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德性与制度相融通的诚信文化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构建中华传统美德传承体系,健全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体制机制,健全诚信建设长效机制,教育引导全社会自觉遵守法律、遵循公序良俗”。文以载道,道润人心。诚实信用不仅是人类道德共识度最高、社会调节力最广泛的道德规范,也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文化根基。

中华文明不仅以五千年绵延不断著称,而且以丰厚独特的诚信思想文化闻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所蕴含的丰富诚信思想,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突显诚信本体论的“天道义理”诚信观。中西文化都认同“真诚不说谎、真实不作假、践约不失信”的诚信道德要求,但对于诚信为何是人应该践行的道德规则,中国古人超越西方文化单纯的“工具理性”道德思维方式,不以“功利”“好处”“利益”论诚信的正当性,而是遵循“天道之本然”和“人道之当然”的义理规定性,认为诚信是人理应遵守的天经地义的道德法则,确立了诚信原则的客观性,从道德本源上排除了遵守诚信的功利价值理由。孟子曰:“是故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意即“诚”是自然的规律,追求诚是做人的规则。朱熹注解为:“诚者,理之在我者,皆实而无伪,天道之本然也。思诚者,欲此理之在我者,皆实而无伪,人道之当然也。”客观实在性是自然万物的本性,是自然之理,即“天道”;人们尊重事物实在性、按照事物本性做事的态度和行为,是做人之理,即“人道”。因此,真诚无欺是人本该遵守的“天道”准则。

突显“以诚统信”的诚与义相统一的诚信观。中华优秀传统诚信文化,不只是在工具意义上理解信用的契约精神,单纯看重履约行为,而是强调守信动机的诚心诚意,要求“信”以“诚”为本,认为“诚”是“信”之根,“信”是“诚”之用,只有内心“诚”才会有真正的守信行为,推崇“内诚外信”。概言之,中华优秀传统诚信文化强调“讲信循义”,认为言行一致不是“诚信”的全部内容,言行合乎义理才是“诚信”的最终规定性,主张要处理好诚信的绝对性与相对性的关系。意即,对于那些合乎社会正义要求的约定、协议、契约等,人们有义务遵规守约;但对于那些不“义”的诺言、合同等,人们不必践行。这是因为,“义”是守信的基础和践约的前提。正所谓“信之所以为信者,道也;信而不道,何以为道”,信德载道,以“义”为规,合义之约必履,违义之诺非守。显然,中国优秀传统诚信文化,既要求人们“守信意诚”,也要求人们“守信合义”。

突显诚信目的的德性论诚信观。中华优秀传统诚信文化的“天道义理”根基和“以诚统信”的行为要求,其目的是培养诚信之人,而非单纯弘扬守信行为。一方面,中华优秀传统诚信文化以“人性”言“信”。社会成员服膺和践行诚信,不是由于“守信得利”“诚信养福”的功利驱动,而是因为践诺履约是人性的内在要求,此所谓“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人与诚信同一,只有以“诚”许诺、以“信”践约,才为真正的“人”。另一方面,中华优秀传统诚信文化以“道义”言“信”,主张在义利关系上,人们要认“理”向己、正己利人,把道义摆在利益之上,以义导利。“君子动则思礼,行则思义;不为利回,不为义疚。”这种以义制利的诚信观,形成了“君子一言,驷马难追”“言必信,行必果”“一言九鼎,一诺千金”的社会道德风尚。

与中国式现代化相适应的诚信文化,在精神形态层面,是诚信理念、思想、规范、制度、行为、品德和风气的统合;在治理机制方面,是道德、法律、社会信用体系内规外治的刚柔相济。也就是说,我国现代诚信文化不仅承续中华优秀传统诚信文化基因,而且以现代市场经济体制的社会信用体系为支撑。

社会信用体系是市场经济中倡导诚信、专治失信行为的一种社会治理工具。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健全社会信用体系和监管制度”,这里的“社会信用体系”,不同于西方国家主要针对经济交易和金融活动风险防范建立的“征信体系”,而是“以法律、法规、标准和契约为依据,以健全覆盖社会成员的信用记录和信用基础设施网络为基础,以信用信息合规应用和信用服务体系为支撑,以树立诚信文化理念、弘扬诚信传统美德为内在要求,以守信激励和失信约束为奖惩机制,目的是提高全社会的诚信意识和信用水平”的制度体系。

具言之,社会信用体系以信用信息的采集、归集、评价、披露、查询、使用等为重点,以信用记录嵌入利益获取关口而发挥信用信息的记忆性、揭示性、警示性作用,以信用信息的传递与发酵而产生积极或消极的社会聚合效应,以市场排挤和社会联防实现守信联合奖励与失信联合惩戒,以持续增加守信主体利益或减损失信主体权益形成守信者处处受益、失信者处处受限的社会正义,以长远利益和重大利益的牵制促使人们形成不敢失信、不能失信和不愿失信的道德心态和守信向善的社会氛围,全面遏制各类信用主体失信牟利的企图和行为。

综上所述,建设与中国式现代化相适应的诚信文化,既要萃取我国优秀传统诚信文化的本体论、道义论和德性论精华,又要注重发挥市场经济社会信用体系联合奖罚机制作用,如此,才能够涵养化育社会成员的诚信信念和道德人格,培育社会成员的规则意识和契约精神,有力遏制社会各领域的诚信失范问题,促进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

(作者:王淑芹,系北京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研究员,首都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

THE END
1.国家犯罪才是一切犯罪的根,Nationalcrimeistherootofall...一旦法律失去威严和约束作用,社会将缺少国家强制力保障的行为规范,单纯依靠社会秩序、道德体系是不能完全保障个人和组织的行为能完全符合国家和社会需要的。因此,损害国家和社会利益的犯罪现象也就不可避免地产生了。 (八)国家犯罪破坏社会文明的进步 社会文明进步是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生态文明、生存方式文明...https://www.meipian.cn/3cl81kdf
1.最新伦理,最新伦理,探索人类道德与价值观的崭新领域最新伦理作为当代社会背景下的一种崭新的伦理观念,体现了时代精神,对于人类道德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它尊重多元文化,关注社会公正与公平,追求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倡导个体与社会的和谐共生,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应当积极践行最新伦理观念,从环境保护、社会公益、职业道德、家庭伦理、科技伦理等方面入手,共同推动人类道德建设的进步。https://nbfjjx.com/post/760.html
2.《蝇王》所表达的主题是:人性是邪恶的,在文明的约束下,恶隐而不露...《蝇王》所表达的主题是:人性是邪恶的,在文明的约束下,恶隐而不露,但是一旦摆脱文明社会的道德、法律、风俗的约束,就会暴露无遗,引起祸端。() A. 正确 B. 错误 如何将EXCEL生成题库手机刷题 如何制作自己的在线小题库 > 手机使用 分享 反馈 收藏 举报 ...https://www.shuashuati.com/ti/555a8281c3894eb6aab8963e0a166d94.html?fm=bdbds741575f69d2aeb4cade2c48db5f3a355
3.杜威人性化道德教育(精选八篇)我国传统德育未能真正以学生为中心, 未能真正将德育建立在人性基础上, 所以一定程度上, 德育教学产生的是消极道德。 1、道德教育内容脱离学生实际 我国传统的道德教育, 过分注重道德知识的教学, 学校的主要任务就是把道德知识和技能传授给学生, 形成或制订学生的各种行为规范和准则, 这不但导致道德教学内容陈旧落后, ...https://www.360wenmi.com/f/cnkeyks1t6gp.html
4.人文活动新生辩论赛——语惊四座,辩动天下第一场比赛正方汉师245班与反方汉师243班就“人类文明的进步性体现在约束人性还是释放人性”展开激烈辩论。正方所持观点为“人类文明的进步性体现在约束人性”,他们认为人类文明的进步性最直接的体现是秩序与制度的建立和完善,而秩序和制度显然是在约束着人性。用社会共识来为人的行为制定规则,约束人性,使人类文明成果...http://rwxy.usx.edu.cn/info/1344/4978.htm
5.影响病案延迟归档的原因及对策论文(通用10篇)站在人性化立场来说,和蔼可亲、以礼相待的服务可以使患者感受到温馨和惬意,同时也拉近了病案管理人员和患者之间的距离、在接待来访患者时,病案管理人员应曾强主动服务意识,面带笑容,文明用语,主动咨询患者需要帮助办理的问题。另外,病案服务需要接待的患者很多,这些患者的文化水平也略有差异,实际工作中不可避免的会...https://bylw.yjbys.com/lunwenfanwen/29583.html
6.申论写作高分经典优秀4篇(全文)学“礼”让中华儿女自立自强,有素质有教,更能体恤国家与民族的命运,讲个人命运与集体命运相连接,在这种宏大的主题中寻找意义;学礼让社会文明进步,风气良好,自我循环与自我净化,大道无形,“礼”通大道;学“礼”更能带着中华民族走向民族复兴,与大国崛起。朝学礼,夕更替,让“礼”之花开满中华大地。https://www.99xueshu.com/w/fileftg6zv3z.html
7.冯克利:利益驯化欲望,是资本主义之恶还是美德?思想市场澎湃新闻就像韦伯在解释资本主义与新教伦理的相关性时所说:赚钱的动机,经济上的利己主义,是每个时代都常见的动机。正如中国有重农抑商的传统一样,它们在欧洲的基督教文明中,过去也仅仅是被人默默接受,而从不给予道德上的张扬。需要一项观念上的重大转变,才能把一种原来被视为人性中恶的因素,变为值得称颂的美德。https://www.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1319233
8.人性化管理的精妙在当今这个以人为本的社会里,人的主体地位和价值应得到充分的尊重。企业管理不应忽视人的存在价值,而管理的人性化不仅凸显了管理者的决策水平和管理能力,而且更主要的是,这样的管理符合社会发展和文明进步的需求,也符合作为个体的人的心理期望。 管理要讲制度,但是不能讲制约,管理要讲人性,但是不能讲人情,在制度合...https://www.jy135.com/guanli/13141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