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访给株洲孤残儿童找“家”的社会事业现状文明播报

因为智力发育问题,小雪(化名)出生不久即被父母抛弃。在株洲市儿童社会福利院待了5年后,福利院给她找了户寄养家庭。在这户人家,小雪找到了“家”的温暖。

家庭寄养,指民政部门将儿童福利院的孩子委托给社会爱心家庭照料养育。与收养不同,寄养儿童的监护权在民政部门。

2004年,株洲市儿童社会福利院开始施行家庭寄养。据不完全统计,截止目前,株洲市福利院累计共有近500多名孤残儿童,在100多户寄养家庭中生活。

然而,去年寄养制度迎来政策调整,出台《家庭寄养管理办法》。新规更加规范,却也让株洲市福利院面临家庭更加难寻、人手经费掣肘等挑战。

走访:一个村,上百名孩子的“家”

2005年,芦淞区枫溪街道曲尺村56岁的村民程建梅成为小雪的寄养家长,“小雪刚来时,一直不说话,经常哭。”她告诉记者。

第二年,程建梅有了亲孙子。小男孩慢慢长大,把小雪当亲姐。小雪也越来越开朗,完全融入新家。

“我教她穿衣服、叠被子,一遍不会第二遍,教会为止。”程建梅说,“逢年过节走亲戚都带着她,现在所有亲戚朋友都认她,她也懂事,会称呼人。”

2004年,株洲市福利院与美国国际中华儿童服务中心(CCAI)合作开展家庭寄养项目,首选紧挨福利院的曲尺村作为寄养点。目前,包括云龙示范区云田镇的光明村、美泉村在内,共有3个寄养点。

小枫(化名)也寄养在曲尺村。表面上看,小枫跟正常孩子并无二致,但因为先天器官畸形,12岁的他还需要穿纸尿裤。“他刚来的时候,全身味道很重。”小枫的“妈妈”邓艳回忆。

但没有人嫌弃小枫。“在我们村,没有谁嫌弃谁,这些孩子去哪家玩,大人都会拿东西出来吃。”

目前,曲尺村共有30个寄养家庭,养育着36位孤残儿童。据了解,从2004年至今,曲尺村先后为福利院养育了100多名孤儿,其中有20多名最终被收养,回归社会。

株洲市儿童社会福利院副院长刘芳认为,这些孩子在一块生活,既能感受到家的温暖,又能有相对愉快开放的成长环境,有助于其更好、更快地融入社会。

兰考事件爆发后,有许多人对袁厉害提出“利用孩子拢财”的质疑。那么,这种情况有没有可能在株洲发生?

记者了解到,根据儿童的照料难度,每个寄养家庭每个月可获得700-1000元的补贴。这一津贴基本能够满足孤残儿童的日常生活需求,但又不致于为生活家庭产生大的利润空间。

事实上,每一个寄养家庭,都要经过全方位评估以及层层筛选,以此来保证儿童利益不受侵害。

刘芳介绍,这些评估包括家庭成员个人素质、健康状况、收入、邻里关系,以及孩子自己的意愿等等;寄养关系初步确定后,还要对家庭主要照料人进行点对点专业培训。“新规里都细化了这些程序,且新规出台之前,我们已经是这么做了。”刘芳称。

同时,寄养家庭关系确定后,还要开展跟踪评估,以确保寄养儿童能够健康成长。

“我们每个月都会回访一到两次,还会不时召集家庭到福利院培训,甚至包括消防安全等课程。”福利院老师宁金玲介绍。

问题:重症孩子难以寄养,城市家庭不愿参与

8年来,程建梅共带过6个孩子,其中仅第一个孩子身体健全,也是唯一一个最后被收养了的。

“以2006年为分界线。”刘芳回忆,2006年以前,福利院接收的遗弃儿童中,健全的孩子居多。2006年后,健全儿童数量逐年减少,带有不可治愈性疾病的严重残疾儿童比重上升。

根据福利院提供的数据,目前,正在寄养的儿童有110多名,最大的20岁,最小的仅3个月,几乎全部都是残疾儿童。

另一个现实是,现在仍没找到寄养家庭的孩子,都患有重症,很难再被寄养。

“因为婚前检查、个人素质的提高,总体上,近几年弃婴数量在减少。”宁金玲告诉记者,这两年,寄养家庭的数量几乎没有太大变化。

尽管如此,记者深入了解后发现,寄养家庭整体层次并不理想。

在寄养家庭中,受过良好教育、各方面条件较好的城市家庭没有一户;目前愿意申报的家庭,全部来自城乡结合部,而这些家庭,普遍文化层次偏低、照料人年龄偏大。

“无论从医疗条件、社会融入、文化氛围等多方面来说,城市家庭更有利于孩子成长。”刘芳谈道,“以前城市家庭可以提供30、40平方米的活动空间就勉强符合标准,但是现在不行了。”

同时,她又不得不担心,随着寄养门槛的进一步提高,在本就空缺的基础上,城市家庭会变得更加难寻。

挑战:寄养“门槛”抬升,“家”在何处?

去年12月,在《家庭寄养管理暂行办法》的基础上,民政部修订出台《家庭寄养管理办法》,新规扩大了寄养儿童范围,也提高了寄养家庭门槛。

相较原来的“每个寄养家庭的被寄养儿童不能超过3名”的要求,新规将人数限制为不得超过2人,且该家庭无未满六周岁儿童。

“这条新规,主要是防止寄养家庭将补贴用在自己小孩身上,突出体现了‘寄养儿童利益最大化’这一原则。”株洲市民政局福利科科长尹双凤认为。

然而,若照此新规,邓艳、程建梅的家庭,都不符合寄养要求。那么,这就可能面临收回儿童重新寻找寄养家庭、对不符合规定的家庭进行调整的问题。

“一方面,门槛提高了,寄养家庭更难找了;另一方面,目前绝大多数寄养儿童都生活得不错,再次抽离,难免造成二次伤害。”刘芳承认,新政更加规范,但也确实带来了挑战。

更加严格的新规,也放大了福利院人手跟经费欠缺的问题。

据了解,目前,福利院负责家庭寄养的专业技术人员只有7名:特教老师2人,医护人员3人,康复师2人。

“人手跟经费不足,对残疾儿童康复训练、心理辅导、寄养家庭回访、培训等方面工作的开展造成了一定阻碍。”宁金玲说,尽管不时有义工社、高校等公益团体来帮忙,但往往显得专业性不够、持续性不强。

新规甫一发布,福利院就着急了,召集寄养家庭开会。带过6个孩子的程建梅自然也来了。

“前5个孩子最终都走了,每走一个我都哭得不行,我知道,孩子也难受。”那次会后,她开始有点隐约担心,是不是某一天,小雪也会突然离开?(株洲日报见习记者吴楚)

THE END
1.如何让托管服务更好照护留守儿童?暑假期间,留守儿童由谁来看管,是在外打工的父母最关心的问题。“在家没人管,成天玩手机。”说起孩子的假期照护问题,不少外出务工者表示头疼不已。 为了解决留守儿童暑期无人管束、沉溺手机等问题,城市中随处可见的托管班如今也开始出现在乡镇、村庄。 https://m.gmw.cn/2024-07/26/content_1303802246.htm
1.孤残儿童家庭寄养再安置问题探究【摘要】:孤残儿童家庭寄养模式在全国各地的发展与推广,获得了社会各界学者的广泛关注。然而,我们在认可家庭寄养对孤残儿童的生理、心理和社会发展所产生的积极作用的同时,也必须承认家庭寄养中也存在一些影响着孤残儿童健康发展的不可忽视的问题,如家庭寄养的再安置问题。本文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关于家庭寄养再安置问题...https://cdmd.cnki.com.cn/Article/CDMD-10126-1017110271.htm
2.为什么寄养的孩子容易出问题?为什么寄养的孩子容易出问题?#心理亲子关系# #心理亲子关系# #论逆反心理# #只谈心理学3# #心理学那些事儿# #儿童心理学54# #正确的心理咨询# 来访者是一位19岁的男孩,他的童年时期大部分时间都远离父母,被放在亲戚家或寄读在学校。他的母亲是一位商人,父亲则在家中。这种生活环境使他的性格变得内向、不爱...https://www.meipian.cn/4vpyrpnn
3.儿童心理发展中的常见问题3)关于寄养问题:寄养是我国特有的养育方式。寄养问题是造成儿童心理缺陷或精神疾病的原因之一。 儿童时期是进行语言训练的关键期,也是培养孩子良好习惯的独立意识的最好时期。 (2)青少年心理发展中的常见问题:由于青少年心身发展快,在发展过程中必然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在社会发展变化较快的时期,青少年的行为和心理...https://www.med66.com/yixuexinlixue/my1905302147.shtml
4.留守儿童突出问题6篇(全文)留守儿童问题如今已经成为了一个社会性问题。基于课题需要和我们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我们针对留守儿童问题在某些偏僻的农村惊醒了实地的调查和走访。通过这次调查我们发现农村留守儿童在生活、学习、心理等方面存在着比较突出的问题要解决这些问题需要家庭、学校、社会及政府等各方面的共同努力协同合作。并采取问卷调查的形式了解...https://www.99xueshu.com/w/filea8cyxa40.html
5.《宝贝儿》除了杨幂的素颜出镜你还需要知道这些(宝贝儿)影评在电影的前半部分,江萌一直执拗着拥有着自己的人生逻辑。为了找到女婴,她偷医院的档案,独自一人到老年康复中心寻找女婴。面对女婴父亲的放弃,她坚持要亲眼看到女婴母亲的决定。面对警察的不管不问,她不依不饶的重复着同样的问题。在她自己的寄养问题上,她也反复...https://movie.douban.com/review/9714960/
6.留守儿童家庭情况调查报告(通用7篇)三、留守儿童问题解决的对策 1、完善家庭教育,充分发挥父母的教育职能 发挥父母的教育职能,就要求父母应与孩子经常保持联系,除生活、生体,学习方面外,还要注重与子女的情感交流和心理沟通,对留守儿童既不放任自流也不娇宠溺爱,做到严与爱结合;同时要定期同留守儿童进行思想交流,了解其需求及心理状况,促进其健康成长。https://m.wenshubang.com/diaochabaogao/29091.html
7.寄养儿童家庭寄养经验研究实践和相关研究都已经证明,在我国,家庭寄养是除收养以外对孤残儿童最佳的养育方式。在社会福利社会化的大背景下,随着孤残儿童数量的不断增加,机构化养育模式的压力和问题也日益凸显,大力推广家庭寄养成为完善我国特殊儿童福利制度的必由之路。 现有的关于家庭寄养的研究大都是从成人的视角出发,在家庭寄养政策、成效和问题...https://wap.cnki.net/lunwen-101555481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