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晚上过了,好多人说我没答机制方面的(其实很多已经提到了,你们没仔细看而已),好吧,我继续码字了,要是觉得没耐心看的,还是跳过吧,不过我觉得你会后悔的。
下面是原回答,加上机制的强调!!
首先要说的问题就是寄生虫为什么要操纵宿主的行为,说白了就是为了更好的保护自己的后代,或者增加自己的播散距离,或者增加自己接触下一个宿主的几率。从整体上说就是为了增加寄生虫的生存和传播几率。
但是并不是所有寄生虫的都可以操纵宿主行为的,更多的时候,宿主的免疫系统会强有力的清除寄生虫,同时有的情况下感染的宿主知道自己被感染了,会主动离开自己的群体,这样就不会把自身的寄生虫传染给同伴了。比如上面说的感染蚂蚁的真菌,有的时候蚂蚁会主动离开蚁巢,这样就不会去感染新的同伴了。
废话说完了,开始说各种例子了,在慢慢的进化过程中,寄生虫真的进化出了形形色色的方式来操纵宿主各种各样的行为,下面用不同的行为来分类,然后列举一些我知道的列子(曾经在周六晚上吃完饭给某人讲了这个,某人居然耐心的听完了我说的,而且还没打断我,简直感动!!)
1.用宿主的身体来当一个活的保镖
a.寄生蜂绝对是这方面的高手,寄生蜂会把自己的卵产在宿主的体内,幼虫在宿主体内生长的过程中不会杀死宿主,宿主反而会保护自己体内的寄生蜂不被其他捕食者吃掉。比如上面回答里面说到的毛毛虫,会去保护寄生蜂的蛹,不让其他动物接近。
b.蟑螂也是寄生蜂的猎物之一,寄生蜂会将自己的毒液注入到蟑螂脑子里面特定的区域,让他不在活动,而是在原地静静的成为寄生蜂幼虫成长的庇护所[1]。
机制:而且可以看出,寄生蜂注射毒液的地方非常的精细,如果你放大被注射毒液的蟑螂的大脑,可以看出图中A里深黑色的地方是有毒液的地方,B是侧面,被注射毒液的区域,结果就是蟑螂丧失了主动运动的能力[1]。图中黄色的区域就是控制蟑螂运动神经的中枢,而且寄生蜂的毒液里面有专门影响蟑螂神经递质工作的物质。这也是为什么控制可以这么精细的原因
c.蜘蛛也是寄生蜂的猎物之一,被寄生的蜘蛛会把自己包裹在网的中间,乖乖的为寄生蜂提供一个理想的孵化的场所。比如下图,A是被寄生的蜘蛛的网,自己把自己包在了中间,B是正常蜘蛛的网[2]
2.控制宿主的运动方向或者速率
简单来说就是被感染的宿主会朝着有利于寄生虫传播方向的地方运动,同时可能会更加的活跃
a.比如我做的杆状病毒,他们会让毛毛虫在垂直平面上更加的活跃(这种形状叫做hypermobility),到更远的地方去,在快死亡的时候,会跑到植物的顶端(这种性状叫做tree-topdisease).而平时没有被感染的毛毛虫,都是不怎么活动的,尽量躲避在天敌不能发现的地方。这两种行为的改变,都更加有利于病毒的传播。
同样的,病毒可以让毛毛虫爬树的现象,也是由一个病毒的叫做egt的基因引起的,删除这个基因,病毒就不会在引起相应的行为的改变了[4]。egt编码的蛋白可以抑制虫子的蜕皮素,也就是被感染的毛毛虫就不能在蜕皮了,相应的,很多信号通路就发生了改变,最终不再往上爬了。
有的时候,一树的毛毛虫,被病毒感染后,就会爬到高处去。
b.还有上面说的已经很详细的僵尸真菌的例子,蚂蚁爬到高处,借助风的力量,真菌的孢子会被传播到很远的地方,去感染新的健康的蚂蚁
c.上面的回答也提到了铁线虫,但是铁线虫不仅可以感染螳螂,最先发现这个现象其实是在蟋蟀的身上,法国科学家惊奇的看到,自己夏天度假的游泳池里,总有溺水而亡的蟋蟀,但是蟋蟀是陆生的动物,是很怕水的。所以他们非常的迷惑,无意间,他们发现了真凶原来是铁线虫。因为成熟的铁线虫需要水环境来交配,所以他们会让蟋蟀自杀,把自己从陆地环境带到有水的环境中。
不仅是蟋蟀,蝗虫(后来被指正是螽斯)也不能幸免于难
这个现象在自然界非常的普遍,据说在一个日本的森林里,到了铁线虫繁殖季节的时候,溺水自杀的昆虫构成了洄游繁殖鱼类的主要食物。
机制:通过比较蛋白组,科学家发现铁线虫会分泌两种蛋白,一种是一类Wnt蛋白,这类蛋白影响着蟋蟀神经系统的发育,一种是CRAL_TRIO蛋白,影响蟋蟀的视觉。因为被感染的蟋蟀会走向有光的地方,在自然环境,湖面反射自然光,这也是蟋蟀为什么变的趋光的原因。
3.改变中间宿主的行为,让自己更加的靠近自己的最终宿主
有的寄生虫发展出了复杂的生命周期,他们不仅仅需要一个宿主来繁殖,而是需要两个甚至是多个中间宿主来实现自己复杂的生命周期
a.比如@虎甲提到的弓形虫,鱼类寄生虫
b.比如@包子君提到的卤虫
卤虫的机制更加的明确,一是改变了虫子对于光的感知,被感染的虫子会更加的倾向红光波长,对于蓝光就不那么敏感了,这也是为什么会向水面移动的原因,因为那里红光的含量更多,波长更长,损失更少(我记得是这样的)
再来补充几个上面没提到的
e.还有大名鼎鼎的狂犬病毒,通过让宿主变的攻击性,去撕咬别的宿主,病毒就有更高的几率通过伤口传播到新的寄主身体里面去
f.对了,还有被虫子感染的蜗牛,会爬到高处,希望自己被鸟儿吃了,这个例子上面也提到过了
机制:上面的几个系统的机制还处于没被研究,或者研究的初级阶段。都是相似的结果,神经系统发生了改变。
4.最后来说几个不能方面的例子:通过改变宿主的性行为/繁殖行为来增加自己的传播几率
a.有一种叫做HzNV-2(Helicoverpazeanudivirus2)的病毒,他们感染棉铃虫,而且这种病毒只能通过性传播:通常情况下,雌性蛾子会分泌费洛蒙来吸引雄性蛾子,在交配完成后,她就不会在分泌性激素来吸引雄性了。
但是被病毒感染的雌性却会变的特别的与众不同,她们会把自己激素的峰值维持3-4天,甚至回合超过10个的雄性来交配,这样会增加病毒的传播几率。
我猜,最后她死去的时候,应该。。。。。。
机制就是不言自明了,因为影响了性激素的分泌
references:
[1]Whatcanparasitoidwaspsteachusaboutdecision-makingininsects
[2]Proximatemechanismofbehavioralmanipulationofanorb-weaverspiderhostbyaparasitoidwasp
[3]Abaculovirus-encodedproteintyrosinephosphatasegeneinducesenhancedlocomotoryactivityinalepidopteranhost
[4]AGeneforanExtendedPhenotype
[5]Walkingwithinsects:molecularmechanismsbehindparasiticmanipulationofhostbehaviou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