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报:兰考官员:7名孤儿生命换来救助体系完善值了
说是河南省兰考县城关镇一居民楼发生火灾事故,袁厉害收养的孩童中7人不幸罹难。事故发生后,县民政部门将其他10名孩子全部找到,安置到了开封市福利院。孩子们在高兴的堆积木、学画画、跟着阿姨们学知识,孩子们住宿的房间里温暖、干净、整齐。对于社会不断的质疑和反思,河南省民政厅一位官员坦言,社会在进步,体制也需要不断地加强完善,一些条条框框不能成为制约草根慈善的紧箍咒。7名孤儿生命和6名干部责任担当若能换来孤儿救助体系完善及社会进步,我感觉值了!”
虽然说这次火灾初步认定是孩子们玩火导致的偶发事件,但其中也有一定的必然性,反映出了民间社会力量收留孤儿弃婴和儿童福利方面的许多漏洞、缺失和不足,反映出我国儿童福利保障体系存在巨大的不足,而且这样的问题前后延续长达25年,复杂程度超出想象。我们也要看到,这样的事情让基层民政部门的处境非常尴尬,因为这不是对或错、是或非的问题,处于操作前线的他们,在具体执行的时候,往往要面临着许多两难选择。比如传统观念、民间习俗、法律的沿袭、体制政策等等,这些都不是某个基层民政部门能够解决处理的。因此官员才会发出感慨,希望孩子们的不幸能成为破除复杂局面的动力,不至于让孩子们白白送命,隐患继续潜伏。
当然,作为社会,我们能理解基层民政部门的处境,但不等于我们能接受这样的结果:为什么社会的进步,体系的完善一定需要以牺牲人的生命作为代价?人是最宝贵的,生命是无价的,更何况作为祖国未来的孩子们更是共和国的宝贝疙瘩。现实问题虽然复杂,但是完全不需要牺牲七个孩子才能触动,想要解决,早就应该可以做到更好的。因此,社会要反思,某些官员更需要反思,一个管理体系的完善需要牺牲一个甚至更多人的生命来完善,这是现代文明社会无法接受的事情!
而且仅仅反思是不够的,现在最重要的是立即的行动。因为根据初步推断,仅仅在河南省每年大约有几千甚至上万弃婴,而每年被合法途径收养的只有约2000人,剩下的孩子都是被袁厉害这样的模式在社会角角落落被“消化”掉了。那么,他们的处境会比袁厉害的孩子们更好吗?这些散落在社会各处遗弃孤残儿童庞大的存在我们该如何保障他们的安全!一个河南尚且如此,全国又是什么情况?如何尽快保护这些孩子每一分每一秒都在拷问着我们的良知。
长沙晚报:长沙部分政府机关住宅小区10年前已集中供暖
说是由于今年以来气温相比往年更低,近日“南方应不应集中供暖”的话题在网络上引发热议。人民日报记者分别在上海、贵阳等南方10个城市,携带温度计实地测量发现,政府大楼的温度普遍达到20℃左右,而没有采暖的普通市民家温度只有5℃甚至2℃。武汉甚至室内温度比室外还低。上述室温,普遍低于北方供暖城市室温15℃的标准。
我觉得南方集中供暖其实不是该不该的问题,而是愿不愿的问题。从能耗,从温度,从财力方面来说这些其实都不是南方能不能集中供暖的障碍。能耗,分散供暖各家各户开空调电暖气,耗电量比集中供暖还大!温度,生活在南方的人每个人都深有体会。财力,各地纷纷连财政收入要求很高的地铁都能上马了,更何况补贴只是九牛一毛的公共取暖。所以说,最大的障碍是管理部门愿不愿,因为集中供暖意味着政府将承担起如今是分散到各自人头上的取暖花费的大部分,这是一个大包袱,能不能背?愿不愿意背?其次,供暖工程是耗资不菲的公共投资项目,而且还要弥补历史欠账,这些政绩都属于看不见的政绩,当政者愿不愿意做。也许南方各地的管理者还在斟酌犹豫,但是面对政府机关大楼20℃,百姓家中只有5℃这样非常刺眼的温差对比,在南方老百姓尤其是低收入群体心里,管理者愿不愿给公众提供公共取暖的福利不是“选择品”,而是关乎“人心”冷暖的为人民服务宗旨问题。
服务的贴心水平体现了党和政府的形象。
新京报:河南漯河“42天”市长受贿千万被开除移送司法
说是昨天上午,中纪委上午通报,河南漯河原市长吕清海,利用职务升迁人事调整等,受贿1200万元,被开除党籍开除公职,移送司法机关处理。今年53岁的吕清海学者型专家出身,他在市长就职时曾再三强调廉洁。但讽刺的是42天之后,他就被终止全国人大代表资格,原因是“涉嫌严重违纪违法”,被称为“最短命市长”。
华商报:西安车主领失车被交警收1500元“奖励金”
说是最近,在陕西西安丢失爱车报警后,赵先生接到派出所通知,说他的车被商洛交警找回来了。可是赵先生兴匆匆赶来过去想要取回车的时候,前前后后折腾了近6个小时,都没办好移交手续拿不回车子。这到底怎么回事呢?后来,在派出所民警的旁敲侧击下,赵先生恍然大悟,给警察支付了1500元奖励金后,不到10分钟车子就拿回来了。但是赵先生还是不明白,这奖金该不该给呢?事情曝光之后,陕西公安厅纪委介入调查,3名办案交警被隔离审查,1500元奖励金由交警领导亲自送还给赵先生并当面道歉。
为人民服务本来就是天职,公共的免费服务却附带灰色的收费。不给还不行,同行也不给面子。你说这样的潜规则潜在了多久?又有多根深蒂固呢?谁给了他们拿人民给的权力去索要人民的钱财的胆量呢?
英国每日电讯报:巴西囚犯利用猫运送违禁品
说是最近在巴西,有一所监狱的管理人员,这几天老是发些在监狱大门口有一只猫咪上蹿下跳,“形迹非常可疑”。后来把这猫抓来一看。猫咪肚子上绑着一些不明物件,仔细一看,有手机钻头和锯片等等这些东西,都用胶带绑在猫咪的身上。不过,警察虽然逮捕了这只走私的猫咪,却没办法确认它准备给谁带信……据说这所监狱在押的有263名犯人。
监狱发言人表示:“由于猫不会开口讲话,所以很难找出谁应为此事负责。”估计这就是动物特工队产生的原因吧。
所以说好莱坞电影的剧情不一定在现实中没有。甚至有时候现实还有向电影技术学习!
美国《侨报》:美国FBI特工拟向好莱坞学近距离射击技术
说是美国司法部对2011年63名执行任务时遭到枪杀警察的案例分析之后发现,73%的受害者都是遭伏击或行刑式枪击。而美国联邦调查局(FBI)经调查发现,在过去17年来,75%的枪击案都发生在3米之内。因此,最近FBI决定改变过去30年来以远距离射击为主的训练模式,让特工训练近距离射击。此外,FBI也让特工接触好莱坞技术,并在追捕嫌犯的虚拟情景中运用这些技能。这不,曾经为《极地特快》《指环王》提高动画特技的佐治亚动画现实公司就为特工们开发一款模拟技术,可以让特工们模拟场景中跟虚拟武装嫌犯“搏斗”。
有些剧情是模拟的,但是有些事情确实真实的。
英国太阳报:BBC总部大楼禁止带香蕉进入
说是最近,因为英国广播公司BBC的一名记者跟领导投诉说自己对香蕉过敏,接触香蕉还可能致死!随后,BBC新总部大楼里贴满了海报,警告员工不能在工作时吃香蕉,并直接命令员工不许在楼里任何地方、任何人附近或剥或吃香蕉。香蕉被正式被禁止带入BBC新总部大楼。有的人认为海报有点可笑,但是过敏后果确实很严重。据说香蕉过敏症反应有两种,一种反应跟树木花粉过敏一样,过敏者会皮肤瘙痒,嘴巴肿大。另一种过敏反应较为严重——过敏者会呼吸困难进而构成生命威胁。
哎,香蕉说,我容易啊我!
新闻晚报:小区建“迷你养老院”引争议家属叫好居民反对
据了解,目前到“迷你养老院”来的,大多都是住在浦东的居民,而且只接收不能走只能躺着的老人。入住之前还可以先试住一两周,双向选择。
对于这样一个迷你养老院,不少老人家属举双手赞成,比自己请保姆24小时要照顾得周到多了。外面的公办养老院床位紧,贵的住不起,差的怕照顾不好,住这里我们还方便探望,真是解决了大家的难处!
但是同在一个小区的其他别墅部分业主可不乐意了,进出人员杂乱,还能叫高档小区吗?多影响小区品质啊!再说,住宅不能改变为商业用途这是违法行为!
一边是养老市场需求越来越迫切,另一边是政策虽然鼓励社会力量办养老院,但具体怎么办还存在监管真空,操作空白。社会养老难以吸纳,家庭养老难以为继,已经成为经济建设发展和社会建设的不稳定因素。一味封杀是不是就一定好呢?我们认为,不论什么样的养老院,入住老人的利益和生命安危必须是首要考虑的问题。
潇湘晨报:岳阳男子抢劫黑车女司机因不会解安全带被抓
说是最近江苏常州,外地来的打工男子何某一时经济拮据,想打劫搞得点钱花,但是钱没抢到,却成了被安全带绑住的笨劫匪。
有人说何某太没有常识,有人说何某太倒霉。但这就是冥冥中注定的天意!做错事最终都要受到惩罚的,哪怕理由再合情。
现代金报:男子深夜抢劫独行女留真实身份说借钱为救人
说是去年一天凌晨,在浙江慈溪,女孩子小杨从从酒吧回来后,带小狗出去遛遛,没想到走的一条河边的时候,持刀抢劫最后演变为“借钱”,劫匪最后还留下身份证号码证明自己是真心借钱。去年12月16日,住慈溪浒山的女子小杨碰到了一个奇怪的劫匪。走到浒山街道上叶家路南西边的河边,小杨身后闪过一个人影,对方用手捂住她的嘴巴,并用刀顶住她的脖子,“把手机交出来!”为了不让对方抢走自己的手机,小杨央求说“你把手机还给我,我给你钱就是了,先放开我。”,男子也没怎么为难她,随后松开了手。然后小杨说自己没带钱也没带卡,男子就跟她回了出租房。半路上,小杨问对方为什么要抢劫。男子解释说为了救女友,钱先借一下,等有钱了会还的。后来小杨取了1千块钱交给这这男的,并随口问了一句对方的身份证号码,没想到男子很爽快地说了,还说了自己姓孙。这男的还说,我说的都是真的钱我只是暂时借一下,不信的话明天可以拿身份证过来。第二天这男的还真拿身份证。这男的太怪异了,小杨纳闷之余,还是报了警。后来警察找到这男的,身份信息虽然对,但是“借钱救人”纯属信口编造的谎言。
台湾《联合报》:台湾男子追女仔被拒绝法庭上要挟法官不能乱判要不诅咒你下辈子也变被告
呀,真是比法官还要义正言辞!不知道谁才是法官,都让人有些凌乱了!这样不以为错的人,还真该到个地方好好琢磨琢磨反省反省。
是与非,对与错,有时候信息太过复杂,很多人都无法分辨。
新京报:果粒橙被传含农药可口可乐向警方报案
风波的起因在一年前,可口可乐公司在美国发现巴西果农为果树喷洒的一种名为多菌灵的杀真菌剂在美国没有经过注册,随即主动向美国食品和药物管理局报告。事后FDA和美国环境保护局确认,使用产自巴西橙汁的美国饮料是安全的。而与此同时,可口可乐中国公司将所使用的巴西橙汁原料向中国国家食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送检。但是样品都没有检出多菌灵。可以明确一点,美国的可口可乐公司至少比中国的肯德基要有担当,主动送检怀疑产品。当然,可口可乐在中国主动送检的样品没有检测出多菌灵,这一结果能不能适用于所有果粒橙?
江南都市报:大学校园办晚会一个月花费数十万被批劳民伤财
说是每年11月、12月都是高校的“活动月”。学校、学院和社团等举办的各种迎新晚会、文艺晚会及选秀活动紧锣密鼓、接踵而至。诸如“迎新晚会”、“才艺大赛”、“圣诞节狂欢夜”、“元旦晚会”等等,文艺晚会类别可谓琳琅满目、五花八门。高校举办各类晚会,似乎已经司空见惯。最近,有网友晒出一组江西南昌某高校一个月内举办各类晚会费用的清单,清单显示该校仅在一个月内为晚会花费至少就超过30万元。因此引来质疑这样“奢侈”的投入办晚会究竟值不值呢?
的确,高校的各种晚会,一方面为学生提供了锻炼的舞台,同时也加强同学间的交流合作。但是另一方面,大量重复的作品、拼接的制作让人似曾相识千篇一律审美疲劳,根本没有太多独特、鲜活和灵性,引来广大师生吐槽。晚会数量越来越多,但效果却不尽人意,“晚会综合征”已成为当代高校一个普遍的现象。
但是,这些重形式轻内容,重排场轻效益的所谓大型综艺晚会的背后是被消耗的巨资和不明去处的高额费用,“奢侈”的投入到底值不值?
有专家建议“高校频繁举办晚会不仅劳民伤财,而且会给社会带来一定的负面效应。高校还不如把这些钱用来改善教学设施,提高教学质量,这样既增强了学校的硬件设施,又让学生学到更多的知识,何乐而不为呢?而且公立高等院校的经费很大一部分是政府财政拨款和学生学费。不少学生都说少花一分钱,可以帮助贫困生,或者让学生社团能够帮助更对需要帮助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