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者金女士因反复咳嗽、咳痰3月余来院就诊,门诊胸部CT提示“左肺下叶团块影,较2016年明显进展,肿瘤需考虑”,收住入院治疗。
患者的病灶位置比较偏肺外周,电子支气管镜无法到达病灶,为了明确诊断,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内镜介入团队分析讨论患者病史,决定采取先进超声技术加支气管镜诊断操作,其附带的超声小探头可以帮助探查肺外周的异常病变,指引医生对该患者的肺外周肿块做活检病理学检查。
常规气管镜下看不见病灶
径向超声进入后成功活检
完善各项检查后,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副主任医师王晓春带领内镜介入团队为患者行无痛支气管镜检查,常规气管镜下看不见病灶,改用径向超声进入左下前基底,探查到了软组织回声,目标确定后,撤出超声探头,插入专用活检钳成功肺外周活检(TBLB),活检组织予以ROSE(床边快速病理评估),镜下可见核异型细胞。呼吸内镜介入团队配合默契,仅仅20多分钟就完成了操作,后标本经过病理科明确为腺癌。
入院6天即完善评估及明确诊断,内镜介入团队根据检查结果,给患者制定了合理的抗肿瘤方案。
ROES快速病理提示:异型细胞
病理诊断:结合形态及免疫组化结果,腺癌
呼吸内镜介入团队
王晓春介绍
径向超声支气管镜引导下肺活检术(R-EBUS-TBLB)
径向超声支气管镜引导下肺活检术(R-EBUS-TBLB)是一种在支气管镜前端安装超声探头的设备,结合活检钳及细胞刷,可对肺周围病变目标使用支气管内超声(EBUS)指导定位,一旦确定目标,则撤出超声探头,保持支气管镜位置固定,进行反复插入细胞刷或者活检钳进行刷检或者活检(TBLB)。
过去相当一部分患者行胸部CT检查发现病变位置在肺外周,这些部位常规电子支气管镜无法到达,缺乏有效安全的诊断手段,部分患者需要外科行肺活检手术或CT下经皮肺穿刺,较为痛苦,且风险高,所以要开展更为先进的,将现代超声技术和支气管镜相结合的新一代支气管镜检查技术。
我院在县域内率先开展径向超声支气管镜引导下肺活检术(R-EBUS-TBLB),为肺癌的早期诊断带来希望。
超声小探头探及范围更大,对肺部结节(肿块)诊断更精准。
超声小探头引导的肺外周结节活检,突破了传统支气管镜仅能进入较大直径支气管的技术瓶颈,能够到达第五、六级甚至更远端的支气管,直接探及肺外周病灶,进行活检、刷检等多种检查,提高了支气管镜的检查范围,是肺癌早期诊断介入技术上的重大突破,对肺部结节的诊断更为精准,尤其对肺癌的分期、治疗方案、预后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对于肺外周的小结节、磨玻璃结节以及团块病灶,R-EBUS是非常好的定性检查手段。该技术还可以帮助胸外科手术医师定位。一些磨玻璃病灶,在CT上可以看到,但是在手术中肺萎陷后,就很难找到了。如果术前通过超声小探头探到病灶,注射药物标记,那么手术中医师就能很清楚的看到病灶的位置,精确切除病根。
径向超声支气管镜引导下肺活检术(R-EBUS-TBLB)微创、安全、诊断率高。
这一新技术的开展能够取得肺外周结节及团块病灶的精准定位,R-EBUS-TBLB通过自然腔道取得活检标本,改变了肺外周结节大部分需要通过手术或须经CT引导下经皮肺穿刺获取确诊依据的现状,大大减少了患者的创伤。不仅减少气胸发生率,且创伤较小,对于周围性肺疾病确诊率显著高于传统气管镜诊断,为肺外周结节诊断提供了微创且高效的解决方案,是早期肺癌发现和诊断的重大突破,因此具有微创、安全、诊断率高等特点。
诊断率高
安全
微创
除了上述优点外,R-EBUS-TBLB能够获取足够多的组织用于EGFR、ALK、ROS1等肺癌基因分子检测,可以更好地指导肺癌等分子靶向个体化治疗。目前肺部恶性肿瘤居于发病率、死亡率最高的疾病,早期诊断,全方位的立体诊疗能力是广大患者迫切需要的。
专家介绍
王晓春
副主任医师
毕业于温州医科大学。从事临床工作20余年。曾在浙江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进修。曾获金华市劳动模范。撰写论文多篇。擅长慢阻肺、肺恶性肿瘤、肺部感染及危重症诊治疗。能熟练开展支气管镜毛刷、灌洗、活检检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