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至2023年,中国制造业规模连续14年位居全球第一,中国作为“世界工厂”,以物美价廉的“中国制造”满足国内市场需求,也供应全球市场,离不开产业链供应链的有力支撑,离不开现代供应链服务的专业保障。随着大国竞争及俄乌冲突、巴以冲突等影响,全球供应链加速重构;受人工智能、物联网等科技创新应用影响,全球供应链加速智能升级。供应链协同发展、供应链集成服务、供应链韧性和安全等方面受到政府和企业的高度重视。二十届三中全会报告16次提供应链,明确提出“健全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制度”。
第一章
调研情况
一、企业基本经营情况
1.调研企业以大型制造及流通企业为主
本次调研对象占比最高的为制造业供应链负责人,为27.59%,其次为大宗商品流通业,为15.52%。在细分市场分布方面,大宗商品流通占比15.52%,为第二大类别。农业企业占比10.34%,为第三大类别。
图1企业所在细分市场分布情况
在企业规模分布上,本次调研对象主要还是以大型企业为主,占比为65.63%,中型企业占比15.63%,中小型企业占比18.75%,基本是规模以上企业居主。
图2企业规模分布情况
2.预计2024年企业供应链经营承压较大
调查数据显示,规模以上调研对象对预测业务规模和收入规模同比去年增长的企业比例高,分别为56.13%和51.75%,这显示2024年以来产业链供应链的韧性复苏。
图3预计2024年企业业务规模和收入规模较上年变化情况
但调研对象预计2024年经营成本较去年增长的企业比例为61.50%,下滑的为14.40%;而预计2024年利润水平增长的企业比例仅为46.68%。再结合图5数据来看,利润增加的比例明显少于收入增加的比例。综合以上,说明虽然企业收入规模和业务规模预期增长幅度较大,但企业成本上涨得更多,企业经营不断承压,利润将呈现收窄趋势。
图4预计2024年企业经营成本较上年变化
图5预计2024年企业整体经营情况
二、企业供应链运营成本情况
1.多数企业供应链成本投入变化不大
调查数据显示,工商企业2023年供应链成本相较于上一年持平占比最多,比例占53.13%。显示出多数企业供应链运营稳定、成本控制有效。
图62023年的企业供应链成本较上一年变化情况
调研显示,在各项供应链成本中,占比最多的仍是生产制造成本,占46.88%,这部分受原材料、人力等影响因素突出。其次为运输物流成本,占到34.38%,部分出口加工型企业受国际运费影响突出。库存成本则占12.61%位居第三。
图7企业供应链物流成本占比分布图(不包括人资成本)
调查数据显示,2023年人力成本在供应链成本中呈小幅回升的比例为70.88%,显示出人力成本上升的比例较大,对公司供应链成本的把控将产生一定影响。在全球经济的复苏和劳动市场变化的背景下,人力成本在2023年呈现出小幅回升的趋势,这主要是由劳动力短缺,工资水平上涨以及社会成本增加因素导致。
本报告前文中数据显示,目前我国供应链体系多数仍处于全球供应链价值链中下游,多数企业制造业属劳动密集型行业,人力成本的上升对此类企业供应链成本的产生影响相对显著。
图8企业2023年人力成本占供应链总成本趋势图
调查数据显示,有50.03%的企业2023年运费(道路运输、水路运输、航空货运、铁路货运)占供应链总成本低于5%,有31.23%的企业2023年运费占供应链总成本在5%—10%区间,有18.74%的企业2023年运费占供应链总成本在10%以上。
以上可以看出,2023年有五成的企业供应链受运费成本影响较小。这是由于2021年至2022年期间,供应链中断、需求激增、供给能力不匹配、港口拥堵以及疫情限制措施等多重因素导致全球运费显著增长,随着全球供应链的逐步恢复和调整,2023年运费水平开始趋于稳定,相较于前两年的运费高峰期有所回落,所以运费对企业供应链成本影响呈下降趋势。
但在走访调研中,国际化工商企业反映,自2023年10月7日新一轮巴以冲突以来,国际海运成本增长明显,从2023年全年走势来看,国际化工商企业供应链受到运费影响趋势为由小到大。与国际化工商企业相比,运营范围主要在内河和近洋的企业,2023年运费对供应链成本影响有限,且较为平稳。
图9企业2023年运费与供应链总成本占比图
另外,据调查数据反馈,如果供应链成本持续上升,则会有64.86%的公司更多采用自动化、智能化设备设施来解决问题;而公司是否对细分产品设计差异化来用以优化供应链成本,填写是的比例高达78.13%。以上说明企业对于降低供应链成本方面态度较为积极。
三、企业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情况
1.企业现代供应链体系建设多处于初级阶段
调查数据显示,公司供应链仍然为传统模式,尚无法精益管控的企业占比为26.86%,而初步建立了精益供应链体系的公司高达56.25%,已经建立精益供应链管控的为16.89%,我国多数企业的供应链体系建设多数仍处于前期发展阶段,尚不成熟。
图10企业供应链体系建设情况
2.地缘政治因素对大型企业供应链发展较大影响
根据调查企业反馈,有近六成的企业自2023年以来受到美国等西方国家的关税及脱钩断链举措影响,国际供应链合作的影响较大,而影响较小的为19.38%,无影响的企业为21.24%。
其中,影响较大的企业类型为“国家队”主力企业,主要原因为国外的打压导致客户减少、订单不稳定、行情波动带来成本增加、利润减少。对于业务范围主要在国内的工商企业来说,针对美国等西方国家的打压及脱钩举措影响感知较弱,基本无影响。
图112023年以来企业供应链受西方打压影响情况
调查数据显示,俄乌冲突、巴以冲突等区域战争对我国公司供应链影响较大的为51.33%,影响较小的为31.22%。区域冲突对我国企业供应链发展产生了一定影响,区域战争对受到影响的企业来说,主要在业务往来资金和出口运输成本两方面。
图12俄乌冲突、巴以冲突等区域战争对企业影响情况
图13企业制定应急国际供应链解决方案情况
3.企业供应链预警机制仍需要持续提升
调查数据显示,公司涉及的关键基础设施、重要网络和大数据服务和产品经过第三方测评机构审查的为44.03%,未经过第三方测评机构审查的为55.97%。
图14企业第三方测评机构审查情况
从预警机制方面来看,调研显示,有42.02%的公司供应链预警机制初步建立,但尚未完善,有18.75%尚未建立供应链预警机制;有39.24%的公司已经建立完善的供应链预警机制,能够在仅仅依靠剩余库存、生产之前解决供应链问题。
图15企业建立供应链预警机制分布情况
当前,我国公司供应链安全与韧性建设上仍然存在问题,如部分公司物流系统委托第三方开发,由于完全依赖第三方,持续的售后服务无法百分百保证系统运行的稳定和安全。企业需要找到长期稳定的战略合作伙伴,开展平台开发,维保业务,以保证系统运行的稳定和安全;另外需要加强对网络货运承运人平台的监管。
四、企业供应链协同发展
1.企业供应链断链问题严重
调查数据显示,具备完善的供应链物流信息系统的公司占56.63%。
图16企业是否具备完善的供应链物流信息系统
根据调查来看,有近五成企业供应链上下游只做到了局部联通,有42.21%的企业供应链存在较多信息断链,企业供应链数据全链路穿透能力不足,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企业供应链全流程决策。未来需要企业更多打通链接通道,不断提高链接水平。
2.企业供应链目前“外通不如内联”
企业在供应链中各成员企业的信息共享程度一般的占比为46.85%,共享程度较高的为28.12%,共享程度较低的占25.03%。目前,我国各成员企业信息共享程度还有待提高。
图18企业所在供应链中各成员企业的信息共享程度情况
从企业内部来看,ERP、MES、CRM的集成协同情况一般的占比为42.63%,较高的占比为38.62%,较低的为18.75%。企业内部的供应链集成协同情况略好于企业外部供应链协同情况。
图19企业内部供应链集成协同情况
针对消费者管理互动平台,只有34.39%的企业初步搭建,较为成熟的占15.63%,一半的企业没有消费者管理互动平台。
图20企业搭建消费者管理互动平台情况
五、企业供应链数智化转型
1.企业供应链数字化转型投入积极
调查数据显示,2023年企业供应链数字化转型行动中,以内部管理信息系统建设或升级的最多,占到近五成,其次为智能技术装备改造升级,第三为自建和运营网络货运平台。整体转型方式相对初级。
图212023年企业供应链数字化转型情况
调查数据显示,企业在供应链数字化转型方面小幅增加投入的最多,占比38.24%,其次为基本持平的,占比29.41%,大幅增加的占比为17.65%。企业在供应链数字化转型方面投入相对积极,趋势向好。
图222023年企业供应链数字化转型投入情况
2.企业对物流供应链转型发展较为重视
调查数据显示,有62.47%的公司专门设有物流供应链信息部门,37.53%的公司未设置物流供应链信息部门。
图23企业物流供应链信息部门设置情况
近年来,随着供应链数字技术的应用越来越广泛,企业供应链服务实现了更加智能化、自动化的管理和优化。从供应链数字技术类型来看,大数据技术占比最高为40%,其次为物联网技术和人工技术,分别占25.71%和14.29%,云技术位列第四,占11.43%,最后为区块链8.57%,看后三位技术的占比差来看,相差不大,企业在供应管理中所使用的数字技术应用方面呈现出多样化和积极的趋势。
图242023年企业供应链管理数字技术应用情况
在供应链上下游中,认为自身数字化水平一般的占49.98%,较高的占18.75%,较低的占15.63%,高的占12.52%,低的占3.13%。当前我国企业的供应链发展水平参差不齐。
图25企业所在供应链上下游自身数字化水平情况
六、企业供应链人力资源
1.供应链人才需求旺盛
调查数据显示,约65.75%的企业认为供应链管理人才缺口。有55.16%的企业供应链管理人才存在缺口,53.13%的企业数字化供应链人才有一些缺口,10.59%的企业供应链管理人才缺口很大,8.61%的企业数字化供应链人才缺口很大。二者相比,相对于数字化供应链人才来说,供应链管理人才缺口更大。整体看,供应链人才需求较大。
根据调查问卷企业反馈,企业较为希望补充人才类型包括:供应链管理专业人才,如运营总监;数字化供应链人才,如系统开发和运维人才,数控和自动化专业人才等。
2.供应链人才培训有待加强
2023年,企业开展了供应链人才职业技术培训的占59.38%,未开展的占40.63%,企业针对人才职业技术培训覆盖率仍有上升空间。
图272023年企业开展供应链人才职业技术培训情况
七、企业供应链金融情况
1.账期困局影响企业资金链
调查数据显示,2023年企业的平均账期在7—12个月的占比最高,占32.61%,其次为4—6个月,占28.26%。三是一年以上,占26.09%。另外,账期超过6个月的占比总数为58.70%(包括6—12个月及一年以上),包括大中型企业也处于回款周期拉长。
图292023年企业平均账期情况
此外,企业开展供应链金融的主要业务模式中,应收账款质押融资最高,占17.24%,其次为存货质押融资占13.79%、第三为订单融资,占12.62%。后续依次为仓单质押占11.52%、预付款融资占10.46%、集采垫资占10.22%、票据融资占6.90%、电子债券占5.17%。
图30企业供应链金融的主要业务模式情况
2.专业供应链金融服务需求大
受调研的商贸企业,2023年企业供应链金融业务收入规模在100万以下的占43.65%,100万-500万元的占比为19.19%,5000万-1亿的占比为9.15%。当前我国企业供应链金融收入差距较大,但企业供应链金融收入较少的占比还是最大的,原因可能为大部分企业的业务模式单一或产品种类有限等。
图322023年企业供应链金融业务收入规模情况
第二章
问题与挑战
相较于前几年,我国供应链发展整体呈现数字化转型加速、协同化水平提升、韧性和安全性有所增强。但当前工商企业供应链仍然面临着诸多问题和挑战,包括内部问题,比如部分企业供应链体系建设较为初级、信息化仍待全链打通,虽然部分大中型企业内部初具完整的供应链链条,但外部链条存在“断链”风险、供应链预警机制不完善、供应链管理人才需求无法得到满足等。
本报告着眼全球供应链重构及大国供应链竞争对作为“世界工厂”中的中国工商企业供应链的影响,结合综合调研和企业访谈等,总结如下问题及挑战。
一、法规断链
近年来,部分西方国家针对中国“脱钩断链”政策不断出现,美国决策者不断利用既有的和新通过的法律、规则对中国实行出口管制、投资限制等压制限制等“压制性”脱钩措施,到拜登时期又采用了更多的“自强性”脱钩措施,这对中国供应链发展产生了严重影响。
此外,2022年6月21日,拜登签署的“维吾尔强迫劳动预防法”正式生效,该法案内容将新疆地区生产的部分甚至全部产品推定为“强迫劳动”产品,阻止涉疆产品进入美国市场,截至2024年,该法案对工商企业供应链的冲击仍在继续。
二、加税阻链
三、资金困链
资金流是保障产业链中各主体能够稳定持续运营的关键,供应链金融首先通过有效地服务于产业链中的中小企业,优化现金流,从而有助于上下游企业能够持续经营,稳定了产业运行。由于一些政策因素,使得大型国有企业停止供应链金融服务或忌惮供应链金融风险,资金困局也对供应链上下游的协同造成影响。近几年,大型央企在面对清理融资性贸易的大背景下,离场供应链金融领域,这使得企业原本在供应链中提供的融资服务中断,供应链上的上下游企业受到极大影响,尤其是中小企业仍然随时面临融资困难。大型国有企业往往具有较强的资金实力和信用背书,它们的在供应链金融服务趋于保守,供应链上下游企业难以获得足够资金支持发展。
四、环节缺链
调查显示,部分大中型工业企业产业链供应链仍然面临诸多问题。
我国核心技术不足导致供应链话语权较弱。当前我国企业受到外部环境不确定性上升以及关键核心技术掌控力不足等的影响,企业发展瓶颈显现,在国际层面供应链话语权较弱。中国芯片半导体集成电路进口量持续增长,2024年1至7月,中国集成电路进口总量达到3081亿片,同比增长14.5%,价值约为2120亿美元(约合人民币15067亿元);2024年1至7月间,中国共进口了近260亿美元(约合1855亿元人民币)的半导体设备,创下了历史最高纪录。以上凸显出我国芯片半导体供应链高度依赖进口的现实情况。
五、货运弱链
国际运输尤其海运和空运,造成国际供应链不安全风险。海运是国际贸易中最主要的运输方式之一,我国是全球最大的货物贸易国,对海运的依赖度较高,我国国际空运也同样和海运一样,面临着同样的情况。自1993年以来,中国运输服务贸易长达30多年处于高额逆差,运输服务贸易逆差长期位居我国服务贸易逆差最大项。多年以来,面对欧美国家我国出口仍然以FOB条款为主,进口以CIF条款为主,也造成我国在部分国际运输物流市场保障能力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