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级“学困生”转化策略

学习困难生,简称“学困生”(以下同),是指学生的智力水平正常且没有感官障碍,但其学习成绩明显低于同年级学生,不能达到预期的学习目的的学生。

首先,参训教师按照中小学分别分组,通过案例分析的形式来认识一下学困生在不同方面的表现,并从中探讨出影响“学困生”形成的因素都有哪些:

【案例呈现】

王超小学成绩都不是很好,爸爸妈妈经常批评他,上初中以后要学的东西太多,成绩渐渐就滑下去了,他怎么努力成绩都上不去,后来就不想努力了,成绩就越来越差了。

【案例分析】

在此案例中,我们可以发现该名学生具有明显的自卑感、失落感。由于从小学开始,学习成绩差,家长埋怨,老师指责,同学歧视,导致他们自暴自弃,不思进取。形成一种心理定势,“我不如人”,长期生活在一种颓丧、抑郁的氛围中,对学习丧失信心。

同时,我们也发现,这类学生也想把学习搞好,家长也希望他们成才。但由于基础太差,总是学不好。于是得不到老师的重视,同学的关怀和家庭的温暖,常常陷于痛苦忧伤难以自拔的心境之中,情绪波动,性格浮躁,导致悲观消极的压抑心理。

【心理特征】

“学困生”在学习生活中,常常会遇到老师的重言轻语,同学的指指点点,家长的唠唠叨叨,因长期生活在被漠视受歧视的环境中,较少感受到人间的温情,一旦别人对他们倾注爱心,他们会加倍珍惜与感念;同时也正是因为“学困生”对外界很敏感,当别人有意或无意地伤害了他们,他们便反击,给班主任做思想工作增加困难,轻则不合作,重则对抗,甚至做出一些令人吃惊的过激行为,让师生不得安宁。

张瑞是一个聪明活泼的男孩,在日常的生活中对自己的将来没有目标,总感觉一天不知道该做什么,对什么都不感兴趣,结果什么都做不好。在学习中遇到难题的时候也不愿意思考,导致学习成绩越来越差。

学习上不肯用功,思想上不求上进,只图安逸自在,玩字当头,混字领先,怕动脑筋,缺乏吃苦精神,不愿意在困苦中学习,具有明显的惰性心理。与此同时,缺乏远大的理想和抱负,对自己的学习目的不明确,这说明他的志向比较低,缺少学习的动力。

意志总是和克服困难、实现自己所追求的目标相联系的,表现为一定的自觉性、自制性和持久性。一般学生能有效地调节和控制自己的行为,能够应用适当的方式解决学习和生活中的问题,而“学困生”则正好相反。“学困生”与其他学生相比,他们也希望自己好好做,但缺乏坚强的意志力,难于在思想上正确约束自己,刚有进步又在同伴的引诱下失去控制自己的能力,在改正错误的过程中,缺乏顽强的毅力,容易出现曲折和反复。在学习上,有的“学困生”基础差,成绩落后,他们一方面下决心迎头赶上,但又怕苦怕累,不想独立思考完成作业,又怕老师批评,只好抄答案或他人的作业应付。这些情况表明“学困生”有良好的愿望,但又意志薄弱,自制力差,好胜又不能取胜,一旦缺乏激励和支持,就会加剧自身的懒散。

结合上述两个案例的分析,各位老师结合自己的班级实际,探讨影响“学困生”形成的因素都有哪些?

①学生的心理素质不同。不同的学生来自千差万别的家庭,由于家庭教育具有随意性和可改变性,造就出来的学生也就可想而知“百家争鸣”了。有些学生是特敏感的,整天想着别人是怎么看他的;而有些学生具有一定的焦虑,害怕老师提问,害怕同学笑话。一些无关因素影响到心理,从而导致无法安心学习。

②学生学习动机不同。学生在学习中的学习动机直接推动着学生进行学习的内部动力。一个学生是否想要学习,为什么而学习,喜欢学习什么,以及学习的努力程度、积极性、主动性等都通过学习加以说明。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总能看到有些学生学习动机明确,学习自觉性和认识兴趣都很高涨,当良好的学习动机加上外部诱因和目标如:知识、分数、考大学、父母表扬等等诱因时学生的学习目标就更加明确,对学生的学习行为就会起到激发、定向、维持和强化。例如有学生将考取重点中学立为自己的目标,激发起了适当的学习行为,并使学生的学习指向这一目标,坚持不懈的学习,知道目标实现。而那些“学困生”的学习动机不明确,学习就是为了应付。如一些“学困生”当在下午自习当中完成了作业时就认为完成了今天的任务而无所事事,游手好闲,在课堂上开始吵吵闹闹。这就说明“学困生”后进还是与自己的动机有密切的关系。

③学生学习的态度不同。常言道:“态度可以决定结果”。有的学生社会责任感强,会为国家和民族的振兴发愤读书;有的学生比较懂事,会为自己的未来和父母的期望着想,他们勤奋读书;有的学生对所学的知识很感兴趣,他们自觉快乐地读书;有的学生没有什么想法,只是随大流做该做的事,他们被动地读书;有的兴趣不在学习上,学习对他们来说是一种沉重的负担,他们只是应付着读书。

⑤学生有不同的特长爱好。有的动手能力较强,长于实验、制作、修理等;有的善长体育;有的能歌善舞;有的善长交际会处理关系。在学习上,学生悟性也有差异,有的抽象思维能力较强,数理化学得较好;有的情感丰富细腻,语文学得较好。学生具有不同的心理素质,有的争强好胜;有的顽强的毅力,做事能全神贯注;有的则比较能够安于现状,意志脆弱,做事三心二意,半途而废。

小学生处于似懂非懂的阶段,这个阶段的学生既有积极向上的心理活动,也有不少消极的心理活动。学困生和一般学生相比消极心理更多一些,对自己往往缺少正确的认识与评价,他们中有的调皮、贪玩,自制、自控能力差,上课坐不住;有的身体瘦弱、缺课较多,学习跟不上;有的学习方法不当,还有的智商较低,接受新知识能力差,以至于产生心理障碍。

在性格因素方面,一般来讲,学困生中有一部分学生性格内向,遇到问题不愿意与他人沟通,因此这些学生更容易产生忧郁、猜疑、自卑等病态心理。

消极心理

从众心理

“学困生”都有不同程度的此类心理。由于初中科目多,作业多,于是部分学生开始抄袭作业,而老师却没有发现。久而久之,产生依赖性,而不懂的知识越积越多,造成学习成绩落后。

逆反心理

进入青春期的学生主要变化是开始努力发现自我。他们千方百计提高自己在班中的地位,注意自己在同学面前的形象,故意牢骚满腹,对集体不满,对老师反感,没有是非荣辱观念,导致思想滞后。

焦虑心理

部分学生基础差,学习成绩老上不去,害怕作业,畏惧考试,不断自责,常担心老师批评,见了老师躲躲闪闪,又怕老师向家长告状,存在不同程度的焦虑倾向。

自卑心理

部分学生知识基础差,面对一下子增加的初中功课不知如何下手,影响考试成绩。评选各类优秀先进学生无人提名,很多教育活动、竞赛选拔不到,故而觉得自己是个废物,样样不如人,学习成绩逐渐下降,落入学困生行列。

早恋心理

青春期是初中学生生理发育特别迅速的时期,而其心理发育则相对滞后,特别敏感,情绪起伏大,极易因在此阶段出现心理问题而沦落为“学困生”。

研究发现,学习的效果取决于一个人的智商,努力程度和学习策略。其中,智商只起10%的作用,努力程度起40%的作用,而学习策略起到了50%的作用。不同学科有不同的方法,不同年龄阶段也应有不同的方法,学生升入初中,学习环境、内容都是陌生的、不习惯的,用小学的方法是不适应的,谁能很快适应初中的学习,谁就学得轻松,否则易形成“学困生”。多数“学困生”在小学期间没有养成好的习惯、好的学习方法,而是依靠简单的补课、重做、留下来等方法获得较好的分数,使知识不扎实,养成不懂老师会补。进入初中,学习内容加重,不可能有教师能把“学困生”每天留下来补、重做,学生不能很快适应初中的学习,缺陷加大,长此下去,造成学习困难。

中小学的知识学习中,特别是初中阶段,大多属于基础知识,需要识记。而很多学生在识记时往往是死记硬背,不考虑材料的性质、特征和内涵,机械地将文字符号挤到头脑里面,不但速度慢,保持的效果也不好。还有对记过的内容不加巩固,很快忘记,等于做无用功。课堂40多分钟利用的效率较低,难以全面掌握教师所传授的内容,无法形成知识结构,从而造成理解能力差,遇到知识的迁移题、综合运算题就难应付,无法调用现有的知识。

部分“学困生”依赖性强,自主判断能力差。大多依赖老师讲解,如果教师顾及不到他们,或者教育方法不当,都会使“学困生”学习越来越困难。他们在课堂上由于跟不上教师的讲解、分析问题的节奏,常跟着教师的思路转,当有同学先于自己解决了教师提出的问题,就会表现出中断思考的现象,甚至有的“学困生”不愿思考,就等教师告诉答案或寻找练习册后面的答案。

许多“学困生”在学习过程中,只停留在知识的积累、重复、大容量的记忆,而遇到需要通过思考、分析来解决具体的问题时束手无策。在学习过程中他们懒于动脑,很少或者根本没有预、复习的习惯,上课也仅限于老师讲什么我学什么,被动接受老师提供的现成答案,不能积极主动地思维,更缺乏创新意识和创造精神,学习停留在机械记忆的低水平状态。这一问题在“学困生”中普遍存在的问题。

学校作为学生的第二个家,它对“学困生”的形成也有重大的影响,而这种影响主要体现在学生和教师冲突上。

教师工作的成败直接关系到学生的成长。一些老师的教学方法陈旧,眼中无学生,只教不管,只采取注入式的教学方法,学生无兴趣,课堂气氛沉闷,没有课前准备,也不注意学生的信息反馈,对学生不良的学习习惯没有及时纠正,交给学生的学习方法还仅仅停留在如何应付考试上,致使应试教育愈演愈烈。这样的老师的教学只会强化学生的厌学心理。教师的教学方法陈旧,教学艺术欠缺,知识面狭窄,学生没有学习兴趣,不能达到“亲其师,信其道”,学生丧失了学习的源动力,从而造成学习困难。

有的教师不明确我们的教育目的,片面的求全,恨不得学生面面俱到,各方面都做得很好。有的教师把学习成绩当作衡量一个学生的唯一标准。不正确的人才观使教师无法公正地看待每一位学生,不能最大程度地促进学生的发展。人的发展是一个不断变化的过程。学习困难学生在班级中是一个特殊的群体,有的教师不能正确看待这个群体的不固定性,不能采取积极的心理优化措施,运用有效的方法来帮助这些学习困难学生,简单、粗暴、单一的教育方法无疑是学习困难形成的原因之一。如有些教师经常采用贬低压抑、侮辱讽刺、疏远冷落、威胁恐吓等方式对学生进行无意识的心理伤害,“你根本就不是读书的料!”“你要是能考上大学,太阳就会从西边出来!”“世界上根本没有比你更笨的人”,甚至“饭桶”、“蠢货”、“朽木不可雕”之类的评语脱口而出。对他们经常进行批评,而很少表扬,甚至对其成功也持怀疑与否定态度;更为可怕地是在批评时总爱带上“从来”、“每次”、“总是”、“没有一点”等夸大的字眼,对学生进行全盘否定。这些行为的后果使学生觉得自己一无是处,常常一蹶不振,看不到希望。

由于学习成绩差的学生通常是自暴自弃,具有明显的自卑感和失落感,认为自己不是读书的材料,对学习丧失信心。因此,教师首先应该对“学困生”充满热情,充满爱心。用教师的热情去激励他们的学习热情;用教师的爱心去增强他们学习的信心。定期或不定期地找他们谈心,经常了解他们的心理状况,关心他们的学习。打破心理定势,重拾自信。教师必须采用多种方法,帮助他们克服不良心理,重新找回自信。在教学中,如经常给他们讲爱迪生,牛顿等科学家“由拙变巧”的故事,用“天生我材必有用”的诗句激发他们,使他们增强“我能行”的信心。或者讲一些伟人成长的故事,如著名数学家华罗庚刚读初中时,由于对学习缺乏信心,数学成绩很差,经常考试不及格,需要补考才能过关。在老师的教育和帮助下,华罗庚对学习增强了信心,数学成绩提高很快,初中毕业时,数学成绩就进入了全班的优秀生行列,后来成了世界上赫赫有名的大数学家。实践表明:用一些伟人成长的故事来帮助“学困生”树立学习的信心,可以收到很好的效果。

前苏联著名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如果教师不想方设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那么这种知识只能使人产生冷漠的态度,而不动感情的脑力劳动就会给人带来疲倦”,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指出:“学习的最好动力就是对学习材料产生兴趣”。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兴趣能引起学生的求知欲,而求知欲可以打破原有的心理平衡,促进心理活动的加速。“学困生”之所以成绩差,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对学习不感兴趣,厌恶学习。因此,要提高他们的学习效果,就应该多角度全方位地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激发“学困生”的学习兴趣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实施。

第一、对“学困生”进行学习本学科意义的教育

第三、巧设问题情境,诱发“学困生”的求知欲

一个富有意义的问题,可以诱发“学困生”的求知欲,使他们的思维活动在问题的牵动下处于高度兴奋状态。因此,将教材中的知识精心地设计成一个又一个的问题串,可以有效地激励差生积极地参与学习,这些问题串应满足两个条件:

(1)可行性。所设计的问题要难易适度,要符合“学困生”的认知水平。

(2)刺激性。所设计的问题要让“学困生”产生好奇心和刺激感。

第四、创设幽默情境

幽默可以给人带来情趣,可以使紧张的气氛变得和谐,给和谐的气氛增添欢乐。幽默能使枯燥的课堂活跃起来,能有效地改善差生的感知、记忆、想象和知识的接受能力。因此,在教学中,努力挖掘教材中的幽默素材,适当地使用幽默的语言、幽默的动作、幽默的问题,可以激发“学困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听课的效果。

第五、提高教师自身素质,增强对差生的感染力

一个思想素质好业务水平高的教师一定会受到学生的尊重。你的教导,他们会当真理;你的课堂,他们会跟着你的感觉走。因此,要使“学困生”对学习产生兴趣,努力提高教师的自身素质,增强对差生的感染力至关重要。

一个人的精力是有限的,每天对班里的“学困生”都一一过问,是不可能的。但是,多数的“学困生”对学习都缺乏自觉性,如果不经常关心他们,督促他们,他们是不会自觉学习的。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可以发挥学生群体的作用,将1个“学困生”和1个优等生配搭在一起,使他们座位相邻,构成学习上的伙伴关系。给优等生规定三条任务:①帮助“学困生”解决学习中的疑难问题;②督促“学困生”按时完成作业;③给“学困生”介绍一些好的学习方法。同时给“学困生”也规定了三条要求:①学习上遇到疑难问题必须虚心向优等生请教,;②要自觉地接受优等生的监督;③优等生介绍的学习方法要认真地做好笔记并在学习中实施。

定期召开优生会议,检查他们对“学困生”转化工作的落实情况,收集一些反馈信息,共同商量如何才能更有效地做好学困生的转化工作。对“学困生”转化工作有明显效果的优等生,及时给予肯定与表扬。对不负责的优等生提出批评,限期改正。定期召开“学困生”会议,认真听取他们的意见和要求。

虽然“学困生”的智力因素和学习成绩与优等生相比存在着很大的差距。但是,多数的“学困生”仍然存在着不同程度的闪光点,都有强烈的求知欲望,都希望能学好,都希望能在学习的过程中有所收获,有所发现。例如,今天的书写特别端正、今天精力最集中、今天举手次数最多、今天的值日最棒等,对这些“学困生”的点滴进步,教师要及时表扬和鼓励,使“学困生”的心中得到安慰,使他们明白自己也有优点,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信心和学习积极性。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善于发现“学困生”身上不同的闪光点,最大限度地诱发他们追求知识的好奇心,加以正确引导,让他们的闪光点变成钥匙,去打开他们智慧的闸门。

对“学困生”的每一点进步,及时给予肯定与表扬,让他们从中尝试到成功的喜悦。成绩考差了,不批评,不歧视,用古人名言:“世上没有常胜将军”,“失败是成功之母”,“只要功夫深,铁棒磨成针”来鼓励他们继续努力奋斗。

考试对“学困生”的评分标准作适当降低,相应地提高他们的考试成绩,让他们感觉到自己的学习成绩与优等生的距离在不断缩小,从而增强学习的信心。

充分利用班会课、队会课开展形式多样的心理辅导课。对他们进行理想教育,前途教育,自信心教育,挫折教育,爱心教育,勇敢教育……在活动过程中列举典型、活生生的例子,如中国伟人、战斗英雄、抗洪英雄、抗震英雄、2008北京奥运会冠军、残奥会冠军、神五神六神七航天英雄,叙述先进人物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让“学困生”从英雄们的身上得到启迪,得到熏陶,受到教育,从而激发他们走出心理障碍的阴影。

首先要有责任心,认识到转化“学困生”工作的重要性。“学困生”一旦出现心理问题和人格缺陷,会给转化工作带来更大的困难;其次要有爱心,小学高段和初中生面临精神饥饿和心理断乳的关键阶段,他们的“向师性”十分强烈,教师的教育有相当重要的作用。只有教师的爱心才能使他们脱困;最后要有耐心,不要轻易放弃一个学生。“学困生”的学习困难不是一朝一夕,是长期积累而成。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尤其学习不良习惯。不能效果不佳就失去转化的信心,应持之以恒,才能受到很好的效果。

由于未成年的学生正处在身心发展阶段,是非观念尚未完全形成,对一些问题有不正确的看法或错误的做法,是在所难免的。教师不能因为孩子犯错误就把他当作坏孩子。“学困生”犯错误,大多是因为好奇心和表现欲,还有心理方面的原因,不能轻易地定性为道德品质问题。孩子们犯了错误,他们迫切想得到的是理解和帮助,而不是粗暴的批评和惩罚。他们正是通过不断从错误中吸取教训而成长、成熟起来的,教师应该最大限度地去理解、宽容、善待他们,决不能出于自己的主观愿望而偏激地下结论。

另外,“学困生”在长期受到老师批评和学生的冷眼,大多形成了压抑苦闷和郁郁寡欢的心态。要打开他们的心扉,就要多与他们谈心,更要学会倾听他们的想法,从中找到转化的方法。经常这样不经意地和他们坐下来谈心,可消除学生潜在的心理疑虑,使他们感受到老师的对他们的爱,从而缩短心理距离。

谈心是彼此理解,消除误会的桥梁,面对面的交流谈心更能激起双方的好感、信任。在语言艺术魅力的征服下,有好多不善交谈的差生,都能心平气和地吐出自己的心声,语言的诚恳,有时令老师都吃惊。在转化“学困生”的工作上这项工作的成效最大。因为当人与人之间了解了,彼此信任了,互相交心了,还有什么事不能解决呢?

教师正确的评价,恰当地运用表扬和批评,是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动机的重要手段之一。而造成“学困生”长期缺乏学习兴趣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他们常常受到批评,而很少获得赞扬。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善于发现他们的闪光点,及时地给予表扬。要知道“你的鞭子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讥笑里有爱迪生,你的讽刺下有比尔盖茨”,毕竟每一个学生都有其令人欣赏的一面。因此,老师千万不能对他们失去信心,爱理不理,一旦成绩差了,为班级抹黑了,便对他大声批评训斥,那样只会使学生产生逆反心理和对立情绪。一位教育家说得有道理,“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对于“学困生”,要偏爱他们,多表扬鼓励,培养他们的自信心,使他们迈好人生中的每一步。

对“学困生”应抱有积极的期待心理。他们也有长处和闪光点。教师应善于去发现、夸大甚至美化他们的长处和闪光点,让他们认识到自身的价值和能力,鼓励他们发挥自己的潜力,努力学习,争取进步,从而消除自卑的心理障碍,迈出前进的步伐。给他们提供展示自我和获得成功的机会。每个人都有展示自我的愿望,以期得到别人的承认和尊重。“学困生”更是如此,他们渴望得到家长和老师的赞扬和鼓励。老师应充分理解他们这种愿望和心情,帮助他们分析和寻找学习困难的真正原因,为他们制定适宜的目标,想方设法为他们提供展示自我的机会,让他们一点一点进步,一点一点成功。

除了班主任的个别教育外,转化“学困生”还要依靠班集体的力量。要努力营造良好的班风、学风,形成健康积极的集体舆论,再通过学生之间的互帮互助,实现“学困生”双向转化,使他们感受到班集体的温暖,当他们体会到自己也是班集体中不可或缺的一员时,就会消除孤独感,产生自豪感,自觉向好的方面转化。

教育从来就不是单方面的,需要家庭、学校、社会等方面的共同配合,老师要想办法协调好“学困生”与家长的关系,让父母对孩子充满信心,而来自父母的积极评价以及正确的教育方法对“学困生”的转化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他们受到父母的表扬称赞普遍少于指责批评。教师要顺势做一个“好人”,借机会让父母给他们一次表扬,学生得到了父母久违的表扬心里很舒畅,多种心情的催化下,学习积极性提高了,进步就更大。

学生A在语文课上表现比较良好,基本上能够认真听讲,并且主动举手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语文老师是班主任,按她的话来说就是:“语文老师非常凶,根本不敢不听讲,否则老师会狠狠的教训她的。”而在数学、英语以及历史、地理等所谓的“副科”课堂上,该生确实个不折不扣“问题生”,他上课睡觉、东张西望、交头接耳、看课外书、跟前后桌的同学玩、甚至会跟着其他同学起哄课堂。

通过对学生A的访谈以及与其班主任的交流,发现虽然教师不是造成学生A成为学困生的根本原因,但其任课教师尤其是小学四年级时的那些数学老师们对她现在的学习困难状态却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小学四年级时候学校不断轮换数学老师,学生A由于无法适应不同教师的教学风格导致数学学习成绩下滑,这为他后来的一步步沦为“学困生”埋下了祸根。如果学生A的父母亲非常关心孩子的学习,及时去找学校领导协商或者想办法给孩子把功课补习上来,那么他的数学学习应该不会有太大的问题,可惜的是,父母并没有这样做。学生A也由于缺乏自主学习的能力,因而成绩一落千丈。

虽然父母和学生A本人对于现在学习困难的状态也有一定的责任,但是就像学生A和他们那个班级同学痛恨小学领导和数学老师那样,学校领导和老师对学生极其不负责任的态度是酿成今天这种苦果的重要原因。

THE END
1.有效的沟通是消除误会的最好方法那如何做到有效的沟通,消除误会呢?《沟通圣经》提出了沟通的6c原则: 清晰(clear) 积极(constructive) 简洁(concise) 正确(correct) 礼貌(courteous) 完整(complete) 因此,要做到有效沟通,要先弄清楚以下这些问题,因为我们很容易只从自己的角度看事情,忘了对方可能会有不同的观点。 https://www.jianshu.com/p/aba245a1e1f7
2.如何消除误会大千世界,纷繁人生,谁都可能误会他人,谁也都可能被他人误会。误会给我们带来痛苦,带来烦恼,带来难堪,甚至会产生始料不及的悲剧。所以陷入误会的圈子后,必须调整自己,采取有效的方式予以解除,使自己与他人都尽快地轻松、舒畅起来。那么,如何消除误会呢? 1.消除自我委屈情绪 ...https://www.qinxue365.com/fangfa/502296.html
1.davidzgtJustanotherWordPress.comsitePage18正如很多艺术家和作家往往是在最消沉的时候创作出传世的不朽名作一样,我们也可以在困境中找到足以使我们反败为胜的原动力。这种方法总比自寻烦恼、日日惴惴不安来得好吧! 9.减肥的战术 克服困难最有效的办法就是不逃避严酷的现实,而且正视问题。 现代社会常见的一种现象,是有愈来愈多的年轻女性对肥胖症产生轻重...https://davidzgt.wordpress.com/page/18/
2.有关情绪的教案(通用20篇)3)和同学之间有误会 a、生气 b、难过,认为自己满身是嘴也说不清 c、想办法消除误会 4)面对他人的批评,责难。 a、痛苦 b、满不在乎 c、仔细听取,他人说对的地方虚心接受。 5)遇到你不喜欢的人。 a、厌恶怒视 b、不理不睬、视而不见 c、提醒自己宽容是美德 ...https://www.ruiwen.com/jiaoan/6560296.html
3.人际沟通范文12篇(全文)智者见智。或者是由于个人在生活中心情不好,看什么都不顺眼,抓到什么就拿什么来说事。这些情况都需要我们用心地去倾听,我们掌握尽可能多的信息,以便处理和解决问题。倾听是获取信息最直接、最有效的办法。倾听的同时可以静心的观察对方的肢体动作及表情。有时肢体动作和表情可以表达出比说话内容更真实的内容。https://www.99xueshu.com/w/ikeyhcezhwz6.html
4.家长读本武汉市第七十九中学义务,帮助孩子减负的最好办法是父母增负,就是父母要多花心思,要能成为孩子学习上的导师。 好沟通都是听出来的。沟通的第一个步骤是倾听,就是让孩子把话说出来,并且听懂孩子话里的真实意思;第二个步骤是理解,就是站在孩子的角度想想是不是有道理,结果往往是有道理的;第三个步骤是建议,有时孩子虽然有他的道理,...https://www.wuhaneduyun.cn/index.php?r=space/school/theme/content/view&id=256147
5.职场人际关系的技巧相互尊重是处理好任何一种人际关系的基础,同事之间也不例外,同事之间的关系都是以工作为前提,一旦失礼,创伤将难以愈合,所以在与同事沟通时,态度要诚恳、实事求是,要给同事一种信赖感、亲近感,这有利于同事之间关系的继续深入。所以,处理好人际关系,最重要是尊重对方,待人要热情忠诚。 https://yjbys.com/hr/zhichang/3444142.html
6.分析误差及其消除方法分析工作者在用平均值报告分析结果时,正是运用了这一概率定律,在排除了系统误差的情况下,用增加测定次数的办法,使平均值成为与真实值较吻合的估计值。 二、提高分析结果准确度的方法 要提高分析结果的准确度,必须考虑在分析过程中可能产生的各种误差,采取有效措施,将这些误差减少到最小。https://www.biomart.cn/experiment/430/690/64587.htm
7.规程网络安全2024年山东省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中职组“网络安全...对接“1+X”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竞赛内容源自企业真实的项目和工作任务,其内容和要求直接反映了网络安全技术岗位要求。围绕岗位所需,紧贴生产实际设计竞赛,体现工作任务的真实性和完整性,引导中职学校将企业完整的工作任务转化成教学内容,做中学、做中教,赛岗证融合,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https://blog.csdn.net/blbinet/article/details/144072696
8.声之形全网最详细影片分析。你真的有好好去看吗?(声之形)影评声之形全网最详细影片分析。你真的有好好去看吗? 这篇影评可能有剧透 对于某些污蔑性的影评,我不想去反驳,只说一句,就看了20分钟就跑来发影评误导更多人的人,真是很不负责任。关于片名声之形,声音本没有形状,当声音有了形状,就能被人看到。所以声之形的意义为:声音终将插上有形的翅膀。所以具有了光明的...https://movie.douban.com/review/8825782/
9.什么是NLP?8.有能力替自己制造出困扰的人,也有能力替自己消除困扰。 9.情绪、压力、困扰都不是源自外界的人事物,而是由自己内里的信念、价值观和规条系统产生出来的。 10.自己不信有能力或有可能,是使自己得不到渴求的成功快乐的最有效的保证。 十、在任何一个系统里,最灵活的部分便是最能影响大局的部分 ...http://www.meiwen.com.cn/subject/tkskdxtx.html
10.高效沟通方法的心得体会(通用20篇)如果故事中的墨子在耕柱没有来找自己沟通的情况下,主动与耕柱沟通,然而耕柱却不积极配合,也不说出自己心中真实的想法,结果会怎样呢?双方并没有消除误会,甚至可能使误会加深,最终分道扬镳。 所以,加强企业内部的沟通管理,一定不要忽视沟通的三向性。作为管理者,应该要有主动与部属沟通的胸怀;作为部属也应该积极与...http://mip.yuwenmi.com/fanwen/xinde/704161.html
11.被人误解该如何处理2、正确进行有效沟通,只要沟通顺畅就能够很容易的化解这个误解,否则就会让误会越来越深。 3、态度应该积极,面对别人的误解我们不能消极悲观,而是应该主动去化解,尽量消除影响。 4、从自身方面多找找原因,如果确实是自己在某些方面做的不好,我们就应该多思考多总结。 https://www.wenshubang.com/xuexijihua/487115.html
12.关于消除误会的作文(精选34篇)我一定接受。请不要误会我了,好吗?我需要你们的理解,也盼望着你们的支持。我盼望有朝一日,32班在没有班长的管理下,纪律比有班长更好。让我们共同为这个目标而奉献自己的力量吧! 消除误会的作文 篇9 您相信自己的眼睛和耳朵吗?您相信过传言和猜测,误会过身边的亲人和朋友,而令他们非常痛苦吗?您被最亲的人...https://www.oh100.com/a/202111/381119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