方法,更快速地对技术环境变化进行反应,更趋向从新视角看待专业领域的技术创新。探索式创新所需解决的问题是全新的,沒有明确目的和可演绎的知识基础[23],这类创新需要更全面、新鲜的异质知识支撑,企业与大量节点保持弱联结才是提高创新绩效的明智之举。但弱联结的高灵活性和联系短暂性,无法实现复杂、隐性知识有效转移,无法与网络节点进行深度合作和资源调配,不利于利用式创新。
从成本角度看,弱联结中获取知识和维持联系成本比强联结低,如维持强联结同时还需保证信息多样性,高成本将成为开展探索式创新的障碍[24]。相比强联结中重复获取信息造成的成本上升和资源浪费[5],弱联结有很大优势:(1)其信息非冗余特征意味着增加弱联结就是增加异质知识获取机会,节省重复管理费用。(2)节点间交互频率较低,联结成本低。(3)转换联结对象代价较小,企业可保持行动独立性,灵活应对技术环境变化。(4)强调市场化交易原则,不要求关系承诺,企业创新活动可避免关系锁定。因而,选择具有“桥”功能的弱联结更有利于节约资源,以便建立更多新关系,接触和吸收更多探索式创新所需的异质信息。
Granovetter提出,能够充当信息桥的弱联结对企业更有帮助,在知识信息资源传递过程中,弱联结比强联结更有力度、更为有效[4]。总之,弱联结相比强联结的优势在于,其低信息冗余度有利于拓展网络资源多样性;低维系成本节省信息获取成本,降低伙伴转换成本,规避关系特定资产投资风险。因此,弱联结所带来的知识多样性、低成本和企业行为灵活性有利于探索式创新活动实现,获得较高的探索式创新绩效。然而,弱联结的联结短暂性和不确定性不易形成关系资本,易产生机会主义风险,不利于组织间深入沟通和隐性知识转移,阻碍利用式创新,与利用式创新配适将导致低创新绩效。
3网络密度与创新类型配适对企业创新绩效的影响
3.1密集网络与创新类型配适
综上所述,技术创新网络密度的提高对不同类型创新绩效影响不同。网络密度提高可加速知识和资源流动,信任关系、共享准则以及共同的行为模式的形成能促进企业间关系专有资产的投入和隐性知识转移,这将促进利用式创新。高密度网络具有封闭性趋向,企业获取重复性知识的可能性增大,重复管理成本升高,且随着共享准则和共同行为模式的建立,企业创新独立性降低,创新将受到准则束缚,不利于企业开展探索式创新。因此,在其他条件稳定时,网络密度提高将提升企业的利用式创新绩效,降低企业的探索式创新绩效。
3.2疏松网络与创新类型适配
从网络结构自主性来看,个体在网络中的位置越自主越好[11]。根据结构洞理论,如果企业与许多彼此不相连的个体有联结,那么这种结构对自治将非常有利;如果企业作为两个互不关联簇群间的桥梁,则这种结构带来的收益将进一步放大[23]。因此,结构洞作为一个网络间的“好位置”,是行动者可占据控制优势以获利的空间[27]。同时占据结构洞位置的企业可更方便查明潜在交易伙伴或合作者的资质,更快地获知机会与威胁,提升创新成功率。处在富有结构洞的疏松网络中的中心企业拥有很强的自治能力,可控制他人的信息传递来实现自身信息最大程度不重复,这十分有利于企业灵活控制异质信息获取来开展探索式创新。但疏松网络也展现出阻碍利用式创新的特征,在低密度的技术创新网络中,网络制裁效果将大大减弱,信息不对称也将加大机会主义风险,降低合作伙伴对核心技术知识的转移意愿,这十分不利于对稳定环境和隐性知识获取要求较高的利用式创新的开展。
综上所述,技术创新网络非冗余程度越高,占据大量结构洞的企业可接触到更多异质知识流,节约大量重复联结成本,并能获取作为网络自治节点控制其他节点的益处,这十分有利于探索式创新的展开。疏松的技术创新网络结构与探索式创新配适能带来较高的创新绩效。利用式创新要求对专业知识深度理解,要求能调动各方资源投入创新,[JP3]然而疏松网络缺少促进合作的紧密联系,不利于隐性知识转移,机会主义风险较高,阻碍利用式创新的开展。
4网络中心度与创新类型配适对企业创新绩效的影响
企业在技术创新网络中的中心度可用来衡量企业充当网络中心枢纽的程度[11]和对资源获取与控制的程度。中心度高说明企业处于技术创新网络中的核心位置,中心度低则表明企业处于网络边缘。在技术创新网络中,新知识获取是开展创新活动的关键,而占据不同网络位置的节点拥有有差别的新知识获取机会。众多学术研究表明,企业在网络中的位置将影响企业绩效,处于中心位置的企业能赢得更多的信息和资源控制优势,获取更高创新绩效[9,15~17]。在技术创新网络中,核心企业是网络知识资源汇聚点,集结各个创新主体的知识信息,因而能获得更高创新绩效。Tsal(2001)也通过研究业务单元在知识网络中的位置对企业绩效的影响,发现最具有创新能力、效益最好的业务单元总是处在网络的中心位置。
从知识获取来看,一方面,高中心度伴随的资产、信息和声誉流高速流动,让企业更快获取、丰富新信息[7],使企业明显占据信息优势;高中心度企业拥有更多企业间联结,意味着拥有更多信息获取渠道和信息源,准确掌握行业技术动态,获取有价值信息。如此高中心度所带来的丰富新鲜信息资源十分有利于企业进行探索式创新,提高创新产出。另一方面,处于网络中心的企业,拥有更多联结强度高的直接联系,更深嵌入到网络关系中,有利于复杂、嵌入性知识的转移,推进企业与节点深入交流合作,推动利用式创新活动的开展。
从资源控制来看,高中心度暗示着更高权力地位,中心节点拥有更多接触资源的机会,且可通过多渠道比较信息,避免受扭曲和不完全信息误导;高中心度企业也意味着拥有更多结构洞数量,在信息传递过程中占据有利位置;此外,网络中心位置使企业更易获得技术创新需要的互补资产和技术。企业的中心度越高对于其他企业的吸引力就越大,能吸引更多拥有互补性技能的优秀企业合作,可在众多有联系的节点中挑选出最合适的合作伙伴,也拥有更多机会被挑选为合作伙伴[12,15]。这些优势使企业占据网络主导地位,方便集合各方资源促进创新活动的顺利开展。但随着中心度的提高,企业对这个由大量关系组成的网络的依赖性也随之增加,其创新轨迹更易受到现有网络关系和网络规则的约束。
5结论
研究为企业如何根据创新类型建立适配的网络结构提供了指导。根据分析,一方面,管理人员应努力提高网络联结强度、网络密度,使企业置于网络中心位置来开展渐进式创新,以提升创新绩效;另一方面,管理人员应尽量与众多网络节点保持弱联系,占据更多的结构洞,提升网络位置的中心度来促进探索式创新。此外,企业所进行的创新活动不会只限于单一的探索式创新或利用式创新,企业要根据创新活动的均衡来构建配适的网络结构,保持技术创新网络的灵活性和开放性,在动态中调整网络以适应企业的发展战略。
参考文献:
[1]王大洲.企业创新网络的进化与治理:一个文献综述[J].科研管理,2001,22(5):96-103.
[2]MatthewSK.LearningbyAssociationInterorganizationalNetworksandAdaptationtoEnvironmentalChance[J].AcademyofManagementJournal,1999,41(6):621-643.
[4]GranovetterMS.EconomicActionandSocialStructure:TheProblemofEmbeddedness[J].AmericanJournalofSociology,1985,91(3):481-510.
[5]HansenMT.TheSearch-transferProblem:TheRoleofWeakTiesinSharingKnowledgeAcrossOrganizationSubunits[J].AdministrativeScienceQuarterly,1999,44(1):82-112.
[6]SchillingMA,PhelpsCC.InterfirmCollaborationNetworks:TheImpactofLarge-ScaleNetworkStructureonFirmInnovation[J].ManagementScience,2007,53(7):1113–1126.
[7]GnyawaliDR,MadhavanR.CooperativeNetworksandCompetitiveDynamics:AStructuralEmbedednessPerspective[J].AcademyofManagementReview,2001,26(3):431-445.
[8]GiovannaP.EnhancingtheInnovationPerformanceofFirmbyBalancingCohesivenessandBridgingTies[J].LongRangePlanning,2008,41(1):395-419.
[9]李志刚,汤书昆,梁晓艳,等.产业集群网络结构与企业创新绩效关系研究[J],科学学研究,2007,25(4):777-782.
[10]PhelpsCC.ALongitudinalStudyofTheInfluenceofAllianceNetworkStructureandCompositiononFirmExploratoryInnovation[J].AcademyofManagementJournal,2010,53(4):890-913.
[11]BurtRS.StructuralHoles:TheSocialStructureofCompetition[M].Cambridge,MA.HarvardUniversityPress,1992.
[12]钱锡红,徐万里,杨永福.企业网络位置、间接联系与创新绩效[J].中国工业经济,2010(1):78-88.
[13]BurtsRS.TheNetworkStructureofSocialCapital[J].ResearchinOrganizationalBehavior,2000,22:345-423.
[14]McevilyZaheer.BridgingTies:ASourceofFirmHeterogeneityinCompetitiveCapabilities[J].StragicManagementJournal,1999,20(12):1133-1156.
[15]PowellWW,KoputK,SmithDoerrL.Inter-organizationalCollaborationsandtheLocusofInnovmion:NetworksofLearninginBiotechnology[J].AdministrativeScienceQuarterly,1996,41:l16-145.
[16]ColazoJA.CollaborationStructureandPerformanceinNewSoftwareDevelopment:FindingsfromTheStudyofOpenSourceProjects[J].InternationalJournalofInnovationManagement,2010,14(5):735-758.
[17]范群林,邵云飞,唐小我,王剑峰.结构嵌入性对集群企业创新绩效影响的实证研究[J].科学学研究,2010,28(12):1891-1900.
[18]RowleyT,BehrensD,KrackhardtD.RedundantGovernanceStructures:AnanalysisofStructuralandRelationalEmbeddednessintheSteelandSemiconduetorIndustries[J].StrategicManagementJoumal,2000,21(3):369-386.
[19]EisingerichAB,BellSJ,TraceyP.HowCanClustersSustainPerformanceTheRoleofNetworkStength,NetworkOpenness,andEnvironmentalUncertainty[J].ResearchPolicy,2010,39(2):239-253.
[20]周青.技术联盟与创新绩效:理论分析与实证检验[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2.3-5.
[21]DyerJH,NobeokaK.CreatingandManagingaHigh-PerformanceKnowledge-sharingNetwork:TheToyotaCase[J].StrategicManagementJournal,2000,21(3):345-367.
[22]KraatzMS.LearningbyAssociationInterorganizationalNetworksandAdaptationtoEnvironmentalChange[J].AcademyofManagementJournal,1998,41(6):621-43
[23]蔡宁,潘松挺.网络关系强度与企业技术创新模式的耦合性及其协同演化[J].中国工业经济,2008(4):137-144.
[24]UzziB.SocialStructureandCompetitioninInterfirmNetworks:TheParadoxEmbeddedness[J].AdministrativeScienceQuarterly,1997,42(l):37-69
[25]GulatiR,NohriaN,ZaheerA.StrategicNetworks[J].StrategicManagementJoumal,2000,21(3):203-215.
[26]GulatiR,SytchM,DoesFamiliarityBreedTrustRevisitingtheAntecedentsofTrust[J].ManagerialandDecisionEconomics,2008,29(2):165-190.
1.1PLC通信技术的发展。PLC通信技术是电力线的通信载体,它有很多的优点,它的便捷性很大。在发送信息数据的时候,PLC技术的使用,要采用规定范围内的频带传输信号,在对信号数据进行调制时,可以采用GMSK或者OFDM调制技术。然后再进行信号的传输。在接受数据的时候,第一要将调制信号滤出,在把信号还原成原通信信号。在进行通信时,先要把用户发出的信号数据调入调制调节器中进行调制,然后,在把信息通过电路线传送到局端设备之中。再把信息通过局端设备进行调节,然后传输到指定的外部设备中。PLC通信技术在现代应用中最广泛的是多载波正交频分复用技术,简称为OFDM。OFDM技术就是把高速串行的信号数据转成n路低速信号数据,然后再把数据分别进行调制,再把数据合并为一个,并且把其调制成效率比较高的技术。其信号数据传输效率接近信道传输的上限。OFDM之所以特别适合电力线通信,是因为其具有超强的抗脉冲干扰能力和多径效应能力,并且可用快速傅里叶变换算法得以实现。在现代通信系统开发中,大部分公司都在采用OFDM技术。
1.2通信技术实际运用。普通家庭联网其实很简单,在室内把isp以太网信号经电力网桥输入到电线中,再插上“猫”便可使用网络。在酒店和学生公寓内采取注入组网的方式方便而有效。酒店和学生公寓每一层都需要一个适配器和桥机器,因为酒店和公寓每层面积都相对比较大。学生公寓注入后,每个房间都有信号,获得账户后,既能防止网络资源随意滥用,又能及时有效的解决费用问题。电力线上网安装简单、覆盖面积广,使用简单便捷、信号数据传输速度快、成本低廉等优势随着PLC通信技术日益完善而越发突出。特别是在人口众多的中国,电力线覆盖区域广,网络普及低的状况更加适合PLC通信技术。现代电力线技术已经得到很好的完善,特别是一些关键性问题得到解决,由此可见,电力线上网在未来的发展前景很乐观,市场空间很大。
2网络视频监控系统简述
视频监控技术自问世以来,经历了模拟监控、部分数字化监控,正在向大规模网络监控方向发展。目前,网络视频监控系统基于标准的TCP/IP协议,能够通过局域网/无线网/互联网传输,布控区域远远超过了前两种系统;同时,采用嵌入式技术、开放式架构,可与报警、巡更、语音、管理信息系统等系统无缝集成,无需专人管理,灵活度高,监控场景也可以实现任意组合,任意调用,是完全数字化的系统。
3网络视频监控技术的应用
当今视频监控系统的应用领域越来越广泛,从安防到智能家居系统乃至太空探索都应用到了视频监控系统,视频监控以其直观、方便、信息内容丰富而广泛应用于许多场合。中国的安防产业是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起步的,比西方经济发达国家大约晚20年。改革开放以前,由于受经济发展的限制,中国的安防主要以人防为主,安全技术防范还只是一个概念,技术防范产品几乎还是空白。20世纪80年代初,安防作为一个行业,在一些经济发达城市和地区悄然兴起。依托本地先进的电子科技优势和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这些经济发达地区逐渐发展成为全国安防产业的重要基地。进入21世纪,安全技术防范产品行业又有了进一步的发展,智能建筑、智能小区建设异军突起,以及高科技电子产品、全数字网络产品的大量涌现,都极大促进了安防产品市场蓬勃发展。中国正在发展成为世界上最庞大的安全防范产品市场已是不争的事实,安防产业网逐渐成为中国经济建设领域里一支十分重要的生力军。
一、信息技术课程的特点
(1)信息技术发展速度比较快,而信息技术课本知识更新慢,不能满足学生对知识渴求,因此信息技术课程也要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不断的更新,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从多方向、多角度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
(2)信息技术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强调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如果单凭课堂讲解或者演示操作是远远不够的,学生只有通过亲手操作实践,通过在操作过程中解决问题,才能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3)信息技术课具有很强的应用性。学习信息技术的目的就是应用,因此在教学中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由为重要。
二、网络环境下信息技术教学模式的探索与研究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习是主动地、积极地获取知识的过程,而不是学习者被动地接受知识的过程,在学校里,学习不是教师向学生传递知识的过程,而是学生建构自己的知识和能力的过程。
基于网络环境下的教学是一种新的教学模式,要坚决贯彻“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指导”的方针,把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和信息处理能力作为教育的根本目标。学生可以自主学习,协作学习、探究的学习。教师只是这一过程的组织者和指导者,并培养学生在知识探索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种教学方式注重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含有更多的认知主义观点,对于传统的课堂教学有了根本性的转变:
(1)学习是获取知识的过程,在新的课改环境下,学校的主体任务已不再是教师的教学,而是从学生自主学习,教师为指导,学生由接收者变为主动学习者,他们是信息加工的主体,是知识意义的主动构建者;学生主动探索、主动发现、独立或协作去构建知识,他们完全可以根据自己的基础和能力水平,进行自主学习和跨越式学习。只有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积极参与教与学的整个活动,才能培养他们的创造精神和创新能力。
(2)教学媒体从演示工具变为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认知工具和情感激励工具,作为教学的辅助方法,它是教学课堂中表现形式、表现手段、表现工具以及时空的延伸。课本的教材内容不再是学生学习的唯一资源,信息技术学科网站为教学提供了丰富的教学资源,而且也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实现自我超越自我的平台。
(3)教学过程从传统的分析讲授转变为学生发现问题、探究问题的过程。教师利用教学资源为学生建立教学情景,使学生通过与教师、同学的协商讨论、参与操作、发现知识、理解知识。教师在教学中要让学生时常注重反思自已在学习教学过程中所运用的解决问题的策略,实现了学习个别化和教学最优化,从而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4)教学方法的转变,交互式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学习的过程成为探索创新的过程,面对网络和计算机,根据自我发展的需要提出问题,这种可参与的学习环境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同时也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这种新型教学模式使师生地位和作用发生了根本的变化,使老师教得轻松,学生在宽松、平等环境中自主学习,不但有利于学生个体发展,还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激发学生创造性,使学生在自主学习、创新思维中完成学习任务,真真正正成为驾驭知识的主人。
三、网络环境下信息技术教学实践与创新
我在信息技术实施过程中,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个体发展,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激发了学生的创造性,使学生在自主学习、创新思维中完成学习任务,真真正正成为驾驭知识的主人。
1.“任务驱动式”的教学
在网络环境下,教师可创设情景,给学生提出任务,驱动学生积极寻找、搜索解决问题的方法,步骤,在实践中掌握知识的学习,增强协作学习能力,培养学生自信心,从而提高学习的效率和兴趣。
2.信息技术与其它课程的整合
信息技术课程并不仅仅是简单地为了教授学生计算机理论知识,还要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习惯和能力。因此,同样要按照课程整合的理念,把信息技术作为一种工具,整合到实际任务中进行学习。
3.调控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只有首先对信息技术课有了兴趣,充满好奇心,就会主动的去探究它,想方设法解决它。
4.网络教学资源的利用
设计开发了信息技术教学网,对学生提供丰富的教学资源。网络特别适合于学生进行“自主发现、自主探索”式学习,为他们发散性思维、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和创新能力的孕育提供了肥沃的土壤。而且,基于网络环境的协作学习为学生提供了学生交流的机会,有利于学生协作能力的培养,团队意识的增强。
5.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新人格
现阶段的通信网络技术发展迅速,尤其是现代网络通信技术的应用,不仅丰富了人们的日常生活,同时也给人们的工作带来了很大的便利,目前网络通信技术已被应用在我国的各个领域,例如电力、企业管理、定位和导航等。随着通信网络技术的不断创新,应用空间会不断拓展。笔者概述了光纤技术,研究了现代通信网络技术的创新和应用趋势。
关键词:
现代技术;通信网络技术;企业管理
网络通信技术是通过计算几何网络通信设备来传送信息的现代化先进技术,是通过采集模块、处理模块和存储模块来完成的,计算机信息技术和通信技术属于网络通信的重要基础,随着我国计算机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通信技术也提升了发展速度,越来越多的通信技术产品进入人们的生活中,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工作方式,让人们的生活和工作变得更加快捷和方便。
1光纤通信技术概述
光纤通信技术是利用光作为信息的载体,利用光纤来传输信号,由于光波频率远远大于电波频率,利用光纤传输信号对信号的损坏程度远远低于电缆等传输媒介,因此,光纤通信技术与微波通信技术相比,传播容量大、安全性强。光纤是由电气绝缘体的玻璃材料构建而成的,不需要担心接地回路问题,光纤之间的串绕非常小,信号需要使用广播的形式传输,能够有效避免在传播过程中信息被窃听。光线都具有比较细的芯,光缆的直径比较小,因此解决了管道拥挤的问题。光线的带宽比电缆要大,因此传输的容量比较大,产生的损耗也比同轴电缆要小很多,传输的距离却大很多,能够进行远距离的传输,减少了系统中人力和物力资源的使用,在信号传输过程中,光纤通信几乎不需要均衡器,也不会随着环境的温度变化产生变化。光纤材料属于电气绝缘体,因此除了能够传送广播之外,几乎不导电,也不受磁场影响,很难被扶持并且绝缘性比较强,因此,光波导不会受到人为因素或者是自然环境的干扰。
2现代化通信网络技术的创新
2.1云计算
云计算是以资源租赁、外包服务、任务托管等为核心,属于分布式计算、网格计算之后的现代通信网络的发展领域,云计算的建立环境符合了用户的设置需求,整合了分布在各个地区的资源,满足了现代化用户的个性化需求。利用云计算能力提升闲置资源的利用效率,通过发展生态服务,为用户提供合适的解决方案。云计算支持广泛的用户接入,按照需求进行收费,能够进行弹性计算,云计算在平台上提供了多层次的服务。用户可以租赁专业公司的云计算服务。目前云计算已是各大互联网技术公司的主要通信技术,例如国外的亚马逊和微软公司,还有国内的阿里云和腾讯公司等。
2.2物联网
物联网技术是现代网络通信技术的发展产物,通过把互联网的数据库和物体进行连接,从而对物品进行大规模的数字化管理,例如监控、定位、跟踪,物联网技术是通过射频识别技术、激光扫描设备、红外扫描系统等输入物品信号。物联网技术的创建基础是多媒体技术和宽带网络通信技术,用来处理海量的数据,随着图像处理和数据处理的不断发展,物品采集的传感器技术也逐渐发展起来,物联网和现代终端的连接方便了用户控制设备。物联网的未来发展前景是非常广阔的,区域资源的利用、城市交通的优化、智能家居是未来发展的方向,目前还应用在智能医疗和智能农业。物联网技术能够通过物物相连,实现物品和人、人与现实的信息互通,实现对于万物的综合管理,更加高效、节能、安全以及环保。
2.3下一代互联网
IPV4核心的互联网在现代互联网的发展过程中出现了很多缺点,例如网络地址不足、出现安全漏洞、网络服务质量不佳等,导致很多研究团体都在大力发展下一代互联网技术,主要是IPV6网络等新型互联网体系结构。下一代互联网设计过程中利用到了新兴技术、异构环境、普适计算、移动接入等来确保通信网络的安全性和稳定性。下一代互联网的结构体系扩展性更强,实现更快、更强、更安全的通信网络体系。
2.4下一代移动通信网络
下一代通信网络是以软交换为核心,是未来通信技术的发展方向,提供数据和多媒体分组技术的网络架构。通过分组传送与控制多项功能从业务当中分离,提供了开放开源的结构,实现了网络的互联互通和自由接入服务提供商。下一代移动网络技术的发展能够有效降低通讯成本和居民的上网开销。下一代移动通信技术具备点对点等服务模式,具有一定性和安全性的特点。下一代互联网通信技术能够更加有效地利用带宽,让业务的产生、布置和管理变得更加灵活高效。
3现代网络通信技术的具体应用
3.1现代网络通信技术在电力系统中的应用
网络通信技术的发展带动了社会的发展,例如电力系统,在电力线路通信领域逐渐得到了推广,对于我国电力系统的进步和发展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电力线路属于通信技术和PLC网络应用中的关键载体,具有传播速度快、便捷的优点。网络通信技术在电力系统的应用过程中,想要达到一定的目标,需要通过特定范围内的频带,通过使用调制信号和调制技术来实现,例如GMSK和OFDM,在信息调制结束之后就可以开始进行传输了,数据的传输和接收过程中需要还原调制信号,通过筛选过滤出需要的数据信息。通信技术在使用过程中,需要提前调制好使用者的信号,然后再使用传输的特定设备调节信号数据,最终让信号能够成功传输到外部的接收设备上。在信号传输过程中一般都使用OFDM技术,能够提升传送效率,有助于电力系统的进一步发展。
3.2现代网络通信技术在企业管理中的应用
3.3现代网络通信技术在导航中的应用
这里的导航指的航海导航,海舰和船舶在海上运动的过程中,导航仪对于确定船舶的运行位置、到达运行目标等都有很重要的引导作用,随着我国海上船舶技术的迅速发展,我国海上导航技术的精确度也需要提升,因此,必须要在后期的网络通信技术发展中完善导航技术,提高导航技术的精确性,提升我国海上作战的效率。传统的船舶导航设施中,使用的数据信息的传播手段是串行口技术,串行口技术的应用具有连接简单、传输安全方便的特点,但是由于我国航海导航工作中传输需求不断增长,因此这一技术逐渐被淘汰,开始在导航中利用CAN总线通信技术,CAN总线通信技术的应用有效满足了我国现代化航海的发展要求,具备传输量大、工作效率高、成本低的特点。
4结语
综上所述,网络通信虽然得到了极大的发展,但是还有很大发展空间,随着我国社会的发展和信息需求的提升,网络通信技术的研究和应用必然会进一步加深。就目前来说,现代网络通信技术的发展空间非常大,新的网络通信技术会催生出新的行业应用。下一代移动通信网和下一代互联网技术取得重大突破,能够实现未来网络通信技术的持续更新,从而实现更加广泛的应用。
参考文献
[1]厉延民.现代通信网络技术的创新和应用[J].硅谷,2011(17):127,122.
[2]师浩瀚.现代通信网络技术的创新和应用[J].网络安全技术与应用,2017(4):27,31.
[3]张震宇.现代网络通信技术的发展趋势与应用分析[J].通讯世界,2017(10):109.
[4]孙鸿滨.4G通信网络技术的主要特点与应用分析[J].信息通信,2016(11):235-236.
[5]何云.通信网络能耗分析与节能技术的应用[J].江西建材,2015(24):113,116.
[关键词]社会资本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创新网络
一、引言
二、国内外关于企业社会资本概念的研究
1.从资源的视角定义企业社会资本
对于企业社会资本的概念,很多研究者将社会资本视为企业的一种资源。
洛瑞(1977)从社会结构资源对经济活动影响的角度出发,首次提出了与物质资本、人力资本相对应的一个崭新的理论概念――社会资本。在他看来,社会资本是诸种资源之一,存在于家庭关系与社区的社会组织之中。
杨永福(2002)认为,所谓社会资本,是指存在于社会结构之中,通过促使行动者交易与协作等特定活动而产生效益的资源。社会资本是一种结构资源,它蕴含于结构本身,而不是像社会资源理论所指的那样,是通过关系网络可以汲取的实际资源。
2.从社会关系的视角定义企业社会资本
卜长莉(2001)认为,社会资本是以一定的社会关系为基础的,以一定的文化作为内在的行为规范,以一定的群体或组织的共同收益为目的,通过人际互动形成的社会关系网络。
李惠斌和杨雪冬(2000)给的定义,他们认为,社会资本,是指与物质资本、人力资本相区别的以规范、信任和网络化为核心的从数量和质量上影响社会中相互交往的组织机构、相互关系和信念,是社会机构、社会成员互动作用的具有生产性的社会网络。
结合以上的观点,本文认为,社会资本能通过网络、信任和规范等核心要素使企业从与社会网络和其他社会结构的联系中获取利益。
三、企业社会资本与中小企业技术创新
1.创新网络是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新范式
在传统的理论指导下,企业的技术创新主要是内部创新。而80年代后的技术创新过程中,出现了创新的分工化倾向:由于不同的行为主体经营在不同的专业领域,所以没有一个行为主体具有独立考虑创新结果的能力。这样,在行为主体之间,相互依赖的程度加深,为了实施创新,这些组织不得不与其他的组织产生联系,以获得所需的信息、知识和其他资源。这样导致了在分工基础上的技术创新――企业创新网络的产生。
2.中小企业技术创新与企业社会资本的关系
社会资本深刻影响创新网络技术创新的绩效。顾新和陈劲等人的研究表明,在一个社会资本丰富的网络中,创新主体比较容易获得所需的经验丰富的员工、专业化的技术、信息的支持、优先享受政府或其他部门提供的优惠待遇和资金融通能力等,因此有利于技术创新的实现和技术的扩散。
Messner提出了一系列的技术扩散模型,这些模型重点描绘了技术扩散的供给过程,探索如何消除技术开发的外部性问题,从而降低技术创新中成本收益的不确定性。但是忽略了在需求过程中,技术的应用者通过社会互动获取的信息数量和质量对技术扩散的作用。
2004年李燕萍、刘芳在其论文《社会资本的创新功能及其积聚途径研究》中提出社会资本具有创新功能,企业可以通过一定的途径积聚社会资本、促进创新。
四、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网络构建
1.技术创新网络的特征
技术创新网络作为一种组织形式,是通过交互作用将参与创新的各行为者的资源集成所形成的一种网络关系。创新网络作为不同于市场交易和层级组织的组织形式,它具有协同性、动态性、共享性等特征。
协同性是指,参加创新网络的行为各主体在经济活动中,具有不同的资源和能力,通过创新网络的协作和整合,各行为主体共同参与新产品的开发、生产、销售等系列活动,互补创新资源和能力,共同进行创新的开发与扩散,整体资源优势得以发挥。
动态性是指,参加创新网络的行为各主体及其相互之间的网络联系随时都在发展变化,网络中流动的生产要素以及资源等也在不断更新,创新网络是一个开放的、发展的互动体系,网络联系的边界受经济活动范围的限制。
共享性是指,参加创新网络的各行为主体为降低创新成本、分散创新风险构建了创新网络,同时他们也共享资金、技术和创新成果。
2.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网络构建
事实说明,当前的中小企业已很难实施独立的技术创新活动,进行合作创新,学习和利用外部资源,促进企业创新组织的网络化和虚拟化发展是一个必然趋势。企业社会资本理论为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研究提供了很好的理论基础和一个崭新的视野。
(1)与大学和科研院所构建合作技术创新网络。
合作技术创新主要指通过将外部技术资源内部化。形成分工合作方式进行各种技术创新。实现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其实质就是建立战略技术联盟。从构建合作创新的模式来看,一般有两种类型:一类是企业与大学和科研院所的合作;一类是企业间的合作。美国、日本等一些发达国家,这两类合作方式都较为流行,中国政府现在也非常重视产学研的结合,并且也涌现了不少合作创新的成果。当前,中小企业应更多地加强与大学和科研院所的合作。因为中国大学和科研院所的研发力量约占到全国总量的62%,在人才、信息、技术、研究设备等方面也都拥有突出的优势。中小企业如果能更多地与他们合作,将大大降低技术创新风险,极大提高技术创新的有效性,缩短创新项目的开发周期,同时还可以促进企业自主开发能力的提升。具体的合作方式包括:联合开发、建立股份制公司、实施技术转让、项目委托等。
(2)构建企业技术创新的政府支持网络
企业从政府那里获得的不仅是信息和资源,更重要的政府可以通过一系列政策有力地影响企业的技术创新绩效。因此,中小企业应该积极建立与政府的良好关系,争取政府的支持。而另一方面,政府也应认识到中小企业对于国民经济的重大贡献,应积极构建起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政策支持体系。该体系应包括:科技政策、金融政策、财政政策、教育培训政策。在科技政策方面,政府应鼓励和引导大学、科研院所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开展科研和技术开发,引导其为中小企业提供有效的技术源;促进科技成果的商业化和产业化。在金融政策方面,应根据中小企业特点,建立专门的金融机构,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积极探索中小企业多渠道投融资体系。在财政政策方面,政府应对中小企业设立专项基金,对符合条件的中小企业给予专项补贴,为中小企业提供贷款担保、贴息贷款或优惠贷款等;制定优惠的中小企业税收政策,根据其技术创新的不同阶段采用不同的优惠政策。在教育培训方面,政府应在人才引进方面给予更多的便利和优惠条件,促进人才流动;对中小企业技术人才在教育和培训方面给予更多的政策倾斜;同时,加强对基础教育、职业教育和终身教育的投资,为企业培养出更多的创新人才。
(3)构建与供应商和顾客的良好关系网络
与供应商的关系主要指企业与提供原材料、零件、设备及服务的供应商之间的一切联系。中小企业应更多地将供应商视为自身的战略合作伙伴。将顾客视为自身生存与发展的源泉。注重养和维系与他们之间的良好关系,通过正式与非正式沟通渠道树立优秀的企业品牌形象,建立起相互的高度信任和合作规范,促进企业技术创新的价值实现。
(4)构建技术创新信息沟通网络
调查显示,许多中小企业并没有建立起自己专门的研究与开发(R&D)机构,也没有专职于R&D的职员,而建立专职的R&D机构的意义在于可以及时跟踪企业外部的技术变化,保证所研究和开发的技术具有市场前瞻性。同时,中小企业还应注重健全自身的技术创新信息网络,加强自身信息化建设,建立完善的技术创新信息系统,充分利用现代通讯网络建立与外界的信息沟通与交流渠道,在技术创新的每一个环节都保证技术、市场等信息的及时、准确沟通,提高技术创新有效性和效率。
参考文献:
[1]BourdieuPierre.Le.capitalsocial.notesprovisories,ActsRec.Sci.1980.p30
[2]Adam,B.TheIdeaofCivilSociety[M],NewYork.TheFreePress,1992:169-173
[3]Adler,P.Kwon,S.SocialCapital.ProspectsforaNewConcept[J],Acad.ManageRev,2002(27):17-40
[4]Anderson,A.R.&Miller,C.J.,ClassMatters,,HumanandSocialCapitalintheEntrepreneurialProcess[J],JournalofSocio-Economies,2003(32):17-36
[5]Boiral,O.TacitknowledgeandEnvironmentalManagement[J],LongRangePlanning2002(35):291-317
[6]Burt,R.S.,TowardaStructuralTheoryofworkModelsofSocialStructure,PerceptionandAction[M],NewYork.AcademicPress,1982:126-135
[7]陈劲李飞宇.社会资本:对技术创新的社会学逢释[J],科学学研究,2001,19(30):103-107
[9]罗家德.社会网分析讲义[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4
[10]马金书.企业网络与企业创新一个社会资本的视角[J],云南行政学院学报,2003(l):108-111
[11]文岳东.企业技术创新的新趋势―合作创新[J],企业技术开发,2003(8)
[12]顾新.社会资本及其在知识链中的作用[J],科研管理,2003(5):40-41
关键词:创新;网络结构;派系;演进;创新绩效
中图分类号:F124.3文献标识码:A
技术创新网络是为了应对系统型技术创新中的不确定性和复杂性,由具有互补性资源的参与者通过正式或非正式合作技术创新关系连接形成的网络组织[1],网络结构为每一个成员提供机会与限制[2].目前社会网络研究学者倾向于从真实网络中抽象出网络拓扑结构,利用统计特性从结构角度分析创新系统的功能并揭示结构对系统发展的影响.研究更多地强调成员个体之间,成员与整体网络之间的互动,对于网络内子群体的形成发展以及群体对整体系统影响的讨论很少.事实上,关于网络子群体的分析是理解创新网络结构以及个体嵌入性的一个重要工具.
派系是网络子群体的典型表现形式,派系的拓扑结构特征为:网络密度为1;任何一个成员与其他成员邻接且距离为1;组内关系到组外关系比例达到最大;至少包含3个点的最大完备子图[3].“派系式”技术合作是创新网络中一种独特的合作模式,在现实经济活动中往往体现为技术联盟式的合作创新结构.
产业技术创新网络形成初期,派系以小规模的创新联盟或是集群的形式出现,部分创新能力较强的企业通过协作研发,研发联盟等形式与其他企业产生连接,形成彼此沟通,紧密合作的小团体,使得网络以一个或多个子网络的形式存在并呈现出一定的空间集聚性.基于资源禀赋以及环境不确定性的强弱变化,网络中的派系结构也会相应出现变化.国外学者对于1992-2006年的全球智能卡产业技术创新过程的研究发现:创新网络中存在若干互动频繁的高密度子网络,派系合作十分稳定[4].对美国“半导体制造技术”联盟的研究认为美国的半导体制造产业就是通过形成紧密合作的创新网络充分利用资源并分摊风险[5],逐渐地吸引更多的企业和研究机构加入到多样化的应用创新中,促进了技术和产业组织的大规模融合[6].
派系特有的高密度、高聚集以及成员间全连通的网络特征对创新网络整体绩效的影响仍然存在争议.有学者认为高密度、高聚集以及成员之间全连通有利于减少企业间信息的不对称性,增加各方知识基础上的信任[7].派系中企业拥有共同的合作者,他们了解合作各方的可靠性、竞争力和企业发展目标等信息,降低了合作的风险,对联盟成立前的评估以及联盟成立后的管理有着重要价值;派系成员直接联系,更容易实现成员间知识、信息和技术,尤其是隐性知识的共享,使网络资源得到充分利用;派系看似冗余的关系还可以回避知识需求匹配限制[8].Melissa等[9]通过实证研究得出:高聚集度和高联结强度的创新网络比不具有这些网络特征的创新网络更具有创新产出能力.
与以上观点相反,Burt[10]认为网络结构洞加强企业知识的创造,断开的节点使企业及时接触到多样化的信息,有利于企业的创造力与创新.Granovetter[11]认为强联结造成网络成员的知识冗余,而弱联结的网络成员之间联系不密切,知识差异化显著,更有利于知识、信息的传播和网络创新.派系封闭以及强联系的特性限制了群内企业获取的知识和信息的边界,降低了企业获取独特知识的能力;派系内部创新源的一致性使企业创新所需的异质信息缺乏,不利于企业创新活动的开展,最终导致网络内部成员竞相模仿而不是追求创新.
创新网络中派系式技术合作对整体网络创新绩效究竟有什么影响?目前的研究还没有给出明确答案.汽车产业是我国重点产业之一,其技术创新网络所呈现出来的核心结构特点与其他产业具有共性,研究其技术创新网络的演进过程对其他产业的发展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因此,本文以汽车产业为例,将其1985-2009年在中国国家专利局申请的合作专利数据为样本,构建汽车产业技术创新网络,通过网络拓扑图刻画派系结构与我国汽车产业创新网络的共生演化现象,并对派系结构在整体系统创新产出中的作用与影响进行探讨,以期对上述问题的研究提供一些参考.
1汽车产业技术创新网络及派系演进
1.1木马和网络病毒带来的安全隐患
相信大家对熊猫病毒仍然记忆深刻,作为普通的计算机使用者对病毒、木马、蠕虫等并不陌生,或许还有过被病毒侵袭计算机的经历,病毒可以说是危害网络安全最常见的威胁。病毒主要通过编制好的程序或是在现有程序中加入插件来传播。被感染病毒的计算机原有程序遭到破坏,不能再执行相应的指令。一些恶性病毒具有自我复制功能,通过下载还会传播到其他计算机上,感染速度快,传播范围广。以此来破坏电脑软件,甚至损害电脑硬件,给计算机的使用带来不便不说,还造成了信息的丢失和泄漏。除了病毒以外特洛伊木马是一种专门利用程序漏洞进行文件或信息窃取的程序,这类程序不会影响计算机的正常使用,但是由于其具有自发性和隐蔽性会使计算机用户受到恶意控制。
1.2黑客的恶意攻击
黑客是威胁网络安全的最主要因素之一,也是网络工作者最需要防范的对象。黑客们对计算机技术已经达到了精通的地步,但却没有将这种技术应用到正途上。他们可以不经过任何人的允许就进入用户的计算机,窃取用户的资料,找出网络中的漏洞通过自己编写的程序进行攻击,去破坏用户的计算机软件和硬件,更有甚者会导致整个网络系统出现瘫痪,带来的危害是极其严重的。
1.3计算机本身存在系统漏洞
1.4人为窃取信息
由于管理上的疏忽和过失或者是内部人员蓄意盗取信息资料,造成对系统的有意破坏和更改程序,都会对网络安全带来威胁。
2常见的网络防护技术解析
2.1防火墙技术
这是网络安全中我们最为常见也是最常用的技术,是网络安全的基础技术。防火墙技术主要是在被保护的网络系统和外来网络系统之间,用软件、硬件等网络元素建立起一道屏障,使得外界访问者在访问被保护的网络系统时受到阻碍和限制。防火墙集中了所有的安全软件、硬件,对外来访问者进行监控、过滤、筛选,并将这些访问者记录下来,一旦发现有来自外部的侵害,迅速采取防护措施保护本系统内的信息数据安全。
2.2加密技术
从字面意思理解就是给信息上锁。加密技术主要针对的是对数据动态的被动攻击,因为被动攻击不能被有效的的检测到。现行的加密技术有对称加密和非对称加密两种形式。对称加密要依靠口令来执行,交换信息时只要私密秘钥没有丢失、泄漏,信息就不会被泄漏、破坏。非对称加密主要应用在身份认证上和数字签名等方面。公秘钥和私秘钥选择一把公开,私秘钥则自己保管,用于解密。信息交换时不需要交换秘钥便可保障通信安全。加密技术有效保障了信息安全,同时也保障了整个网络系统的安全。
2.3控制网络访问的技术
网络除了能为信息和数据的远程输送提供便利,同时也为各种病毒、木马的入侵提供了便利条件。因而我们必须采用网络访问控制技术,来防止危害侵入计算机。具体来说,我们可以用控制路由器的方法来增强局域网的安全,还可以通过设置访问权限来保障信息数据和各类文件的安全,只有拥有访问权限的人员才能看到信息,有效防止了信息的泄漏。
2.4防病毒技术
除了可以通过防火墙来防范病毒、木马的入侵,还可以在计算机上装一些查杀病毒的软件,定期检测计算机是否存在病毒威胁,以便能及时杀灭病毒。
2.5修复漏洞技术
网络管理人员应该经常性的对计算机进行扫描,发现系统漏洞或者网络远端的安全薄弱点,通过收集薄弱环节的信息,及时告知用户对系统进行升级或修复,以此来保障信息的安全性,防止破坏者利用系统漏洞对网络进行攻击。如若不这样做,系统自身的漏洞就会波及到网络的安全。
[参考文献]
省级期刊?双月刊
主办单位:宝山钢铁股份有限公司
部级期刊?双月刊
主办单位:中国船舶工业集团公司第十一研究所
主办单位:全国轻工感光材料信息中心;中国感光学会;天津远大感光材料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