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播散性血管内凝血应该做哪些检查?
向您详细介小儿播散性血管内凝血应该做哪些检查,常用的小儿播散性血管内凝血检查项目有哪些。
小儿播散性血管内凝血常见检查
继发性纤溶期,3P阳性(晚期有时呈阴性),优球蛋白溶解试验(ELT)<70min(正常90~120min),FDP增多和血浆素原明显减少,TT延长等。
血浆鱼精蛋白副凝固试验(简称3P试验):当血管内凝血时,FDP与纤维蛋白的单体结合形成可溶性复合物,不能被凝血酶凝固。鱼精蛋白可使复合物分离,重新析出纤维蛋白单体。结果发生纤维蛋白单体及FDP的自我聚合,形成肉眼可见的絮状沉淀,称为副凝固试验。
2.实验室检查的变异性DIC病期不同,DIC临床类型不同也影响实验室检查结果的变异性,这与机体代偿功能有关。失代偿期时所有检查都异常,代偿期时各项检查可正常或轻度异常,高代偿期时检查结果甚至超过正常。因此,3P阴性、纤维蛋白原不低(肿瘤等)也不能否定诊断,要动态观察实验检查结果。
(1)PT异常的变异:PT在DIC患者绝大多数应为异常,在消耗性低凝期及继发性纤溶期时PT均应延长。PT延长约见于75%的急性DIC患者,但仍有约25%DIC患者PT正常或缩短,如在DIC早期激活的凝血因子较多存在,即高凝血期时PT则缩短或正常。此外,早期降解产物很快被凝血酶凝固的能力和快速“凝集”试验系统作用,也能解释DIC时PT、正常或缩短,因此,PT在一般情况下对诊断DIC价值有限。
(2)KPTT异常的变异:KPTT因多种原因在急性DIC时也是延长的,特别是在消耗性低凝期及继发性纤溶期时,KPTT在纤维蛋白原<1000mg/L时开始延长。而在急性DIC患者KPTT不延长的约占50%,因此,KPTT不延长不能排除急性DIC的诊断,其原因是:①早期降解产物可很快被凝血酶凝固和“凝集”试验系统的作用。②急性DIC时,循环中存在被激活的凝血因子,它们可避开KPTT检测系统的其他因子,直接使纤维蛋白形成。因此,KPTT在DIC诊断中价值有限。
(5)FDP异常的分析:FDP在85%~100%的急性DIC患者中有升高,故认为FDP升高即诊断DIC系一种常见的误解。事实上,这些降解产物仅仅是血浆素生物降解纤维蛋白原或纤维蛋白的依据,FDP只表明血浆素的存在。在某些DIC患者,FDP可呈现假阴性。纤维蛋白原由Aα、Bβ和γ键组成,血浆素首先降解其Aα链的羟基终端,产生X碎片,然后被血浆素进一步降解形成碎片Y与D。此后碎片Y进一步降解形成另外的碎片D与E,或所谓N端二硫化物结构。碎片X和Y仍含有纤维蛋白肽,它们是凝血酶的作用底物。就可理解为什么在某些条件下急性和慢性DIC其FDP可以呈阴性。现代用FDP方法学检测碎片D和E,在急性DIC时,有明显的继发性纤溶活性及大量血浆素存在于循环中,这使纤维蛋白被降解至碎片D和E,这两者均是最终的降解产物。此外,粒细胞酶、胶原酶及抑肽酶等大量释放,它们也可降解所有的碎片D和E,这使急性DIC时FDP呈阴性。因此,FDP阴性不能排除急性和慢性DIC,尽管如此,FDP在DIC病人,几乎总是升高。
3.其他新的实验室检查(1)抗凝血酶Ⅲ(AT-Ⅲ)的测定:AT-Ⅲ测定已成为诊断和监测急性和慢性DIC患者疗效的关键试验。DIC时AT-Ⅲ与一些被激活的凝血因子结合形成复合物,导致大多数急性或慢性DIC功能性AT-Ⅲ的明显降低。正常时成人的AT-Ⅲ含量为75%~125%(180~300mg/L),新生儿约为正常成人的50%,6个月时达成人水平。
(2)血小板因子4(PF4)和β-血栓球蛋白(β-TG)的检测:DIC时大量血小板凝聚和释放,使PF4和β-TG均增高。许多现代研究表明,这两种中任何一种都对DIC的诊断和疗效监测有助。
纤维蛋白原数量测定:减少约在70%左右的DIC病例,纤维蛋白原低于200mg/dl。在原有较高纤维蛋白水平或DIC的早期阶段,纤维蛋白原降低不显著,定量测定正常,动态观察就可见到纤维蛋白原有持续减少的倾向,一般低于150mg/dl时,即有诊断意义。纤维蛋白原滴定度半定量的方法简便,有实用价值。
纤维蛋白原肽链碎片测定:DIC时肽链Bβ15~42碎片升高,正常对照1.56nmol/L±1.20nmol/L。
血浆可溶性纤维蛋白测定:在诊断DIC前期有意义,可能预示脏器并发病变。
纤维蛋白降解产物的检查:正常人血清中仅有微量FDP。如FDP明显增多,即表示有纤维蛋白溶解亢进,间接地反映出DIC。测定的方法很多,包括免疫法Fi试验(即乳胶颗粒凝集试验,正常滴度<1∶8),FDP絮状试验、放射免疫扩散法、葡萄球菌猬集试验(正常FDP值为0.57±0.1μg/dl,DIC时可高达60μg/dl)、鞣酸比红细胞间接血凝抑制试验(正常血清FDP值<10μg/dl,DIC时超过20μg/dl),酶膜免疫吸附技术等。如果FDP增多,表示有急性DIC的可能。
(4)D-二聚物的测定:D-二聚物是在凝血酶最初转变纤维蛋白原为纤维蛋白时,及激活的Ⅻ因子到绞链纤维蛋白时所形成的一种新抗原,它是作为血浆素降解绞链纤维蛋白的结果而形成的,D-二聚物对DIC具有特异性。结果证明,93.2%的DIC患者D-二聚物升高(>2000μg/L),其平均水平为2047μg/L,在DIC被排除的病人,其异常率仅6%,平均水平为541μg/L。
(5)蛋白C、蛋白S及纤维结合蛋白测定:它们在DIC时呈下降,其诊断价值及在疗效监测中的作用仍待进一步确定。
(6)测定Ⅷ:C/ⅧR∶Ag的比率和Ⅷ∶C/VWF∶Ag比率,在DIC时,这两个比率大多数下降,这是因为Ⅷ∶C消耗的缘故。
(7)凝血酶-抗凝血酶复合物(TAT):DIC时增高,正常对照1.7μg/L±0.3μg/L。
(8)纤溶酶-α2纤溶酶抑制复合物(PIC):DIC时增高,正常对照0.2mg/L±0.1mg/L。
(9)血浆血栓调节蛋白(thrombomodulin,TM)测定:DIC发生时42.0μg/L±20.85μg/L,正常对照15.36μg/L±4.85μg/L,DIC缓解时TM显著降低。开始时TM浓度较高的预后较差,伴有脏器功能衰竭者TM浓度较不伴者要高。对DIC前期问题,有报告指出在DIC发作前一周时,FDP(-),PT(-),纤维蛋白原(-),血小板数不降低。而此时,TAT(),PIC(纤溶酶-α2纤溶酶抑制物)(),D-二聚体()[(-)异常不明显,()异常显著]。认为TAT、PIC及D-二聚体检查有助于DIC前期的诊断。
4.根据临床需要选择各种影像学检查方法可用心电图、CT、MRI造影和脑血流图等辅助检查加以诊断。
科室:性病
擅长:hpv感染,hpv病变,尖锐湿疣,生殖疱疹,梅毒,淋病,生殖感染等
擅长:HPV感染(人乳头瘤病毒)、HPV病毒、宫颈病变、梅毒、淋病、湿疣疱疹等性传播疾病。
擅长:HPV感染、HPV阳性筛查、人乳头瘤病毒、尖锐湿疣,生殖器疱疹,梅毒,淋菌性尿道炎各种性传播疾病等;尤其对各类型HPV感染、尖锐湿疣、生殖器疱疹的诊断与治疗有非常丰富的临床经验。
擅长:HPV感染、HPV筛查、人乳头瘤病毒、尖锐湿疣、梅毒淋病等各类性传播疾病。科学清毒,拒绝二次伤害,临床疗效显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