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宗教学术网——佛教研究

尤其是近两个世纪以来,随着科技的发展,人类认识和主宰世界的能力日益提高,对大自然的恶性攫取有增无已,使生态平衡受到严重破坏,成千上万的动植物惨遭灭顶之灾。据《英卡达·百科全书》记述:在1700年,动植物年灭绝种类仅为一种,而到了1970年,年灭绝动植物种类已达200种,可是到了1990年,年灭绝动植物种类更高达1000多种。由此预计到二千年时,将达到5万多种。与此同时,人类盲目的发展与疏于治理,造成了空前的全方位的环境污染,如包括“白色污染”在内的垃圾污染,农药等化工产品污染,汽车尾气、煤烟等造成的空气污染,以及水源污染、噪声污染、电磁辐射污染等等。它们造成多种疾病的发生,直接威胁着人类的身心健康乃至生存。

可见人类在满足自身日益增长的物欲的同时,给整个生态环境、自然环境带来了多么大的破坏,对动植物乃至人类自身造成了多么大的危害!

在研究、保护动植物和生态平衡方面,西方发达国家非常重视,工作起步比较早。如制定有关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普遍成立有绿色和平组织,大力宣传、实施环境保护。我们常常从电视和有关报道中了解到,欧美多数现代化城市,河水清澈,四季绿树成荫,芳草如茵,鸟语花香,许多动物都与人十分亲近、融洽。这在全球生态失衡、环境污染日趋严重的今天殊为难得。

反观我国,森林植被日益减少,致使水土流失,旱涝灾害连年;河水污染、空气污染、白色污染等日趋严重,对居民的身心健康带来极大损害;生产、开发上的短期行为,对国家的可持续发展构成威胁;对动物无端虐待与杀戮食用的现象比比皆是,以致珍稀动物的保护工作不尽人意,动物避人唯恐不及。此等现象,原因固然很多,但发生在一个具有五千年文明史,出生有孔子、老子等圣哲,佛教传播也有二千年历史的国度里,的确令人深省!

世上好语佛说尽天下名山僧占多

佛教无论从理论上还是实践上都对当今的生态及环境保护有着积极的重要的意义。佛教是从整体上来认识和把握世界的,认为世间万象互为缘起,“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此无故彼无,此灭故彼灭”,遵循一定的因果规律,是一种和合互生的关系;生命界按照各自的作业轮回于六道之中,在求生方面,在追求安宁幸福方面没有根本的不同,在佛性上更是平等的,因此佛教要求信徒善待一切生灵,戒杀、放生,人类之间更是要求相互关心、和平共处;人的身体由地水火风四大和合形成,大自然对人类有天覆地载和养育之德,因此对大自然应怀抱感恩之心,反对无度的占有、浪费,更何况恣意破坏了。上述理念在佛经中可以说比比皆是,尽管其理性与理想化的成分较多,有些还缺乏可操作性,但随着佛教的传播发展,二千五百多年来对维护人类的和平与营造良好的生态环境依然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例如,佛教制定有杀生戒,并视之为第一大戒,同时极力赞叹放生护生功德,甚至有佛陀舍生饲虎的故事;在僧团中制定有在动植物滋生的雨季结夏安居三月的制度,尤其是汉传佛教,有着优良的素食传统。这些在客观上都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另外,佛教徒有植树造林、养林护林的优良传统,因而佛教寺院通常都是林木葱郁,鸟语花香,环境清幽。这既是缘于“庄严国土,利乐有情”的理念,也是出于参禅修道的环境需要。古人道“世上好语佛说尽,天下名山僧占多”,即形象地表现出佛教对人类心灵的净化和对生态与自然环境的保护有着特殊的意义。

要实现环境的清净庄严根本在于净化人心

从1989年起,全球性环境问题已年年列入“世界末日”的指标。环境的污染不只是“脏、乱、差”的问题,而是关系到人类能否持续性发展乃至能否生存的问题。从我国来说,随着科技与生产的快速发展,环境的全面治理与保护已迫在眉睫。保护环境人人有责,作为佛教徒更应积极参与。我认为,政府和各界人士应当多听一听佛教界的呼声,因为佛教有着丰富的环保思想和资源,而且对环保有着更为迫切的需求,不仅应当也完全可以在环保方面发挥积极的作用。那么佛教界可从哪些方面以及如何参与环境保护事业呢我以为应从以下二个方面入手:

(一)大力弘扬佛教中一切有益于环境保护的思想

人类是万物之灵,然而破坏生态平衡与环境的根本原因却在于人类,在于现代人类日益严重的错误认识和低层次的价值取向。如果我们不能立足于净化人心,改变人类错误的认识和价值取向,仅仅外在地挽救一些野生动物,局部治理一下环境,那只能治标而不能治本。因此我们很有必要汲取和弘扬佛教中有益于环境保护的思想。问题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今天,屡经巨变,人心不古,如果我们一味地将过去的思维模式或行为方式生搬硬套于今天,就很难为广大教外人士所理解,结果必然事倍而功半。所以我们应运用般若之智,根据众生根机和社会实际,对以下有益于环境保护的佛教思想作合理的阐释和大力的弘扬:

1.诸法从缘起的思想。佛教认为世间万象“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无不由一定的因缘和因果关系组成种种和合互生的关系,也可表述为中国阴阳五行理论所说的相生相克的关系。因此我们在开发资源、发展经济时,要考虑可能产生的负面影响,尤其是对生态平衡与环境的影响,要顾及他人乃至子孙后代,考虑发展的可持续性。要摒弃那种急功近利、损人肥私、盲目发展的思维模式。

2.心净佛土净的净土思想。佛经为我们介绍了东方净琉璃世界、西方极乐世界等佛国净土,其中有七宝所成之池,八功德水充满,绿树成行,鸟语花香,它们都是由诸佛累劫修行,愿力所成。并说众生只要行善积德,诵经念佛,愿生彼国,命终即可随愿往生。另外,佛经还常说,一切诸法唯心所现,只有众生心清净了,则佛土归于庄严清净。这一方面反映了人民对美好的自然与社会环境的追求,另一方面也说明,要实现环境的清净庄严,根本在于净化人心。这一思想信仰对于扼制人们对生态环境掠夺性的破坏,净化人心,美化环境,建设人间净土,客观上起了十分积极的作用。

4.戒杀护生的慈悲思想。当今人类征服自然的能力大增,加上人口膨胀,使大量动物失去了栖息之所,尤其是人类为了商业利益和满足口腹之欲,对于动物几乎到了无所不杀、无所不吃、竭泽而渔的地步,虽心性乖戾、手段残忍而不自觉,从而造成生态的严重破坏。佛教认为,一切生命依业受生,过去生中可能都是六亲眷属。如今虽然身形、智愚、能力等果报各各不同,但在贪生恶死方面,在追求安宁幸福方面没有根本的不同,在佛性上更是平等的,因此为培养慈悲心怀、报众生恩乃至普度众生,佛教要求信徒善待一切生灵,戒杀、放生,认为这样做会有极大的功德。千百年来,广大佛教徒依此教义戒杀护生,为生态环境的保护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当今人类多么需要这样一种慈悲思想啊!

6.庄严国土、利乐有情的思想。中国一般老百姓多认为佛教讲四大皆空,僧人看破红尘,消极厌世。殊不知中国佛教为大乘佛教,宗旨为即世而出世,修四摄六度,行菩萨道,倡导“庄严国土,利乐有情”,普度众生,故是积极而非消极。不过为什么有那么多的人认定佛教是消极的呢我想原因不外有两种,一是汉族人受儒家的影响重视伦理纲常,受墨家、法家等的影响,重实用、功利,对佛教缺乏必要的了解和认识,故有种种误解;二是宋代以后禅宗、净土二宗独盛,久而久之走入末流,教法不昌,修法简单、僵化,加上民俗的影响,许多寺院成了求神拜佛、荐亡超生的祭祀场所,故难免被人视为迷信。因此无论是为化导人心、美化环境,还是为弘扬教法,改善自身形象,佛教界都应提倡并努力实践“庄严国土、利乐有情”的大乘思想,为建设人间净土作贡献!

(二)佛教界如何参与生态和环境保护事业

如上所述,佛教有着丰富的环保思想和资源,只要四众弟子大力弘扬,发挥优势,身体力行,完全可以为人类心灵的绿化,为社会环境的改良,为生态平衡与环境治理作出突出的贡献。不过当今的生态保护和环境治理问题涉及面广,难度很大。从佛教界来说,除了方便善巧地弘扬上述的佛教环保思想以外,还须因地制宜、积极地做好以下环保工作:

1、栽花种草,植树造林。林木花草有涵养水分、净化空气、美化环境之功用,对于寺院来说还可平添一份幽静与灵气。因此,佛教界应发扬以往的优良传统,除在寺院栽花种草、植树造林之外,还可发动信众并拿出一部分资金用于绿化荒山,开辟若干片“佛教林”以造福后人,回报社会。1998年10月在北京召开的中韩日佛教友好交流委员会会议上,中韩日三国佛教代表团研究决定:为实现庄严国土、利乐有情的伟大理念,三国佛教界拟于每年4月份在本国植树,借以推进环境保护事业,净化社会。可见植树造林绿化环境,已成为国内外佛教界的共识。

2、提倡文明进香。礼佛燃香,不在多少,旨在向佛祖表达一份皈敬之意,正所谓心到佛知。然而许多信众不明此理,以为燃香越多越好,生怕佛祖不知,成把成把地烧,弄得寺院烟熏火燎,既污染环境,又易造成火灾,不利于古建等文物的保护。因此各寺院应大力提倡文明进香,即每次燃一至三枝香即可。同时亦可提倡向佛祖献花,有条件的寺院可培植鲜花,提供信众作敬佛之用。

3、勤俭、惜福,合理用财。这既是佛教徒一贯的生活理念,也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在这方面,大多数寺院和广大佛教徒是做得很好的。我以为佛教界应搞好这方面的宣传,必要时可让青年人到寺院中去体验节俭、艰苦的生活,注意节水、节电、节约粮食、不乱扔字纸等。近年来不少寺院香火旺盛,收入颇丰,应合理使用资金,最好是一份用于日常开支、维修寺院,一份用于弘法和文化教育,一份用于社会慈善公益事业,包括绿化和环保事业。建寺造像应符合当地的实际,着眼于修行和弘法的需要,而不要相互攀比,追求大而全,以致本末倒置。

4、戒杀放生,推广素食。佛教在戒杀、放生、素食方面有着一整套的理论和做法,应结合生态平衡与野生动物保护进行宣传,从有益于净化人心、祥和社会、强身健体等方面来研究与实践。近代欧美各国有越来越多的人热衷于动物保护和素食,为什么有着悠久佛教信仰基础的我国反倒不如人呢这值得佛教界和社会有识之士的深思。

5、清除污染,美化环境。禅宗有一首著名的偈语:“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常常勤拂拭,莫使惹尘埃。”人心需要不断的闻法修行而得到净化,环境更需要人们不断的治理与维护而得到美化。佛教徒往往将心灵的净化与寺院环境的美化较好地结合起来,效果是有目共睹的。佛教界应将这种思想和经验予以推广,在环境日益恶化的今天,大力增进全社会的环保意识,摒弃那种“各人自扫门前雪,莫管他人瓦上霜”的观念,做到以防范污染为主,治理污染为辅。过去由于科技和生产的发展造成环境的破坏,今天则仍需充分利用一切科技手段治理环境,营造一个人与自然和谐、优美的环境。本着“庄严国土、利乐有情”的宏愿,广大佛教徒从自身做起,是能为治理污染、美化环境做出积极贡献的。

主办:中国社科院世界宗教研究所

内容与技术支持: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网络信息中心

THE END
1.搞养殖业卖杀的果报故事二则:养羊8年,怪病缠身,耗尽凶财佛教经典《大宝积经》云:“假使百千劫,所作业不亡;因缘际会时,果报还自受。”(劫是一个很长的时间单位) 就是告诉我们,造作的善恶业无论经历多长的时间,都不会消亡,以这些业为因,遇到合适的条件,就会感受相应的善恶果报。佛家讲有花报、有果报,花报是今生受报,报应现前,果报是来生受报。...https://weibo.com/ttarticle/p/show?id=2309404809239960092699
2.净土法门法师:珍惜生命请勿杀害动物(第二集)主持人:我听人说吃什么动物就有什么样的性,说吃牛肉就有牛性,吃驴肉就有驴性,这种说法有道理吗?师父。 净土法门法师:有道理,伊斯兰教讲求这个,所以伊斯兰教凡是性情不好的动物,他都不吃。 主持人:性情不好的动物。 净土法门法师:对,他选择,所以我是从它那里得到一点经验。以后我学佛之后我觉得佛家这个圆...http://text.xuefo.net/show1_130017.htm
3.了凡四训讲记(立命之学)净空法师讲述般若文海全集所以每一个人,甚至每一桩事皆有定数。这就是佛法里讲的因缘果报,只要你起心动念,你就有定数。只要你没有心念,那你就超越数字、数量之外了。 修行人往往能超越,为什么呢?因为他入定。入了定,他的心就不起作用,没有任何念头。没有念头,就不落在数量里。由此可知,只要你有念头,就必定落在数量里。换句话说,...http://china-ciyun.cn/detail-938.html
1.因果可转变(佛教通俗讲座)有的就说:‘人类不是专吃植物的,也兼吃动物肉类的,又该怎么讲呢?’要知人的性质本来是仁慈的,儒家亦有一句话说:‘人之初性本善’。佛家亦说:‘一切众生皆有佛性。’因为人的性质起了变化,生出了二颗尖尖的犬齿,就要吃肉,性质亦变得残暴。所以人类的性质,不是生下来就好吃肉的。你只要看初出生的婴儿就知道...https://www.hrxfw.com/fjgs/yggs/31810_5.html
2.佛教教育思想(精选十篇)二、别报,即人人个别之果报,系由满业(别报业)而来,又称满果,如同生而为人,则有男、女、贫、富之分,此即为别报。《涅盘经》讲:“业有三报,一现报,现作善恶之报,现受苦乐之报;二生报,或前生作业今生报,或今生作业来生报;三速报,眼前作业,目下受报”。如此说来,好人今受苦报,不得善终,皆因过去所种...https://www.360wenmi.com/f/cnkey284e9hd.html
3.轮回,今天的故事我来讲一些佛教里面对治各种“灵异现象”的...我还准备讲几个邪淫的果报的故事,和戒了邪淫之后的好事情。 其实很多东西和邪淫关系太大太大了。比如长痘痘呀,皮肤很差呀,运气很不好呀,很不受人待见呀,体味难闻呀,记忆力下降呀,之类的。 赞 回应 張一 (南无阿弥陀佛) 2014-07-10 16:55:49 社会太乱,末法时代 我还准备讲几个邪淫的果报的故事,和...https://www.douban.com/group/topic/55154939/
4.佛教的业力论动物的器官不但构造巧妙,其产品或分泌亦极奇特。拿乳份来说,无论是人乳、牛乳、羊乳等,皆含有最高之养份,有各种必需之维他命和养料。以牛乳来说,通常几种有机体的酸素极不容易配合在一起的,却都在牛乳中存在。为了使物种延续,那不可思议的业力,使母体自然分泌出最理想之食品以哺育其子息。由业力所产生的...https://qingxinsushi.com/article/4252.html
5.佛教基础知识(万佛楼前西测画廊)「看破红尘」这句话亦非佛家所用,而是中国古来的文学家,向往山林的田园生活,而经常使用的辞汇。 佛教在中国常常受到误会,一般人常把逃避现实,隐遁于山林的风气和现象,归之于佛教的信仰以及学佛的结果。其实佛法中,不讲红尘,也没有讲看破红尘,只有讲到与眼、耳、鼻、舌、身、意六根相对的色、声、香、味、触...http://www.bailinsi.net/index.php/home/shc/blyscwz/id/5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