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里有两个恶婆子,一边吃斋念佛一边谋财害命!,下面一起来看看本站小编少读红楼给大家精心整理的答案,希望对您有帮助
现在我们说一个人吃斋念佛,乐善好施,这是一种很高的评价,但在名著《红楼梦》里,在曹公笔下,僧道一行大多具有贬义。袭人规劝宝玉时,就曾说“再不许毁僧谤道”,可见宝玉对僧道之流也是极其厌恶的。
这些僧道之所以令人厌恶,是因为他们多数都不是真正的潜心修行之人,而是穿着僧道衣,藏着名利心,到处谋财害命,说媒拉纤,藏污纳垢,干尽了坏事。
原文中有两个吃斋念佛的老婆子,为了钱财,就什么事都干得出来,可以说是丧尽天良,无恶不作,令人发指了。她们是水月庵的净虚老尼和宝玉的寄名干娘马道婆,这两个恶婆子可以说是红楼梦里最歹毒之人了。
先说水月庵的净虚老尼。
水月庵又叫馒头庵,离贾府家庙铁槛寺不远,曹公如此安排,正是应验了“纵有千年铁槛寺,终须一个土馒头”这句话,是为警醒世人。且水中月本为虚幻,主持又叫净虚,可见曹公苦心,是为说明“虚幻”二字。
秦可卿停灵铁槛寺一回,王熙凤带着宝玉秦钟住进了水月庵,水月庵的净虚老尼就趁着这千载难逢的机会,开始谋财害命了,她跟王熙凤说了一件官司,让王熙凤借贾府势力摆平此事。
王熙凤开始不大愿意管这样的官司,当然,也许这并非王熙凤本意,但被圆滑世故的净虚老尼一番激将法之后,素来要强的凤姐就管了这件事,最终她落了三千两银子,但代价是逼死了一对情侣,张金哥和守备之子。
看起来这两条人命是王熙凤害死的,但始作俑者却是这个吃斋念佛的净虚老尼。她开口便说“阿弥陀佛!”脂批说“开口称佛,毕肖。可叹可笑!”可知这个张口闭口念佛的老尼,并非善类,属于披着僧衣干坏事的歹毒之人。
都说真小人好过伪君子,因为真小人是光明正大地干坏事,但伪君子却是表面看起来一副道貌岸然的君子样,实际上却干尽坏事,净虚老尼正是此类人。
王熙凤一开始拒绝老尼之后,老尼叹息了半晌,就在这里,脂砚斋再次作批道:一叹转出多少至恶不畏之文来。可见这个老尼虽然吃斋念,大抵也是个跟王熙凤一样不信阴司报应之人,为了钱财,什么坏事都干得出来。
她叹息的时候在想什么?自然在想如何说服王熙凤,如何才能帮人摆平这件事,不然她就落不到任何好处,而为了好处,她什么伤天害理的事都干的出来。
最终,王熙凤得到了三千两银子,这个处处钻营的老尼焉能没有好处?自然会有大大的香油钱供奉上来。这个净虚老尼求凤姐办事,脂砚斋用了“奸尼”两个字来形容她,可见脂砚斋也是深恶此等老尼之人。
不仅如此,水月庵这个名字本身就别有深意,果然秦钟和智能儿当晚就幽会起来。畸笏批语也说:又写秦钟智能事,尼庵之事如此。可见不仅净虚老尼贪财,这个水月庵也是个藏污纳垢之地,一点也不干净。
那么我们是不是还可以推断,平时的水月庵,在净虚老尼的主持下,明修栈道暗渡陈仓,从外面看起来一切正常,但背地里却干着肮脏的勾当?
它一边替人解决官司纠纷,以此谋利。一边给人说媒拉纤,甚至为一些浮浪子弟提供幽会的温床,勾引良家妇女,就像金瓶梅里的薛姑子?大抵不会错了。
净虚老尼的道行,不是用在修行上,全用在了鸡鸣狗盗之事上。
再说马道婆。
这个恶婆子干的坏事,连脂砚斋都忍不住直接点出了曹公的本意:此回本意是为禁三姑六婆进门之害,难以防范。
什么是三姑六婆?三姑者,即道姑、尼姑、卦姑。前面说的净虚就是尼姑。六婆者,即牙婆、媒婆、师婆、虔婆、药婆、稳婆。
牙婆就是以前的人牙子,专门买卖人口的;媒婆是专门说媒的;师婆就是巫婆,是专门装神弄鬼,画符念咒来招摇撞骗的,这里的马道婆,应该属于这一种;虔婆就是老鸨,开青楼的;药婆就类似于女郎中,卖药的;稳婆就是专门接生的。
三姑六婆中,除了接生的稳婆还靠点谱,其他几类人的话大抵都是不可信的,而在过去,这些人到处兴风作浪,尤其出入高门大户,不知道害死了多少好人家的儿女。
这个马道婆,竟然是宝玉的寄名干娘,谁让她做了宝玉的干娘?既然贾母都欢迎她,可知当初应该是贾母为了宝玉好养活,就在马道婆那里挂了名。
马道婆表面一套背后一套,把贾府之人耍得团团转。首先她在贾母跟前奉承,目的无非就是想多收几斤香油钱。
宝玉被贾环推蜡烫伤了,她就“向宝玉脸上用指头画了一画,口内嘟囔囔的又持诵了一回,说道:‘管保就好了,这不过是一时飞灾。’”如今读来实在令人发笑,小丑一般。
脂砚斋如此评价马道婆:一段无伦无理信口开河的混话,却句句都是耳闻目睹者,并非杜撰而有。作者与余实实经过。
可见作者曹雪芹和批者脂砚斋,都曾经历过僧道的蒙骗,所以红楼之中的僧道多含贬义,对马道婆,脂砚斋更是不止一次地骂她是“贼婆”(共出现九次),可见心中之恨。非亲历者,难以尽述。而这个马道婆作下的罪孽也是罄竹难书。
马道婆骗完了贾母的香油钱,又去赵姨娘哪里做法,说自己可以帮助她除掉王熙凤和宝玉,但赵姨娘要给她五百两银子,愚蠢的赵姨娘竟然答应了这个要求,写了欠契。后来宝玉和王熙凤果然中了邪祟。
如果不是一僧一道的及时出现,王熙凤和宝玉命已休矣,而这都是因为贾府没有禁三姑六婆之故,差点酿出两条人命。
更讽刺的是,马道婆是宝玉寄名的干娘,为的是保佑他无病无灾,健康成长,但贾母、王夫人等人哪里想到,就是这个歹毒的恶婆子,差点要了宝玉的命。
脂砚斋批语说:宝玉乃贼婆之寄名干儿,一样下此毒手,况阿凤乎?三姑六婆之害如此,即贾母之神明,在所不免。又说:想贼婆所害之人岂止宝玉、阿凤二人哉?
从马道婆对钱财贪得无厌的嘴脸看,她也是为了钱财,什么事都干得出来的丧尽天良之人。她害的人,又何止是贾府中的宝玉和凤姐,说不定还有更多王公贵族的子女受其蛊惑。
净虚老尼和马道婆,看似是身在空门的修行之人,可谁能想到,她们干的事,比世人更为肮脏和歹毒,令人不敢想像,她们为了钱财,害死了多少人命?也许连她们自己都数不清楚。
这也就难怪宝玉要毁僧谤道,连曹公和脂砚斋也对此类人深恶痛绝了。其实时至今日,仍有不少愚昧之人受一些心术不正的奸尼和贼婆的蛊惑。
推荐:《金瓶梅》里的一味猛药,看看古代的医疗骗子
文/张丽华
(王夫人)
看吴月娘在《金瓶梅》中的形象,不是操持家政,就是吃斋念佛,偶尔流露出的小心眼和刻薄,总让我想起《红楼梦》中的王夫人来,他们有着同一张吃斋念佛的脸。很难说是曹雪芹受到吴月娘这一角色的启发所精心塑造的,但毕竟这两位太太是属于同一类型的人物。
她们不约而同的吃斋念佛,似乎是相信因果报应的善良人,是那种“可怜见的”承受委屈的角色。但这两部具有现实批判性的小说作品,真的会这么简单的赋予她们佛家“普度众生”的思想境界吗?显然可能性不大。
(吴月娘)
吴月娘可以认妓女做干女儿,接受和丈夫有染的下人的巴结奉承,被西门庆误会也只是默默的帮他祈祷。王夫人像木头一样沉默寡言,家务事全凭凤姐说了算,贾母迁怒王夫人时,她也不敢为自己辩白。
例如:红楼梦中贾赦邢夫人这对糊涂夫妻,想要贾母身边最信任的鸳鸯做贾赦的姨太太,府里那么多女人,贾赦偏偏看重替贾母掌管账目和钥匙的鸳鸯,其目的简直是“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贾母估计也是因为上述原因大怒,这时她“因见王夫人在傍”,便把贾赦邢夫人王夫人骂到了一块,还带上了贾政。而王夫人的反应是“忙站起来,不敢还一言”确实是一幅怯懦的样子。
但从另一个角度来看,这也是一个正确的反应:首先法理上,贾母作为长辈,她说的话,何况是在气头上的话,当然不能顶嘴,她和自己的丈夫一样是个一本正经的人。再看探春为王夫人说的几句话:“大伯子要收屋里的人,小婶儿如何知道?便知道也推不知道。”可见王夫人恐怕是知道的,贾母并没有错怪她。
经过探春提醒,贾母从盛怒中回到理智,作为一个封建旧家庭的家长,贾母立刻和儿媳妇和解了,她赞赏王夫人的守礼。一场危机就此化解,其实无论探春出不出场,贾母终究会想通,可见王夫人不是软弱,实在是趋利避害的高手。
吴月娘和西门庆冷战许久,十分凑巧的在为全家祈祷的时候,被西门庆在窗外听到。西门庆立刻冲进门,欢喜得搂住她,马上和丈夫和好如初。后来潘金莲便说她故意念出声儿来,好叫西门庆听见,潘金莲一直是个小肚鸡肠的妒妇形象。但是,吴月娘在关键时刻装聋作哑,冷眼旁观妾室们明争暗斗,大有坐收渔翁之利的嫌疑,所以后来李瓶儿去世,潘金莲专宠于西门庆,吴月娘终于沉不住气,与对方大闹一场。
从中看出,这吴月娘和王夫人都是以静制动,都是表面上风平浪静,内心暗涌浮动,但吴月娘是自我选择的绵里藏针心机,王夫人则是趋利避害的心机。
拥有隐忍、内敛、持重的性格,不多话,她们对他人的伤害都是站在道德制高点的“惩罚”。
吴月娘在《金瓶梅》中的形象,平日里不是操持家政,就是吃斋念佛,很有贤淑大家闺秀范儿。吴月娘的毒辣暴露在西门庆死后,办完丧事,她就一把火烧掉李瓶儿灵位、遗物,可见妒恨之深。她发现潘金莲和陈经济有私情后,吴月娘借大姐之死将陈经济告上公堂,似乎也是维护封建礼教。
但之后又找人将潘金莲和侍女庞春梅卖了,又是与传统道德相悖的。潘金莲被卖给武松后,惨遭杀害,吴月娘连一声叹息都没有,而庞春梅一时飞上枝头,她马上变脸作揖了,尤其是对西门庆的遗腹子孝哥儿,月娘立马欢喜得不行,和当初赶春梅出门时判若两人。
王夫人在《红楼梦》中,也大都是以一个“善人”的形象出现在大家面前的。但从怒打金钏开始,王夫人的突然爆发让人错愕。书中写道:“王夫人翻身起来,照金钏儿脸上就打了个嘴巴子。”接着又指着骂道:“下作小娼妇,好好的爷们,都叫你教坏了。”面对金钏的求情,她一改平时的宽仁慈厚,展现出一副铁石心肠,完全不顾多年情面,到底叫婆子把金钏领出去了。
王夫人对这个自私的母亲,对那些疑似引诱贾宝玉做出“伤风败俗”之事的女孩子,宁可错杀,绝不放过。这样的残忍凶暴表现,也和平时判若两人。
就像宝玉说的,宗法制家庭的女人由一颗明媚的珍珠,最终被打磨成像王夫人这样暗淡无光的鱼眼珠。作者想要表达的,正是传统伦理道德对人性的束缚和二者的对立性,如此明显的抗争意识,是其他作品都没有的。
《金瓶梅》《红楼梦》两部作品,都以平稳的口气描绘了吴月娘和王夫人形象的两面的,她们都是属于心理和性格上有缺陷的人,在那个经济发展、物欲横流的时代,却都装腔作势打着制度道德的旗帜迷失了本心。
当一切都消失在历史尘埃的时候,最终都变成一个伪善沉郁的人。念多少遍佛经,也难以将以被玷污的心灵净化。
观音:一心求渡人,不想过官瘾
《红楼梦》里贾瑞之死给我们什么警示?
三国时代的著名喷子:祢衡
那个孩子生下来不吃奶,然而李家洼镇的李乔旺媳妇生下的孩子,不吃奶,却吃米羹。
一天,天气晴朗,李乔旺媳妇在家里正在生产,这一家老小就忙碌着,每个人脸上都露出笑容,因为这个家庭太缺少孩子了。
话分两头说,在十里地外寺庙里面有一个叫常在和尚,他是主持在门口捡到的孩子,他是从小就在寺庙里面长大,主持将他养大,他经常吃斋、念佛,最后无疾而终。
常在灵魂在空中飘荡着,他不想投胎,他还想在这个寺庙里,他舍不得这里一草一木,一山一水,一僧一钵。
他的灵魂飘荡着,白天怕野狗,晚上怕黑白无常。怕啥来啥,一条野狗追着他而来,他灵魂飞也似地跑着,他滋溜一声钻到了一个宅院里面,这家正好是李乔旺家,他的魂灵就投在了这个孩子上。
嘎啦一声,这个孩子降生了,大家都围拢来看孩子,是个白胖小子。
“快给孩子吃奶吧!他肯定饿了。”婆婆周氏催促着儿媳妇。
母亲一把把儿子搂在怀里,她把乳头塞进孩子嘴里,可是那个孩子却躲到一边,还闭上了眼睛。
婆婆说:“这孩子不饿吗?”哪个孩子生下来不吃奶呢?”
母亲再一次让孩子吃奶,那个孩子还是把头扭到了一边,大家都非常惊讶!
婆婆说:“我就不相信,他饿了就不吃奶?这小子还怕看乳房,真是奇怪了。”
父亲说:“给他起个名字吧!就叫他宁头吧!生下来不吃奶,真宁啊!我就看他怎么样?”
母亲奶水很充足,奶都流到了衣襟上。婆婆说:“这是老天爷给饭碗子,他却不要。”
一连两天,他们只给宁头喝点水,这个孩子饿得直哭,母亲抱过来让他吃奶,他却扭过头,还闭上眼睛,好像还羞于看母亲乳房。
父亲端着碗过来,他碗里撑着小米粥,呼噜噜地喝着,只见宁头眼睛看着父亲碗,父亲说:“你想喝这个?”
母亲在一边说:“刚出生五天,哪能喝米汤呢?”可是父亲就给宁头一小勺米汤,他居然喝得很高兴,吃得非常饱,大家都说:“这孩子有奶不吃,却吃米汤,真是奇怪了。”
打这儿以后,母亲每天给他喝米汤,他根本连母亲乳房都不看,母亲的奶也回去了,奶奶连摇着头说:“这孩子就是喝米汤命。”
宁头在抓周时候,就抓到了一个钵盂,母亲说:“将来莫非要去当和尚吗?”
宁头在会走了以后,最喜欢让父亲带他去山上庙里,一去就不想回来,而且他年仅四岁,从未见过和尚,但是随口就能叫出他们名字。
父亲每次都是强行把他拉回来,他总是哭哭啼啼闹着要留在寺庙里面。父亲很奇怪,难道他前世在这里修行过?他是和尚?
寺庙里和尚对他父亲说:“这孩子与佛有前世缘分,这缘分是什么都不能阻挡的?”
在宁头十来岁的时候,他就皈依佛门了。他去寺庙前给父母磕头,感谢父母养育之恩,母亲拉着他的手不让他走,父亲说:“让他走吧!他生下来就不吃你的奶,就怕女色,说明他的前世就是和尚啊!”
他双手合十,叩拜而别!从此以后山上多了一个法号叫“常在”和尚。
好了,故事讲完了,我有故事有情怀,用故事说明道理,用故事阐述观点,如果您喜欢故事,就请您帮忙点个赞,您支持就是本人以写作最大动力,感激涕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