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是否想浏览中国自主品牌出口车型,可以为您切换到易车国际站。
1355
和国人越来越强烈的新能源购买需求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国外对新能源汽车的不感冒。
今年伊始,就有不少国外知名车企宣布退出新能源研发赛道,继续研究燃油车。
新能源究竟是未来发展的主流,还是中国车企闭上门的狂欢?
我们感觉外国人不喜欢新能源车,是因为很少见到开新能源车的外国人。
但是根据市场研究公司骏特商务咨询公司的数据,2023年全年,欧洲一共注册了1279万辆新车,到2022年一年增长了14%。
其中,电动汽车注册量为201万辆,占新车的15.7%,电动汽车的新车注册量和同年柴油车的注册量持平。
从全球新能源汽车市场总体数据来看,我国仍然是新能源汽车销售的主力军。
2022年,中国市场在全球新能源汽车市场的销量份额超六成,欧洲和美国的销量份额分别为22%和9%。
从这些数据可以看出,欧洲人并非一点也不喜欢电动汽车,但从总体保有量的情况来看,欧洲市场大部分的家庭用车仍然以燃油车为主力,并且占比非常大。
中西方对新能源电动汽车的态度不同,和两国的国情有很大的关系。
在燃油车时代,我们熟知的不少车企其实都是欧洲品牌。欧洲人最先进入了工业革命。在汽车研发领域,也走在了世界前列。
他们的燃油车研发技术比我国要成熟很多,在质量和技术上不用担心。
我国购买燃油车,和他们购买电动汽车的心态是一样的。
国内燃油车自主品牌不多,研发实力没办法和欧洲这些车企比肩,想要买一辆满意的燃油车,很多时候要购买这些进口货。
这样一来,国人购买燃油车的成本,肯定比欧洲汽车出产国的人们购买燃油车要贵上很多。
国外的这些消费者想要购买一辆从中国进口到他们国家的新能源电动汽车,同样比我们直接购买中国品牌的电动汽车要贵很多。
我国的自主车企在欧洲市场的售价明显高于国内市场价格,更多的原因是受到了很多来自外部的客观因素影响。
一辆汽车想要从生产国出口到其他国家,一路上的运费和关税就是一笔不小的费用,这些钱肯定不能由汽车制造商来承担,最终都附加在了消费者的身上。
就像我们购买从欧洲进口的燃油车一样,售价里面已经包含了运费和关税。
在这一部分资金中,运费的成本是最高的,尤其是经过三年口罩事件以后,现在的汽车运费一直在涨价,所以海外人想要购买中国自主研发的新能源电动汽车,就得承担这部分高昂的运费。
一般来说,运送一批车到海外出口,运费的价格就已经占到了总成本的30%。
如果平摊到每辆车上的话,一辆车的运费在整体出口成本中就占到了10%。
所以我国的自主车企在欧洲进行发布上市的时候,车型的定价普遍高于在国内的市场定价。
而在国内的价格是13.18万元起售。
同样作为王朝系列比亚迪的汉和唐这两款车型,在德国的预售价高达7.2万欧元,约为50万元人民币。
国内的新能源汽车出口到海外,售价基本上是国内售价的2倍。
这个时候究竟是选择更有知名度的奔驰,还是选择一款新能源电动汽车,完全要看每个人的喜好了。
当然,更多人愿意选择价格更低的欧洲燃油车,用剩下的钱用来加油。
不过,从总体数据来看,欧洲人对电动汽车的需求量也在不断激增,人们的思想正在发生改变。从2019年到2021年,欧洲的新能源汽车销量也一路攀升。
其实国人喜欢新能源电动汽车,还有一个非常客观的原因,那就是我国政府近些年来对新能源汽车的补贴力度非常大。
当你购买一辆新能源电动汽车的时候,可以享受税收减免,购车补贴等一系列的优惠政策,实打实的现金补助很难让人不动心。
虽然欧洲也在大力发展新能源电动汽车,但由于发展前景并不是特别好,综合实力赶不上我国国家在这方面的补贴力度也不行。因此欧洲消费者在新能源汽车购买时的意愿并不如我国国人强烈。
最后是一些客观原因,那就是中国和国外的交通环境不同。
我国的人口密度远高于欧洲国家,很多人购买汽车都是为了市区出行代步,电动车三四百公里的续航可以满足日常实际需求。
可是对欧洲国家的车主朋友们来说,他们用到车的情况比较多,因此,对电动车的性能,续航和充电便利性要求比较高。
而欧洲的充电桩普及远远追不上我国,欧洲人购买新能源电动汽车,想要充电的话,只能回家去充,这也限制了一大部分不能购买新能源电动汽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