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少子化的原因,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一)少子化的现状
根据日本厚生劳动省、日本国立社会保障与人口问题研究所、日本总务省统计局等日本有关机构公布的资料显示:20世纪70年代以来,日本的总和生育率在1973年达到峰值2.14以后开始迅速下降,1974年开始,日本的总和生育率开始低于人口更替水平,并持续下降。2005年日本总人口数为1亿2777万人,比2004年减少近两万人。人口数量首次呈现负增长。人口的减少加快了日本少子化的进程,并由此带来了各种各样的社会问题。
(二)主要的少子化政策及其效果
为了减轻育儿负担,日本政府在1990年以后推出了一系列政策。1994年12月,由厚生、文部、劳动和建设四省大臣一致同意制定了“关于今后为支援育儿政策的基本方向”(简称“天使计划”),1999年12月,日本政府又制定了“新天使计划”,其内容与“天使计划”基本相同,只是在现已实现的目标基础上,又制定出新的目标,并加大力度。但是从日本少子化的状况来看,出生人口数由118万减少到112万,合计特殊出生率从1.34降低到1.29.由此可见,政府实施采取的少子化政策并未达到预想效果。
针对日本少子化政策不显著的原因,日本国内的争论也此起彼伏。对女性的支援政策一直是争论的中心,特别是经济支援政策。但是对日本女性来说效果不大。笔者认为日本少子化最大的漏洞在于:政府以“花钱买孩子”作为政策的出发点。这显然是不全面的,无视了日本女性生育观改变的根本原因。生育观发生变化的原因是经济制约么、经济补偿能使女性回归传统的生育观么、现代女性究竟重视什么?接下来,笔者试对日本女性生育观念进行深入分析,从而解答上述问题,并指出经济支援政策不足以改善日本少子化现状。
二.孩子的价值的变迁
(一)孩子是“神”的日本
(二)孩子的命由被赐予向生出来的转化
近代,孩子的命已经不是从前的“天的赐予”,更由人的妊娠、生产这种自然现象转化为一种人工现象。从日本人日常生活的用语,我们的就可明显的感受到这种人工现象的普遍存在。生孩子的“生”不再使用「授かる,而是使用「つくる。例如:「そろそろ子どもをつくろか、「子どもを作りたいが这样的话我们经常可以听到,这样明显看出生孩子已经是一种主观选择了。为这种主观想少生孩子提供可性能性的,狭义的说,也就是医学技术的进步。过去医疗技术的不发达导致幼儿的存活率低下,“多死就多生”的思想便理所当然。但是,如今受益于发达的医疗保胎技术,日本幼儿的死亡率是世界最低的。那么,既然存活率升高了,“少死就少生”的思想就开始流行了。
(三)孩子真的是不可替代的存在么
三.日本的生育观念与母亲的思惑
(一)高学历化与女性的负担
(二)“女性的幸福等于母亲的幸福”的终结
[关键词]老龄化;少子化;养老保险;广东市场
1我国老龄化与少子化现象的形成与现状
我国于20世纪70年代末制定的人口政策经过30多年的严格实施,已取得显著成效,中国当前面临的主要人口问题不是人口总量的迅猛增长,而是低生育率导致的适龄劳动力不足,以及逐步显现的“老龄化”与“少子化”等问题。我国人口自20世纪八九十年代开始出现峰值,自从人口计划生育政策在我国推行后,出现了出生人口不断减少、总和生育率不断下降的情况,少子化在一定程度上不仅使我国人口数量不断趋于减少,也加速了我国的老龄化进程。人口年龄结构将严重不合理,呈倒金字塔形,导致人口比例的失衡和人口质量的整体下降。
2少子化、老龄化问题对我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老龄化与少子化问题的形成给我国社会带来巨大的影响和压力,主要表现在如下方面:首先,计划生育政策的强制执行下所产生的少子化直接导致我国人口不断减少。当未来进入严重的少子化社会后,人口均衡将难以恢复,人口衰退也将不可避免。其次,少子化对经济长期增长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劳动年龄人口的减少导致劳动力供给不足,经济增长后劲乏力,势必成为抑制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最后,由于人口老龄化严重,养老保险负担本已沉重。因此我国现有的政府推行的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在农村地区必将受到来自老年人养老问题的严重挑战。
3广东省某地区农村养老保险的现状
4存在问题的分析
4.1教育受限,老年人对于商业性社会保险的意识低
在农村地区,60岁以上的老年人群体普遍存在受教育程度低的问题,小学毕业甚至文盲等情况较多存在。这一代老龄群体对于社会养老保险认识度低,且传统的养儿防老思想观念深居其心。
4.2子女外出打工,过度满足农村老人的物质需求
随着子女进城务工,收入的持续增加提高了农民家庭生活水平,也因此,农村居民的生活条件得到不断改善,农民生活得到较为可观的改善,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得到不同程度的改善,生活资料得以不断地丰富。
4.3经济收入低的不舍心态
农村地区的老年人群体一辈子受苦受穷的经历,使得他们对于所获收入的钱财比较珍视,舍不得花费每一分钱,哪怕是他们自己生病,都延续着以往的小病熬、大病扛的心态,对于养老未知风险的预防的金钱花费,他们就更不能接受了。
4.4商业养老保险难以满足农村老人的养老需求
由于中国保险业的快速恢复和发展是在城市,商业养老保险公司忽视了农村养老市场的保险需求,简单地把在城市销售的养老保险产品直接运用到农村市场,难以满足农村居民的实际需要,而且保费相对较高,大多数农民无力承受。
5农村地区养老保险的对策分析
5.1加大对农村养老保险政策的宣传力度,增加农民参保意识
为了加强老年人群体对于商业养老保险的信任,我们必须加强对商业养老保险的宣传力度,通过各种渠道,使农村地区老年人群体对商业养老保险有一个充分的了解和认识,为他们参加商业养老保险建立信心,之所以许多农村地区没有购买商业养老保险的原因之一,就是因为人们对商业养老保险的不了解。另外,针对更新农村老年人的传统观念而言,他们认为依靠子女养老才是最稳妥的养老方式。但在老龄化和少子化形势严峻的今天,要加强农村老年人对于社会新形势的认识,加强农村地区信息更新和传播的速度,强化商业养老保险的概念,增加农村地区老年人对商业养老保险的意识,更新传统养儿防老的观念,深化老年人对商业养老保险的认识并鼓励购买的消费行为。
5.2鼓励发展商业保险
参考文献:
[1]李俊华,刘均.农民工养老保险制度探析[J].甘肃农业,2016(3):60.
[2]朱勇.少子老龄化背景下的我国机构养老问题研究[M].成都:西南财经大学,2012.
老龄化与少子化问题的形成给我国社会带来巨大的影响和压力,主要表现在如下方面:首先,计划生育政策的强制执行下所产生的少子化直接导致我国人口不断减少。当未来进入严重的少子化社会后,人口均衡将难以恢复,人口衰退也将不可避免。其次,少子化对经济长期增长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劳动年龄人口的减少导致劳动力供给不足,经济增长后劲乏力,势必成为抑制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最后,由于人口老龄化严重,养老保险负担本已沉重。因此我国现有的政府推行的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在农村地区必将受到来自老年人养老问题的严重挑战。
41教育受限,老年人对于商业性社会保险的意识低
在农村地区,60岁以上的老年人群w普遍存在受教育程度低的问题,小学毕业甚至文盲等情况较多存在。这一代老龄群体对于社会养老保险认识度低,且传统的养儿防老思想观念深居其心。
42子女外出打工,过度满足农村老人的物质需求
43经济收入低的不舍心态
44商业养老保险难以满足农村老人的养老需求
51加大对农村养老保险政策的宣传力度,增加农民参保意识
关键词:少子化;高等教育;升学率;招生;办学质量
日本人口出生人数自1970年代初期经济完成起飞之后开始持续减少,当初每年高达200万余的出生人口数经过30多年的变化,变成了目前每年的110万人左右规模,降辐达到54%*1。同期特殊出生率也从1971年的2.16降低到1.29,远低于人口更替水准的2.07*2,日本人口呈现高度负增长,成为世界上最典型的少子化国家。
众所周知,日本作为一个自然资源短缺和不足的国家,之所以能成为当今为数有限的发达富裕国家之一,拥有数量众多的高素质人力资源是关键和要诀。然而,少子化现象所造成的总体人口规模萎缩以及对家庭结构和地域的年龄构成的负面影响,正在对日本赖以发展的根本形成直接的冲击。本文拟就日本少子化现象对担负人力资源养成的高等教育造成的影响进行分析,希望能从日本教育与人口发展的轨迹变化中,为当前正处于高速全面发展阶段同时面临人口转型的我国高等教育提供一个参考、一面镜子。
一、就学人口持续减少的后果:升学率提高
根据日本文部省学校基本调查统计,在经济复苏到起飞的1950、1960年代,日本高等教育升学率基本一直徘徊在10%*3左右。但随着进入70年代经济全面发展时期,教育设施的逐步充实和完善,升学率逐年上升,于1990年代初达到36.8%*4。
东京大学教育系天野郁夫教授早在1990年代末期便分析指出*7,1991年日本18岁人口有204万人,大学升学率36.8%,全国高等院校共招收新生73万余人。而到10年后的2000年,18岁人口减少至151万人,如依然维持36.8%的升学率,新生人数则仅有55万人左右,比1991年减少了18万人。而日本现在一所中等规模的高校每年新生人数一般也就是2,000人左右,不考虑其他因素,18万人基本等于90所大学的年度招生人数,换句话说也就是如果不调整提高升学率,2000年将有90所大学不能招收到应有的新生。相反,若要保证73万的入学人数,则升学率必须提高到48%以上,以满足现存高校对基本生员的人数要求。
现实的发展完全印证了天野郁夫教授的分析。并且,如果用升学率同样超过45%而教育体制又较接近的美国做参照,可以发现日本升学率急剧升高的直接原因和主要动力在于各高校对于生源的需求。美国之所以能维持高水准的升学率主要依赖于两个因素:一是美国大学80%都属于国立或公立,私立大学仅占20%,从学生处征收的学费对学校运营压力不明显;二是美国高等院校退学率极高,通常只有20%左右的学生毕业*7。相形之下,日本的高等院校不仅退学率基本等于零,而且主要靠征收学费维持日常运营的私立院校在高校总数中所占比例竟高达80%,可以说有没有学生就读直接关系着这些院校的生存与否。
二、“粥多僧少”的选择:数量重于质量
截止2003年的统计,日本共有普通高等院校1,227所,其中四年制大学702所,二年制短期大学(相当于我国的专科院校)525所。而同期我国普通高等学校数为1,396所,其中本科院校629所,高职高专院校767所*8。日本人口不过1.2亿左右,其教育资源之丰富由此可见一斑。
然而,日本普通高等院校从1950年350所发展到2003年的1,227所,其中四年制大学部分私立院校从105所增加到了526所,比例从52%上升到了75%;而国立院校则在当初70所基础上仅仅增加了30所,其所占比例不升反降从35%下滑变成了14%;公立院校也只从原有的26所增加了50所,可以说基本上变化不大。而二年制短期大学部分至始至终私立院校占有的比例达到了88%以上。对比上述两组反映日本近半个世纪教育发展的基本数据,不难看出所谓高等院校突飞猛进的发展其实就是私立院校突飞猛进地在发展、在扩张。
国立公立院校和私立院校在办学教学体制上客观地讲各有千秋,但私立学院主要以学费进行运营的特性注定了它对生员有着天生的依赖性。
二战后持续的“婴儿热”为学校提供了空前巨大的潜在生源市场,相对紧缺的教育资源以及经济高速发展又为学校发展时代提供了需求和保障,在这一特殊背景的作用和催化下,办学灵活的私立学校如鱼得水,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
但是,1970年代开始的家庭生育计划迅速改变了日本的生育模式,蔓延并持续的少子化趋势让总人口中少年儿童人口比例不断下降,其规模也日渐减少,生源市场供给逐步变得短缺不足。另一方面,已经发展壮大的教育市场对生源的需求却是有增无减,它需要越来越多的生源填充己被撑大的“胃口”,而日趋加剧的少子化现象无疑象一盏不熄灭的红灯让一路畅通的教育“飙车”停在了人口的十字路口。
日本短期大学中的私立院校是对生源最敏感的部分。1950年到1970年,它从132所增加到了414所,发展十分顺畅良好,但之后二十年中它却再也没有能够跨越出四百的台阶。在1999年蹒跚登上503所的顶峰之后,便开始逐年下跌倒退,2003年它减少至463所,退回到1980年代中期水平。
其他类型院校尽管不如私立短大严重和明显,但基本的情形也不外是五十步和一百步。在少子化造成的生源压力冲击下,为了维持学校的正常运营、避免关门打烊的寂寞结局,除极少数顶尖一流学校尚可以侈谈新生质量外,绝大多数学校或多或少选择“舍质取量”的招生方针,以拓展生源范围尽可能多地吸引年轻学子入学。
三、抢救生源的奚径:自由化+国际化
针对日益激化的生源紧缺局面,日本不少的院校为了方便招揽学生,都在变通招生入学程序,在传统的考试招生制度之外,开辟了由学校自行掌握尺度的“推荐入试”招生制度。在现有的私立大学和短期大学,通过这种自由化随意性较大的推荐审查方式而不是经由统一的升学考试合格入学的学生,分别已经占到了25%和60%,而且只要少子化没有缓解,不容置疑这一比例还将进一步增高。虽然这些以“改革”名义新出现的形式各异的升学方式和途径对于迄今单一的招生渠道和呆板的招生制度有补充完善的作用,但其放宽放低升学尺度和门槛对于吸引考生保证生源的明显功利性效用,难免让人质疑其真正动机和目的何在,即便在高等教育接近普及的今天,“花钱买学位”、“通关系进大学”对于任何一所院校而言,依然是无法承受的硬伤。
同时,鉴于少子化和老龄化的发展对劳动力的影响以及国际化趋势的作用,日本政府从1980年代中期开始积极推行教育国际化开放政策,公布了2000年前吸收10万留学生的计划。但由于日国固有的封闭性因素,直到2003年,留学生总人数才从1985年的15,009人上升到109,508人。而其中公费留学生部分仅从2,502人上升到9,746人,净增不过7千余人,超过90%的增加全部来自私费留学生*9。
日本少子化现象不仅极大地改变着学校的经营,并且更深刻地影响和改变着身在其中的学习者。日本总务厅统计局*11近年来对人口死因的调查显示,25~34岁人口的死因自杀高居第一,在15~24岁人口的死因中自杀也排上了第二位。自杀的原因十分复杂,难以一概而论,但它在大学适龄人口这一年龄段前后集中攀上高位,似乎又在暗示着某种无形的因果联系,在发出无声的强烈警示。
今天教育普及和大众化趋势导致高等教育已经不再是往昔的精英教育模式。但无论什么时代,教育所承担的“释道解惑”的责任却应该没有多少变化。为了吸收保证生源以维持学校经营发展,学校对学生像上帝、主顾一样的迁就娇宠、百般呵护,但却可能因此助长不学之风,销蚀大学生们本已脆弱的学习意欲,最终从根本上危及学校的生命力,让学校变成不学之校。
勿需赘言,中国的人口发展和高等教育发展在一定程度上正在重复日本人口和教育发展的轨迹。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石,我们有必要借鉴日本高等教育发展所提供的经验和教训,合理调整高等教育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协调关系,保证我国高等教育持续稳步发展,为社会经济文化建设铺垫坚实的基础、提供充足的动力
参考资料:
注解:
1~2:日本统计局《平成12年国势调查》
3~4~5:日本文部省《学校基本调查》
6:日本《教育指標の国際比較》(2004年版)
7:天野郁夫:《教育改革のゆくえ―自由化と個性化を求めて》(东京大学出版会)
8:教育部发展规划司《中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简况》(2003年)
9:刘晓峰等主编《日本的危机》(人民出版社)
10:日本《中文导报》,2001年3月
11:日本总务省2003年《自治白书》
参考论文:
[1]周满生.日本、韩国、台湾私立教育发展比较及其启[J].国家教育发展研究中心.
[2]陈铭.中国与西方国家家庭教育的若干比较[J].东北师大教育科学学院.
目前我国已进入老龄化社会,随着养老需求的持续增加,养老供需矛盾凸显,城市社区养老成为解决现阶段我国城市老年人养老问题的必然选择。济南市人口老龄化、少子化水平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而社区养老服务起步较晚,供需严重失衡。如何解决这种社区养老供需矛盾,尊重老年人养老意愿,为老年人提供优质的养老服务有着深刻的现实意义。本文以济南市为研究案例,对239个城市社区老年人开展问卷调查,分析其养老需求差异性,为社区养老服务的发展提供借鉴。
关键词:养老需求;养老服务;城市老年人;社区养老
20世纪70年代以来,人口老龄化逐渐成为全球范围的普遍趋势。应对人口老龄化,首先要解决“老有所养”。现行城市老年人多样化、多层次的养老需求日益不能得到满足,在老龄化、高龄化、空巢化的背景下,老年人对经济保障、医疗保健、生活照料、精神慰藉等方面的需求日益凸显。社区养老成为解决现阶段我国城市养老问题的必然选择。
一、济南市老龄人口结构
1.济南市人口老龄化的现状及特点
一是老龄化。根据济南市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截止到2010年11月1日零时,全市常住人口中,65岁及以上的人口为62.35万人,占9.15%,同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65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上升了1.16个百分点。如表1所示,2020年,济南市60岁以上人口将达到134万人,占全市总人口20.3%,2035年将达186万人,占全市总人口的31%。以上数据显示,济南市老年人口基数大,人口老龄化进程加快。
二是家庭小。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共有家庭40152万户,家庭人口124461万人,平均每个家庭户的人口为3.1人,比2000年人口普查的3.44人减少0.34人,家庭户规模继续缩小。虽然济南市家庭户规模还未统计,济南的家庭户规模应该比3.1还小,有几个原因,最主要的原因是计划生育,济南市的计划生育工作较好,生育的子女少了,自然家庭户规模就小了。随着时展,年轻人结婚后就离开了父母的家,以前常见的联合家庭越来越少。三是现在的家庭多元化,丁克家庭、单身不婚族越来越多。
表12000-2050年济南市各年龄组人口变动趋势
三是少子化。少子化是指生育率下降,造成幼年人口逐渐减少的现象,对于社会结构、经济发展等各方面都会产生重大影响。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表明,我国0~14岁人口为2.2亿,约占全国人口的16.6%。济南市的少子化程度更为严峻。如表1所示的济南市人口变动趋势,2005年0-14岁人口为94万人,占全市总人口15%,2015年将达101万人,占全市总人口的15.2%,所占全市人口比例有逐渐下降趋势。根据人口学统计标准,一个社会0~14岁人口占比15%~18%为"严重少子化",15%以内为"超少子化",济南市已经进入"少子化"阶段。
2.调查样本的选取
根据研究目的采取随机的方式非正式无结构访谈了济南市城区239个60岁以上的老年人。本研究239个样本数据中,老年人的基本情况包括:性别、年龄、受教育程度、婚姻状态、健康状况、过去从事的职业、子女数、居住状况、月收入和月支出等。从总体看,所调查的老年人样本总量为239。其中,男性、女性老年人分别102人、137人,性别比例相差不大;年龄段在60-79岁的老年人有131人占54.8%,低龄老年人占多数;高中及以上的老年人占54%,受教育程度较高;婚姻状况正常的老年人居多,占72.4%;健康和能自理的老年人占84.6%,身体状况良好;个体户和无工作或务农的老年人占22%,大部分老年人过去都有稳定工作;有1-2个子女的老年人占多数,占70.7%;大多数老年人和老伴、和子女一起居住;月收入为3000元以下的老年人居多;月支出多数在1000元以下。
二、济南市老年人需求的层次分析
1.经济保障需求。
“经济保障”是人们为维持生活所必须的物质财产,是生活的基本物质保障,对于弱势群体的老年人相当重要,将近一半人对经济有着很大需求。在调查的239个老年人中,在经济上完全满足有62个的老年人占25.9%,有110个老年人的在经济上可以基本得到满足占46%,有67个老年人经济不能得到满足,甚至较困难占28%。49%的老年人对经济保障基本满足,可见有近一半人对经济有潜在需求。随着经济发展,近年来物价飞涨,老年人的经济保障应给予重视。
2.医疗保健需求。
3.生活照料需求。
城市老年人对社区生活照料服务的需求情况,主要指的是老年人在生活用品代购、日间看护照料、照料饮食起居、打扫卫生、帮助户外运动等事务方面是否需要社区提供相应的帮助。通过分析问卷数据也发现,虽然社区在积极进步,但是老年人与社区互动的积极性却不高。潜在的日常生活照料需求中最高的打扫卫生31.7%,最低的日间看护照料有9.8%。在访谈过程中发现老年人对于社区照料服务的了解情况总体上偏低,许多老年人都对这些需求似乎不怎么感兴趣,有的甚至认为都是不可能实施的,这说明目前社区的福利制度还没有得到广泛普及。
4.精神慰藉需求。
三、养老需求特征分析
本文分析了城市老年人四个方面的社区养老需求内部差异性,并总结出多个影响因素。如表2所示,将不同的养老需求与年龄段嵌套交互分析,得出各年龄段老年人的养老需求总体特点。
根据表中数据可以得出以下发现:
(1)60一69岁与70一79岁年龄段的老年人、80-89岁与90岁以上的老年人在养老需求完全满足的程度内有较高的相似性。60-79岁老年人的生活照料需求完全满足程度较高,80岁以上老年人的经济保障需求完全满足程度较高。
表2不同程度的养老需求与年龄段的嵌套交互表
(2)各年龄段的老年人在养老需求不满足的程度内,差异性较大。其中,60-69岁的老年人对精神慰藉需求的不满足程度高;70-79岁的老年人对经济保障需求的不满足程度高;80-89岁老年人对经济保障需求和医疗保健需求的不满足程度高;90岁以上的老年人对生活照料需求的不满足程度高。
(3)城市老年人的养老需求按需求程度由高到低排列,依次为:医疗保健需求、经济保障需求、精神慰藉需求、生活照料需求、其他需求。对医疗保健普遍需求,说明老年人对自身健康状况越来越重视,要加强社区卫生服务站的建设,进一步提高医护水平和质量。
四、结论
参考文献:
[1]人口老龄化对济南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及对策研究.石兆宏2008年第5期,山东教育学院学报111页
[2]《济南市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
(上文提要:时隔20余年,我第一次重返祖母的老家――北海道室兰市。上世纪80年代初是一片欣欣向荣的热土,日本的重工业基地之一。后来因为“少子化”等原因,劳动力匮乏,室兰走向衰落。)
让我们来看看日本的人口数据,室兰问题的严重性就一目了然了。
上世纪50~60年代是日本人口增长的最高峰,1950年和1965年的增长率分别为17.4%和11.3%。进入80年代后,日本人口增长率开始持续下滑,1980年为7.8%,1990年是3.3%,2000年只有2%。
从2010年开始,日本人口进入了负增长阶段,预计2015年人口增长为-2.8%――如果不是在2007年设立了“内阁府特命少子化对策担当大臣”这个专门职位和部门的话,估计人口增长率还要更低。
而且,日本的人口结构方面还有一个怪现状:严重失衡。东京首都圈(一都六县)的人口占了日本总人口的将近三成,全日本的劳动力几乎都被首都圈抽干。
2015年度,日本的预测是,65岁以上人口将占总人口的26.8%,平均3.7人中有一位是65岁以上的老人。
其实早在上世纪80年代末,日本已经明显出现劳动力缺乏的问题,厚生劳动省已经计划放宽对东南亚人口的工作签证。这在当时非常容易做到,但外务省很不配合,不断设立门槛进行阻挠,所以最终也没能顺利实现。20年后,随着东南亚各国本身的经济发展、收入提高,劳动力成本也随之上涨,“去日本淘金”的时代早已过去。
关键词:二极管;开关特性;延迟;脉冲
中图分类号:TM13文献标识码:A
CrystalDiodeSwitchSwitchingProcessAnalysis
ZHANGWu-qin1,2
(1.CollegeofElectricalEngineering,ZhengzhouUniversity,Zhengzhou450001,China;
2.DepartmentofPhysics,ZhengzhouTeachersCollege,Zhengzhou450044,China)
Abstract:Thestructureofthecrystaldiodedeterminesitsswitchingcharacteristicsofthediodeundertheactionofpulsesignalfromtheconductiontothecut-off.Bythedeadlinetoturnintheconversionprocessthediodeproducesatimedelay.Inordertoclearlyobservethetimedelayoftheoutputsignalswitchwhichviariateswiththeinputsignalswitchingtime,acertainamplitude(thecyclicpulsesignal)shouldbeenteredtotheswitchingcircuit.Thetimedelayoftheswitchconvertionprecesscanbevisuallyobservedthroughexperiments.Therefore,theunderstandingtothediodeswitchingcharacteristicsandawarenesscanbefurtherdeepened.
Keywords:diode;switchingcharacteristics;delay;pulse
0引言
1二极管开关特性
图1二极管开关电路
图2二极管开关电路输入、输出波形图
3晶体二极管开关转换过程实验观察
4结语
参考文献
[1]林秋华.一种新型超快速软恢复外延二极管[J].电源世界,2006(12):54-57.
[2]BEGGSJH,LUEBBERSRJ,YEEKS.Finitedifferencetime-domainimplementationofsurfaceimpedanceboundaryconditions[J].IEEETrans.AntennaPropagat.,1992,40(1):49-56.
[3]邓维波,刘永坦,宋昱.高频电磁波在有损地面上的传播特性[J].微波学报,2001(3):43-47.
[4]贾鹤群,黄子强.C60势垒二极管[J].现代显示,2006(4):53-58.
[5]闫石.数字电子技术基础[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6]康华光.电子技术基础[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7]黄昆.固体物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8]余孟尝.数字电子技术基础简明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关键词】晶体硅太阳电池;应用;发展
随着煤、石油等传统能源的日益枯竭和环境污染的加剧,新型清洁能源受到了人们的重视,其中最受瞩目的当属太阳能电池。太阳能电池是可以直接将光转换为电能的装置,且转换过程中不产生任何污染。晶体硅(多晶和单晶)占据主流市场地位,未来10-15年将仍然以晶体硅为主。
一、太阳能电池结构简介
太阳能电池是一种把光能直接转变为电能的半导体器件,是光伏发电系统的核心器件,其发展水平直接决定了光伏发电的发展水平。对太阳能电池材料一般的要求有:
(1)半导体材料的禁带不能太宽。
(2)要有较高的光电转换效率。
(3)材料本身对环境不造成污染。
(4)材料便于工业化生产,且材料性能稳定。基于以上几个方面考虑,硅是最理想的太阳能电池材料,这也是太阳能电池以硅材料为主的主要原因。
晶体硅太阳电池占太阳电池的87.4%,其优异特性已被广泛认同。目前,晶体硅太阳能电池制造工艺多基于P型硅晶片,经由硅片清洗、绒面织构、热扩散制p-n结、等离子增强型化学气相沉积(PECVD)制氮化硅减反射膜、正、背面厚膜浆料丝网印刷及烧结制金属化电极等一系列过程来实现。为了使硅太阳电池产生的电能可以输出,必须在电池上制作正、负两个电极。
近年来,尽管薄膜太阳能电池和染料敏化太阳能电池均已取得许多重大技术突破,但也必须看到,大多数这类太阳能电池仍处于实验室研制阶段,其技术水平、效率水平和市场接受程度仍无法与晶硅电池相比。在已实用化的太阳能电池中,晶硅电池一直占据着太阳能电池市场的垄断地位。据EPIA预测:至少到2020年,晶硅光伏组件仍将占据光伏技术的主导地位(到那时其仍将占约50%的市场份额)。因此晶硅电池仍将是未来光伏市场的主流产品。
二、晶体硅太阳电池的种类
晶体硅电池主要分为单晶硅电池、多晶硅电池和带状硅电池,成本较高,但工艺和材料技术成熟,且硅材料对环境和人体无害、光电转换效率较高、稳定性高、寿命长,硅基(多晶硅、单晶硅)太阳电池仍是光伏市场的重要产品,占市场的80%以上。单晶硅是集成电路硅片的重要材料,同时也是重要的光伏材料。
单晶硅太阳电池使用的硅原料主要为:半导体硅碎片、半导体单晶硅的头、尾料,半导体用不合格的单晶硅以及专门为生产太阳电池制备的单晶硅。多晶硅太阳电池采用低等级的半导体多晶硅或专门为太阳能电池使用而生产的铸造多晶硅等材料。而带状硅电池制备不需要切片,可使材料利用率得到大幅提高,从而降低电池材料成本。带状硅生长的主要方法有条带法、蹼状法、定边喂膜生长法等。带状硅太阳电池转化效率约为15%,略低于单晶硅电池。
三、晶体硅太阳电池的应用及发展
1.在高效率低成本晶体硅电池研发方面中国走在了世界前列。从2009年开始,在全球排名前十的中国光伏制造企业都投入巨资开发高效率低成本的晶体硅太阳电池,取得了丰硕成果,有的已经开始大规模商业化生产。例如英利集团研发的“PANDA(熊猫)”太阳电池技术、尚德电力的“PLUTO(冥王星)”电池技术、天合光能的“HONEYULTRA”电池技术、晶澳太阳能的“PERCIUM(博赛)”电池技术、阿特斯电力的“ELPS”电池技术、海润光伏的ANDES技术、中电光伏公司的WARATAH和QSAR技术等高效率低成本的电池效率都已超过或接近20%,这些技术代表了高效率低成本晶体硅太阳电池的发展方向。
2.晶体硅太阳电池正朝更薄更高效率的方向发展,正向很多常规技术发起挑战。在未来的工业化生产中将需要高度的自动化来降低碎片率,以及良好的钝化和陷光技术来克服晶体硅光吸收系数小、硅片变薄的情况。而随着产业生产设备及产业技术的改进,将有越来越多的实验室技术走出实验室,走向产业化、低成本地实现晶体硅电池效率的改进,这是晶体硅电池的发展方向之一。
5.提高转换效率和降低成本是太阳能电池制备中考虑的两个主要因素,对于硅系太阳能电池,要想再进一步提高转换效率是比较困难的。因此,今后研究的重点除继续开发新的电池材料外应集中在如何降低成本上来,现有的高转换效率的太阳能电池是在高质量的硅片上制成的,这是制造硅太阳能电池最费钱的部分。因此,在如何保证转换效率仍较高的情况下来降低衬底的成本就显得尤为重要。也是今后太阳能电池发展急需解决的问题。
总之,近年来,太阳光伏产业发展迅速,很多国家开始逐渐实行“阳光计划”,开发太阳能资源,寻求经济发展的新动力。在众多材料的太阳能电池中,晶体硅电池工艺和材料发展日渐成熟,而且考虑到自然环境和对人体健康的影响,晶体硅太阳电池正向着更加环保的方向迈进,可以预料晶体硅太阳电池今后仍是太阳能电池研究的主流方向。开发太阳能电池的两大关键问题是提高转换效率和降低成本。随着对太阳能发电的深入研究和应用,必将使太阳能发电技术得到进一步发展。
[1]王文静.晶体硅太阳电池制造技术[M].社机械工业出版社,2014,5.
[2]中国标准出版社.地面用晶体硅太阳电池总规范作[M].中国标准出版社,2013,5.
[3]席珍强,陈君,杨德仁.太阳能电池发展现状及展望[J].新能源,2000(12).
【关键词】微小的间隙接触电阻接触电动势单向导电
1前言
提起PN结,大家都知道它具有正向导通、反向截止的特性,但PN结为何具有单向导性呢?这个问题就复杂了,现在比较流行的是引入一个“空间电荷区”的概念来解释的,这就需要从PN结的构造说起。
2PN结的单向导电性
半导体具有掺杂性,P型和N型半导体就是利用在本征半导体也就是纯净的半导体中掺入不同价位的杂质元素而形成的。P型也叫空穴型半导体,它是在硅、锗等4价元素中掺入3价的硼、铝等受主杂质,在其共价键结构中缺少1个电子而形成空穴(见图1)。N型半导体则在硅、锗等4价元素中掺入5价的施主杂质磷、锑等,这时就会在共价键中多出一个电子而形成自由电子(见图2),因此半导体就具有了两种载流子――电子和空穴对。在P型半导体中空穴是多子、电子是少子;N型半导体则相反,电子是多子、空穴是少子。
如果通过光刻和杂质扩散等方法就能将一块半导体分成P型半导体和N型半导体两部分,它们之间就是一个PN结。它是构成半导体器件的基础,其实一个二极管就是一个PN结。那么PN结是怎么具有单向导电性的呢?
通常的说法是在不加外电压时,这个PN结中P区的多子是空穴,N区的多子是电子(通常只考虑多子),因为浓度差,载流子必然向浓度低的方向扩散。在扩散前,P区与N区的正负电荷是相等的,呈电中性。当P区空穴向N区移动时,就在PN结边界处留下了不能移动的负离子,用带蓝圈的负电荷表示;当N区自由电子向P区移动时,就在PN结边界处留下了不能移动的正离子,用带红圈的正电荷表示,这样就在空间电荷区内产生了一个内建电场Upn,电场的方向是由N区指向P区的。在扩散作用下随着Upn增大,载流子受到电场力Upn的作用而做漂移运动,它的方向与扩散运动相反,最终使载流子扩散与漂移达到动态平衡,形成了空间电荷区,如图3所示。
当外加正向偏压时,电源E提供大量的空穴和电子,E的电场方向与Upn的电场方向相反,空间电荷区被两种载流子复合而消弱变窄,载流子容易通过扩散加强,呈现低阻状态。
当外加反向偏压时,它的电场方向与Upn的电场方向一致,空间电荷区被增厚变宽,载流子不易通过扩散减弱,呈现高阻状态。此时仅有两侧的少子,也就是N区的空穴和P区的电子在Upn电场力作用下做漂移运动,形成较小的反向饱和电流IS,直至击穿为止,其电流按二极管方程规律变化,这就是PN结的单向导电性原理。
在“空间电荷区”的概念里认为空穴和电子是可以自由移动的,PN结两侧的正负离子是不能移动的,“空间电荷区”的厚度决定了通过PN结电流的大小。但如果把“空间电荷区”看作是一个“微小的间隙”,即把它等效为一个接触电阻,可能就更容易理解,更能反映PN结的单向导电性实质了。我们知道当电源E一定时,电流I的大小主要取决于导线电阻中能够参与导电的载流子的多少,而在整个回路中PN结相对于其它导体原件能够参与导电的载流子最少,也就像一道闸门,它的微小间距也就是它的接触电阻决定了回路主要电流的大小。当PN结间隙小时接触紧密,接触电阻小;当PN结间隙大时接触不紧密,接触电阻大,因此PN结边界处的接触电阻是PN结导电的关键。
那么,PN结边界处的接触电阻又与谁有关呢?我们知道由于掺杂的原因,P区产生的空穴与N区产生的电子一定会相互吸引,它们必然向PN结边界聚集,形成如图4所示的接触电动势Epn。
当没有外加电压时,载流子要想通过PN结,就必须获得足够的能量,因此只有少部分高能的载流子才能够穿过PN结与之复合,不能复合的空穴和电子就形成了一个由P区指向N区的接触电动势,其实质就是一个具有电源性质的接触电动势Epn,它与Upn方向相反。接触电动势Epn的存在是载流子扩散运动的结果。
当外加正向电压时,电源E与接触电动势Epn方向相同,相互叠加。电源正极发出的正电荷与N区的自由电子相互吸引,电源负极发出的负电荷与P区的空穴相互吸引,PN结之间接触更加紧密,它们之间的“微小的间隙”变窄,从而接触电阻减小,PN结对外呈现低阻性。
当外加反向电压时,电源E与接触电动势Epn方向相反,相互抵消。电源负极发出的负电荷与N区的电子相互排斥,电源正极发出的正电荷与P区的空穴相互排斥,PN结之间接触不再紧密,它们之间的“微小的间隙”变宽了,从而接触电阻增大,PN结对外呈现高阻性。
实际上,PN结由于各种材料的不同,它们的正反向电特性也即接触电阻就会不完全对称,这种材料的不对称就造成了PN结正反向电阻值的差异,它会在一定的电压范围内呈现出较为明显的不对称性,也就是PN结的“单向导电性”。
3总结
以上就是我对PN结单向导电性内部导电的原理分析,但对于“空间电荷区”的概念也有许多不同的理解,尽管关于PN结的那些推倒式也是基于导体内粒子的数学模型建立起来的,但对于那些令人匪夷所思的推倒式还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有人不认同“空穴”的存在,认为它是虚无缥缈的东西,是人为制造的名词。有人认为既然只有半导体含有“电子空穴对”、导体只有自由电子,那金属导线怎么传输空穴呢?只在半导体内部激发再复合吗?还是……等等。尽管更多的人认为半导体中空穴不能移动,只是电子在导电,但这并不能否定空穴的存在,从物理学角度出发,电子应该与空穴是同时存在的,只是空穴就是一个空位,不能移动而已。因此,如果把空间电荷区看作是一个“微小的间隙”,引入一个接触电阻或接触电动势的概念就能很好的解释半导体PN结的单向导电性了。
以上就是我对PN结的单向导电性原理的分析与理解,由于水平有限,难免有认识上的错误,请同志们提出宝贵意见,共同探讨。
[1]张肃文主编.低频电子线路[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
[2]清华大学电子工程、工业自动化系编.晶体管电路[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
[3]谢嘉奎,宣月清,谢洪编.电子线路-线性部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从2012年开始,日本首相安倍晋三推出以大量发钞、扩大财政支出、改革经济为内容的“三支箭”,争取实现2%的通胀率目标,创造更多流动性,通过新的公共开支计划刺激经济增长。尽管大胆的作风引来了欧美国家甚至本国民众的不解,但短时期内,“三支箭”的确带来不少收获。
2013年5月16日,日本内阁公布经济数据,显示该年一季度国内生产总值(GDP)年化增长达到3.5%,高于此前国际机构预测的2.7%,为2012年以来增长最快的季度。此外,受日元贬值和当时国际市场的影响,日本该季度出口增长也高达3.8%,进口则增长1%。
“当时,日本的股市表现也不错,消费者的心理期待明显改善,个人消费也表现不错”,商务部研究院国际市场研究部副主任、研究员白明在接受《经济》记者采访时这样说,“但是接下来的表现就开始走下坡路”。
数据显示,2014年日本GDP实际增长为0,稍后不少本国学者、研究人员则担心2015年经济或许会出现负增长。如今,负增长已经出现在2015年四季度,而目前日本政府对2015年GDP实际增长的初报值显示为0.4%。
或许备受争议并不能动摇一国政府的经济方略,但是效果不佳却能够让所有参与者警觉。在“旧三支箭”效果疲软的背景下,安倍晋三再次于2015年下半年提出“新三支箭”:加强经济,将GDP目标从500万亿日元上调至600万亿日元;改善儿童保健,增强对有儿童家庭的支持力度;扩大社会福利保障。
在日本国内外分析人士看来,新旧“三支箭”之间有千丝万缕的关联。
“新的政策是以原有政策为基础的,或者说受限于旧政策”,中国国际问题研究院世界经济与发展研究所所长姜跃春接受《经济》记者采访时这样说。“旧三支箭”通过政府扩大支出和积极的财政政策、货币政策刺激经济发展,但是经过两年之后,效果不及预期,所以,安倍再次推出“新三支箭”。他分析指出,这些政策是针对日本社会存在多年的老龄化问题、少子化问题和内需不足提出来的。
日本也有学者指出,尽管“新三支箭”聚焦在GDP、生育率和家庭护理3个具体领域上,但政府若想完全实现上述预期目标,必须依赖于稳妥实施“旧三支箭”的既定政策。可是,原有的政策在短期奏效后便失去魅力,而新的政策也并没有被人广为接受。
人口问题只是表象
即便日本民众,对“安倍经济学”也似乎失去了青睐。
日本有媒体于2月26日至28日实施舆论调查,结果显示民众对“安倍经济学”的态度并不乐观。该项调查从2015年2月开始,持续至今,而此次受访者中,50%“不予好评”,为有史以来最差。此外,尽管“新三支箭”指出要实现600万亿日元的GDP目标,却没有给出具体计划与措施,更加令质疑之声四起。
在中国社科院日本研究所日本经济研究室主任张季风看来,不管是“旧三支箭”还是“新三支箭”,表面光鲜实则收效有限的“安倍经济学”已经走到了尽头,而“‘新三支箭’恰恰标志着此前‘旧三支箭’的失败”。张季风指出,“安倍经济学”提出的长期目标几乎全部都不能实现。
那是什么卡住了风光一时的“安倍经济学”呢不少媒体将矛头指向了该国长期以来的人口问题。
但是,接受《经济》记者采访的学者却持有不同见解。
“如果说人口少经济就不好,那么我们无法解释失业率问题,不是还有那么多日本青年没有工作吗再者,日本人口少也不是一两天的事情,但是它的经济也经历过起伏。少子化需要提高生育率来改善,人口太少确实一定程度上影响经济,却不是根源”,张季风这样回答记者的疑问,说到底,“是结构性改革出了问题”。
结构改革难触及
的确,即便是“安倍经济学”的实施,也只是涉及人口问题,并非全部为了人口增长。而“三支箭”的所有内容,虽都以结构性改革为目的展开却似乎无一触及。
姜跃春说:“从桥本龙太郎时代到小泉纯一郎再到如今安倍晋三,日本几十年来的经济改革都希望能够触及深层次的结构问题。尽管每一届政府都多少有些成效,但是很遗憾,目前看这个目标都没有实现,可以说治标不治本。”也正因此,经济问题反过来让老龄化、少子化等社会问题更加突出。
而白明也认为,人口问题不能看作日本经济疑难的根源。在他看来,人口问题对不同发展水平的国家影响不同。对于刚刚摆脱贫困或者进入中等收入的国家,其劳动密集型产业较多,人口减少会造成劳动力成本整体上升的结果,影响或许是深远的。但是,“对于日本这样一个发达经济体来说,生产力和生产技术的提升才最为重要”。如此说到底,也还是深层经济结构改革的问题。
此外,日本经济当前陷入困境的原因之一,与令其经济一度繁荣的因素略有相同:国际产业链变迁。白明认为,二战之后的日本赶上国际产业分工变局,该国借助欧美国家的原始技术开发实现二次创新,贯彻实施贸易利国战略,经济一度高速发展。如今,国际产业链再次变迁,许多国际订单从日本转向了韩国等新兴经济体,导致不少贸易机会流失,对该国经济造成影响。
或许,“安倍经济学”走向困境已成定局,而对日本首相安倍晋三而言,2016年的经济增长仍比较棘手。一方面,“新三支箭”需要更高的GDP增长,另一方面,今年7月日本政府将迎来参议院选举,而经济改革成效将决定这位首相能否在参议院获得多数席位。“安倍在安保和修宪上都取得了不错进展,唯独经济这张牌,不尽人意,如果参议院选举失利,那么以后经济政策实施起来恐怕更难顺利”,姜跃春这样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