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十六大到十八大经济社会发展成就系列报告之五

——从十六大到十八大经济社会发展成就系列报告之五

党的十六大以来,国内消费品市场繁荣活跃,稳定发展。商品市场供应充裕,消费规模不断扩大,销售热点纷呈,市场主体日趋多元化,新型流通方式快速发展,消费品市场呈现持续、稳定、快速增长的态势。

一、消费品市场规模不断扩大,城乡市场共同发展

(一)商品供应日益丰富,市场规模不断扩大

十六大以来,随着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供应市场的商品品种、数量增多,质量档次明显提高。市场上吃、穿、用各类商品琳琅满目,品种更加丰富多彩,极大地满足了居民多层次、多样化的消费需求。多年来,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组织生产经营取得了丰硕成果,市场有效供给不断增加,买方市场占主导地位的市场格局已得到确立,消费者在购物消费方面的自由度和选择空间增大,特别是以手机、电脑为代表的IT商品,方便居民出行的汽车,用于改善人们居住条件和生活质量的住房装饰商品、家用电器等大量增加,使市场商品供求结构更趋合理,居民对商品的挑选余地不断扩大。

随着城乡居民收入的大幅增加,消费能力的增强,消费品市场规模不断扩大,总体保持了平稳较快的增长势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由2002年的4.8万亿元增加到2011年的18.4万亿元,增长2.8倍,年均增长16.1%,消费品市场步入了快速发展期。

(二)城乡市场共同繁荣

多年来,党中央、国务院出台了一系列支农惠农政策,这些政策措施的贯彻落实,增强了农民的购买能力,农村消费品市场发展明显加快,城乡之间消费差距不断缩小。2011年,乡村消费品零售额2.4万亿元,比2010年增长16.7%;城镇消费品零售额15.7万亿元,比2010年增长17.2%。城乡消费品市场零售额增幅差距由2002年的7.7个百分点缩小到2011年的1个百分点之内,其中2011年乡村与城镇零售额增速差距比上年缩小2个百分点。这一变化表明农民收入的稳步加快增长和消费结构升级逐步扩大化,使农村消费潜能有所释放,对整体消费品市场的平稳发展起到了积极促进作用,呈现出城乡市场同步增长、共同繁荣的可喜局面。

(三)市场销售热点纷呈

随着我国居民收入的增长和市场商品供应的丰富,加速了以体现提升生活质量的住房、汽车、通讯电子、教育、旅游休闲为主要消费点的居民消费升级进程。

2003-2011年,限额以上企业(单位)主要商品零售额中,年均增速最快的是汽车类、通讯器材类、建筑及装潢材料类、家电、音像器材类和金银珠宝类。对零售额增长贡献率最高的商品主要集中在石油及其制品类、汽车类和粮油食品类商品。同时,一些新型高科技产品、消费比重不大的升级消费品,也逐渐成为市场新宠。

(四)餐饮收入稳步增长

近几年来,伴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活节奏的加快、生活方式的创新,居民外出就餐、亲友团聚的次数增加,各种商务活动增多以及国内旅游市场的快速发展等因素的共同作用,直接增加了餐饮消费,餐饮业保持持续快速增长的格局,呈现淡季不淡、旺季更旺的局面,在零售总额中的市场份额不断扩大。2011年,餐饮收入达20635亿元,是2002年的3.7倍,年均增长15.7%,对消费品市场拉动作用明显,每年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均保持在11%以上。

二、促消费政策成效显著,“假日消费”带动市场繁荣

(一)扩内需、促消费政策助推市场繁荣活跃

十六大以来,中央和地方政府陆续出台了一系列促进消费的政策措施,对保持经济持续较快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2009年,国家出台了《关于搞活流通扩大消费的意见》和部分商品下乡及以旧换新等政策,取得了明显成效。家电、汽车、摩托车下乡及以旧换新政策促进了消费结构升级,尤其是家电下乡政策实施4年多来,收到多赢的政策效果,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消费积极性,对扩大消费、拉动生产、改善农民生活发挥了积极作用。据商务部统计,2011年全国家电下乡产品销售1.03亿台,实现销售额2641亿元,比2010年分别增长34.5%和53.1%。截至2011年底,全国累计销售家电下乡产品2.18亿台,实现销售额5059亿元,表明家电下乡、以旧换新等政策,取得了一定成效,对保持消费持续稳定增长起到了重要作用。

与此同时,国家还加大力度提高城乡居民保障水平,各项增收减负、惠民利民政策措施不断推出,如各地提高最低工资标准,调高退休人员补助,扩大新农保试点覆盖面,积极推进教育、医疗体系改革等等,这些政策的实施不仅在一定程度上消除了居民的后顾之忧,提高了居民消费能力,更重要的是提振了居民消费信心,从而带动了消费的稳定增长。

(二)“假日消费”带动市场繁荣

从1999年开始实行的“黄金周”休假制度,不仅给旅游市场带来了发展机遇,对启动消费、推动经济增长也发挥了积极作用,创造了巨大商机,也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消费品市场的繁荣。从有关部门的统计监测数据看,每年“黄金周”期间,国内重点旅游城市所监测的部分商业企业和餐饮企业的商品销售额、营业收入同比增长速度均快于所在月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据统计,2011年“十一黄金周”期间,全国道路、铁路等共运送旅客创下历史之最;重点零售和餐饮企业销售额近7000亿元,比2010年“十一黄金周”增长17.5%。同时,“黄金周”带动了形式多样的周末城市周边休闲度假旅游,加之各类单位职工的休假制度的规范以及教师、学生的寒暑假等,“假日消费”迅速发展成为消费品市场新的增长点。

三、农村市场体系逐步建立,城市商业服务体系日益完善

十六大以来,农村商品流通网络建设步伐不断加快,促进了农村消费品市场发展,尤其是城镇商业网点布局的进一步优化促进了消费便利化,市场调控机制进一步健全保证了市场的稳定供应,市场秩序进一步规范营造了良好的消费市场环境。

(一)城乡商品流通网络得到不断完善

为了改变广大农村消费者长期以来购物难或不便等问题,商务部在2005年开展了以发展农村现代商品流通网络为主要内容的“万村千乡市场工程”试点工作,2006年又启动了重点建设100家现代化大型农产品批发市场,培育100家大型商品流通企业的“双百工程”,并进入全面加速发展阶段。这一系列重要举施的实施,使农村现代商品流通网络不断得到完善,农村消费环境大为改观。

在农村,实施“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引导城市流通企业进入农村,连锁化农家店和物流配送中心,健全工业品下乡流通网络,改善农村消费环境。据商务部统计,截至2011年底,全国累计建设或改造农家店突破60万个,覆盖75%的行政村。

在大中城市,完善鲜活农产品零售网络,鼓励农产品直供直销,在有条件的社区建立生鲜超市、连锁菜店等固定售菜场所,在小、远、散等缺乏菜市场的社区设立流动售菜车、周末蔬菜直销市场等时段市场,适应不同社区不同人群需要,取得了良好效果。

(二)现代农产品流通体系加快发展

2011年,我国初步形成了以农产品批发市场和农贸市场、菜市场为流通主渠道,农超对接等多种产销衔接为补充,周末蔬菜直销市场等直销、直供业态为调剂的农产品流通体系。

目前,经升级改造的农产品批发市场和农贸市场已基本覆盖我国农产品主要产区和主要城市,约80%的农产品经“农户—批发市场—农贸市场”销售。与此同时,农超对接流通模式优势日益显现。2011年,商务部、农业部联合开展“全国农超对接进万村”行动,搭建对接平台,农超对接取得快速发展势头。据调查,连锁超市通过农超对接采购农产品,流通成本平均降低了15%左右。农超对接由于促进了订单农业发展,保障了农产品稳定供应,稳定了农产品价格,促进了农民增收。

(三)农产品流通基础设施进一步改善

据统计,截至2011年底,国家安排专项资金支持1200家农产品市场和企业建设了2135个项目,带动社会总投资231亿元。在全国29个省区市的117个城市,支持近1500个标准化菜市场升级改造,推动试点城市及周边标准化菜市场升级改造。

与此同时,有关部门加强了农村商务信息服务工作,探索建立覆盖全国农村的商务信息服务体系,以信息服务促进农产品流通。新农村商网汇集了全国700多个批发市场的各种农产品价格信息。农村商务信息服务试点工作开展以来,共促成农副产品销售1800多万吨,销售总额超过613亿元。

四、市场主体快速发展,多元化市场竞争格局基本形成

十六大以来,以开拓市场、扩大消费为主线,国家和有关部门大力推进并深化了商品流通体制改革,加快了市场建设步伐。

(一)流通各行业齐头并进,各种业态竞相发展

多年来,专卖店、专业店、超级市场、便利店、百货店、折扣店等各种业态遍地开花,显示了强大的生命力,均保持稳定发展的态势。其中专卖店和专业店显示出较强的增长势头,大卖场已成为国内零售市场的重要业态。作为现代流通手段之一的连锁经营成为商业企业采用的主要经营组织方式,连锁商业从少到多、从小到大,逐步发展壮大起来。主要特点:

一是规模扩张迅速,市场份额不断增加。截至2011年末,全国有连锁零售企业(集团)2411个,比2003年增加1444个,年均增长12.1%;连锁零售企业(集团)数的增加,推动了门店数、营业面积、从业人员数和商品销售额的快速增长。2011年末,连锁零售门店数19.6万个,比2003年增长3.2倍,年均增长19.7%;营业面积1.4亿平方米,比2003年增长3.9倍,年均增长22%;从业人员数249.1万人,比2003年增长1.7倍,年均增长13.2%;实现商品销售额3.5万亿元,比2003年增长7.1倍,年均增长29.9%。2011年连锁零售企业(集团)实现商品零售额2.4万亿元,比2003年增长5.9倍,年均增长27.2%。营销手段的多样化,零售业态的日益完善,极大地方便了居民生活,消费者购物更加方便、快捷。

二是专业店、专卖店规模增速显著,仓储会员店单位营业面积商品销售额最高。2011年连锁零售企业(集团)中,专业店的门店数、营业面积、从业人员数和商品销售额分别占47.2%、44.4%、36.9%和60.4%,远远高于其他业态。2003-2011年,专卖店的门店数、营业面积、从业人员数和商品销售额的年均增速最快,超过连锁零售企业(集团)11.4、13.6、12.2和10.3个百分点。

(二)网络消费等新模式快速发展和新产品的不断涌现促进了消费的增长

(三)商品交易市场数量持续增加,规模不断扩大

经过多年的培育和发展,商品交易市场已成为日用消费品和生产资料的重要集散地和价格信息发源地,在活跃商品流通、方便居民生活、扩大城乡就业、推动国民经济发展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2002年以来,我国年成交额亿元及以上商品交易市场持续快速发展。2002年末,全国有亿元市场3258个,到2011年末已发展到5075个,增加了1817个,年均增速5.7%。2011年末全国亿元市场摊位数333.5万个、营业面积2.6亿平方米、年成交额突破8万亿元,分别比2002年增长52.2%、1.5倍和3.1倍,年均增速达4.8%、10.9%和17.1%。

(四)大中型企业商品销售增长仍居领先地位

在多年的市场竞争中,涌现出一批规模大、市场竞争能力强的骨干企业,它们充分发挥规模大、环境优、信誉好的优势,成为城乡居民特别是城镇居民的首选消费场所,在竞争中领跑消费品市场。尤其是大中型商业企业发展迅速,竞争优势凸现,新型业态发展基本成型,各类大中型超级市场、购物中心、连锁经营的专卖店、专业店不仅给消费者提供了相对规范的售前售后服务和舒适的购物环境,商品价格也易于为消费者接受,使大中型商业企业在市场竞争中获得了明显优势。2011年,限额以上企业(单位)实现零售额8.5万亿元,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达46.7%。

(五)流通业对外开放不断扩大

2001年底,中国加入了WTO,对外开放度进一步提高,给中国消费品市场带来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首先是关税降低使国内市场上诸如汽车、高档家用电器等消费品尤其是进口商品销售价格下滑,带动了消费;其次,外资纷纷投资中国市场,世界级零售商业巨头迅速进入中国;第三,加速了消费的国际化,不少国际名牌商品能以与发达国家市场同步的速度进入中国市场;第四,促进了国内消费品市场的现代化建设,组成了一批大型连锁企业集团,借鉴国际上先进的营销理念和管理方式,提高了市场竞争能力。

THE END
1.新零售模式有着怎样的优势2.具备电商优势,又能满足时效性消费。新零售模式具备电商的优势,可通过网络准确获得消费者的想法,对消费者消费进行引导,同时新零售又能满足消费者的时效性和冲动性需求。 3.场景化体验渗透产品和服务。新零售模式会将产品置于一定场景中,制造场景消费,勾起消费者的欲望。 http://www.f360f.com/f12532.htm
2.什么叫新零售系统?新零售的特点是什么?新零售,英文是New Retailing,即企业以互联网为依托,通过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手段,对商品的生产、流通与销售过程进行升级改造,进而重塑业态结构与生态圈,并对线上服务、线下体验以及现代物流进行深度融合的零售新模式 。 新零售由马云首倡,玩的最好的新零售平台,也是阿里系。 https://www.niaogebiji.com/article-120037-1.html
1.新零售的劣势和优势一、新零售的优势 1.数据统计分析更有效 互联网飞速发展的时代,通过大数据可以精准把控消费者的购买行为和真实需求,数据已然成为众多零售企业做出经营决策的基础。想要成功转型升级互联网,必须将传统经营模式转化为以数据为核心。 2.供应链转变 零售业革新,首先革的就是供应链。在智能技术和大数据的支撑下,商贸企业的...https://m.cifnews.com/article/85233
2.线下与线上新零售模式的一些特点和优缺点线下与线上是商业模式的两种主要形式,二者之间的区别主要在于销售方式、目标群体、营销手段等方面。以下是两种商业模式的一些特点和优缺点: 线下商业模式: 销售方式:依靠https://www.92hi.com/wxsc/show_5519.html
3.中药材批发小程序:打造互联网+中药材的新零售模式为了满足供货商和采购商之间的线上沟通需求,推动中药材行业的互联网转型,中药材批发小程序应运而生。小程序轻量方便易于传播的优点,可以通过寻找专业的软件制作公司,比如:成都小火科技公司,开发高质量、更符合用户体验的中药材批发小程序,加上后期的良好运营,实现很大的价值。https://www.xiaohuokeji.com/archives/xcxd/831
4.以下关于新零售初级模式描述错误的是()A. 京东的“无界零售” B. 苏宁与腾讯的“新消费” C. 网易的“智慧零售” D. 阿里的“新零售” 查看完整题目与答案 【多选题】以下选项中属于新零售高级模式特点的是() A. 大数据推送 B. 新零售概念的延伸 C. 智能高效的配送模式 D. 精准的消费者画像 查看完整题目与答案 【多选题】...https://www.shuashuati.com/ti/6871471044544f8f918ff0c218934149a1.html
5.以下哪一项不属于新零售模式带来的赋能()以下哪一项不属于新零售模式带来的赋能()A.车源 B.标准 C.培训 D.督察查看答案更多“以下哪一项不属于新零售模式带来的赋能()”相关的问题 第1题 新零售模式对比传统模式多了哪一项最重要的赋能() A.车源多样化 B.金融产品政策 C.服务车商 D.车辆评估 点击查看答案 第2题 下列选项中哪一项不属于型零售...https://www.shangxueba.com/ask/31427054.html
6.谈谈你对新零售的心得体会(通用13篇)当时,客户经理罗耿上门告诉我说,现在烟草公司实行了多元化订货模式,像您这样有电脑的零售客户可以采取网上订货的方式。反正也不要另外付钱,于是我就抱着试试看的心理,第一批加入到网上订货的队伍中。经过一段时间的操作,我发现网上订货和电话订货相比,有着时间更充分、品牌选择空间更大的优点。这时的我,免除了怕错过...https://www.unjs.com/fanwenwang/xdth/20220904181513_5565194.html
7.《零售的哲学》读书笔记(通用19篇)虽然新零售目前在中国发展最好,但是不得不佩服的是铃木敏文在十几年前就有了线上线下一体化的经营思想,这就并不奇怪为什么管理学教材中的案例不仅有丰田还有7—11,我国的企业什么时候才可以走进教材,形成我们自己的管理体系和管理思想。 本书是以第一人称的口吻来叙述的,让我看到了一个细心专注有想法有主见执行...https://www.ruiwen.com/zuowen/dushubiji/2447040.html
8.金诺倍健NMN代理须知产品知识大品牌新零售为保证高纯度NMN原料最佳活性,NMN在生产过程中除核心成分外,不添加任何类似麦芽糊精类粘合剂,不经过加温或水溶等工艺,直接由纯粉经冷冲压压片工艺生产,所以片剂强度相对低,抗震性弱。该工艺的优点是保证了产品的活性成分,并且服用后更容易崩解吸收。 二、产品优势问答 ...https://www.shangyexinzhi.com/article/268142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