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公安部消息,公安部统一组织指挥长沙、上海和郑州等地公安机关对葛兰素史克公司(GSK)部分高管涉嫌严重经济犯罪依法进行立案侦查。公安机关现已查明,近年来GSK为达到打开药品销售渠道、提高药品售价等目的,利用旅行社等渠道,采取直接行贿或赞助项目等形式,向个别政府部门官员、少数医药行业协会和基金会、医院、医生等大肆行贿。同时,该公司还采用虚开增值税专用发票、开具假发票或虚开普通发票套取现金等方式实施违法犯罪活动。已被控制的GSK副总裁梁宏坦言:如果没有这些乱七八糟的运营费用,药价至少降低20%。
“运营费”推高药价只是表象
药价为何这么高?很重要的原因,在于药价的费用当中包含了各种开支。这些开支未必都是可见光的,比如运营费。说得好听一点,运营费是药品推向市场的一种公关费用;说得难听一点,运营费就是一种赤裸裸的行贿费用。更可怕的是,这种运营费存在已久,已经成为一种行业的公开秘密,这种运营费开支庞大,并且全部会转移到患者头上。最终的结果就是,患者在为行贿受贿买单——这对于已处于疾病困扰中的患者来说,无疑是雪上加霜。
如果行贿者可以获得更多的机会、赢得更大的利润,他们为什么要“独善其身”,看着别人在赢利而自己被淘汰出局?再加上,以药养医的制度让他们并不担心高昂的运营费最终会无人买单。于是,一条利益链开始形成,药品的价格不断被推高。GSK行贿被爆,其他跨国药企及国内药企是否存在这样的行为,人们乐观不起来。
——《工人日报》
从GSK案看以药养医之弊端
作为在华业务量排名前三的跨国药企,GSK在中国内地的销售所得极为可观。其公共关系部人士透露,中国区已经成为GSK全球范围内最具潜力的区域。值得注意的是,许多该公司生产的高价药,在我国医保缺口逐年加大的情况下,几乎悉数进了医保报销目录。因为处方可以由医保报销,医生更是乐于多开高价药。中国医保的钞票,就这样源源不断地流进了GSK公司的口袋。
从GSK案看,以药养医是商业贿赂的一大帮手。因为普通的大医院“零差率”的药物占比均在50%以上,还有一半的药物就有利可图了。医院进药买贵不买贱,则是题中应有之义。GSK用于贿赂医生和行政部门的“运营费”有多少?据GSK中国副总裁兼企业运营总经理梁宏交代,他负责“打交道”的一般是主管部门的领导或专家;同时,他还“管理”着全国各地近3000名医药代表,直接面向医院和医生。每年他有权审批的预算达到数亿元。
以药养医乃是公立医院滋生腐败的土壤,是医改重大的绊脚石。以药养医败坏了医院的医风和医德,带坏了医生队伍。以药养医再也不能继续下去了。这个制度扭曲了整个医药行业的生态,是目前所有医药医疗问题的万恶之源。反过来说,在公立医院垄断及以药养医的体制没有被打破之前,医药流通领域的灰色通道很难彻底封堵。
——《新民晚报》
尤其对于跨国药企来说,他们本应该凭借自身的国际行业技术优势、管理体制优势和影响力,在中国的医药行业中率先垂范。他们既是中国市场开放的获益方,就应该成为中国法律的遵守者,医药市场的规则引导者。而以GSK潜规则为代表的行为,不仅破坏了市场秩序,同时表现出了对法律的藐视——试想,如果这些行贿发生在美国、欧洲,企业本身会遭遇什么样的处罚和舆论压力。
因此,对于GSK式的潜规则,要穷尽全力进行查处,并且持之以恒予以监管。因为这样的潜规则牵一发动全身,甚至关系到医改的未来。尽管目前GSK已经道歉,并且支持中方行动,但是这次案件的查处,应该只是开端。面对中国医疗体制改革的复杂变局,面对中国公众的期待与信任,持之以恒的查处和监管,才是医疗业健康发展的根本。——《新京报》
体制不改,难消药品暴利
GSK行贿黑幕固然让人震惊,但更令人忧心的是,这仅是冰山一角。药企借学术之名,行贿赂之实的做法,已是业内人共知的潜规则。据不完全统计,在GSK之前,强生、西门子、辉瑞、礼来等跨国药企均曾在华卷入涉嫌行贿风波。奇怪的是,对于这些,我国有关部门却一直按兵不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