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生鲜食材供应链行业发展背景与现状分析前景广阔,发展良好
城市化发展拉动餐饮行业稳定增长,进而带动生鲜食材采购规模提升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市规模不断扩大,城市经济实力持续增强,城市面貌焕然一新,城镇化建设和城市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2011-2022年,中国城镇化率从51.3%增长至65.2%,总计提升13.9%。
伴随城市和经济的发展,中国餐饮行业不仅成为人民生活水平和消费能力提升的见证,也逐步成为扩内需、促消费、稳增长、惠民生的支柱产业。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9年餐饮行业收入为4.7万亿元,同比增长9.4%。尽管2020-2022年受疫情影响,餐饮行业收入有所下降,但随着疫情严控措施的解除,餐饮行业将迎来新一轮发展机会。
中国餐饮业的平稳发展也带动了生鲜食材采购规模提高。根据全国城市农贸中心联合会调查结果显示,2022年农产品批发总成交量约为10.4亿吨,批发总交易额约为6.2万亿元。2020年受疫情影响,成交量与交易额均受到短期冲击,但目前已恢复至疫情前水平。
消费升级提高消费者对生鲜食材的品质要求,进而倒闭生鲜食材供应链优化升级。
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居民收入水平的提升,消费者对生鲜食材的消费量也在逐年增长。根据中国统计年鉴数据显示,全国居民人均生鲜食材消费量由2013年的232.0千克增至2021年的274.7千克。
消费者在选购食品饮料商品时开始注重商品的内在价值。根据2022年12月消费者调研数据显示,消费者在选购食品饮料类商品时,会优先考虑营养价值、口味口感与产品品质。同时,疫情前后消费者对于食品饮料类商品的属性需求也有所变化。具体表现为:消费者开始注重健康绿色、营养价值以及产品品质等,这表明消费者在饮食方面更加追求商品的健康化、营养化与精致化。
然而,传统生鲜食材供应链存在诸多弊端,各弊端之间相互勾连,这对全面推进生鲜食材消费升级构成了挑战。因此,传统生鲜食材供应链的发展痛点亟需通过系统的数字化解决方案加以解决。
传统生鲜食材供应链行业痛点分析
传统生鲜食材供应链链条冗长,供应链信息不对称,同时存在产销脱节、信息化程度低等流通效率低下问题中国生鲜食材供应链以链条长与环节多为主要特征。生鲜食材从农户到消费者至少经过3层流转,供应链较为冗长。多年来,中国已形成稳定的以多级批发市场为主的生鲜食材流通体系,即分散的农户生产商品后,由大量经纪人收购并运输至产地批发市场,随后从销地一级批发商与二级批发商分销至农贸市场、餐饮门店等,作为生鲜食材分销链路中的重要一环,生鲜食材配送企业能够在终端配送中发挥品类整合,提高配送效率的作用。具体来说,生鲜食材配送企业可通过一级批发商或二级批发商拿货,进行品类整合后再分销至终端企业,因而更易满足不同生鲜食材采购客户的差异化需求。因此,生鲜食材配送企业可根据自身供应链资源禀赋聚焦特定行业客户进行深耕,以稳步提升行业竞争力,如菜无忧主要为连锁餐饮提供食材配送服务,幼鲜通则主要为幼儿园提供食材配送服务。
整体来看,在巨大的市场需求支撑下,生鲜食材配送企业数量众多,但行业整体信息化程度较低,配送与管理模式相对传统,亟需进行数字化升级。此外,多级供应链体系使市场信息难以及时反馈到各环节的供应链主体处,导致供应链信息不对称问题逐步凸显,产销脱节现象频有发生。繁杂的供应链体系由于缺乏数据驱动的决策工具,严重削弱了生鲜食材的流通效率。
中国生鲜食材供应链“重资产”模式企业按照对商品是否具有货权,可分为自营模式与撮合模式。自营模式下,企业买断商品货权,接入供应链,直接与经销商、批发商竞争,因而会较大程度重塑原有供应链的利益格局。撮合模式下,企业不具有商品货权,不参与供货流程,与传统供应链运营商产生直接竞争的压力较小,但会面临品控等困境。自营模式发展之初,资本将自营模式对标美国Sysco并看好该模式发展,但由于中美发展环境差异较大,相较于美国农业、餐饮与冷链的高标准化,中国生鲜食材供应链的上中下游在中短期内均难以实现规模化与标准化,这导致自营模式在中国成长的土壤与基因条件不成熟,继而导致规模经济优势难以显现。虽然已有自营模式企业实现季节性盈利,但企业若要实现整体性盈利的难度仍较高。未来随着行业整合态势加剧,行业头部效应将凸显,客户的采买习惯可能开始逐步依赖于头部自营模式企业,促使该类企业的议价能力逐步提升,加之企业自身的精细化管理能力不断强化,未来自营模式企业有望实现盈亏平衡。
售前咨询
400-075-1863
售后咨询
400-688-8750
北京木屋时代科技有限公司为企业提供SaaS+ERP生鲜供应链系统、社区团购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