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一个华中最大的冷链物流园落在了武汉。
本月初,武汉金控集团旗下金控长贸国际冷链物流园开仓试运营。
此次的“华中之最”,是指规模最大。金控长贸国际冷链物流园项目占地560亩,相当于52.3个标准赛用足球场;总仓容50万吨,如果装满粮食,足够全武汉市民吃23天。
对武汉的冷链物流产业来说,今年将是“丰收之年”。此前,已有中交四航(武汉)冷链智慧产业园落户黄陂区,华中空港农产品骨干物流基地(全国性)获批。
玉湖冷链(武汉)交易中心、汉欧国际物流园也将于年内投用。
冷链物流直接关系到我们的餐桌。近年来,基于对“吃得更安全”和“吃得更新鲜”的期待,链接着农副产品生产和居民基础消费的冷链物流产业发展迅猛。
截至2023年,我国冷链行业市场规模在5777亿元人民币,据行业预测,到2026年,这一规模数据将达到9371亿元人民币。
目前,武汉的冷链物流业还在发展阶段。今年频繁布局冷链物流园,武汉显然是要在这个近万亿产值的产业里寻找更多空间和可能。
不过,交通优势转化为国内国际双循环的枢纽链接优势,推动武汉成为国内冷链物流的集散中心,实现新版“货到汉口活”,建起物流园只是第一步。
01
冷链物流的发展,会直观地体现在每家每户的餐桌上。
今年,智利三文鱼、印度青蟹、美国龙虾,这些以鲜美闻名的水生动物,搭载东航的冷链物流,通过花湖国际机场,已经进入了武汉居民的厨房。
相反地,同样通过冷链物流,活蹦乱跳的武昌鱼,去到了北京、厦门、上海,鲜活的湖北小龙虾也被运送到青岛、成都、大连等城市。
在家门口买到活蹦乱跳的外国生鲜,足不出户吃到全世界的新鲜蔬果,正在逐渐成为现实。而这一切,都要得益于冷鲜物流的发展。
“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这是冷链物流在我国的雏形。
现在,飞机和高铁代替了飞骑传送,但作为专业的物流领域,冷链物流的基础目标和技术难点仍是:“保活”“保鲜”。
如果要达到唐玄宗的要求:保荔枝之味不变,就需要确保产品在整个供应链过程中始终处于规定的温度环境中。
从初加工、储存,到运输、流通,再到销售和配送,每个环节都必须具备完备的制冷、保温技术,并配备足够的冷库、冷藏车、冷藏箱等储存和运输工具。
回顾我国冷链物流的发展历程,2008年的奥运会是最大的转折点。
承办大型赛事,大幅提高了我国对食品安全的要求,从而推动了国内冷链运输的起步。此后10年间,伴随央企入局和社区团购兴起,我国冷链物流业进入发展阶段。
到了2018年,冷藏技术及冷库、冷藏车等基础设施已经有了一定的积累,社区团购快速发展,更便捷的食品消费环境形成。冷链物流迈入3.0时代。
这时,国人对餐桌消费的要求也从“吃得鲜活”升级为“吃得更便利”。
一种对餐桌消费的新畅想出现了:一个华中地区的居民的中秋团圆宴上,除了湖北特产武昌鱼,还有江苏的大闸蟹、广东的生蚝、内蒙古的牦牛,甚至来自欧美国家的龙虾。
畅想在2021年照进现实。国务院印发“十四五冷链物流发展规划”,国家层面提出建设现代冷链物流体系的目标。
02
在全国的冷链物流版图中,武汉这块拼图不可或缺。
武汉在全国交通和物流上的特殊地位由来已久。一句“货到汉口活”,精准地概况武汉曾在集散、商贸、消费上的枢纽地位。
长江、汉水在武汉汉口交汇,联通了水道和陆路。史上,码头临水而布,汉口开埠,东西、南北的货物在武汉实现囤积和集散,企业、外资和洋行落户武汉,货币、人才也随之在此流通。
一派“货到汉口活”的热闹场面成了外界对武汉的鲜活印象。
九省通衢的地理优势延续到了今天,水陆联运发展为铁水公空四式联运。物流成为集合了生产、交通、资金、消费为一体的商贸模式。
“货到汉口活”的新故事,也有了冷链物流产业的新版本。
按照“十四五冷链物流发展规划”,八条通达全国的国家冷链物流骨干通道网络应运而生:四条横布东西,跨越北部、鲁陕藏、长江、南部;四条纵贯南北,连通西部、二广、京鄂闽、东部沿海。
武汉的枢纽位置也在此显现。这八条冷链物流大通道中,有三条经过武汉,分别是:连通东南沿海、中部、华北的二广大通道,连通东南沿海、中部、华东、华北的京鄂闽大通道,连通西南、中部、华东的长江大通道。
这就意味着,通过武汉,全国冷链可以抵达我国消费能力最强和生产能力最强的地区,形成国内冷链物流的大循环。
而近一年内,一个连通国际的货运枢纽也在武汉核心都市圈形成。
去年7月,武汉-鄂州空港型国家物流枢纽建设获批;今年3月,鄂州花湖国际机场成为获批对外开放的航空口岸;近日,花湖机场开通首条国际定期第五航权货运航线,华中空港农产品骨干物流基地(全国性)获批。
在武汉,一个国内、国际双循环的冷链物流集散中心正在呼之欲出。
03
目前,我国冷链物流的产业链主要分布在三个环节:上游的基础设施建设,中游冷链物流服务,和下游的冷链物流终端。我们也可以将之简单概括为:上游保障仓储、中游负责流通、下游连接消费。
今年武汉频繁布局的冷链物流园,承担的功能也各有侧重。
以华中空港农产品骨干物流基地(全国性)为例。
这一基地分布着2个项目群,其中位于武汉新城的武汉万吨·华中冷链港项目,是湖北省内最大的冷链仓库之一。有关负责人表示,依托鄂州花湖机场,此项目将被打造为空运基地及跨区域集散基地。
6月试运营的金控长贸国际冷链物流园坐落在新洲区的龙口港区,后者是国家粮食现代物流(武汉)基地。从这个区位背景来看,这一华中规模最大的冷链物流园主要方向也在仓储。
再看玉湖冷链(武汉)交易中心,基于“冷链食品供应链品牌”的定位,其主要还是聚焦冷链供应链服务,即中游的冷链物流服务。
中交四航(武汉)冷链智慧产业园则覆盖了从“生产”到“消费”的全链条。
它位于中交四航局自投自建自运营的生鲜农产品产业园区,将承担农产品深加工与中央厨房、预制菜生产、农产品供应链、现代仓储冷链物流配送、城市生活物资应急保障等功能。
此番冷链物流园的布局,不仅停留在国内的区域集散,也覆盖国际的冷链物流循环。
位于东西湖区的汉欧国际物流园,是华中最大中欧班列物流园,直接承担对欧的进出口业务。随着花湖机场在国际货运的逐步布局,武汉万吨·华中冷链港项目也正成为武汉对接国际的冷链枢纽。
不过,实现新版的“货到汉口活”,构建武汉的冷链生态圈,冷链物流企业这一主体不可或缺。
第十七批星级冷链物流企业名单显示,武汉有4家企业入选四星级冷链物流企业。其中,3家属综合性企业,1家属仓储型企业。但在6家五星级冷链物流企业中,暂时还没有武汉的身影。
透过这一名单,不难发现,武汉的冷链物流目前缺少仓储、流通服务型企业,且少有龙头领军企业。
短板即空间。多家物流园的落成或能弥补仓储的需求,但同时,武汉也需要引进一批具有影响力的龙头企业。
武汉也确有行动。玉湖冷链(武汉)交易中心的落成,已经为武汉带来了玉湖冷链这一行业头部企业。今年3月,交易中心的招商中心启动,更多国际国内食品贸易的头部企业有望入驻武汉。
物流园频繁开园背后,招商、培育,仍有很长的路要走。但开园是重要的第一步。
武汉市近日提出,到2025年,全市A级物流企业达到450家以上,5A级达到20家以上,全市年进出口额过百亿的龙头企业达到10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