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治理与文化生产

城市治理的基本机制是确立治理主体的身份,建立一种协商关系,以符合各自价值为起点达成某种共同价值,然后遵守约定并采取预期行动。支持这一基本机制,需要制度和物质资源,也需要文化。深入探讨文化在城市治理中的价值与功能,对于实现城市精细化管理、提升城市治理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在偏重物质生产的时代,人们通常把文化归于消费范畴。其实,文化具有生产性,能够通过当代的许多社会创新发挥内在功能,生产社会价值、社会身份、社会关系。正因如此,城市文化以其生产性使城市治理能够顺利进行。

为城市治理创造条件的文化生产可以从城市文化生态建设和城市公共文化生活来认识。特定的城市,借助其区位优势和历史机遇而兴起,在经济社会中发挥组织生产和流通的节点功能,在世界城市体系中占据不可替代的地位,因而有机会吸纳人类文明成果为己所用,在参与文明实践的过程中培植自身的文化生态,形成民族和地域特色的城市文化形态。城市文化为城市治理在整体上提供内部认同和外部认可的框架,在微观上养成积极有序参与的市民及其组织所构成的治理主体。

文化的生产性主要通过城市文化生态优化和城市公共文化生活为城市治理创造运行机制所需要的条件。城市文化生态包容不同群体的独特文化,使所有群体的代表性文化都获得安顿,这就在结构上为所有人参与的城市善治创造了良性空间。不同习俗惯制的群体和不同价值追求的个体在这种文化生态中展开自己的文化生活,养成市民品格和公共精神,成为城市治理的积极主体,并在各种事务中发挥城市主人翁的建设作用。

“生态”概念重视生存条件与生物及生物之间的相互依存和共生,由此观念派生出的“文化生态”概念,仍然重视文化与自然及其诸因素的依存关系,但也不忽略人对于环境的超越性维度和文化的相对独立性与自主创新潜力。在日常生活的现实里,人们适应环境创造文化,也以现有的文化为基础进行再创造,使自己既生活在自然里,也生活在人造的文化里;既生活在周边自然所滋生的文化事物里,也把其他自然环境所滋生的文化纳入自己当下的生活;并且以各种民族文化、地方文化、人类文化为资源,进行新的文化创造,使身处的这一个地方成为群体选择的文化世界。在现代社会,人们结成社团、企业、政治共同体,就是要更有前瞻、更有计划地改造现状以追求新的生活,这也是一个社会的文化创新过程。由此,生态、文化生态、文化生态建设的概念谱系就成为城市研究的理论工具,帮助我们理解城市空间创设如何为城市治理和城市发展提供新型的生产性,在有增量供给的条件下,成员之间更可能通过协商、协作的治理方式优化共同体生活。

城市一般都是一个自然区域的明珠,其区位生态和地形地貌具有天然的比较优势,所以才在历史选择中成为区域居民各种偏好所聚集的家园。城市由此被选择为区域文明实践的中心舞台,孵化、展示了丰富多彩的文化创新,以文物古迹和文字图片等形式储存了地方记忆,以语言和身体记忆的形式传承着千锤百炼的艺术和手艺。城市生活伴生着文明实践,并因文明的累积而使自己更有机会为新文明作贡献,为市民提供更有魅力的生活,由此吸引更多流动人口和流动资源,成就更优质的发展,引领国家现代化事业发展。

城市必然依赖自然生态、物理空间,但工业化不可避免地造成了自然生态的破坏和物理空间的紧张。当代的城市创新使城市文化生态的生产性得以发挥作用,在保护生态和文化遗产的探索中兴起文化生态建设,以文化产业和公共文化项目构造城市公共空间,包容多姿多彩的文化生活。我国城市大都形成了以现代基础设施支撑自然风景和文化遗产的通达性的格局,地方文物在博物馆展示,考古遗址可能由绿道串联,绿道和公园把本地的河滨、海岸、山林纳为一体,几乎使整个城市构成一个特色鲜明的文化生态,因市民的身心投入而源源涌现生命的积极意义和生活的幸福感。以自然景观和文化遗产为内容的开放空间具有综合性功能,其核心是文化的生产性,而空间和流动人口的结合使文化的生产性成为现实。城市文化生态建设提供包容而开放的公共空间,最好地利用了城市的聚集性,也最有效地服务了城市善治。

公共文化生活是城市公共服务基础设施建设的现实运作,这类设置往往构成城市地标,作为城市景观的亮点塑造城市品格,它们是城市治理水平的物质体现。人们在城市的公共文化生活中感受城市的宜居性,体验生活的积极意义。

城市的出现以特定公共场所的出现为标志,但只有到现代,城市的发展才把不断提高公共文化服务水平列为目标。我国在近20年加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力度,在全国完成下沉基层的文化中心建设,各级城市都建成了多级(区、街、社区)搭配的公共文化场馆和活动中心,支撑起一种融个人自主性、社会能动性、国家体制和意志为一体的公共文化生活。它具有广泛的包容性,市民以各种方式参与其中,发挥自主性追求自身的目的,又同处一个开放的公共空间,以声气相通构成同一个都市生活的繁荣景象——这种公共文化生活是一个社会能够达到的现代治理的优越形式。

在现代,城市公共空间发展成为惠及所有市民的设置,其中展开的公共文化生活是一个大熔炉,在公共设施发挥设计功能的长期过程中,进去的是懵懂未开的童稚,出来的是社会欢迎的好市民;进去的是个人、小家庭,炼成的是公民、大社会。对于城市文明实践来说,最重要的就是养成市民在公共场所、公共事务中作为主体的精神品质。文化领域包含着两个必须区分的维度,一个是化育对象,赋予其还没有的知识、不具备的能力,使之成为被寄予期望的成人;一个是视之为主体,承认其具有值得欣赏的禀赋、能力,值得尊重的情感、意愿,值得成全的目的、目标,于是为其提供展现的机会、发挥的舞台、实现的条件。城市公共文化生活提供参与者自我表现、自我证成的文体方式和社会陪伴,由此构成一种包含充实与提升自我、展示与实现自我的双面内容的文化生活。

公共文化生活成为个人、家庭、朋友、社区居民之间相遇的机会。他们在这里学习与提升自己,在这里创设新的活动项目,在这里娱乐消遣,在这里展示才华,在这里与他人互相欣赏。独特的个体可以通过文化的方式共处、同乐,体验有意义的生活。由此养成包容差异、相互尊重与合作、富于创新也欣赏他人创新的市民素质,在愉快的公共生活中不知不觉地塑造形成追求城市善治的主体。

(作者:高丙中,系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全面推进文化遗产整体保护研究”负责人、北京师范大学人文和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教授)

THE END
1.是什么造成了“无缘社会”现象的出现四是城镇化进程使居住空间分离,联系稀疏。五是存在“恐婚”倾向,追求个人主义,缺少关爱、耐心和理解,丧失交往能力,恶性循环。而最后一点则是社会交换物质化,足不出户便获得服务。长期以往,无疑会引发少子老龄化问题,劳动力不足,国家经济陷入疲软状态。 平台声明 ...https://m.sohu.com/a/497913578_120427700
2.晨报专访丨从“饭圈文化”的狂热到“流量明星”的社会责任,著名...信息时代的明星,必须承担起回馈时代的更为重大的影响公众的社会责任。一个高度物质化的现代社会充满了各种诱惑,更何况在文艺这个可以产生名利的场域,突如其来的喝彩和辉煌,很容易迷失自我。无尽的诱惑像铺着鲜花的陷阱吸引着明星们。30岁的吴亦凡是15个品牌的代言人,代言产品跨度从一线高奢品牌、高档轿车、名贵化妆品...https://static.zhoudaosh.com/D440E36D8FEFF1E8883856FC31778600E93394042311CF29B52AC9185C2BE345
3.国家犯罪才是一切犯罪的根,Nationalcrimeistherootofall...从理论上来说,如果国家行为主体完全履行了国家责任和义务,则国家的国家治理秩序井然,国家行为主体、其它公民和组织各司其职,国家利益和公民权益都能得到有效捍卫和保护,物质充沛,精神丰盈,社会稳定,人人安居乐业,就没有犯罪滋生的土壤,就不可能有犯罪现象和犯罪行为。如果国家行为主体完全履行了国家责任和义务,则每个国...https://www.meipian.cn/3cl81kdf
1.文化是一种社会现象.doc在当今世界,无论是经济发达的西方社会,还是正在崛起的中国,社会生活都面临着过度物质化功利化的问题。作为社会精神支柱的人生理想,价值观发生了偏差。然而人作为人的存在,还应是以智慧、德行和审美情趣为表现形式的文化存在。从这个意义上看,以注重心性,长于伦理为基础特征的中国传统文化能为现代人的迷失提供多方面的...https://m.taodocs.com/p-530356472.html
2.教育现状调查报告(通用11篇)于是留守儿童们在既得不到家庭温暖,有得不到社会关爱的情况下,只能靠自己对生活及社会的理解生活并发展自己,于是道德滑坡、学习偏差、心理缺失等现象在他们身上不可避免地出现。 (1)监管教育不力。代为监管的亲戚往往不注重对留守儿童的思想指引和素质教育,仅仅关注孩子的物质需求。祖辈则易与留守儿童存在严重“代沟...https://mip.wenshubang.com/diaochabaogao/647989.html
3.()是客观存在的不可避免的社会现象,是组织的本质特征之一。【单选题】道德是人类社会生活中依据社会舆论、( )和内心信念,以善恶评价为标准的意识、规范、行为和活动的总称。 查看完整题目与答案 【单选题】人眼由( )组成。 查看完整题目与答案 【单选题】道德是人类社会生活中依据社会舆论、传统习惯和( ),以善恶评价为标准的意识、规范、行为和活动的总称。 查看完整题...https://www.shuashuati.com/ti/0a75763c35ea4fe488a52ffbcc51aa0ea2.html
4.当下青年“躺平”现象成因剖析及重塑治理摘要: “躺平”现象是青年亚文化的一种体现,也是青年心态的现实反映,青年“躺平”现象的产生是外部社会发展变迁与内部青年心态危机综合作用的结果。社会“内卷”现象严重导致青年压力倍增,社会阶层固化致使青年心态低迷,青年个体焦虑加剧产生消极心理,青年奋斗精神消解引发精神危机,由此“躺平”现象产生。面对当下青年“躺平...http://hanspub.org/journal/PaperInformation.aspx?paperID=53777
5.现象:孩子心愿物质化成才之路2007年20期现象:孩子心愿物质化,物质化,全世界,"我要做姚明的老大。""我要24小时周游全世界。""我要天天没作业、天天吃零食。"……面对着孩子们充满童趣的这些愿望,业余书法班的...https://wap.cnki.net/qikan-CCZL200720122.html
6.中国民众买房呈年轻化折射全民心态及体系软肋畸形的社会现象?病态的全民心态?漏洞多多的住房体系? ●丈夫没房子,妻子面子挂不住 在当今的中国,婚姻变得越来越物质化。这在中国社会是一个巨大的转变。无论一个女的多么自信,但如果自己的男友或丈夫没有房子,那她就挂不住面子。 ——上海政法大学女性研究中心主任陈晓敏 ...https://sanya.loupan.com/html/news/201008/92634.html
7.?2019年教师资格证面试答辩习题:社会热点类而相应地对于其他班级的学生来讲,也是一种物质化的刺激,造成学生心理发展的不平衡,同样不利于学生的正常身心健康发展。 其次,对于教师来讲,对待这样的班级开展教学存在很多困难,不利于正好教学制度的开展。 再次,对于学校来讲,“贵族学校”和“贵族班”除了给学校带了一些经济上的有利因素外,在社会上影响并不好。https://www.liuxue86.com/a/3888643.html
8....物质主义和后物质主义揭示了人类社会哪些发展规律?中国政库这两大概念及其理论所揭示的一些现象,在像中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中也频繁出现并有新的特点。 什么是物质主义和后物质主义? 从全球范围看,从第一次工业革命到20世纪中期,人类社会经历了巨大的转变,这些革命性的变化改变了人类社会的政治文化系统。与农业社会相比,工业化时代以经济增长最大化为目标的物质主义价值观,为...https://www.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25413728
9.当代传媒文化中“审丑”现象刍议当代声乐艺术中的器乐化现象论文01-01 试析《世说新语》的审丑意蕴12-03 刍议当代电影美术的色彩设计02-27 论审美文化中的当代情结08-15 跨文化经济交流刍议03-21 谈当代中国社会转型中的文化危机03-19 网络非主题文化传播刍议03-06 当代中国乡村社会确当代文化特征?03-21 ...https://biyelunwen.yjbys.com/fanwen/wenhua/614857.html
10.官方通报男子接亲被加要18万彩礼,揭示背后的真相与深思资讯彩礼作为一种传统婚嫁习俗,在中国已经存在了几千年,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彩礼问题逐渐凸显出其弊端,高额彩礼不仅给许多家庭带来了沉重的负担,也导致了婚恋观念的变化,让婚姻变得功利和物质化,这种现象背后反映出的社会问题不容忽视。 高额彩礼的背后是性别不平等观念的延续,在一些地区,男性被要求支付高额彩礼以证明自...https://chuaiqiu.com/post/342779.html
11.理工学院教育教学龙谷大学You,Unlimited通过操作数学与计算机,解明复杂的现象及其背后的本质。 情报科学领域 探究全新运算原理,致力于从根本上革新现代社会所需的IT技术。 情报媒体学科 情报系统领域 掌握学习构筑实践性情报系统的能力。 媒体工程学领域 学习多媒体情报的处理方式,掌握应用及系统化操作的能力。 软件科学领域 专注于从OS等基本软件到应用软件的...https://www.ryukoku.ac.jp/chinese2/prog/faculty/science.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