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地理学是研究人类旅行游览、休憩疗养、康乐消遣同地理环境以及社会经济发展相互关系的一门学科”——(郭来喜,1985年)
2、旅游地理学的研究内容
1>旅游产生的条件及其地理背景
主要包括一般要素:国家或地区层次的要素,如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人口特征、需求水平等;个别要素:主要针对旅游者个体的层次,如收入、文化程度、职业等因素。
2>旅游者行为规律
对旅游者行为规律的研究主要包括旅游动机、旅游动力、决策行为、空间行为、旅游者行为规律研究的实践意义等几个方面。
旅游者行为规律研究意义不仅在于揭示旅游者行为规律的本身,而且将是旅游要素评价、开发、规划的基础,使之更趋客观、合理。
3>旅游流(旅游需求)预测
旅游流是旅游客源地与旅游目的地相互作用的一种形式,旅游流的研究主要是为了建立不同条件下的预测模型。目前,比较通行的旅游流预测模型可以分为以下四类:
趋势外推模型、结构模型、仿真模型、定性模型
4>旅游通道
旅游通道是为旅游者由居住地到目的地的往返,以及目的地景区间流动提供的设施及服务的整体。地理学主要研究对可进入性进行研究,以及各种交通形式的组合匹配关系。
5>旅游资源评价
旅游资源是对旅游者具有吸引力的自然存在和历史遗迹、文化环境,以及直接用于游娱的人工创造物。如何建立评价模型,如何合理地确定评价权重是旅游资源评价的难点。此外,妥善解决资源实际价值与地方期望,专家与一般游客认知差异的矛盾也是旅游资源评价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6>旅游地演化规律
主要是指旅游地生命周期和空间竞争。掌握不同类型的旅游地的发展演化规律,是具备旅游规划和管理前瞻性的必要条件。
7>旅游环境容量
旅游环境包括具有自然意义的环境容量和社会经济意义的环境容量。一般包括资源容量、生态容量、心理容量、美学容量等方面。自然环境容量,即物理和生态意义上的环境容量,旅游活动应限制在自然环境、生态系统不遭破坏,旅游点不受污染的范围之内;社会经济意义和旅游者感应气氛的环境容量,即旅游者的数量应限制在社会经济承受能能力和不破坏旅游者游兴的范围之内。
8>旅游区划
旅游区划的根本目的在于客观地了解各个旅游区域的不同性质和特征,揭示旅游区的内在规律,探查其基本优势。旅游区划问题是各级旅游区都要面对的问题。旅游区划研究具体涉及区划原则、区划指标、旅游区分级、分类及区域间相互关系的研究。
9>旅游开发的区域影响
10>旅游规划
3、部分名词
第二章旅游地理学发展简史
1、西方旅游地理学发展阶段分析
(1)二战以前:组团旅游出现,引起学者对旅游问题的研究,但地理学者的研究属于无意识的,主要集中在旅游土地利用方面,并且都是小尺度的。麦克默里是这一时期的代表人物。
(2)二战之后至60年代初:主要围绕解决工业化带来的系列问题,地理学者成为主要角色,但在旅游研究方面比较零散,参与旅游研究的地理学者人数有限,英国科波克关于确定杰出自然美的研究、美国克莱门特关于远东和太平洋地区旅游开发潜力的研究具有较大影响。
(3)60年代中期以后:经济快速发展,旅游业突飞猛进,旅游问题出现多样化,许多地理学者参与到旅游研究中来。主要研究领域包括
①旅游资源评价(加拿大游憩资源评价系统、科波克提出旅游资源评价系统)
②旅游地和旅游区域的开发研究(夏威夷、加勒比海、地中海沿岸开发,对旅游
地的空间结构和旅游地开发与规划进行了一般性探讨。)
③对于旅游客流的调查与分析
④关于旅游对于区域自然、经济和社会文化之影响的研究。
2、西方旅游地理学发展趋势
随着大众环境意识的增强,出现了许多新的旅游方式,如:生态旅游、替代性旅游、自然旅游等等,有关这方面的研究也随之出现。
(2)研究旅游和休闲的地理学者中大部分同时还有其他的研究领域
(3)从以资源研究、土地利用为主转移到以服务设施的空间经济分析、旅游者的空间行为与旅游目的地的推销、大区域旅游开发与规划、旅游对于区域自然、经济和社会文化影响的过程与机制
(4)理论和实用研究并重
(5)参与多学科的融合研究,注重新技术手段的运用
3、中国旅游地理学发展阶段
我国旅游地理学发展走过了一条实践-理论-再实践-提高和完善理论的道路,其历程可大略分为如下三个阶段:
<1>初创阶段(1979-1985年)中国旅游地理学进入系统研究的标志是1979年底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组建旅游地理学科组。在高校中,北京大学地理系在投入部分力量转入开展与旅游地理有关的科研和教学活动方面是起步最早者。此后,不少学者发挥地理学的综合性、区域性和实践性的特点,同旅游开发实践相结合,使旅游地理学在实践中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
<2>发展阶段(1986-1992年)标志:随着旅游业的兴起和发展,旅游地理学在科学实践中逐渐成长起来,并以其独有的指导功能而受到旅游界认可,地理界承担的小区旅游开发规划数量骤增,完成了一大批有较高实用价值的科研报告。特点:主要侧重于参与旅游资源方面的开发和规划实践,在大量个案经验的基础上,对区域旅游开发规划理论和模式也已有了初步总结。
<3>深化阶段(1993年-今)这一阶段,旅游地理学在各方面都取得了很大进展,主要表现在:旅游地理学家参与了高层次旅游决策。
4中国旅游地理学发展趋势
<1>要注重学科基本概念的研究和应用
注重基本的理论研究,争取与国际接轨:目前在旅游研究领域,许多概念都没有统一认识,这一方面导致了自身研究的混乱,同时也导致了我们的研究成果无法和国外同行进行正常的交流。
<2>在研究内容上,要进一步扩展到从相互联系的的角度对资源、市场、环境的系统研究
研究要拓宽,要用系统的眼光去看问题:要突破传统的描述性、定性分析为主的研究模式,要用系统的眼光对资源、市场、环境进行综合研究,并争取将定量的方法应用到研究中去。但研究方法要得当,既要避免过多描述性,又要避免不必要的复杂公式。
<3>在研究方法上,坚持定性与定量并重,要坚持理论研究与实用研究相结合的宗旨。
<4>在研究方式上,应提倡跨学科的合作研究
跨学科综合研究:旅游是一项涉及多行业的产业,对旅游的研究也涉及到许多的学科领域。有时对某一旅游现象的研究仅仅从地理学的角度无法完全解释清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