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股IPO火爆,机会风险全解读

近期,赴港上市成为“热词”,很多内地企业“摩拳擦掌”欲在香港上市,其中不乏小米、海底捞等明星企业。

那么,赴港IPO真的热起来了吗?到底又有多“热”?

“热度”开始升温?

今年以来,A股新增上市企业增速放缓,港股新增上市企业增速开始“反超”A股。

数据显示,A股2017年新增上市企业438家,港股新上市企业有183家,其中A股2017年上市的企业数量是港股的2.39倍。

然而,到了2018年,港股开始“奋发图强”。

数据显示,2018年1-5月港股新增上市企业28家、18家、18家、8家、11家,A股新增上市企业15家、12家、10家、9家、6家。

赴港“热情高涨”

除了已上市情况,IPO企业的新增情况反映了IPO市场的“潜力”。

数据显示,2018年以来A股新增IPO申报企业23家,2017年同期新增申报企业的数量是107家。和去年同期相比,2018年的新增申报企业确实惨淡。

另外,A股2017年新增IPO申报企业共412家,2018年已过去了5个月,A股新增申报的企业数量仅完成了2017年的5.58%。

与A股新增IPO企业“后继”堪忧相比,赴港上市却有着不同的“节奏”,新增企业数量“井喷”。

数据显示,截至5月24日,2018年港股新增IPO申报的企业数量为176家,2017年同期港股仅新增97家。2018年至今新报上市企业数量是去年同期的1.81倍,出现明显增加。

此外,数据显示,港股IPO市场2017年新增申报企业为257家,换言之,2018年前5个月新增IPO企业已达2017年全年的68.48%。

记者发现A股2017年新增申报企业数量“险胜”港股,但2018年却呈现“惨败”的现象。

数据显示,A股2017年1-12月新增IPO申报企业数分别为25家、8家、23家、20家、31家、116家、55家、6家、22家、24家、13家、69家,港股2017年1-12月新增申报企业数分别为18家、7家、27家、22家、23家、24家、29家、18家、25家、17家、25家、22家,其中2017年6月份A股和港股新增申报企业的数量差距最大,相差92家。

值得注意的是,在2017年,A股有7个月新增申报企业数比港股多,而港股有5个月新增申报企业的数量比A股多,在12个月的比试中,A股只是“略胜”一筹。

然而,自从进入2018年以来,港股突然“发力”,A股却“节节败退”。

数据显示,A股1-5月新增申报企业分别为2家、3家、5家、5家、8家,合计23家,而港股1-5月新增申报企业的数量分别为26家、35家、48家、44家、23家,合计176家。

四优势、两现状致“赴港热”

那么,为何赴港上市的企业猛增?

北京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吕随启向记者表示,相对港股来说,A股目前监管趋严,且IPO的速度放慢。但是企业有融资需求,不论是发股或发债,只要能获得监管层的批准,那么企业都愿意去尝试,然而,目前A股市场形势并不怎么好,且央行的货币政策趋紧,整个市场的流动性紧张,导致企业的融资难度加大,再加上目前监管层正在去杠杆,对金融机构进行规范,让企业的融资情况雪上加霜。

上述券商资深人士谈到,港股在四个方面有较大的优势,吸引企业赴港融资:

成本可控。港股IPO费用主要是保荐费、律师费,约3000万-4000万港元,承销费约3%-7%左右;

再融资便利。发行人能够很便利地再融资,可以“闪电配售”,通常无须监管机构审批,更加便捷灵活;

企业形象。港股市场多是境外机构投资者,有益于企业树立国际品牌形象,提高在国际上的声誉。

与此同时,一位券商人士向记者表示,港股较A股相比,其门槛可能较低一点,且有许多行业或企业在港股上市比A股简单,如餐饮业、农业行业、教育行业、高污染企业、房企等,另外也有一些企业的股权架构目前不被A股接受,如小米。

港股IPO与大A股有什么不同?

◎记者许伟

小米、海底捞等名企近期接连曝出赴港上市的消息,预计今年内还将有更多的内地企业赴港IPO,与大家熟悉的A股上市规则不同,企业赴港股上市,与大A股有什么不同?

两大交易平台

A股如今拥有2家交易所——上交所和深交所;证券市场有主板、中小板和创业板三个交易平台。联交所作为香港仅有的证券交易所,承担相应的职责。

在联交所上市的港股主要分为两大类:主板市场和GEM(创业板)市场。诸如海底捞、小米、平安好医生,都是选择在主板上市。

与A股现行的审批制不同,港股采取注册制,但这并不意味着仅需备案即可上市,港股上市仍需符合要求。

拟上市公司的申请由联交所予以审批,具体则是由联交所上市科及上市委员会执行。一般情况下,上市申请人只需与联交所打交道即可。

五种上市方式

据《上市规则》,港股主板的上市方式主要有如下五种:

发售以供认购。发售以供认购是发行人发售他自己的证券或其代表发售发行人的证券,以供公众人士认购。认购必须刊发上市文件,且全数包销。这种方式与A股的IPO相当。

发售现有证券。发售现有证券是已发行证券的持有人或其代表,或同意认购并获分配证券的人或其代表,向公众人士发售该等证券。该方式必须刊发上市文件。该方式类似解禁后的“大小非”减持股份。

配售。配售是发行人或中介机构向主要经其挑选或批准的人士,发售有关证券以供认购或出售有关证券,此等方式一样需要刊发上市文件。配售类似A股的定向增发。

公开招股。与配售联系紧密的还有公开招股,是指向现有的证券持有人作出要约,使其可认购证券(不论是否按其现时持有证券的比例认购证券),但该等证券并非以可放弃权利文件分配。公开招股可与配售一并进行,成为附有回补机制的公开招股。

供股。供股是向现有证券持有人作出供股要约,使他们可按其现时持有证券的比例认购证券。在一般情况下,所有供股须获全数包销。在不抵触现有条款情况下,从新申请人的证券开始在本交易所买卖的日期起计12个月内,发行人不得进行供股。供股类似于A股的配股。

介绍。介绍是已发行证券申请上市所采用的方式,该方式毋须作任何销售安排,因为寻求上市的证券已有相当数量,且被广泛持有,故可推断其在上市后会有足够市场流通量。采用介绍方式上市,必须刊发上市文件。

A股很少采取介绍这种方式上市,而之前撤回A股IPO,改赴港股上市的碧桂园物业就是计划采用介绍方式上市。

上述上市方式中,有一些属于再融资领域,而与IPO对应的,更多的方式还是发售以供认购。除上述方式以外,港股还有其他不常见的上市方式,在此不一一赘述。

赴港两大主流方式

香港作为国际金融中心,联交所面向全球企业,对于内地企业而言,除了借壳上市方式,现阶段企业赴港股IPO,主要采取两条路径:红筹模式和H股模式。

海底捞、小米等知名企业采取的是红筹模式,该模式核心就是VIE架构,即所谓协议控制。红筹模式无需审批,但因为搭建了VIE架构,受到国家外汇管理等法规监管。

另一种模式则称为H股模式。H股模式并不需要搭建上述VIE架构,但需取得中国证监会的审批核准,涉及国有资产的,还需国有资产管理部门的批准。取得内地监管部门的许可后,方能向联交所递交上市申请。

采用H股模式的公司被《上市规则》认定为中国公司,其财报可以采取《中国企业会计准则》;而红筹模式的公司被《上市规则》认定为海外公司,其财报需采取《香港财务报告准则》或《国际财务报告准则》。

上市门槛要求

选好港股上市路径后,拟上市企业将隆重登场,接受上市委员会和上市科的审视,港股主板的上市要求就成了必须迈过去的坎。

港股主板的门槛既有量化的硬指标,也有关于公司治理的软指标。财务指标必须满足下列三大测试中的任意一个:

第一是盈利测试,要求3年税后盈利大于等于5000万港元,并对每年盈利要求进行了细化,也就是首2年税后盈利3000万港元,近1年税后盈利2000万港元。

第二就是市值/收入测试,要求企业市值大于等于40亿港元,同时最近1年收入大于等于5亿港元。

第三则是市值/收入测试/现金流量测试,要求市值大于等于20亿港元;并且最近1年收入大于等于5亿港元;以及前3年累计现金流入大于等于1亿港元。

除此之外,企业港股上市还应满足发行股票比例要求:发行人已发行股份数目总额必须至少有25%由公众人士持有;如发行人预期在上市时的市值逾100亿港元,联交所可酌情接纳在15%至25%之间的一个较低的百分比。如公众持股量降至15%以下(市值100亿港元以上的企业,对应的百分比为10%),则联交所一般会要求发行人的证券停牌。

最后来看看人员指标。申请在港交所作主要上市的企业,须有足够的管理层人员在香港。一般这点是指该公司至少须有两名执行董事常居香港。值得一提的是,小米、海底捞均申请豁免了此项要求。

发行人必须委任一名符合规定的公司秘书。其中,公司秘书需要是以下身份之一:香港特许秘书公会会员;《法律执业者条例》所界定的律师或大律师;《专业会计师条例》所界定的会计师。

依据中国香港、中国内地、百慕大或开曼群岛法例正式注册成立的企业,欲赴香港创业板上市,必须具备至少两个财政年度的营业记录,且从日常及正常业务经营过程中产生净现金流入(但未计入调整营运资金的变动及已付税项)。

发行人前两个财政年度从经营业务所得的净现金流入总额必须最少达3000万港元。由公众人士持有的股本证券的市值(于上市时厘定)必须最少为4500万港元。上市时,公众持有的股本证券须最少由100个人持有。无论何时,发行人已发行股份数目总额必须至少有25%由公众人士持有,正申请上市的证券类别,则不得少于发行人已发行股份数目总额的15%。

发行流程

受益于注册制,港股上市吸引力巨增的原因之一则是发行速度快。

一般来说,发行人递交申请表之后,联交所会进行初步判断,若其认为提交文件比较健全,则会发出书面通知接受上市申请,这一过程通常约为三天。

企业顺利通过聆讯后,联交所做出原则同意上市的通知,发行人就可以进行路演、定价等上市前期准备,大约历时两个星期,就能正式在联交所挂牌上市。

考虑发行窗口,经递交申请、问答环节、补充材料、通知聆讯、路演、定价等流程,顺利推进的港股上市项目一般耗时6-11个月完成(从启动到发行上市)。

最新修订

4月30日,联交所最新修订生效,符合条件的生物科技公司即使尚未盈利仍可以赴港上市。

确定生物科技发行人是否符合上市的原则主要有3点:产品受主管当局监管,主要的监管部门包括:美国食品和药物管理局(FDA)、中国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CFDA)、欧洲药品管理局(EMA)。生物公司的产品已通过概念开发流程。即产品须进行人体测试,且已通过第一阶段临床试验,主管当局不反对第二阶段(或其后)临床试验。最少有一名资深第三方投资者作出相当数额的投资。

港交所行政总裁李小加明确表示,上述新规不会扩大到生物科技领域以外的公司。

除此之外,获得第三方相当数量投资、来自创新产业、业务高增长的新申请公司,若市值高于400亿港元,则对收入不做要求,若市值在100亿-400亿港元之间,则要求年收入不低于10亿港元。上述存在“同股不同权”架构的企业也获准在港股上市。

港股今年四成新股首日破发,八成有破发史

◎记者郑馨悦邓皓天

2018年,港股迎来上市热潮,大量企业纷纷赴港上市,这些企业上市后表现如何?

与此同时,港股还存在着另一种热潮:比谁破发得快。

根据Wind数据,截至5月24日,今年上市的83只港股新股中,目前已有53只股价处于破发状态,其中8只港股的破发幅度超40%,41只港股跌幅超10%。

44.58%首日破发过

虽然赴港上市的企业越来越多,但是大多数企业上市首日的表现却不尽如人意。

数据显示,今年83家在港股上市的企业,其中37家上市首日最低价就已低于发行价,比例高达44.58%。

在这37家首日破发的企业中,跌的“最凶”的前三家企业分别为雅生活服务、JIAGROUP、ZCTECHGP,其中雅生活服务首发价格为12.3港元,上市首日最低价为8.98港元,跌幅达26.99%;JIAGROUP首发价格为0.3港元,上市首日最低价为0.226港元,跌幅24.67%;ZCTECHGP首发价格为0.65港元,上市首日最低价为0.49港元,跌幅24.62%。

值得注意的是,在这37家企业中,18家企业首日跌幅在10%以上。金猫银猫、华新手袋国际控股、金泰丰国际控股、正荣地产、森浩集团、杰地集团、庄皇集团公司等7家企业上市首日的最低价格与首发价格相等,险些加入“破发大军”中。

八成新股曾破发

此外,《国际金融报》记者发现,上市首日破发并不是这些企业的“终点”。

数据显示,在2018年新上市的83家企业中,有70家企业的价格曾跌破发行价,比例高达84.34%,其中TOPSTANDARDCORP、民信国际控股、倩碧控股三家跌得“最凶”,跌幅超过50%。

TOPSTANDARDCORP首发价格为0.35港元,于4月13日达到最低价格0.159港元,跌幅为54.57%;民信国际控股首发价格为0.7港元,于4月26日达到最低价格0.325港元,跌幅为53.57%;倩碧控股首发价格为0.275港元,于5月2日达到最低价格0.136港元,跌幅为50.55%。

值得一提的是,截至5月24日收盘,与上市最高股价相比,被市场称为“新经济五剑客”的众安在线、阅文集团、易鑫集团、雷蛇、平安好医生这五家新经济代表公司,市值累计已“蒸发”1839亿港元。众安在线、易鑫集团、雷蛇均跌破发行价,阅文集团、易鑫集团、雷蛇均是上市首日达到历史最高点,此后再未恢复该点位。

而月初刚刚向港交所递交上市申请的小米公司,也因为“独角兽”热度降温,机构投资者估值700亿美元,甚至更低,较此前千亿美元估值缩水三成。

一位港股研究人士对记者表示,港股破发很正常,其发行价就是市场价,此外,也因诸多企业的业绩无法支撑其股价。

业绩难支撑

自2016年以来,香港恒生指数节节攀升,2017年在全球重要指数中一骑绝尘,全年上涨36%,2018年1月17日突破2007年的历史高点31958.41点,目前尚稳定在30000点以上。

持续的大牛市使得港股呈现一片繁荣之景,被香港市场人士称为“新经济五剑客”的众安在线、易鑫集团、阅文集团、雷蛇和平安好医生都是在这段时期上市。

不过,再高的热度也有冷却的时候。该人士表示,市场过热的时候,“泡沫”也肯定存在,而一旦企业自身业绩不够,股价下跌也是必然的。

公开数据显示,雷蛇2015-2017年亏损额为620万美元、2026.3万美元和3182.5万美元。仅2017年众安在线亏损就达人民币9.97亿元。易鑫集团2015年-2017年亏损额为0.28亿元、14.01亿元、183.3亿元。而惟一没有跌破发行价的阅文集团则是在2014年、2015年亏损,2016至2017年均实现盈利。

破发是常态

“港股新股破发很正常。香港是二八分化制,每天80%资金集中在20%企业身上,以机构投资为主,趋于理性,香港炒新不同于内地。而现在,即使是A股,不少新股上市后半年的股价,相比最高点出现腰斩,A股投资者也趋于理性。”上述港股研究人士如是表示。

一位港股投资者对记者表示,港股破发确实是常态,这涉及一个常识:港股新股的上市发行价是以市场价为准,而A股新股发行则有发行市盈率不超过23倍的“隐形”限制,投行上报发行方案时,基本不会超过这条线,所以A股新股一般能节节高涨。

比如近期上市的药明康德,发行价定为21.6元/股,对应市盈率22.99倍,对比A股同类CRO(合同定制研发)行业公司平均的65倍市盈率折让近半,因此上市后涨停不止。

该投资者表示,事实上,A股的情况才是比较特殊的。

一位内地证券从业人士对记者表示,一般不建议A股投资者转战港股,A股投资成绩不好的不用期待投资港股能成功,A股投资成绩很好的更不要以为可以搬运A股的经验。“港股是面向全球投资者的成熟股市,各投资者对于标的的预期不尽相同,各类‘常识’很容易会将人带进沟里”。

港股上市费用比A股高一倍多,新股破发率超67%

◎记者邹煦晨

“门槛”差异

两地交易所主板都要求企业具备至少3个会计年度的营业记录。不过,港股和A股对企业净利润的要求不同。

联交所主板要求,申请企业最近一年的股东应占盈利不得低于2000万港元(折合人民币约1624.23万元),且前两年累计的股东应占盈利不得低于3000万港元(折合人民币2436.34万元),由此,三年股东应占盈利合计要大于5000万港元(折合人民币4060.57万元)。

而上交所要求,申请企业最近3年累计净利润大于3000万元,“理论上”数值略低于港股的要求。

而在近期的实务中,传闻中的窗口指导意见显示,申请主板的企业累计3年净利润一般要达到1.5亿元,或最近一年净利润达到8000万元,中小板类同于主板。

值得一提的,前文联交所主板上市规则中的盈利要求,只是备选项之一,如果不符合这个条件,满足市值/收益/现金流等其他条件,也能成功登陆联交所主板。

截至5月24日晚间,2018年联交所新增上市公司83家,部分企业连续亏损,也能成功上市。联交所容许未能通过主板财务资格测试的生物科技公司上市。

相较于港股,A股则有所不同。2018年A股没有一家上市企业在2015年至2017年的归母净利润为负。换句话说,目前未盈利企业难以登陆A股。

除了业绩要求,A股上市规则中还有对企业合规性、内控有效性、会计基础规范性方面的要求,目前暂不允许红筹模式和同股不同权架构的公司上市。港股目前允许红筹模式和拥有不同投票权架构的公司上市。

审核方式的差异

众所周知,A股实行审核制,港股实行注册制。

说到IPO,企业登陆A股少不了要过发审委那一关,而港股同样也有审核人员。

联交所董事会根据上市提名委员会的提名,委任上市委员会的成员。联交所创业板及主板上市委员会共有28名成员。

在我国香港地区,证交所同时拥有发行与上市审核权。联交所上市委员会可随时就“本交易所的上市规则”所涉及的或因该等规则而产生的任何事宜进行聆讯,并可要求适当的人士出席该聆讯。

“港股的聆讯是拟上市公司在上市之前所要经过的环节,主要是拟上市公司的材料和信息等,报告给港交所的聆讯委员会。聆讯委员会听取和审核拟上市公司的报告,决定是否符合联交所的上市要求。有点类似于A股发审委的做法,发挥的作用是类似的。但发审委是审核,而不是聆讯。”一位业内学者解释道,发审委的架构和组成,是证监会来主导的,聆讯委员会的成员则是交易所聘任的市场专业人士。但是架构和主导则不一样,一个是监管部门为主导与聘任,一个是以交易所为主导和市场化聘任。

值得注意的是,联交所官网显示,上市科如拒绝申请企业的上市申请,申请企业有权将该项裁决提交上市委员会复核。

此外,和A股不同的是,根据双重存档制度,联交所会将由上市申请人递交的资料的副本,送交香港的证券及期货事务监察委员会(监察委员会)。假如监察委员会认为有关的上市资料内所作的披露看来载有虚假或具误导性的资料,可以否决有关的上市申请。

Wind数据显示,截至5月23日,在排除个别无数据的企业后,港股近期上市的十家企业的首次公告日期,与上市日期差距最大的为捷荣国际控股,首次公告日期为2017年9月13日,上市日期为2018年5月11日,从公告到上市历时8个月。

而截至5月23日,A股近期上市的十家企业中,有4家企业的IPO申报预披露日在2016年。十家企业中,与上市日期差距最大的为亚普股份,IPO申报预披露日期为2014年4月25日,而上市日期为2018年5月9日,从披露申报稿到上市,历时4年。

港股募资费用高于A股

Wind数据显示,截至5月21日晚间,2018年联交所新增上市公司83家,除去无数据显示的企业,81家企业首发募资总额约为351.25亿港元(折合人民币约284.96亿元),发售募资净额约为297.58亿港元(折合人民币约241.42亿元),募资净额率约为84.72%,即募资费用率为15.28%。换句话说,企业IPO所花的费用占募资额的15.28%。

而截至5月21日晚间,2018年A股新增上市公司51家,企业首发募资总额约为504.54亿元,发售募资净额约为472.72亿元,募资净额率约为93.69%,即募资费用率为6.31%。

从数据来看,2018年上市的A股公司的募资总额比港股多,募资费用率也更低,不过2018年港股新增上市公司数量更多。

港股67.47%新股破发

不得不说,A股和港股各有优势。

Wind数据显示,截至5月23日收盘,恒生指数为31191.87点,相较于2017年5月23日增长了22.73%,市盈率为11.8,市净率为1.27。

而截至5月23日收盘,上证综指为3168.96点,相较于2017年5月23日增长了3.24%(开盘点数为3069.39点),市盈率为14.1,市净率为1.58。深证成指为10631.12点,相较于2017年5月23日增长了9.35%(开盘点数为9722.04点),市盈率为24.3,市净率为2.83。

一位资深财务人士对记者表示,“从数据来看,企业在获得同样的利润或相同的净资产时,A股的估值比港股高。不过港股的指数增长更快,可能对投资者更具吸引力。”

与此同时,企业在港股成功上市的概率较高,不能忽略它们上市后面临的一大挑战——破发风险。在港股新上市不久就跌破发行价的企业并不少。

截至5月22日收盘,港股2018年新增上市公司83家,其中,56家企业目前股票价格低于发行价,比例约为67.47%。同期A股新增上市公司有52家,这些企业目前股票价格均高于发行价。

“港股市场和A股市场出现这种区别的原因,可能是目前港股市场外资比例较高,投资者更成熟一些,情绪化思考较少,投资更多地是根据公司基本面及要素来判断。”一位券商研发部高管对记者表示。另外,他指出,国际投资者的进和出比较方便,且“堰塞湖”情况比较少。港股的发行价是受发行人影响较多,而A股受监管要求的影响较多。

THE END
1.港股科技:11月12日融资买入1769.59万元,融资融券余额1711.81万元...证券之星消息,11月12日,港股科技(159741)融资买入1769.59万元,融资偿还1205.06万元,融资净买入564.53万元,融资余额1711.81万元。 融券方面,当日无融券交易。 融资融券余额1711.81万元,较昨日上涨49.21%。 小知识 融资融券:目前,个人投资者参与融资融券主要需要具备2个条件:1、从事证券交易至少6个月;2、账户资产满足前20个...https://stock.stockstar.com/RB2024111300015444.shtml
2.港股科技上周获融资净买入1332.07万元,居两市第532位沪深两融数据...港股科技上周获融资净买入1332.07万元,居两市第532位 11月18日,沪深两融数据显示,港股科技上周累计获融资净买入额1332.07万元,居两市第532位,上周融资买入额2.98亿元,偿还额2.84亿元。 本文源自:金融界 作者:主力情报https://www.163.com/dy/article/JH8RA1150519QIKK.html
1.今年前8个月港股上市公司再融资总额已超过240亿美元【今年前8个月港股上市公司再融资总额已超过240亿美元】近日,在第二十七届北京·香港经济合作研讨洽谈会暨投资香港推介大会上,港交所集团行政总裁陈翊庭在致辞环节表示,作为内地企业首选的境外融资平台,港交所为各类企业提供高效的融资服务。在过去的10年间,香港新股市场融资总金额接近3000亿美元,累计融资额领跑全球。除...https://www.yicai.com/brief/102281957.html
2.今年前8个月港股上市公司再融资总额已超过240亿美元港交所集团行政总裁陈翊庭表示,作为内地企业首选的境外融资平台,港交所为各类企业提供高效的融资服务。在过去的10年间,香港新股市场融资总金额接近3000亿美元,累计融资额领跑全球。除了新股市场,港股市场的再融资机制也非常高效和灵活,截至2024年8月底,港交所上市的公司的再融资总额已经超过240亿美元。(上证报)...https://36kr.com/newsflashes/2960849914892550
3.巴曙松:新经济转型与新金融发展趋势媒体报道4. 港股生物医药行业再融资运作灵活,指数覆盖到位 在新经济融资中,生物医药行业广受关注,港股市场中的生物医药行业,具备再融资及被代表性指数覆盖的优势。从某一家上市公司的融资方式中可以看出,2019年10月4日第一次再融资,公开配售23.86亿港元,相当于发行后股本的7.73%,配售价格为24.6港元/股,约比前一天的收市价...https://hfri.phbs.pku.edu.cn/2020/short_0807/1056.html
4.为何一批科技企业舍近求远选择登陆港股?代表建议进一步推进科创板...朱建弟建议,结合上市公司核心技术的先进性和市场认可度,信息披露质量以及内部控制和公司治理的完善程度等因素,可考虑探索建立和定期更新科创板上市公司再融资“白名单”,为部分高质量科创板上市公司的再融资提供更便捷的安排。 “科创板的推出有助于新经济龙头产业的加速形成,加速企业优胜劣汰,我们期待未来会有更多科技...https://www.jfdaily.com/wx/detail.do?id=458457
5.在香港,IPO上市只是一个起点,上市后的不断再融资才更重要这也是众多内地公司选择去港交所上市的一个重要吸引点。 香港上市公司的再融资手段,主要包括配售、供股、公开发售、代价发行、股份认购权计划及行使认股权证。 从上图可以看到,配售是香港上市后再融资的主要方式。 在港股市场上市后再融资主要方式介绍: 1、配售 ...https://www.zhitongcaijing.com/content/detail/520286.html
6.港股上市公司私有化常见方式及流程浅析Research近几年,港股私有化案例增多,私有化退市实质为大股东通过一定的价格回购二级市场股票,回购完成后宣布退市,属于一种主动退市方式。私有化的主要原因分析下来有三个,第一是公司的股价低迷,部分公司甚至低于净资产值;第二是市场成交量长期偏低,使得公司丧失再融资功能;第三是公司内部重组。对于港股上市公司私有化的大股东来...https://www.hengtai-law.com/en/insight/research/data_384.html
7.泉州发布推进企业上市三年行动方案泉州要闻泉州动态至2024年末,力争实现A股及港股上市公司超55家 日前,泉州印发《泉州市推进企业上市“刺桐红”三年行动方案(2022-2024年)》(以下简称《方案》),围绕促发展、补短板、强产业等方面,落实推进企业改制上市、加快国企上市步伐、建设多层次基金体系等工作部署,为泉州实体经济进军资本市场提供高质效金融支撑。 https://www.quanzhou.gov.cn/zfb/xxgk/zfxxgkzl/qzdt/qzyw/202208/t20220825_2767368.htm
8.港股再融资回暖开年23家公司拟配股融资149亿港元财联社1月17日电,今年以来截至1月16日,已有23家港股上市公司公告拟配售股份再融资,截至目前,其中已有4家公告已完成配股融资。而去年同期仅有12家港股公司发起配股融资。同时,去年12家港股公司中仅有4家配股融资超过1亿港元,今年则已有14家公司融资规模超过1亿港元,其中最高募资近40亿港元,23家公司拟募资总额合计达...https://www.cls.cn/detail/1242638
9.21解读国务院:科学合理把握IPO和再融资常态化支持内地企业在...“支持内地企业在香港上市可以让内地企业获得境外融资,进而优化股权结构,提升公司治理;同时,还能够提升海外声誉,有助增强企业的境外市场认知和国际竞争力。”田利辉分析称, 值得一提的是,内地企业赴港股上市也能对流动性起到保障作用。 “为资本市场引入更多流动性是关键。当前A股市场的融资力度在加大,可是流动性依然...https://static.nfapp.southcn.com/content/202205/31/c6545754.html
10.港股再融资回暖今年已募资380亿港元证券时报e公司讯,2023年以来,港股再融资市场回暖迹象明显。截至2月21日,已有59家港股上市公司公布拟公布再融资方案,募资总额达到380亿港元,其中1月份拟募资355亿港元,环比增长143%,也是自去年2月份以来募资金额最高的月份。记者统计了过去8年香港资本市场的融资情况,2015年至2022年,港股公司上市后的再融资金额占该期...http://qzswap.stcn.com/wap_newsDetail.html?id=241479&type=fast_info
11.港股IPO+市值管理全攻略1. 上市流程确定性优于A股,执行时长一般为6个月。 2. 完全市场化的IPO定价机制,让公司和股东上市时的价值最大化。可以考虑引进战略及财务投资者作为基石投资者,上市的基本成功率会得到增强,资本故事就有了背书。 3. 有很灵活的境外资本市场平台。IPO时可以灵活选择发行新股和/或出售老股,上市后的再融资手段灵活...https://maimai.cn/article/detail?fid=1666625213&efid=ZIIjMM4UWyotMUkBZFh-pw
12.2019年A股IPO再融资并购回顾及2020年展望自2017年再融资规定修订和减持新规发布之后,定增规模占比逐年下降,可转债规模占比大幅提升。2017年、2018年、2019年,上市公司定增融资规模分别1.02万亿、7,855亿、6,898亿,占比90%、89%、71%,呈现逐步下滑态势,但仍然是上市公司最主要的再融资方式;可转债发行规模分别946亿、787亿、2,689亿,占比8%、9%、28...http://www.360doc.com/content/20/0215/21/48421311_892308927.shtml
13.从过去5年的数据,来看香港资本市场「再融资」的规模速度和多样...香港上市公司IPO之后再融资,有个叫“闪电配售”:在当天的股市收市之后,不用监管沟通、不用审批、只要有个一般授权、增发不超过20\%、打折8折之内,融资可以随时做,立马可以找投行卖股票,做闪电配售,绝大部分的情况下,都在当天晚上之内,在不需要停牌的情况下,第二天已经做完了。所以在香港,可以说资金池的广度和深...https://www.hkmipo.com/?p=43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