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法基本原则是指具有普遍法律约束力的一般原则,也包括即使在法律文本中没有写明亦具有法律拘束力的法的一般原则。民法基本原则与普通法律条文一样可直接适用。
参考法规:《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3条至第9条
民法典第3条规定:“民事主体的人身权利、财产权利以及其他合法权益受法律保护,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侵犯。”本条确立了民事权益受法律保护的原则,并将该原则作为民法的首要原则。
该原则包括以下四个方面的内容。第一,民法主要保护人身、财产等权益。第二,民法不仅保护权利,而且保护利益。民法典第3条采用“其他合法权益”这一表述,意味着无论是权利还是利益,都受到法律保护。第三,对新型民事权益进行保护,体现了中国特色、实践特色、时代特色,回应了当今社会的现实需求。第四,在民事权益受到侵害时,民法典主要通过民事责任对权利人进行救济。
意思自治原则的内涵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第一,赋予民事主体在法律规定范围内广泛的行为自由;第二,允许民事主体通过法律行为调整他们之间的关系;第三,允许民事主体依法处分和利用其民事权益。但在民法典中,意思自治也受到必要限制,民事主体所享有的意思自治不得违反法律和公序良俗,如果当事人的意思自治和人格尊严价值发生冲突,则应当优先维护人格尊严的价值。
所谓公平原则,是指民事主体应本着公平、正义的观念实施民事行为,司法机关应根据公平的观念处理民事纠纷,民事立法也应该充分体现公平的理念。我国民法典第6条规定:“民事主体从事民事活动,应当遵循公平原则,合理确定各方的权利和义务。”这就在法律上明确确认了公平原则。公平原则要求将公平的理念贯彻在整个民事法律制度的设计当中,以价值的均衡为标准配置当事人之间的权利、义务。我国民法典不仅确认了公平原则是民法的基本原则,而且总则编、物权编、合同编、侵权责任编等的多个条款中都反映了公平原则的基本要求。
诚实信用是基本的商业道德,也是信用经济的基础。诚实信用原则要求秉持诚实,恪守承诺,这是维护正常的市场秩序的前提和基础。秉持诚实,是指当事人要真实、真诚,恪守承诺就是要严守契约和允诺。在法律上,诚实信用原则属于强行性规范,当事人不得以其协议加以排除和规避。诚实信用原则确立了行为规则,填补了法律和合同漏洞,具有衡平和解释的功能。
民法典第8条规定:“民事主体从事民事活动,不得违反法律,不得违背公序良俗。”
合法原则,是各国法律普遍确认的基本原则。民法典将合法原则表述为“不得违反法律”,但其应当仅仅限于不得违反法律的强制性规定。在评价民事法律行为的效力时,不仅要考虑私法中的强制性规定,还应当考虑公法中的强制性规定,这实际上为公法进入私法提供了通道,而且有利于保持公法评价和私法评价的一致性。
从广义上说,合法还包括民事法律行为不得违反公序良俗。公序良俗,是由“公共秩序”和“善良风俗”两个概念构成的。公共秩序是指社会存在及其发展所必要的一般秩序。善良风俗是指社会全体成员所普遍认可、遵循的公共道德准则。我国民法所规定的公序良俗原则,不仅适用于财产关系,也适用于人身关系。它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体现,与民法典第1条所确立的“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目的是一致的,对于维护社会伦理、维护社会秩序,都具有重要意义。
所谓绿色原则,是指民事活动中应当遵循的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原则。民法典第9条规定:“民事主体从事民事活动,应当有利于节约资源、保护生态环境。”绿色原则作为一项民法基本原则,符合当今时代的要求。绿色原则是民事主体从事民事活动、生产活动和消费活动的行为准则。由于我国自然环境受到破坏和空气、水、土壤遭受污染等问题的存在,民法典要求一切民事主体从事民事活动均应遵循绿色原则,具有极为重大的现实意义。
绿色原则的内涵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第一,保护环境和生态,民法典将绿色原则作为一项民法基本原则进行规定,表明保护生态环境应贯彻于整个民法;第二,有效率地利用资源,绿色原则要求人们的生产、生活等活动要与资源、环境相协调,要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有效率地利用资源、节约资源。绿色原则具有确立价值导向、为民事主体设定法定义务、解释合同的功能。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是一部社会生活百科全书,人民民事权利的保护法典,分为7编,依次为总则编、物权编、合同编、人格权编、婚姻家庭编、继承编、侵权责任编,加上附则,共1260条,确立了平等原则、自愿原则、公平原则、诚信原则、守法与公序良俗原则和绿色原则等基本原则,将于2021年1月1日起施行。在民法典施行后,现行的婚姻法、继承法、民法通则、收养法、担保法、合同法、物权法、侵权责任法、民法总则九部民事单行法将同时废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