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心病”指的是一种价值观缺陷导致的心理障碍,表现为觉得人生毫无意义,对生活感到迷茫,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这种现象不仅威胁到高职生的健康成长,也对社会产生负面影响。因此,对于“空心病”现象的深入研究和思考,并从理想信念角度探讨解决策略,对于高职生的健康成长,对于我国教育事业的长期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产生高职生“空心病”现象的成因
学生在高职院校学习和生活期间,当无法找到自己真正的价值和意义所在,无法追求自己内心深处真正渴望的东西时,就会产生空虚感,引起理想信念的缺失或不匹配,从而导致个体在生活中无法找到前进的方向和动力。
这种现象背后存在着深层次的原因。一是在社会快速发展背景下,多元化的价值观、严峻的就业压力等导致高职生在追求物质利益的同时,忽视了内心深处的真实需求和情感体验;二是一些高职院校注重职业技能培养,但在人文素质和思想意识培养上较为薄弱,导致学生内心缺乏满足感;三是受教育环境和教学质量等因素影响,导致部分学生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素质难以满足社会发展需要,影响其理想信念的提升;四是一些高职学校对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不够重视,缺乏有效系统支持和干预。
高职生“空心病”问题会导致学生的学习动力不足、创造力不足、实践能力不足等问题,影响他们的发展和成长。同时,加剧了社会治理的难度,对社会各领域人群的理想信念会产生消极影响。对此,解决高职生“空心病”问题,就必须要了解他们理想信念的现状。
二、浅析高职生理想信念现状及成因
三、解决高职生“空心病”问题的对策
(一)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提供良好的职业发展支持。社会应该为高职生提供更多的职业发展机会,例如职业培训、实习实训、就业指导等,从而帮助他们更好地规划职业发展路径,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和成就感。
支持网络社区建设:社会可以建立网络社区互动机制,为高职生提供情感支持和互动场所,有效减轻高职生的孤独感和沮丧感,增强归属感。
(二)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高职院校可以从内容实用性等方面设计和优化思想政治教育课程,通过案例教学、小组讨论和互动式教学等方式推动教学方法多样化,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批判思维,增强课程的吸引力和学习的积极性。同时,开展多样性的教学活动,如讲座、主题班会、素质拓展等,有效拓宽学生眼界,提高其思想素质和文化水平,增强他们对理想信念的认知和理解。
高职院校要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通过心理辅导的技术和方法,对学生的心理状态和心理特点进行研究,掌握其心理活动规律和思想状况。同时,通过思想政治教育引导,对学生的心理及行为施加影响,使其认知、情感、态度发生变化,理想信念更加稳固、坚定。
(三)优化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环境。
在解决高职生“空心病”问题的对策中,优化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环境是一项重要举措。
(四)营造和谐的家庭氛围。
高职生的父母和家人可以通过倾听和鼓励等方式支持高职生的人生发展,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和成就感;家庭成员之间要保持良好沟通,形成相互尊重和理解的家庭氛围;父母可通过关心、关爱子女,进一步融洽亲子关系,引导高职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积极的人格特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