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图像深度的调节选择适宜的深度可更好地显示目标结构。适宜的深度是指将目标结构置于超声图像的正中或使深度比目标结构深1cm。
3、焦点的调节选择适宜的焦点数,并调节聚焦深度,使聚焦深度与目标结构深度一致。
4、合理使用多普勒功能。
5、利用多普勒效应帮助鉴别血管及药物扩散方向。
探头的选择
探头即是超声波的发出装置,也是超声波的接收装置。探头内的压电晶体发出超声波,超声波碰到物体后反射回来,由探头接收并将反射回来的超声波转换成电压信号,通过超声仪处理后形成影像。
根据探头内压电晶体的排列方式,探头可分为线阵探头,凸阵探头,扇形探头等,线阵探头获取的超声影像为方形,而凸阵探头和扇形探头获取的超声影像为扇形。根据探头发出的超声频率,可分为低频探头与高频探头,低频探头穿透性好,分辨率低,而高频探头穿透性差,但分辨率高。
推荐:①目标结构较表浅,选择高频线阵探头;②目标结构位置较深时,选择低频凸阵探头。
扫描技术
即探头的运动方式,可总结为英文单词“PART”
P:pressnre加压,利用不同组织结构在不同压力下的不同表现加以区别,如:静脉可被压闭而动脉不能。
A:Alignment,沿皮肤表面滑动探头。一般用于追溯某结构的走行。
R:Rotation,旋转探头,以获得目标结构的横断面或纵切面。
T:Tilting,倾斜探头,改变探头与皮肤的夹角即改变超声的入射角度。超声束与目标结构呈90度入射时,超声束可被完全反射并被探头接收,此时图像最清晰。
进针技术
根据穿剌方向与探头长轴关系分平面内(in-plane)、平面外(out-of-plane)两种进针技术。平面内技术是指穿剌方向与探头长轴一致,在超声影像上可看到针的全长;平面外技术是指穿剌方向与探头长轴垂直,在超声影像上,穿剌针表现为一个高回声的点,但不能区分针尖与针体。
穿剌时可根据个人习惯选择进针技术。
推荐:对操作风险较高的部位如锁骨上臂丛神经阻滞,应选择平面内技术,实时观察针尖位置,避免损伤临近组织。
导管技术
1、短轴平面内进针后放置导管
此法的优点:短轴易确认靶神经位置,同时超声下可显示针体及针尖,便于穿剌针准确定位神经。
此法的缺点:首先,始终保持针体在超声平面内有一定难度,当定位深部神经时,超声下针尖的辨认更为困难;另外,由于穿剌针垂直于神经,导管穿过针尖后,可能与神经交叉,造成置管成功率下降。因此,置管长度不宜过长。
推荐:使用此技术放置导管,置管长度为超出针尖2cm~3cm。
2、短轴平面外进针后放置导管。类似传统神经剌激器定位技术,理论上导管易于靠近神经,因此,导管通过针尖后可适当增加放置长度。
此法缺点是无法观察前进的针尖,理论上可能增加意外碰触神经、血管、腹膜及胸膜等重要结构的几率。然而,由于穿剌针与神经平行,因此穿剌到神经的可能性较小。实际操作中可联合观察组织运动及(注水定位)技术确定针尖位置。
推荐:使用此技术放置导管,置管长度为超出针尖3cm~8cm.
3、长轴平面内进针后放置导管。理论上,此技术结合了上述两种方法的优点,同时避免了缺点。超声下可视神经长轴、针体/针尖及导管。然而,实际工作中难以做到保持神经穿剌针及导管在同一超声平面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