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社会学会前副会长、杜克大学讲座教授林南将社会行动分为工具性行动和情感性行动,台湾大学黄光国教授将中国人的社会关系分为工具性、情感性和混合性三类。将陪伴服务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工具型或助力型的陪伴服务,例如陪玩、陪学、陪跑、陪游、陪逛等,目的在于帮助消费者通过接受服务提升消费体验、享受消费过程,社交属性和情感属性相对较弱;另一种是情感型或疗愈型的陪伴服务,例如陪聊等,目的在于满足消费者精神交往上的需求,社交属性和情感属性相对较强。当然,在实际提供的陪伴服务中,如果兼具工具型和情感型的内容,则将其称为混合型的陪伴服务。
陪伴服务为何存在?
作为一种新的就业方式和消费方式,我国“陪伴经济”的兴起,具有积极的社会价值。
之所以说陪伴服务是一种新职业、新业态,是因为其是在经济社会中已经存在,有一定规模从业人员,从业人员需要具有独立的从业技能,但是暂未收录到《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分类大典》中的职业。同时,陪伴服务也是符合社会发展的大趋势,具有产业引领作用和劳动力市场带动作用的职业。新职业的产生对于引领产业发展、促进就业创业、加强职业教育培训、增强从业人员的社会认同度等都具有重要意义。人类历史上,机械工程师、电气工程师、计算机程序员、航空器设计师、大数据分析师等新职业的诞生都推动了产业结构和职业结构的巨大变化。由于陪伴服务的提供者主要是青年人,因此陪伴服务的健康和可持续发展,将为创新意识突出、创业驱动力较强的刚刚或将要走上劳动力市场的青年群体提供巨大的创业空间,带来全新的社会流动机会。
第二,解决了消费者的实际生活需求。我国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全国“一人户”超1.25亿户,占总户数的25.40%。相较于第五次人口普查(8.30%)和第六次人口普查(13.98%)的相应结果,我国的独居人口呈现出明显的上升趋势。相对于生活在核心家庭中的人口,独居人口对于陪伴的需求更加强烈。中国青年报社社会调查中心联合问卷网对1535名受访青年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58.70%的受访青年体验过陪伴式服务。根据中国青年报·中青校媒针对“社恐”话题面向高校大学生进行的一项调查,有80.22%的受访大学生表示自己存在轻微“社恐”。青年人社交需求不断扩大,社交圈相对受挤压,在网上寻求陪伴式服务,就成为一种缓解生活压力的方式。关于特大城市独居青年社会网络特征的研究显示,与生活在核心家庭中的青年相比,独居青年对于帮助网和玩伴网表现出了“不需要”的倾向,社会网络的本地化程度较低,特大城市独居青年的社会网络表现出了“弱本地化”特征。
另外,据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2020年我国65岁及以上老龄人口达到1.91亿,占总人口比重为13.5%。预计2033年左右进入占比超过20%的超级老龄化社会。人口的高龄化以及空巢老人和独居老人的增加也对高龄老人的陪伴服务提出了更高的需求。2021年国家卫生健康委发布的信息显示,我国目前的养老模式基本上是“9073”的格局,即90%左右的老年人为居家养老,7%左右的老年人依托社区支持养老,3%的老年人入住机构养老。我国特定的养老模式也为以独居老人和空巢老人为主要服务对象的陪伴服务提供了较大的发展空间。
因此,我国规模庞大的青年单身人口和老龄人口对于情感型、工具型和混合型的陪伴服务的刚性需求,是形形色色的新型陪伴服务快速兴起并不断发展壮大的社会基础。而满足青年单身群体和老年群体的实际陪伴需求,将进一步提升这两个群体的幸福感和获得感。
如何促进陪伴服务可持续发展?
我国陪伴服务目前尚处于起步阶段,在肯定陪伴服务具有积极的社会价值的同时,我们也要正视其在发展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第三,消费者在接受陪伴服务的过程中可能会对服务提供者形成过度依赖,不利于其独立生活能力的提升和独立人格的发展。陪伴服务的消费者主要是青年人,如果他们将工作和生活中可以独立完成的一些工作交由陪伴服务提供者完成,久而久之可能会在精神和心理上过度依赖陪伴服务提供者,甚至形成陪伴服务提供者对消费者的精神和心理控制,不利于青年人提高其独立生活能力和养成独立人格。
无论是来自外地还是本地,选择独居生活方式的青年在空间和心理上都表现出了与亲人的疏离。从心理健康的角度看,应多渠道对独居青年群体开展调研和心理疏导工作,建立和完善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引导青年群体树立自尊、自信、向上、向善的社会心态。
独居青年的学历水平普遍较高,高校成为大多数独居青年社会网络形成的初级场域,对于毕业于本地院校的青年来说,高校更是构建本地化社会网络的重要环境。对于即将进入职场打拼的青年群体而言,一方面,校友能够为他们找工作提供信息和帮助;另一方面,排解情绪和减轻孤独感的朋友网和玩伴网也很可能是在高校的学习生活中建立的。因此,应进一步发挥高校辅导员和社会工作者对青年学生构建社会网络的引导和助推作用,通过丰富多彩的高校活动为青年学生建立社会网络、积累社会资本创造条件。
在未来,先解决平台的盈利难题,再精确匹配供需两端,从而实现平台、从业人员和消费者的三方共赢,才能让陪伴经济达到良性循环,进而带动产业链的全方位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