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常见抗生素分类氨基糖甙类:丁胺卡那阿米卡星庆大霉素头孢类:I代:头孢唑啉II代:头孢呋辛III代:头孢他定头孢曲松头孢哌酮头孢噻肟代:头孢吡肟广谱半合成青霉素:氨苄西林哌拉西林替苄西林耐青霉素霉青霉素:苯唑西林复合青霉素制剂:特美汀奥格门汀优力新特治星加酶抑制剂抗生素:舒普深喹诺酮类:诺氟沙星环丙沙星左氧氟沙星司帕沙星非典型-内酰胺类:氨曲南亚胺培南头孢美唑肽类:万古霉素替考拉林(主要作用于阳性球菌)呋喃类:呋喃妥因大环内酯类:红霉素罗红霉素克拉霉素交沙霉素阿奇霉素磺胺类:复方新诺明多粘菌素类:多粘菌素B林可酰胺类:克林霉
2、素(氯洁霉素)林可霉素四环素类:强力霉素美满霉素链阳菌素类:奎奴/达福(主要作用于阳性球菌)二唑烷酮类:利奈唑脘(主要作用于阳性球菌)注:特美汀-替苄西林/克拉维酸奥格门汀-阿莫西林/克拉维酸优力新-氨苄西林/舒巴坦特治星-哌拉西林/他唑巴坦舒普深-头孢哌酮/舒巴坦奎奴/达福、利奈唑脘、呋西地酸(分类尚不明确)主要用于多重耐药的葡萄球菌菌株,对于多重耐药的葡萄球菌菌株,可先考虑使用以上三种抗生素,其次再考虑使用万古霉素。抗菌药物目录简介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与进展1.抗菌药物分级管理制度表简介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与进展1.抗菌药物分级管理制度表展开编辑本段简介【英文】Ant
3、imicrobialagents【解释】抗菌药物一般是指具有杀菌或抑菌活性的药物,包括各种抗生素、磺胺类、咪唑类、硝基咪唑类、喹诺酮类等化学合成药物。由细菌、放线菌、真菌等微生物经培养而得到的某些产物,或用化学半合成法制造的相同或类似的物质,也可化学全合成。抗菌药物在一定浓度下对病原体有抑制和杀灭作用。抗菌药主要分为八大类,其中内酰胺类包括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碳青霉烯类、含酶抑制剂的内酰胺类及单环酰胺类等;氨基糖苷类;四环素类;氟喹诺酮类;叶酸途径抑制剂类;氯霉素;糖肽类包括万古霉素和替考拉宁;大环内酯类。抗菌药物的应用需根据不同的感染性疾病进行合理选择。抗菌药编辑本段抗菌药物的合
4、理使用与进展一合理使用抗菌素在明确指征下选用适宜的抗菌素,并采用适当的剂量和疗程,以达到杀死致病菌、控制感染,同时采取各种相应措施以增强患者的免疫力和防止不良反应的发生,尤其是避免细菌耐药性的产生。二不合理使用抗菌素的诸方面:选用对病原菌或感染无效、疗效不强的药物;量不足或过大;病原菌产生耐药后继续用药;过早停药或感染控制已多日而不及时停药;产生耐药菌二重感染时未改用其他有效药物;给药途径不正确;发生严重性或过敏反应时继续用药;不确当的联合应用抗菌素;依赖抗菌素的抗菌作用而忽视必要的外科处理;无指征或指征不强的预防用药;忽视疗效/价格比。三合理用药涉及的问题:应用抗菌素及联
5、合用药的适应症;抗菌素的药动学和药效学;抗感染的经验用药;抗菌素的剂量、疗程和给药方法;抗菌素的不良反应和防治;细菌耐药性的变迁与预防;特殊情况下抗菌素的应用等等。四抗菌素应用的基本原则:1及早确立感染性疾病的病原学诊断。2熟悉选用药物的适应症、抗菌活性、药动学和不良反应。3按照患者的生理、病理和免疫等状态而合理用药。4常用抗菌素的合理使用。5选用适当的给药方案、剂量和疗程。6下列情况抗菌素的应用要严加控制或尽量避免:预防用药、皮肤、粘膜的局部用药;病毒感染或发热原因不明者;联合采有抗菌药物。7强调综合性治疗措施的重要性;五抗生素的经验应用:在病原菌未明
6、时,早期应用抗菌素进行经验性抗感染治疗非常重要;选用广谱的抗菌素,尽量选用杀菌剂;在重症感染中则往往采取联合用药,常用的杀菌剂有-内酰胺类、氨基糖甙类、氟喹诺酮类、多肽类等;在特定感染中:磺胺类药、克林霉素、甲硝唑以及利福平等应用较广泛。抗菌素经验性应用时,应根据临床资料判断可能的病原菌来选用抗菌素。不同类的广谱抗菌药物在抗菌活性方面存在差异,应根据药物的适应症、抗菌活性以及耐药的变迁等因素来选用抗菌素。常用抗菌素的抗菌活性:青霉素:革兰氏阳性菌和革兰氏阴性球菌、嗜血杆菌属以及各种致病螺旋体和大多数牛放线菌。分类:青霉素G,苯氧青霉素,耐霉青霉素(苯唑西林),广谱青霉素(氨苄西林、氧哌嗪青
7、霉素),作用于革兰氏阴性菌的青霉素(美西林和替莫西林)。头孢霉素:抗菌作用强、耐青霉素酶、临床疗效高、毒性低、过敏反应少,可分为三代:第一代主要用于革兰氏阳性菌和某些革兰氏阴性菌的感染,对-LA的耐受较差。第二代对大多数-LA稳定,抗菌谱较第一代广,对革兰氏阴性菌的作用较强,但对肠杆菌属和绿脓杆菌的活性较差。第三代对大多数-LA稳定,对革兰氏阴性菌的活性甚强,但对G+球菌的作用不及第一、二代强。其中头孢哌酮和头孢他啶对绿脓杆菌有良好作用,头孢三嗪的半衰期较长,达8小时。头霉素类:头孢西丁,对革兰氏阳性、阴性及厌氧菌或需氧菌均有较强活性,对-LA高度稳定。单环-内酰胺类抗菌素:氨曲南,对革
8、兰氏阴性菌作用强,对酶稳定,交叉过敏发生率低。氨基糖甙类:对葡萄球菌属、需氧革兰氏阴性杆菌有良好活性,某些对结核杆菌和其他分支杆菌属有作用,不同品种之间可存在交叉耐药性,有耳、肾毒性,并可有神经肌肉接头的阻滞作用,有抗菌素的后作用。四环素类:米诺环素、多西环素、四环素、土霉素。抗菌谱广,口服方便。对立克次体、支原体、非典型分支杆菌和阿米巴原虫敏感。氯霉素类:氯霉素。大环内脂类:主要作用于革兰氏阳性菌和革兰氏阴性菌及厌氧菌、军团菌、支原体、衣原体。组织浓度高。有不完全的交叉耐药性。林可霉素和克林霉素:革兰氏阳性菌和厌氧菌。多肽类:万古霉素和去甲万古霉素。主要对各种革兰氏阳性菌有强大抗
11、联合用药的结果:第一类+第二类:协同作用第一类+第三类:拮抗作用?第二类+第三类:累加或协同作用第一类+第四类:累加作用?第三类+第四类:累加作用第二类+第四类:累加作用?八细菌耐药性变迁及其防治:对常见致病菌耐药监测的意义:1供临床选用抗菌素。2控制细菌耐药性的产生。抗感染面临细菌耐药的严重性:1耐苯唑青霉素的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和表皮葡萄球菌(MRSE)2耐万古霉素的肠球菌(MRE、VRE)3耐青霉素类的肺炎球菌(PRSP)4G杆菌超广谱-内酰胺酶(ESBL)和诱导酶(I5耐万古霉素的葡萄球菌(VIRS)耐药性产生的机制:产生灭活酶;膜通透性
12、改变;作用靶位的改变;反泵机制耐药性产生的方式:内源性耐药:天然耐药;外源性耐药:获得性耐药:1)染色体突变;2)质粒介导。抗菌素的压力选择作用:-内酰胺类抗菌素的使用,能促进细菌:-内酰胺酶;产生大量染色体-内酰胺酶;产生质粒介导的-内酰胺酶;产生超广谱变型-内酰胺酶。社区呼吸道感染病原菌的耐药性已构成严重威胁,其主要的耐药菌是:1肺炎链球菌:青霉素结合蛋白(PBP2b)靶位点改变。2嗜血流感杆菌:产-内酰胺酶。3卡他莫拉菌:产-内酰胺酶。社区(门诊)呼吸道感染的主要病原菌:病原菌占分离株的总体(%)肺炎链球菌流感嗜血杆菌卡他莫拉菌金黄色葡萄球菌40-6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