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者青春期时,在几个发小的带动下知道了一些不可描述的网站。或许是因为还没有发育完全,当他们欣赏老师们的作品时,我却在思考另一个问题:这网站是谁做的,他为什么会免费给我们看?
我们不妨做个小测试:现在,报出你最常用的5个APP,然后想想,它们收费吗?
免费的4种形式
尽管本文讨论的是“免费”产品,但是为了将这个问题分析清楚,我们有必要扩大讨论范围,把表面上收费而实质上免费的产品也纳入文中。具体来说,免费有4种形式:
●免费产品,比如360安全卫士;
●不挣不赔,按成本价卖东西,比如小米;
●虽然收钱,但是挣得特别少,比如美国的连锁超市Costco;
因此,本文所说的“免费产品”是“0利润产品”的泛指。如前所述,这个“0利润”也是泛指,可能是微薄的利润,也可能是负利润。
知道了免费的4种形式,接下来我们要分析,为什么这些公司要做这种“赔本买卖”。分析将从「成本」和「收益」两个方面展开。
免费如何降低成本
众所周知,成本由两部分构成:固定成本+变动成本。
比如我是开造纸厂的,厂房、机器设备就是我的“固定成本”,无论造1张纸还是造1000000张纸,这部分成本都是不变的;而纸浆、电费、人工等就是我的“变动成本”,纸造得越多投入得就越多。
互联网公司的优势还在于,它们不仅固定成本低,而且“变动成本”趋近于0,因此相对于传统企业,它们的免费更便宜。
免费怎样获得收益?
前文讲了免费如何降低成本,但是成本再低,没有收入也是亏钱。那么这些公司是如何做到既免费又挣钱的呢?
1)试用期
试用期是让你体验产品,引导你后续为之付费,比如Photoshop。但是,这种模式非常危险,很容易被后来者通过永久免费搅局。
不知你是否记得这只可爱的小狮子:
它的主人叫「瑞星」,曾经在杀毒软件市场占据很大的份额,后来被360的免费模式打得丢盔弃甲。如今360的用户达到4亿,成为了绝对的垄断企业。
不过,如果产品成本够高,试用期免费策略也能成为有效的竞争手段,因为竞争对手可能连试用期都负担不起。比如几年前的“打车软件大战”,虽然只持续了几个月,但是烧掉了几十亿的真金白银,市场从群雄逐鹿变成了滴滴一统江湖。
2)免费+收费
最有趣的是欧美的一家黄色网站,它家的AV全部免费,但是必须同时按住“QSPL”四个键才能正常播放,否则就黑屏。据说没几个用户能坚持一直免费使用。
这种模式用行话说叫“交叉补贴”,其开山鼻祖是吉列。大约100年前,吉列发明了刀架与刀片分开的剃须刀,但是一年只卖出去了51把。为了培养人们的消费习惯,吉列千方百计地把刀架免费送给消费者,搞得全美国的男人几乎人手一个,之后一次性刀片的热销就水到渠成了。
不少互联网公司深谙此道:
雕爷创办的河狸家,通过赔本的美甲生意为高利润的美容生意引流。
淘宝卖家用8块8包邮的爆款产品冲销量和引流,然后用店里的其他产品收割长尾流量,或者用买四送一之类的促销手段引导消费者买得更多来赚钱。
4)第三方市场
这类企业非常“良心”,铁了心不收用户的钱,而去掏第三方的裤兜,行话叫“羊毛出在猪身上,狗来买单”。
5)非货币收益
并非所有商家都在打钱的主意,在他们眼里有些东西比钱更值钱,比如数据。
其实这家超市压根不知道这女孩是谁,但是超市的系统却能监测到女孩最近买东西偏好的变化,比如突然换了味道淡一点的洗发水等等,从而判断出她可能怀孕了。
总结
雷军将“免费”称作互联网行业的基石,可见这“免费”二字非同小可,值得每一位互联网从业者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