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验研究平台建立在北京市中医研究所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中医皮外科两方面优势的基础之上。中医院皮肤科是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皮肤科重点学科、重点专科建设单位,在国内有重要的学术地位;外科是北京市中医管理局重点学科建设单位。前身是北京市中医研究所病理生理研究室、生化研究室和药理研究室,2003年得到北京市中医管理局360万的资助用于“中医外科三级实验室”的建设,2006年建立了北京市科委“中医皮外科外用药研究平台”,2008年和2009年分别通过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细胞病理三级实验室”和“疮疡生肌理论及应用重点实验室”认证,正式更名并以此为基础继续进行建设。
本实验平台在细胞学、组织学和分子生物学等方面有较好的研究条件和技术特长。总面积约1000M2,拥有上千万元设备。具有细胞培养室(设备有CO2孵箱、倒置显微镜、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荧光倒置显微镜、全自动酶标仪、荧光酶标仪、流式细胞仪等);分子生物学实验室(电泳仪、微型印迹电泳转移系统、PCR仪、荧光定量PCR仪、紫外分光光度计、凝胶电泳成像系统、高速冷冻离心机、超低温冰箱);形态学实验室(包括脱水机、包埋机、石蜡切片机、冰冻切片机、图像分析系统等设备);仪器设施配套,运行状态良好。北京市中医研究所具有三级动物实验室。
二、实验室特色技术
1、中医药对慢性皮肤溃疡作用的机制研究
通过建立符合中医特点的动物模型、细胞模型研究外用中药的作用环节;针对创面修复障碍的病理环节如修复细胞增殖缓慢及创面的高酶活性开展多方面的研究。
建立了多种皮肤溃疡愈合迟缓性创面模型:阿霉素静脉攻击后大鼠全厚皮肤切除模型、表阿霉素皮间注射致小鼠皮肤溃疡愈合迟缓性模型、小鼠地塞米松攻击后复合皮肤损伤的免疫抑制愈合迟缓性模型、老年大鼠全厚皮皮肤切除模型及STZ诱导糖尿病小鼠全厚皮皮肤切除伤口模型、DBDB糖尿病伤口愈合迟缓性小鼠模型。建立体外模拟创面的细胞培养技术:低氧、低血清、低糖条件下成纤维细胞的培养、建立成纤维细胞氧化损伤模型、细胞体外伤口模型。角朊细胞、脐静脉内皮细胞、人正常与慢性皮肤溃疡成纤维细胞的培养及大鼠正常与慢性皮肤溃疡成纤维细胞的原代培养。开展体外中药成分对创面酶活性分析:采用明胶酶谱法(MMP-1、2)、荧光明胶酶动力法、MMP-12活性测定法等,并开展WESTERNBLOT、酶免技术、放免技术、凝胶成像分析技术等。
2、中医药对皮肤炎症性疾病作用的机制研究
主要针对银屑病、皮炎湿疹的炎症病理环节开展中药的体内外的实验研究。
通过大鼠角叉菜胶性足肿胀模型、二甲苯致小鼠耳肿胀模型、大鼠棉球肉芽肿模型、DNFB引发小鼠迟发超敏反应模型、体外抗菌试验(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白色念珠菌乙型溶血性链球菌、绿脓杆菌、痤疮丙酸杆菌等),建立了外用中药对急慢性皮肤炎症的观察体系。建立细胞炎症攻击模型,开展中药成分对炎症因子攻击后细胞黏附分子受体表达、基质蛋白酶分泌等研究。
3、中医药对皮肤色素代谢障碍性疾病的作用机制研究
针对白癜风、黄褐斑等皮肤色素代谢障碍性疾病,通过体外黑素细胞培养模型,研究中药的作用环节。
建立黑素细胞氧化应激损伤模型,采用WESTERNBLOT、RT—PCR、放免等技术开展中药对黑素细胞活性、黑素含量、酪氨酸酶活性、酪氨酸酶合成信号转导通路(CAMP-PKA通路)、TYR-mRNA、TRP-1,2mRNA等研究。
4.中医药对动脉粥样硬化易损斑块的作用机制研究
以ApoE基因敲除小鼠为研究对象,通过长期高脂饲料喂养,建立小鼠动脉粥样硬化易损斑块,通过中药干预研究,并基于表观基因组学的分析结果,同时结合HE染色、Massion染色、天狼星红染色、Movat五色套染等病理学及WESTERNBLOT、RT—PCR、原位杂交、免疫组化等分子生物学实验技术,深入研究中药对As易损斑块的干预环节及其表观遗传学机制。
三、实验室学术方向
本实验平台基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中医皮外科和心血管科的传统优势、临床特色和雄厚的基础研究背景,围绕皮外科的重大、疑难、常见疾病(银屑病、慢性皮肤溃疡、动脉粥样硬化湿疹皮炎、色素代谢障碍性疾病)开展中医药治疗皮外科疾病的临床基础研究。
实验室主要研究方向:1.银屑病的证候基础及中医药的作用机制研究;
2.中医药治疗白癜风的机制研究;
3.中医药治疗湿疹、皮炎的机制研究;
4.中医药对慢性皮肤溃疡的作用机制;
5.皮外科外用药的药效学研究;
6.中医药对动脉粥样硬化的药效学研究;
7.动脉粥样硬化的瘀毒病机及中医药的作用机制研究;
四、实验室成果
实验平台通过临床基础密切合作,在近五年的建设中,联合承担科技部十一五支撑计划2项、北京市科委项目2项、国家自然基金6项、北京市自然基金课题6项及其他各类课题12项。获得北京市科学技术进步奖三等奖3项,中华中医药学会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国家中医管理局基础类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全国医药卫生科学大会奖2项,国家中医局基础研究三等奖1项。
承担课题:
1.桂皮醛调节人慢性皮肤溃疡成纤维细胞增殖信号传导的分子机制研究
(国家自然基金项目,编号:30472258,负责人:李萍,经费:17万,2005-2007)
2.滋补肝肾方调节黑素细胞酪氨酸酶表达及其信号转导的分子机理研究
(国家自然基金项目,编号:30572396,负责人:王莒生,经费:8.0万,2006-2006)
3.基于热毒入血伤络理论研究银屑病血热证T细胞活化及凉血解毒中药的干预作用
(国家自然基金项目,编号:C03050302,负责人:李萍,经费:29.0万,2007-2010)
4.滋补肝肾方调节黑素细胞酪氨酸酶表达及其信号转导的分子机理研究
(北京市自然基金项目,编号:7062011,负责人:王莒生,经费:13.0万,2006-2008,)
5.外用活血与化腐中药对慢性皮肤溃疡创面高酶活性的调节
(北京市自然基金项目,编号:7072014,负责人:李萍,经费:13.0万,2007-2009)
6.基于方证相应的动脉粥样硬化痰瘀证候的代谢组学分析
(北京市自然基金项目,编号:7072013,负责人:刘卫红,经费:13.0万,2007-2009)
7.回阳生肌法对慢性皮肤溃疡胶原代谢酶平衡的分子调控
(北京市自然基金项目,编号:7052022,负责人:盛巡,经费:10万,2005-2006,)
8.柿叶对人黑素细胞黑素代谢的影响及物质基础研究
(北京市自然基金项目,编号:7043066,负责人:曾祖平,经费:6万,2004-2006,)
9.‘舌为胃之镜’理论的研究
(北京市自然基金项目,编号:7032014,负责人:李萍,经费:10万,2003-2005)
10.银屑病证候要素组成规律与中医方药治疗的规范化系统研究
(北京市科技计划项目,编号:Y0905002040191,负责人:王莒生,经费:120.0万,2005-2008)
11.银屑病、中风中医临床疗效提升系统研究
(北京科技计划重大项目,编号:D09050703550000,课题编号:D08050703550901负责人:王萍、李萍,经费:500.0万,2009-2012)
12.化腐生肌法调节慢性皮肤溃疡创面高酶活性的研究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青年基金项目,编号:06-07JQ01,负责人:赵京霞,经费:4.0万,2007-2008)
13.IL23/IL17轴在银屑病发病机制中的作用及凉血解毒中药的干预研究
(北京市中医药科技计划项目,编号:JJ2009-15,负责人:李萍,经费:20.0万,2010-2012)
14.基于“冬病夏治”理论的贴敷法防治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的疗效评价
(北京市中医药科技计划项目,负责人:李萍,经费:5.0万,2007-2009)
15.参元丹对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循环内皮祖细胞的干预作用
(北京市中医药科技计划项目,负责人:刘卫红,经费:5.0万,2007-2009)
16.外用回阳生肌中药启动慢性皮肤溃疡愈合的分子机制
(北京市中医药科技计划项目,负责人:李萍,经费:16万,2002-2004)
17.回阳生肌膏对慢性皮肤溃疡成纤维细胞增殖和凋亡的调节作用的研究
(北京市中医药科技计划项目,负责人:王芳,经费:7.0万,2004-2006)
18.从溶酶体组织蛋白酶—细胞凋亡通路的影响探讨黄芪多糖对皮肤溃疡愈合的作用
(北京市中医管理局青年基金项目,编号:QN2007,负责人:张甘霖,经费:2.0万,2008-2009)
19.凉血活血汤对寻常型银屑病T淋巴细胞活化和增殖的作用
(北京市中医管理局青年基金项目,编号:QN2007,负责人:赵京霞,经费:2.0万,2008-2009)
20.银屑病血热证“凉血解毒”治则的基础研究
(北京市中医管理局青年基金项目,编号:QN2008,负责人:刘欣,经费:2.0万,2009-2010)
21.参元丹胶囊对心肌细胞缺血模型自噬现象的干预作用
(北京市中医管理局青年基金项目,编号:QN2008,负责人:张蕾,经费:2.0万,2009-2010)
22.外用中药对慢性皮肤溃疡愈合过程中细胞外基质代谢的影响
(国家人事部留学人员资助项目,负责人:李萍,经费:3.5万,2003-2005)
23.益气温阳活血中药对慢性创面成纤维细胞增殖调控的分子机制研究
(北京市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培养专项项目,负责人:李萍,经费:8万)
24.外用回阳生肌中药启动慢性皮肤溃疡愈合的分子机制
(北京市优秀人才培养专项经费资助项目,负责人:李萍,经费:6万,2003-2005)
五、实验室团队介绍
实验平台现有研究人员14人,其中研究员1人,副研究员1人,博士8人,90%的人员为硕士以上学历,70%的人员为35岁以下的青年骨干。由博士生导师、副所长李萍研究员担任实验平台主任。
李萍,女。研究员,博士生导师,病理生理室主任,副所长。1998年获得北京中医药大学中西医结合医学博士。1999-2001年法国国家医学科学研究中心组织再生与修复研究室博士后研究。一直从事中西医结合病理生理学的研究,主要研究方向为炎症、组织损伤与修复,在核心期刊发表论文百余篇。1994年入选北京市科技新星;2004年入选跨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市级人选。现任中国病理生理学会常务理事;中国病理生理学会中医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北京生理科学会第九届理事会理事;北京中西医结合学会副秘书长;北京中西医结合学会第二届青年委员会委员;北京肿瘤学会常委;北京药理学会常务理事。曾独立主持课题8项,其中国家级课题3项,省部级课题5项。获得省部级成果4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