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品降价死症结调查

在经历了26次药品降价之后,我国第27次药品降价不期而至:162种药品将从3月28日起大降价,平均降幅达到21%,预计每年可减轻群众负担100亿元。

然而,降价声刚落,青岛一位老医生就向记者谈起了他的忧虑,这一次号称史上最大幅度的药品降价,会不会又重走此前药品降价的怪圈:降价、消失、出现新的高价药、再降价、再消失……仅2010年以来,据青医附院统计,就有50多种降价的经典药从药房里消失了。业内人士称,药品降价不能只停留在数字上,而是应当真正落实到患者的看病账单上,只靠治标不治本的药品降价,显然斗不过以药养医的大格局。“医”的弊端问题不解决,药品降价就难以逃脱“出力不讨好”的鸡肋角色。

一降就死,又一种廉价药将消失

“3月28日执行降价令以后,厂家说实在做不起这种药了,还是换换其他药吧。”3月10日,青岛市第三人民医院药剂科主任曹建华听到这句话的时候,心头不由得一紧。对方的口气斩钉截铁,没有任何回旋余地。

他们说的这种药,是一家由国内药企生产的规格为100mgx12的非诺贝特分散片,目前售价为21.85元,而发改委降价令上的价格是1.6元,足足便宜了20多元!

“这种药是专门用来降血脂的,像我们医院每个月销量都在200盒左右……”曹建华对于药品“降幅越大,'死'得越快”的尴尬局面感到无能为力,因为这不是第一次碰到这种情况了,每逢国家大幅度降低药价,他都要做好一些廉价经典药品自此消失的心理准备。

曹建华也考虑过国内其他药厂,可现在这种价格显然不是普通药厂所能承受的,而一家外资药企生产的非诺贝特分散片也在此次降价范围内,价格从50多元降到了40多元钱。这就意味着,一旦国内药厂不再生产,则只能选用进口药,那会使患者负担不减反增。

不只是三医,记者在采访中发现,青医附院、市立医院、中心医院等医院采购办和药剂科的负责人也都有过这样的经历和感受。此次3月底即将降价的部分抗生素和循环系统类药品,主要用于治疗感染和心血管疾病,是医院的常用药。

“真是每次一降价就有药品会消失,患者往往怪医院不进便宜药,可医院真是委屈:不是不进,而是人家直接不供货或者停产。”青医附院采购办医生张辉说,一种名叫泰得欣(通用名:头孢他啶)的进口抗生素药品就在此次降价目录上,从每克50多元钱降到每克11.3元,供货商的反馈信息便是该药“肯定做不了了”。

青医附院药剂科主任隋忠国坦言,他曾专门统计过降价后就消失的药品品种,结果发现自2010年以来已有50多种降价药品在青医附院药房里面消失了。

外资药价格依然“高高在上”

青岛一家规模不大的医药公司市场部的徐经理告诉记者,他去年到外省参加了药品统一招标,一家实力雄厚的外资药企有意压低药品价格,通过以其他药厂根本承受不了的低价进行排他性市场占领,而其他国内药企研发能力不够的“老病根”,直接导致其无力竞争。

据了解,中国药品有专利药、原研药、不同类型的新药、仿制药、单独定价药等划分,与之相对应的,则是高低不同的价格,其中专利药和原研药位于价格金字塔的塔顶,外资药企由此长期占据着中国高端药品市场的主导地位。

同样的成分、品种、质量的药品,一旦贴上“洋标签”或冠以“原研药”名称后,价格就会大幅增长,比如,由罗氏降价产品头孢曲松由原来的93.8元降为65.7元,降幅30%貌似幅度较大,但同期国内此类产品的仿制药最高限价却仅为7元,降价30%后仍高出国内同类产品8.4倍。

发改委在2010年12月启动的药品降价,与以往降价最大不同就是主要针对外资药品,据统计,降价的174种药品中,有40家外企的107种产品,占比近62%:如常用降压药卡托普利从34元降到22.1元。

今年3月28日实施的新政策,也将调控重点放在了原研药和专利药上,辉瑞、惠氏等多家外企的专利药和原研药进行了不同程度的降价,还有20个品种被取消了单独定价权,业内人士普遍认为,这意味着外资药在中国将不再享受“超国民待遇”。

THE END
1.“以药养医”医改难在哪儿?“以药养医的弊端是显而易见的,”刘新明建议,要么提高政府财政补贴,要么提高医生技术劳务所得,改变“以药养医”的局面,才能堵住“大处方”,解决“看病贵”的现象。 刘新明表示,医疗卫生改革是世界性难题,包括发达国家在内也没有很好的解决模式,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医改大方向就是要坚持政府主导和引入市场机制相...https://www.360doc.cn/mip/200181.html
2.朱恒鹏:破除“以药养医”如何可能?公立医院当前的一个显著体制弊病是“以药养医”,即卖药收益成为医院和医生的主要收入来源,通俗讲就是医院和医生主要靠卖药赚钱来养活自己。“以药养医”在公立医院药品购销和处方行为上主要有以下体现:(1)医疗费用中,药品费用比重很高,全国平均在45%左右,从能够找到的资料看是世界上药占比最高的国家;尽管医疗总...http://www.icnao.cn/yljj/zjsj/201608/t20160813_207019.html
1.圣原心享购:"原卫生部部长张文康直击医疗现状:深度剖析'以药养医...圣原大健康通过这两款产品,践行了全面取消“以药养医”背景下,鼓励非药物治疗、注重预防与健康管理的理念。它们分别针对眼部健康与膳食营养两个关键领域,提供非药物的健康解决方案,满足消费者在日常生活中自我保健、提升生活质量的需求。此外,圣原大健康还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商业模式,强化产品推广与用户教育,推动健康...https://www.y7zl.cn/archives/414
2.聚焦药价改革:取消政府限价,药价是涨是落?聚焦药价改革:取消政府限价,药价是涨是落? 图片来源:华西都市报 发展改革委5日宣布,我国将于6月1日起取消绝大部分药品政府定价,药品实际交易价格主要由市场竞争形成。 药品价格关系百姓切身利益。取消政府限价后,药价会大幅上涨吗?政府怎么管药价?药价改革能否革除“以药养医”弊端?https://www.sc.gov.cn/10462/10464/10797/2015/5/6/10334764.shtml
3.两会代表委员顾晋的提案建议其中,卫生计生部门加强对医务工作的行业教育,安全意识,依法执业,沟通能力方面的训练也是杜绝恶性伤医事件的发生重要方面。将?医疗纠纷的防范沟通的艺术?以及各种法律法规的培训等纳入继续教育考核内容。 (二)取消以药养医的弊端,建立医患互信 频繁发生患者杀害医生事件,医患关系陷入危机,医生与药企之间的不...https://bynews.bjmu.edu.cn/ztxw/jjlk2014zt/117122.htm
4.商务部回应葛兰素史克商业贿赂案:要受到法律制裁30亿贿金催肥药价 以药养医弊端集中爆发 据南方都市报的报道,葛兰素史克中国有限公司涉嫌经济犯罪一事昨日继续发酵。依照公安部门的说法,包括葛兰素史克中国4名高管在内,超过20名药企和旅行社工作人员被警方立案侦查。长沙警方还否认,GSK中国区此次案发与举报有关,而是源自上海临江国际旅行社异常的经营活动。公安部经济...https://finance.eastmoney.com/a/20130717307305063.html
5.药价虚高的成因及解决办法并且由于国家对公立医院投入的不足使得医院不得不自筹经费进行发展,因此出现了以药养医的弊端,另外药品营销的结果会与医疗机构人员的利益相挂钩,也造成了药价的升高。由于政府在药价管制方面采取的是回报率管制模式,即按照平均成本加上一定的回报而定药价,并且药品销售弹性较小,患者追求疗效而轻视价格的原因,而政府...https://m.renrendoc.com/paper/100933456.html
6.互联网医院与线上问诊的科普这一政策旨在破除以药养医的弊端,减轻患者负担,提高医疗服务质量。 医药分开改革的核心是取消公立医院药品加成,实行药品零差价。这意味着,医院不再通过销售药品赚取利润,而是依靠医疗服务本身来获得收入。这样一来,医生不再因为药品销售而受到利益驱动,可以更加客观地为患者提供诊疗方案。 医药分开改革对药企也提出了新...https://www.jd.com/pccontent/1005006221800462
7.冷餐会策划书范文9篇(全文)其次必须认清, 公立医院改革滞后并非医院自身不愿改革, 如同以药养医等弊端一样, 根源还是体制病, 是公立医院改革的主管者不愿改。比如“四分开”中的管办分开, 管者不愿分, 办者就无奈, 管办分不分、何时分, 其决定因素不在医院。公立医院改革滞后的板子打在医院身上不公平。最后必须认清, 在“三医联动”...https://www.99xueshu.com/w/filen4f5fmix.html
8.防止药品滥用定有“妙方”医院管理医管攻略今年医政工作的一个重点就是通过基本药物制度的实现,和对基层医院的补偿来纠正“以药养医”带来的弊病。“以药养医”弊端丛生,大家深受其害,切肤之痛谁不憎恨?最近,中国“年人均输液8瓶”的报道再度引发了对包括过度用药等在内的药品滥用问题的关注。对此,世界卫生组织新闻官索耶称,目前全球有超过五成的药品处方...http://zl.hxyjw.com/arc_10529
9.儿科不合理处方分享合理用药回复@meinvxiong55:本例如确需静脉用药,为规范执行给药频次,需要住院治疗,而不是在门诊输液。 飞在天空的风 回复@meinvxiong55:埋针,一遍遍的换袋,中间还加个盐水或糖冲管。这就是以药养医的弊端。 5 条回复> 酥梨不加糖 丁香评论员 9 难干预,尝试过很多方法,观念不转变几乎无解的事。 2023-12-06· 来...https://3g.dxy.cn/bbs/topic/49393485
10.“以药养医”何以被妖魔化?以药补医 ” ,迅速成为了一个热门的名词,这一被妖魔化的制度一度成为我国公立医疗机构生存和发展的基本制度。 其实,最初以药养医制度在建国初,只是为了弥补我国卫生投入不足的窘境。从 1950 年开始,我国财政状况依然十分紧张,在经济十分困难的情况下,为了维持公立医院的运作、生存和发展,当时的国务院明确公立医院可...https://www.bohe.cn/news/view/5026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