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过程中,文化振兴是不可忽视的一环。当下,挖掘乡村发展潜力,可通过推动乡村文化振兴,传承非遗文化,提高乡村非遗文化的创新创造活力,持续助力乡村经济发展,提升乡村精神文明建设。
非遗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瑰宝。目前我国已构建了国家、省、市、县四级非遗名录体系,认定各级代表性项目10万余项、各级代表性传承人9万多人,其中73%的非遗项目保留在传统乡村。可见,大部分宝贵的非遗文化,其根基和土壤都在乡村。非遗文化蕴含丰富的历史信息、民族智慧和艺术精髓,不仅是乡村文化认同的源泉,也是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潜在资源。
非遗文化传承是个综合性工程,需要政府、社会、传承人等共同努力。需要通过加强传承人培养、加大资金投入、提高社会认知、鼓励创新等综合措施,解决非遗传承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挑战。同时,非遗亦需在社会发展变化中进行调适性改变,以适应新时代社会发展需求,并增强自我造血能力,实现可持续发展。
提升乡村文化软实力,增强文化认同与自信。非遗文化是乡村历史与文化的见证,承载着村民的共同记忆和情感。传承非遗文化,可以激发村民的文化自信心和认同感,增强对家乡的归属感和自豪感,激发积极参与乡村建设和发展的热情。通过举办非遗文化展览、演出等活动,为村民提供多样化的文化娱乐选择,丰富其精神文化生活,提升村民的幸福感和获得感,为乡村社会的和谐稳定提供有力保障。非遗传承的关键在于人,要加大对非遗传承人的培养和支持力度,通过增加非遗专项基金投入、开展公益培训活动和非遗文化进校园、授予非遗传人荣誉称号等方式,激励年轻人投身非遗传承事业。同时,鼓励非遗传承人开展教学、创作和展示活动,扩大非遗影响力,培养更多的非遗爱好者和传承人。将非遗元素融入乡村人居环境建设中,如设置非遗文化墙、非遗主题雕塑等,营造浓厚的文化氛围,让村民在日常生活中时刻感受到非遗的魅力,从而更加珍视和乐于保护传承非遗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