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江苏省超声技术质量控制中心!
联系人:殷林亮
地址:江苏省苏州市道前街26号苏州市立医院超声诊断中心
介入超声是指在实时超声引导或监视下完成各种穿刺活检、抽吸、引流、置管、注药、硬化和消融等操作,是现代超声医学的重要分支,可分为介入性超声诊断和介入性超声治疗。
第一节介入超声质量控制总论
一、手术范围与分级
(一)介入性超声诊断的应用范围
1、超声引导下穿刺抽液后行实验室检查和脱落细胞学检查与诊断,主要包括胸腹腔、盆腔、心包腔、关节腔积液、脐血、羊水等部位的穿刺抽液;
2、超声引导下细针穿刺抽吸细胞病理学检查;
3、超声引导下粗针穿刺切割组织病理学检查;
4、超声引导下穿刺或置管后注射造影剂行X线造影;
5、术中超声及腹腔镜超声、膀胱镜超声等;
6、各种腔内超声(经阴道超声、经直肠超声、经食道超声、内镜超声、血管腔内超声、心腔内超声等);
(二)介入性超声治疗的应用范围
1、超声引导下的穿刺抽液和置管引流,主要包括:
(1)肝、肾、卵巢、甲状腺等囊肿的穿刺抽液及硬化治疗;
(2)胸腹腔及脏器脓肿(脓胸、腹盆腔脓肿、肝脓肿、肾脓肿、肾周脓肿、乳腺脓肿等);
(3)外科手术后的各种瘘(消化道瘘、胆瘘、胰瘘、食道胸腔瘘、淋巴瘘等);
(4)经皮经肝胆管穿刺置管引流(PTCD)、经皮经肝胆囊穿刺置管引流(PTGD)、经皮肾盂穿刺造瘘(PCN)、经皮膀胱造瘘等;
(5)经皮颈内静脉、锁骨下静脉、股静脉、门静脉穿刺置管等;
(6)经皮胸腹腔、盆腔、及心包腔积液的穿刺置管引流。
2、超声引导下靶部位穿刺注药(抗生素、血凝剂、溶血剂、抗肿瘤药、神经阻滞剂等)。
3、物理能量导人(射频、微波、HIFU、激光、冷冻、核素、放射粒子等)。
(三)手术分级
根据手术的风险性、复杂性和技术难易程度不同,手术分为四级(包括介入、腔镜等各种微创手术)。
一级手术:风险较低,过程简单,技术难度低的普通手术。
二级手术:有一定风险,过程复杂程度一般,有一定技术难度的手术。
三级手术:手术风险较高,过程较复杂,技术难度较大的手术。
四级手术:手术风险高,过程复杂,技术难度大的重大手术
二、手术资质与硬件条件
(一)医院资质
各级各类医疗机构的手术级别范围必须与其功能和任务相适应,具备开展手术所必需的能力、水平、设施、设备、管理制度、操作规程等条件。
1、三级医院:三级医院是向含有多个地区的区域提供以高水平专科医疗服务为主,兼顾预防、保健和康复服务并承担相应的高等医学院校教学和科研任务的区域性医疗机构;是省或全国的医疗、教学、科研、预防相结合的技术中心,是国家高层次的医疗机构,可开展各级手术,但应侧重开展三、四级手术,并加强围手术期管理,切实提高手术技术水平,确保医疗质量和安全。
2、二级医院:二级医院是向含有多个社区的地区提供以医疗为主,兼顾预防、保健和康复医疗服务并承担一定教学和科研任务的地区性医疗机构,完成一、二、三级手术,侧重二、三级手术,应注意质量水平的提高,并重视围手术期的准备和处理。有条件的二级甲等医院经省辖市卫生行政主管部门审核同意,可开展部分四级手术。
3、一级医院:一级医院是向一个社区提供基本医疗、预防、保健和康复服务的基层医疗机构,完成一级手术,并应注意其质量水平的提高;一级甲等医院经核发其《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的卫生行政部门(以下简称“登记机关”)审核同意,可开展部分二级手术。
4、未明确级别的医院和其他医疗机构手术级别范围,由登记机关在其手术级别审核权限范围内确定。登记机关无权确定医疗机构手术级别范围的,应报请上一级卫生行政部门审核确定。专科医院手术级别范围由省辖市卫生行政主管部门根据其级别、功能、任务适当调整并审核确定。
(二)介入超声的人员资质
1、具有执业医师资格;
2、熟悉超声医学专业知识及超声解剖图像等;
3、熟练掌握超声仪器参数及功能软件的调节和使用;
(三)硬件条件
1、介入超声手术室的空间要求:
(1)手术间原则上应≥30m2,高度≥2.5m;另外,需有更衣室、储藏室、病员等候区及介入术后患者留观区(如介入超声室与医院手术室统一在一个区域,则这些功能区可以共享)。
(2)为减少污染,达到限制通行的目的,介入手术间应分为非限制区、半限制区和限制区,也可称为污染区、相对无菌区和无菌区,三区之间以门相隔,采用自动门而不用弹簧门,避免因门的摆动引起气流,是尘土细菌飞扬。
(2)地面建议选用质地光滑的地板或地胶,便于清洁、消毒,并应装置地漏。墙壁应选环保,无毒油漆,色淡为宜。室温保持22-24℃,相对湿度为50-60%,可利于患者在此环境中充分暴露受检(或介入治疗)部位。应设置供水系统,包括进水管,洗手池、出水管。水龙头可配感应式开关,或是选脚踏式开关(使用时手部不应与龙头直接接触)。
(3)介入超声手术室应至少配备一名专职护士负责管理手术室日常事务,手术人员在入室前先换鞋或用一次性鞋套、佩戴口罩帽子,常规更换洗手衣、洗手,上手术台应穿消毒手术衣或一次性无菌手术衣;
2、手术间的基本设备有:①万能手术床;②介入专用超声诊断仪;③大小器械台;④器械托盘;⑤麻醉监护系统;⑥呼吸机;⑦除颤仪;⑧供氧系统;⑨急救设备;⑩急救药品;坐凳;负压吸引器;污物桶;锐器桶;各种扶托固定患者的物品,如头架、固定带、衬垫等,以帮助患者摆放不同的手术体位等。
3、人员配置:每台介入超声手术原则上至少配有两位介入超声医师、一位护士,即一机3人;另外根据手术性质决定是否需要麻醉人员。
三、人员培训与管理
(一)介入超声的医师资质培训
1、临床专业知识的培训;
3、介入超声的理论(指南)知识的培训;
(二)介入超声的医师管理
1、执行一级手术:具有介入超声资质的住院医师;
2、执行二级手术:①主治医师;②医师且参与同类介入操作超过50例次;③医师且在高级别医师指导下进行;
3、执行三级手术:①副主任医师;②主治医师且参与同类介入操作超过50例次;③主治医师且在上级医师指导下进行;
4、执行四级手术:副主任医师或主任医师
(三)活检诊断类
1、活检标本满意率=活检满意标本数×100%
同期活检标本总数
2、再次活检率;
3、术前诊断与病理诊断符合率;
(四)感染控制类
1、医疗器械消毒灭菌合格率;
2、清洁手术切口感染率
(五)手术风险类
1、严重并发症发生率=严重并发症发生数量×100%
同期介入手术总数
患者死亡率=介入手术患者死亡人数×100%
(六)急救抢救类
1、急救设备完好率;
2、急救药品合格率;
3、急危重症抢救成功率。
(七)随访类
1、漏诊率;
2、误诊率
五、安全应急方案
(一)急救药品管理
1、抢救车/柜保持清洁、整齐、规范,置于固定位置;
2、急救物品、仪器做到“五定”(定数量品种、定点放置、定期消毒灭菌、定期检查维修),“一专”(专人管理),’二及时“(及时检查维修、及时领取补充),“三无”(无过期、无变质、无失效)抢救车内急救物品、仪器除抢救患者外不得挪用);
3、抢救药品必须放置在抢救车内,定量、定位放置,标签清楚,按规定检查,保证随时急用;
4、抢救药品及一次性医疗用品(如输液器、注射器、输血器等)保证一定基数,无过期,用后及时补充齐全。如因特殊原因无法补齐时,应在交接登记注明,并报告护士长协调解决,以保证抢救时能及时使用;
5、抢救物品、仪器、药品按规定检查,检查有无过期、变质、基数是否相符,抢救仪器性能是否完好等,交接检查后签全名;
6、抢救物品如舌钳、开口器等用后需消毒备用;
7、抢救车由专人管理,对抢救用物完好率负全责。2每日清点药品及物品的数量及质量,并做好记录,班班交接,账物相符。抢救车管理员每周星期一全面检查一次。检查内容:药品有无过期;急救设备性能,如血压计、听诊器、电插板、手电筒、开口器、简易呼吸器,保持性能良好,使之处于备用状态;
8、护士长不定期抽查抢救车内的物品准备情况,发生问题及时解决;
9、抢救过程中如有质疑情况发生,应保留用药后的空瓶以便提供抢救的客观依据;
10、抢救车使用后用500mg/L含氯消毒制剂擦拭抢救车内外,如特殊感染病人使用后,浓度升为1000mg/L;
11、原则上不得挪用抢救车上的药品及器材,抢救车一般不外借;
12、抢救车保持清洁整齐,药品物品放置合理,便于使用;
13、采用抢救车封条管理的科室,各项核对准确无误后,粘贴封条并注明有效期、签名。抢救时开封人签名,抢救后及时补充用物,并交总务护士彻底清点核对后,再贴封条。护士每日交班只需查看封条是否完整,有无过期,无需清点车内物品。非封存的抢救车管理:每班按基数卡清点药品、器材一次并做好交接班,质控护士每周检查一次,护士长每周检查一次,有记录,卡物相符;
14、使用抢救车内药品,应进行详细登记(即动态使用登记)。
(二)并发症处理原则
1、开展介入超声必须严格掌握适应症、禁忌症。操作者必须事先验证所用超声引导系统的准确性,并且具备了做精确穿刺的理论知识和实际经验;在实施介入操作是,若目标不清楚,针尖位置不确定,不宜进行活检或治疗操作;
2、穿刺操作要求准确、快速,一次到位,禁止针尖显示不清条件下反复试穿;
3、介入治疗后,必须认真严密观察病情。任何异常情况发生,如疼痛加剧、胸闷憋气,咯血、尿血等等,必须认真查清原因,同时给予针对性的有效治疗。情况严重的病例,应及时请内外科及影像科大会诊,以明确原因,及时正确处理,同时进行抢救处理;
4、介入超声室突发急症抢救主要有三类:出血、过敏反应及迷走神经反射性心动过缓,针对以上情况事先准备好复苏(基础生命支持)输液、纠正休克、止血及抗过敏等急救的设备条件及药物准备与工作人员的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