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年前,中共中央、国务院公开发布《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如今,粤港澳大湾区成为中国开放程度最高、经济活力最强的区域之一,向国际一流湾区和世界级城市群稳步迈进。
6月11日,广东省省委常委、常务副省长张虎表示,大湾区经济总量从2018年10.8万亿元,到2023年突破14万亿元,大湾区以不到全国0.6%的国土面积,创造了全国1/9的经济总量。“深圳-香港-广州”科技集群连续四年排名全球第二。广东区域创新综合能力连续8年排在全国第一。大湾区主要城市间基本实现1小时通达。大湾区机场群旅客年吞吐能力超过2.8亿人次,港口群集装箱年通过能力超8500万标箱。航线网络覆盖了全球主要城市和世界主要贸易港口。
经济规模:“14万亿元”的分量
14万亿元是什么概念?置于世界湾区,与日本东京湾区的经济总量旗鼓相当,位居世界四大湾区前列。
5年间,大湾区经济总量新增3.2万亿元,相当于“再造一个深圳”——2023年,深圳实现GDP达34606.40亿元。
更为可贵的是,这是逆势而上的14万亿元。大湾区是我国国际化程度最高、对外开放水平最高、与海外联系最频密的区域,受各种不确定性因素影响,粤港澳的对外经贸交流都受到不同程度的扰动,稳外贸引外资阻力增大。面对困难,粤港澳三地迎难而上,主动作为。广东充分发挥经济大省挑大梁作用,着力扩投资、促消费、稳外贸,经济运行持续好转,湾区城市贡献巨大。
这是成色十足的14万亿元。张虎介绍,如今,广东已形成新一代电子信息、绿色石化、智能家电、汽车等8个超万亿元级产业集群。
数据显示,香港2023年的初创公司总数达到4257家,较2019年增加34%。香港贸易发展局华北、东北首席代表陈嘉贤在近日举办的“发展新质生产力—港资企业机遇无限”营商座谈会上表示,香港可以从人才、资本、市场、视野四个维度助力国家发展新质生产力。香港贸易发展局每年还举办很多国际性展览和大型论坛,帮助企业搭建平台“走出去”,助力企业配置全球资源,提升国际竞争力。
澳门经济适度多元发展迈出新步伐。2024年一季度,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56.5%,其中高端制造产业增加值同比增长856.6%。
活力澎湃:7.5万家高新技术企业的动能
广东省科技厅副厅长梁勤儒介绍,截至2024年初,“深圳—香港—广州”科技集群连续4年被世界知识产权组织评为全球创新指数第二名。目前大湾区研发投入强度超3.4%,研发经费投入、发明专利有效量、专利合作条约(PCT)国际专利申请量等主要科技指标均保持全国首位。
广东坚持以国家战略需求为导向布局建设重大创新平台,初步形成以鹏城实验室、广州实验室为牵引,11家省实验室、31家全国重点实验室(国家重点实验室)、435家省重点实验室为支撑,以及一批粤港澳联合实验室、“一带一路”联合实验室、高等级生物安全实验室等组成的高水平多层次实验室体系。
国家“十四五”规划纲要明确,“支持香港建设国际创新科技中心”。5年间,香港特区颁布《青年发展蓝图》《香港创新科技发展蓝图》《北部都会区行动纲领》等系列文件,实施抢人才、引企业一系列举措,展现由治及兴新气象。香港2023年的初创公司总数达到4257家,较2019年增加34%。
高新技术产业及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是澳门产业适度多元发展的重点之一。今年5月14日,澳门特区《科技企业认证计划》证书颁授仪式举行,24家澳门本地科技企业获颁证书,涵盖集成电路、资讯科技、人工智能、中医药、新材料等不同领域。
资金跨境划拨、大科学装置共享、科技人员过境便利化,粤港澳三地科创合作日益紧密,更多的科技企业还在培养孵化过程中,为大湾区的未来注入强劲动能。
融通发展:“湾区标准”的引力
目前,粤港澳大湾区内轨道交通逐渐形成“国铁干线、城际铁路、城市轨道交通”三级网络,运营和在建的轨道交通里程超5400公里。2024年,总投资分别达460亿元、130亿元的深中通道、黄茅海跨海通道均有望建成通车。届时,6条珠江口跨江跨海通道将珠江口联“湾”成“圈”,宜居宜业宜游的优质生活圈必将催生更多的“湾区标准”。
往昔已展千重锦,明朝更进百尺竿。一个活力澎湃的大湾区正在中国的南海之滨书写新的传奇,这是中国式现代化引领地的生动示范,这是新时代中国阔步前行的缩影!(经济日报记者刘亮李盛丹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