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江苏省,南京鼓楼医院胸外科王涛主任团队近日成功开展了首例气管镜机器人手术,为一名62岁的陈女士解决了右肺上叶尖后段的高危结节问题。这一创新举措标志着肺部疾病诊疗技术达到了新的高度。
传统的肺结节手术方式存在局限性,如手术创伤大、恢复慢、肺功能受损等。而新技术的出现,使得手术过程更加精准、微创,患者术后恢复更快。那么,这项新技术究竟有何神奇之处呢?
首先,我们要了解肺结节的概念。肺结节是指在肺部发现的直径小于3厘米的病灶,它们可能是良性或恶性的。在发现肺结节后,医生通常需要进行病理活检以确定其性质。然而,传统的活检方式往往存在一定的风险,如活检部位不准确、出血等。
而气管镜机器人手术则通过将共聚焦激光内镜头精确引导至病灶处,实现了对细胞层面的实时成像。医生可以在术前精确定位病灶并完成病理活检,同时明确手术边界。这种微创手术不仅减少了患者的痛苦,也提高了手术的准确性和安全性。
在陈女士的案例中,王涛主任团队巧妙地运用了气管镜机器人手术,成功地为患者解决了高危结节问题。整个手术过程井然有序,体现了医疗团队的专业素质和精湛技术。
值得一提的是,这项技术在国际上也是领先水平。随着我国医疗科技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患者将受益于这种新技术。
总之,气管镜机器人手术为肺结节患者带来了新的希望。在未来,随着医疗科技的不断进步,相信我们将有更多的创新技术应用于临床,为人类健康事业作出更大贡献。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