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经济伦理观”略述

【内容提要】本文主要从佛教思想来论述社会经济的发展趋向,以佛教的宗教观来说明社会经济发展的规律,以“佛教的伦理”道德观来对治当前社会经济发展的不良现象。“五戒”是佛教的基本戒规,要求人们要养成诚信意识,作一个有诚信讲信誉的人;“因果”理论是佛教的根本理论,体现了佛教平等思想,认为一切物质都是相互因果平等交替;“利他”是佛教的慈悲精神,佛教的主要精神就是慈悲救度一切众生;“八正道”是佛教的事业观,佛教引导人们要以正当的职业来创造物质财富。因此,本文从诚信、平等、慈悲、正业四个方面来说明“佛教经济伦理”观。由此以“佛教经济伦理观”来促进社会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从而建立社会经济体制发展的新秩序。

【关键词】佛教经济伦理观五戒因果八正道

【作者】中国佛学院法师。

引言

经济与伦理从定义上理解,经济是人们的物质需要,而伦理是人们的精神需要。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是人们生存和活动的两大支柱,缺一不可,如果只重视了物质需要而忽略了精神需要,那我们的社会和生活空间就会充满金钱意识,而淡漠了人类社会的伦理道德观念。佛教的经济伦理观主要就是调适人们对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偏执,如果偏执了精神需要那我们的社会将落后贫穷,如果偏执了物质需要那我们的社会就会出现腐败金钱至上的不良现象。只有在伦理道德的规范和约束下发展经济、事业,那我们的社会才能形成一种和谐积极向上的社会风气。

佛教的戒律和因果论可以约束人们的不道德行为,使得人们在法律道德的规范下经商从政、种植养殖、发展企业等一切物质生活,唯有在法律和道德的约束下,人们为官才能廉政、经商才能公平、企业才能有信誉。也就是说唯有在伦理道德的规范下,经济才能真正为人类社会服务,建设和谐平等的经济发展秩序。所以说,佛教的经济伦理观对我们建立良好的社会经济体系有很大的现实意义。

一、以“五戒”为基础的诚信经济伦理观

佛教“五戒”的主要内容是不杀生、不偷盗、不邪婬、不妄语、不饮酒五项,这五条戒律是做人的标准,同时也是现代企业发展和经济市场诚信的原则。在当今物质至上的经济社会中,有些人为了赚钱可以不择手段、六亲不认、唯利是图,这些不道德的行为严重破坏了人们的伦理道德观。如果我们的社会、家庭、企业、单位以及政府部门等社会体系失去了最起码的“诚信”,那我们的社会和家庭也就失去了伦理道德,由于物质上的富有而造成精神上的严重匮乏,导致了社会的混乱和家庭的破裂,使得我们的生活环境变得越来越坏,人们的“诚信”意识也越来越淡化,使得人们成为拜金主义者,使得我们的社会变得腐化堕落。

无论是经商还是企业管理都要受法律的制约和伦理道德的约束。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国有国法、家有家规。佛教讲没有戒规不成菩提,五戒十善是成就人身的唯一准则。国家的法律和佛教的戒规都是为了建立人们的“诚信”意识,佛教以“五戒十善”[1]劝导人们要诚信待人,奉公守法诚实做人。如果人们都能够以“五戒十善”为标准来要求自己,那我们的社会就会处处和气,事事如意;人们的就会安居乐业、家庭和睦。儒家以“仁、义、礼、智、信”[2]五常来治国安邦,此五常与佛教五戒是意同而名不同,人们只知儒家“三纲五常”[3]之伦理道德,却不知佛教五戒十善的伦理道德观比儒家更加具体。在今天社会公德缺乏,家庭伦理道德缺失,人们诚信意识越来越淡化的时代,急切需要佛教的五戒十善来唤醒人们的“诚信”意识,来调解和改善这种不良的社会意识形态。这就是佛教的“诚信”经济伦理观。

二、以“因果”为原理的平等经济伦理观

因果理论是佛教的根本理论,佛教的一切教理教义都建立在“因果”[4]理论上,如果否定了“因果”理论,那佛教的一切教理教义都将不能成立。因此,佛教“因果”理论是一种信仰的宗教含义,绝非人们平常所理解的“迷信”,而是具有一定哲学意义的一种科学观,是对世间一切万物存在性的辩证判断,是具有一定的科学价值意义。佛教认为世间一切万物都是相依相生、因果循环相续不断,由过去到现在、由现在到未来,三世互为因果万物相续而生,有因必有果、有果必有因,如此因果相生永不断灭。由此,也就形成了人们的富贵贫穷因缘果报,同时也就形成了人们物质生活的经济伦理观。

三、以“利他”为理念的慈善经济伦理观

佛教的基本思想是要人们清心寡欲、除去自心的种种贪欲,而属于物质范畴的经济观念与佛教的这种基本思想看起来是有很大的矛盾。如果我们换个理念思惟也许这两者之间并不矛盾,佛教的经济利益观是以“利他”为目的,佛教认为发展经济的目的不是为了满足个人的欲望,而是为了利益和救度众生。佛教有“财法二施”[8]之说,而财施就是以物质来帮助在生活上有困难的人们。因此,佛教的这种经济观是建立在“慈善”的基础之上。

四、以“八正道”为前提的合法经济伦理观

儒家有言:“君子爱才,取之有道”,[10]佛教也有“八正道”[11]强调人们要从事于正当的职业,在佛教的戒律中也制定佛弟子不能以有损他人种益和以不正当手段谋取利益。如《梵网经》云:“若佛子,自酤酒、教人酤酒、酤酒因、酤酒缘、酤酒法、酤酒业,一切酒不得酤。”[12]因为酒能迷惑人的心智而做违法犯罪行为,甚至危害他人生命和利益,所以以此为行业而赚取他人钱财者则为犯戒。有如今天社会上的贩毒分子,以不正当的职业和不法手段赚取钱财者是为犯罪。又《梵网经》云:“若佛子,故贩卖良人、奴婢、六畜,市易棺材板木盛死尸之具,尚不应自作,况教人作。”[13]如同今天贩卖人口、做死人生意谋取暴利者,都是不法手段和不道德的行为。这些都是违背了“经济伦理观”而导致的社会不良现象。

可是,由于人们偏重了市场经济的发展,而忽略了思想品德和伦理道德的要求,使得人们为了多赚钱发展经济效益,而不择手段、违法乱纪、父子反目、兄弟分离、六亲不认、朋友成仇等等,种种不良社会现象习以为常,打家劫舍、抢劫杀人也是家常便饭,使得我们的社会变得处处危险、人人自卫,失去了人与人之间最起码的信任和互助。如果我们能够重视和宣传佛教的这种“经济伦理观”,一定就会转变和纠正人们以重经济利益而轻伦理道德的不良现象。佛教八正道中有“正业”一条,就是要求人们要从事于正当的职业,以伦理道德观来约束自己的行为,不能因为自身利益而损害他人利益,这种不道德的行为在佛教称为“罪业”,是人们来世贫穷受苦的“因”。这就给人们在发展经济利益时,提醒人们要严格要求自己,不能取“不义”之财,不能以不正当手段谋取暴利,不能以违法乱纪行为经商等等。所以,佛教的经济伦理观是以正当、合法为前提,鼓励和引导人们遵守商业道德,维护国家经济法规,对现代依法管理企业是一个根本保证。这就是佛教的“合法”经济伦理观。

结语

(责任校对:宏海)

[1]五戒: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

十戒: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两舌、不恶口、不绮语、不贪、不嗔、不痴。

[2]五常:仁者慈而不杀,义者忠而不盗,礼者孝而不乱,智者慧而不饮,信者诚而不妄。

[3]三纲:指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五常:指仁、义、礼、智、信。

[4]因果:佛教的因果原理是:种瓜得瓜,种豆得豆。

[5]《菩萨璎珞经》卷8,《大正藏》第16册,第78页下。

[6]《大般涅槃经》卷14云:“诸恶莫作,诸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大正藏》第12册,第451页下。

[7]《法苑珠林》卷5,《大正藏》第53册,第303页下。

[8]财法二施:财施者,是指以物质来布施众生;法施者,是指以佛法来布施众生。这“财法”是平等的。

[9]《成唯识论》卷5,《大正藏》第31册,第26页中。

[10]《论语?里仁》云:“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

[11]八正道:正见、正业、正语、正思惟、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

THE END
1.大智度论云:「诸余罪中,杀业最重,诸功德中,放生第一.」梵网经...大智度论云:「诸余罪中,杀业最重,诸功德中,放生第一。」 梵网经云:「若佛子以慈心故,行放生业。一切男子是我父,一切女人是我母,我生生无不从之受生,故六道众生,皆是我父母,而杀而食者,即杀我父母,亦杀我故身,一切地水是我先身,一切火风是我本体,故常行放生,生生受生,常住之法,教,放生。若见...https://weibo.com/5677497136/P0cKgosMM
1.揭秘农村十大暴利养殖赚钱风波背后的生态代价在中国农村,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一些特定的养殖业逐渐成为新兴的财富源泉。这些“暴利养殖”项目往往以其高收益率吸引了大量投资者和参与者,但同时也引发了严重的环境和社会问题。 水产养殖 水产养殖是农村十大暴利行业之一,它通过大规模饲料投入来促进鱼类快速生长,从而获得高额收益。但这种做法导致水体污染,影响到当地...https://www.fhykpfauy.com/mi-feng-zi-xun/484670.html
2.懂因果就能趋吉避凶—改变基因是破坏农作物生态发明人有罪过...佛法里讲业因果报丝毫不爽,为什么?我们的思想、我们的行业,带给众生不是欢喜而是恐惧。造这种业,跟无畏布施恰好相反,无畏布施果报健康长寿,恰好相反是什么?短命,横死、短命,它带来这种结果。 这个事情得从长计议,要通过长期的实验,是不是真正有好处。我们学佛的人怀疑,为什么?学佛的人是崇尚大自然。凡是改变大自然...https://m.163.com/dy/article/JH4L373B0556AE8U.html
3.为何要禁吃牛肉“一世为官,九世为牛”【杀猪屠夫受恶报,勿以杀生害命为业】 001、南宋临安屠夫郑六十 南宋临安习俗,杀猪时由一个有威望的屠夫为首,每天五鼔时在作坊中集中宰杀,等到切割完毕后,众屠夫分别搬运回各自的屠肆。可是只有河东人郑六十这个人,独自在自己的屠肆里宰杀。 有一次,他要把肉挂到肉案的吊钩上,由于用力过猛,铁钩非常尖锐锋利,竟...https://m.wang1314.com/doc/webapp/topic/19826010.html
4.佛弟子不能做这些工作新浪佛学抓钩机丢了算好的,丢了他没挖成,虽然财产受损失了,但其他的杀生果报减了,是不是?这还算不错的,才丢了财产。打了好几年官司,又赔了不少钱。就是因为不能安于正当的职业,一念贪心,最后就堕落了。 一居士:从事养殖业可不可以?对修行有没有障碍? https://fo.sina.com.cn/ffksj/2018-03-30/doc-ifyssmmc4357864.shtml
5.这些行业在佛法里都属黑业,果报惨烈,不能做!你的职业选对了吗...如果您还在养殖、杀生、贩卖肉类等行业,却短时间无法脱离,建议您给屠宰场或养殖场安装一个播经机,跟这些众生结下fo法之缘,他们来世也能因此而得度。 发愿以后不再养殖,不再杀生,并积极去忏悔做功德回向也是一种改过修善的办法。如果,执迷不悟,恐怕生生世世要偿还今生的物债和命债,轮回和果报苦不堪言啊! https://www.xshrcw.com/wap/c_article-a_show-id_24289.html
6.佛教的果报轮回殡葬文化佛教的果报轮回 唐代佛教流行,对人鬼恋小说影响重大。它不但为人鬼恋小说提供了素材,拓宽了作家的创作视野,而且在思想观念上也影响了此类小说,使其字里行间无不透露着这种讯息。 松隐山庄公墓,松江墓地,松江公墓,上海周边公墓, 唐代是我国佛教发展史上的繁盛期,众多的佛教信徒为了让广大普通的民众认识并接受佛法,便...https://www.syszgw.cn/bzwh/275.html
7.在佛教里做生意,将来的果报都是不得了的!(宣化上人)甚至于在佛教里做生意,这更是将来一定会堕地狱的。以前有个人,在金轮圣寺就卖珠宝,到这儿来卖首饰,这将来的果报都是不得了的!所以各位一定要很小心的!不然堕落的时候,我也没有办法救你的。 【编注】恭录自《药师琉璃光如来本愿功德经浅释》(宣化上人讲述) 问:可不可以在庙里义卖一些东西,然后把钱拿来办个...https://maimai.cn/article/detail?fid=1429370063&efid=C1ZQdvocKi4i4-V25E4D7g
8.放生有什么讲究?彼固频频由恶业力,或于人中,或于异类,受我杀戮。我亦由恶业力,或于人中,或于异类,受彼杀戮。久经长劫,相生相杀,了无底止。凡夫不知,如来洞见。不...特别说明:如果得知有养殖户忽然善心发现,接受建议发誓不再养殖的,自己筹集的资金又足够的,可以一次性购买他们养殖的鱼、狐狸、乌龟等放生。这样功德非常大。https://love.xkyn.com/la/xnkvyndoxdkdvgygnx.html
9.学习H.H.第三世多杰羌佛「旧金山荣誉市民」以表达他们对大师最崇高的敬意,因为义大师在佛教界是世界上最顶首的佛教大导师,并...等系列法音后,我终于明白,一个人困穷也好,疾病也罢,以及其他的种种磨难都是往昔恶因所感致的果报...南无第三世多杰羌佛在《世法哲言》中有云:“富之所获,得之于勤,富裕者必具勤因而合其才,定业之...https://qqq600464169.wordpress.com/
10.中印合作范文12篇(全文)中国传统报应观关注因是为了报, 它的终极关怀是果, 企图通过好因获得好报, 神秘之中带有显著的世俗色彩。佛教果报论的终极关怀是因果之外的涅磐境界, 关注因是为了从因上断尽导致生死轮回的业的果报, 最终摆脱因果, 得到彻底解脱, 带有强烈的出世色彩。https://www.99xueshu.com/w/ikeyumvibktz.html
11.佛说负债累累原因及债务的因果与业因佛教教义中提到了债务的因果和业因。债务的因果可以理解为,每个人的行为都会产生相应的果报,正面的行为带来正面果报,负面的行为则会带来负面果报。对于负债累累的人来说,他们往往在过去的生命中做了一系列的不负责任的行为,导致了今天的债务积累。因此,他们需要承担这些果报,并为自己的行为负责。 http://mbd.hezegd.com/yuqi/20302.html
12.因果报应的故事:坐花志果·果报录下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内明>> 综论>>正文内容因果报应的故事:坐花志果·果报录 下发布时间:2013年06月14日来源: 作者:汪道鼎 1680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返回目录 因果报应的故事 坐花志果·果报录 下(清·汪道鼎著) 下卷目录: 一、受污不辩 二、腹内蛇鸣 三、救人延寿 四、妒奸误杀...https://www.fjdh.cn/wumin/2013/06/14174224980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