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们就来聊聊预算这个在个人记账中属于高阶管理层级的使用方法。
如果将「预算」输入各类百科中,得到的结果几乎清一色地指向了「企业预算」,这是因为预算本身就是一个很大的范畴:
可能有些人觉得这三个议题乍一看并没有什么区别,实际上却指向了三条分支,不妨带入个例子来看。
王国庆和李小红是一对我党领导下在政府部门勤勤恳恳工作的公务员,生活在祖国八线城市的他们不仅工作认真,还有金融头脑,所以在报酬丰厚的工资之余,还在股市里赚了不少钱,在那个八线城市中过着衣食无忧的中产阶级生活。
但是最近出台的限购政策着实让他们苦恼,你看,党的待遇好,股市赚得多,再辛苦几年就可以给已经订婚了的儿子李建军买婚房了。可是怕未来媳妇闹着要加名字,他俩名下又一人一套房,眼瞅着就要买不了了,两人一合计,宁愿离婚,也不肥水留到外人田,于是有了以下预算问题:
这三个问题其实就是企业预算中的三大预算分类:经营预算、财务预算和资本预算。当然了,个人预算远没有企业预算复杂,但是总体原理是一样的,只是将1和3进行合并为「算什么」,2独立为「算多少」。
所以,对于个人财务预算的定义,我们可以这么理解:将未来的可支配收入(算多少)分配至各项合理消费活动(算什么)的财务规划。
解决了是什么,我们再来看看为什么。个人认为,所有人都应该进行财务预算规划,理由有二:欲望是无底洞+突发事件无法控制,这两项发生任何一项都会让你陷入窘境。
可能有人会反驳:「我有钱,绝对不会不够花。」错,不同经济背景的人有不同的消费水平,所以,不同经济背景的人所需要做的财务规划是不同的。
所以,为了能在自己的经济水平下不陷入窘境,提早做好财务规划是很有必要的。这个规划可细可宽,(工资-固定开支)÷30,得到的每天可用金额就是一种最宽泛的财务规划方式,只是由于太过宽泛,所存在的变量也就相对来说较多:今天剁手了个Omnifocus可能接下来就得吃几天泡面换来平衡。
所以,在消费之前做一个涉及到细节的财务计划,能尽可能地消除这种变量(不确定因素),接下来,我就来谈谈在我们(大学生和刚工作不久人士)这个经济背景下如何进行财务规划。
最首先,也是最核心的两个要点就是解决「算什么」和「算多少」,分别对应预算类别和预算金额。
我们每个人都有着不同的记账习惯,反应到记账App中就是不同的支出类别和分类层次,不想麻烦的人往往只有一个记账层级:
追求细节的,或者说有强迫症的人通常会再进行细分:
那么问题就来了,在「算什么」的范畴下,每个人的不同习惯将会影响预算的计划,这可怎么办?
很简单,我认为定预算类别的起点不是你记账App中的一个个项目,而是项目的优先级。
用GTD的人应该不会对这个词陌生,因为在使用GTD的过程中,解决「一天中有多个任务,不知如何下手」的最好办法就是事先确定任务的优先级,在发生的当天只要按照优先级去做就好。
虽然是4小项,但是短期但必要和长期但非必要被我统一称为备用金。
这样分类的好处是,每个人可以先通过这4个分类制定整体方向,再根据自己的习惯列出小分类,从而消除由于记账类别不同的差异性。那么接下来的问题就是,如何将这4个优先级项目细分下去。
这个项目通常包括的是我们生活中的必需品,长期需要的并且必须满足的支出,比如最基本的衣食住行:
虽然恩格尔系数只囊括了「食」这一单项,但长期且有必要的整体思路与恩格尔定律一致,反应了我们最基本的生活需求,所以也是总4项中最重要的一部分。
如果不想因为是月光族而关键时刻要借钱才能活下去的话,我们都会或多或少存一些备用金以备不时之需,在上文中提到,我把备用金分为短期但必要和长期但非必要两类,为什么备用金还要再分类?
短期但必要的备用金优先级要高于长期但非必要,道理很简单,因为它是必要支出。这类支出在备用之时是要被放在随时可用的账户中的,为了满足其短期的需求。
最常见的用途就是「意外支出」,你难免会碰到一些突发状况不得不用钱,而且跟短期且非必要相比,这笔钱是不得不支出的,比如钱包丢了后的损失和各种卡的补办费用、骑某米平衡车不小心摔了去医院的费用等。
再比如说人情事故的支出:周围人要结婚了吧?还有,你已经当叔叔/阿姨、舅舅/舅妈,春节要给红包了吧?(然而你连女朋友都没有)。
这些都是你不得不提前备好逢用必能取出来的备用金,所以被归纳为短期但有必要。
除了上述备用金,还有一类是无需准备为随时提取的状态,我把它叫做长期但非必要,这类备用金「最闲」,因为它可有可无、又不紧急,所以其优先级最低,只有在其他3项都能满足的情况下才考虑该项。
那么什么项目属于长期但非必要呢,主要是你的长期投资、保险等支出,这类属于投资的项目通常不只是一两次能解决的,并且在能力不足的情况下无需优先考虑该项。
这里的长期投资不仅仅是金钱上的投资,还可以理解为你对自己的投资:
虽然说该项目的优先级最低,但是我还是鼓励大家,只要不是在经济特别不允许的情况下,尽量养成定期储蓄一部分该种备用金,无论是财务投资、还是个人投资,都对未来可支配收入提升有帮助,不断学习永远都是真理。
与第1项不同的是,第3项短期且非必要是最不重要的一项。所谓的短期是指「不受控制的突发」和「仅有一或偶尔几次」。比如说:
在这个例子中,这块一代AppleWatch并不是在计划范围内的,所以不是必要的;虽然你可能预期到了Apple会对其进行小幅降价,却没有想到某东会如此削价,所以产生了当即入手的短期购入行为。
在理清楚如何分配预算金额之后,框架就定下来了,接下来要考虑的就是该往这些框架中注入多少水泥,也就是说每种类别分配多少预算金额。
曾经有学者提出过个人的「理财金三角」:
日常生活:投资理财:风险管理=60%:30%:10%
这个所谓的「黄金比例」确实有一定道理,但是也有局限性,因为这个过于固定的6:3:1并不能适用于所有人,并且也不能填入上文中的4项分类。所以我在此基础上进行了一定的修改,按照优先级进行分配:
解决了「算多少」之后,就只需要考虑预算基数是多少——总共有多少钱,这个问题就很简单了:工资有多少。
在这里需要提醒的是,有些人的工资并不固定,或者经常有偶然所得,在这种情况下,在分配「1.长期且有必要」的支出时最好仅以固定收入为基数;当有偶然所得时,去调整「2.备用金」和「3.短期且非必要」——用确定去计划确定,用不确定去分配不确定。
在分配到单项类别的时候:
至此,最核心的预算怎么算的问题就在确定了「算什么」和「算多少」之后解决了。
上文我已经提到过,最初的预算金额只是起点,在接下来的使用过程中是要对其进行不断地调整的,但这并不意味着预算一不对就调整,否则就失去了设置预算的初衷了。通常情况下建议在以下2种情况下对预算进行调整:
升职加薪、离职减薪、生活费增加、曾经的一人用变成了两人用(比如有小孩了、有女朋友了)。
如果某个单项连续三个月都与预算有着较大的差距、且差距是同一个方向(都增加/都减少)时,你就有很大的必要进行重新调整。
还是以用餐(原材料购置)为例:如果该项的花销连续三个月都上涨了20%,那么应该按照以下顺序审查:
第一步:是购买数量的上涨导致的总量增加还是购买单价的上涨?
也就是说你是因为最近吃多了/家里人变多了这类的原因花钱花多了,还是因为菜价涨的太快/从鲫鱼吃到了三文鱼这类原因。
第二步:这种上涨在将来还会不会发生?
如果是因为数量的上涨导致的,那么这个上升有没有控制的可能性:我是不是该减肥了?家里多出来的这个人近期会不会再也不见了(分手啥的)?如果是因为单价引起的上升,同样的,考虑有无改变的可能性。
第三步:如何调整。
如果说在第二步我们已经确定了不会改变,那么接下来要考虑的问题就是如何对现有的预算进行调整。如果确定了数量/单价不可变,那么有没有可能通过改变单价/数量来恢复到预期;如果两者都不行,那么该预算在当前条件下的不合理性就显而易见了,要做的就是调整该单项的预算金额至合理范围内。
现在很多记账App都提供预算功能,选择起来也是非常困难,那么哪一个才是最合适的呢?
总体来看,它们提供的功能基本可以分为三种:总预算、单项预算和项目,在单项预算中,还分为一级预算和二级预算,我将现在主流的记账App提供的功能列成了图表,具体的选择大家应该根据自己的实际需求以及现有的记账习惯来定,大家在此就不多说了。
对于表中的「项目」可能有些人还不太了解,项目在有些App中又称为「事件/专案」,而在有些App中又可以理解成账本。它是一项我们正常记账活动之外的项目,比如说报销、旅游等,它的用法完全基于你对其的理解:
也就是说,当你想单独统计一种活动、又不想让它影响到预算本身,就可以用项目来作为额外规划。
讲了这么久,内容量有点大,现在我们来回顾一下:
在规划预算的时候,我们要先考虑「算什么」——预算类别,类别可以按照优先级划分成:
其次,在算出总可支配收入后,我们将预算金额按照40%-60%、20%-30%和20%-30%分别分配至这三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