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医科大学肝炎研究所

InstituteforViralHepatitis,ChongqingMedicalUniversity

暨感染性疾病分子生物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KeyLaboratoryofMolecularBiologyforInfectiousDiseases,MinistryofEducation

首页

HOME

研究所简介

INSTITUTE

科学研究

SCIENTIFC

科研团队

RESEARCH

人才培养

PERSONNEL

平台建设

PLATFORM

学术交流

ACADEMIC

临床研究

CLINICAL

规章制度

MANAGEMENT

2023年新增科研项目: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

1.mTORC1通过USP5和FBXW8调控YTHDF1蛋白稳态的作用机制及对肝癌免疫抑制生态系统的影响负责人:刘春刚

市教委科学技术研究项目

1.慢性HBV感染中HBV特异性CD8+T细胞耗竭的时空异质性及其调控机制负责人:胡鹏

重庆市科卫联合

1.重庆市科卫联合医学科研项目重大项目负责人:唐霓

重庆市卫健委

1.重庆市中青年医学卓越团队负责人:唐霓

重庆市科技局

1.重庆英才-创业创新示范团队负责人:唐霓

2022年新增科研项目:

1.肠上皮细胞CD36缺失异常激活TFH细胞诱导NASH病变负责人:赵蕾

2.NSD2甲基化修饰PKM2调控其核转位和糖酵解途径促进肝癌转移机制研究负责人:陈娟

3.LRP1调节HDAC4/FoxO1/G6PC信号轴在肝胰岛素抵抗发生中的机制研究负责人:丁银元

5.NSD2甲基化修饰PKM2调控其核转位和糖酵解途径促进肝癌转移机制研究负责人:李致宏

6.糖异生代谢酶PCK1上调组蛋白H3K9me3修饰抑制肝癌的机制研究负责人:汪凯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青年科学基金)

1.GSTZ1通过重塑糖醛酸代谢降解TGFβR1mRNA抑制肝癌转移的机制研究负责人:高庆祝

2.HBx通过上调热休克蛋白HSPA1B调控HNF4α稳定性促进HBVcccDNA转录的机制研究负责人:程胜桃

中国博士后基金特别资助

1.基于酵母表面展示拘束的新型冠状病毒(SARS-CoV-2)抗体候选药物快速筛选的研究负责人:彭湃

重庆市教委科学技术研究计划项目青年项目

1.新型冠状病毒突变对疫苗及药物有效性影响的分析评估负责人:彭湃

2.流感病毒在慢性乙型肝炎的免疫调节作用研究负责人:吕鹏

重庆市博士“直通车”科研项目

1.组蛋白甲基转移酶NSD2抑制剂的设计合成和抗肿瘤活性研究负责人:黄露义

重庆市博士后研究特别资助

1.肝癌恶性进展中拓扑异构酶内在无序区域的作用机制研究负责人:柳静

重庆市教委重大

1.SCAP介导的“胆固醇代谢与炎症”信号整合:非肥胖型脂肪肝纤维化发生新机制负责人:阮雄中

2021年新增科研项目:

1.Dicer/TGF-β/ALDOA信号轴通过调节RNA剪接和DNA损伤修复参与慢性肝炎向肝癌恶性转化负责人:唐开福

2.炎症状态下胆固醇敏感器介导的信号通路激活与非酒精性脂肪肝纤维化的发生负责人:陈压西

1.多发性骨髓瘤对间充质干细胞初级纤毛结构和功能影响的机制研究负责人:柳静

2.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康复者免疫持续性和交叉保护性研究负责人:澎湃

重庆市科技局面上项目

1.基于Nanoluc的新型分子开关构建、优化与应用负责人:胡接力

重庆市自然基金博士后项目

1.胞内胆固醇转运蛋白NPC1在乙肝病毒感染宿主过程中的机制研究负责人:李致宏

2.自然新冠病毒灭活疫苗对新冠肺炎康复者免疫应答影响的分析负责人:澎湃

重庆英才计划“包干制”项目

1.乙肝病毒的分泌调控机制研究负责人:汪德强

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

1.基于长读段测序的宏基因组物种组成分析算法研究及应用负责人:沈伟

重庆市教育委员会科学技术研究项目

1.乙型肝炎病毒基因组整合分析系统的构建及应用负责人:邓海君

2.YEATS4募集组蛋白变异体H3.3调控HBVcccDNA转录活性的机制研究负责人:任吉华

3.HDAC2通过诱导Ceacam1+Mac1+CSF1R+单核细胞成熟促进肝纤维化的作用研究负责人:夏杰

四川省重点研发计划(重大科技专项)

1.超广谱碳青霉烯酶原创小分子抑制剂的研发负责人:黄露义

2021年重庆医科大学未来医学青年科研创新团队

2.乙型肝炎病毒感染与细胞应激反应研究团队负责人:林永

2020年新增科研项目:

重庆市技术创新与应用发展专项重点项目

1.HBcrAg精准定量检测试剂的研发与应用负责人:唐霓

2.血清cfDNAHBV整合检测方法建立和应用负责人:陈娟

国家科技部重点研发计划项目课题级

1.老年肌少症综合干预应用示范研究负责人:胡怀东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

1.脂肪酸转运酶(FAT/CD36)介导的肝细胞器异常对话与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的发生发展负责人:阮雄中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区域联合)

1.代谢重塑介导的O-GlcNAc糖基化修饰调控乙肝病毒复制和致病性的机制研究负责人:黄爱龙

1.乙肝病毒感染介导SAMHD1O-GlcNAcylation修饰调控病毒复制的机制研究负责人:唐霓

2.PCK1通过降低O-GlcNAc糖基化修饰抑制肝癌转移的机制研究负责人:汪凯

3.基于生物信息学分析的肝肿瘤新抗原(neoantigen)的筛选、鉴定与抗肿瘤作用及其机制初探负责人:廖勇

1.细菌种水平基因组特异序列挖掘及数据库的建立负责人:沈伟

2.RAB1GTP酶通过调控ULK1信号诱导的细胞自噬促进乙型肝炎病毒复制的作用机制研究负责人:林永

3.SRSF3负向调节CD36的翻译与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发生发展的机制研究负责人:李韵

4.AEG1通过ERK1/2/FOXC2/CXCR4调控失巢凋亡抵抗肝癌细胞肺转移的分子机制研究负责人:邓欢

重庆市自然基金重点项目

1.CD36重塑脂肪酸合成代谢促进原发性肝癌发生的机制研究负责人:陈压西

重庆市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

2.新型冠状病毒(SARS-CoV-2)特异性记忆B细胞的功能分析及其抗体谱的鉴定负责人:陈敏

3.RAB1通过调控COPII囊泡介导的自噬促进乙型肝炎病毒复制的机制研究负责人:林永

4.载siRNA/NTCP-Ab主动靶向微泡通过基因沉默抑制HBV复制的实验研究负责人:康娟

5.非生物型人工肝护理关键技术筛选及应用的实证研究负责人:罗玲

霍英东教育基金

1.泛素结合酶UBE2Q1调控乙型肝炎病毒cccDNA转录活性机制研究负责人:任吉华

重庆市科技局应急项目

1.新型冠状病毒(2019-nCoV)化学发光免疫检测试剂盒的研发负责人:黄爱龙

2.新冠状病毒抗原抗体设计制备与临床应用负责人:汪德强

重庆市博士后科学基金

1.重庆市博士后创新人才支持计划负责人:程胜桃

2.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第68批面上资助负责人:程胜桃

重庆市教委重大项目

重庆市教委青年项目

1.靶向SARS-CoV-2细胞侵入过程的抗病毒药物研究负责人:黄露义

渝中区科学技术局

1.多胺代谢抑制剂DFMO抑制乙肝病毒复制的分子机制研究负责人胡源

重庆市教育委员会雏鹰计划研究项目(第九期)

1.糖异生关键酶抑制肝癌细胞增殖和迁移能力初探负责人:汪凯

2019年新增科研项目:

政府间国际科技创新合作重点专项-子课题

1.输血传播病毒性肝炎转化医学及精准治疗策略研究负责人:胡源

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面上项目

1.SCAP过表达诱发炎症在AS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及机制研究负责人:李丹阳

国家自然基金面上项目

1.棕榈酰化修饰调节FAT/CD36介导的肝细胞线粒体脂肪酸氧化的分子机制与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负责人:陈压西

2.脂肪酸转位酶FAT/CD36的N-糖基化修饰诱导溶酶体功能障碍: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发病的新机制负责人:赵蕾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秀青年科学家基金项目

1.乙肝病毒致病机制与防治研究负责人:陈娟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

1.血管平滑肌细胞SCAP/SREBPs轴通过NLRP3炎性体促进动脉粥样硬化的作用机制研究负责人:李丹阳

3.TGF-β/Smad信号通路协同转录因子FoxO3靶向CD11b调控肝癌浸润NK细胞发生亚群转换的机制研究负责人:张琼方

重庆市自然科学基金(面上)

1.PCK1降低Snail1蛋白O-GlcNAc修饰抑制肝癌转移的机制研究负责人:汪凯

重庆市科委面上

1.模式识别受体CD36在ConA诱导的免疫性肝损伤中的作用及机制研究负责人:殷文伟

重庆市高校创新群体研究项目

2019年留学人员回国创业创新支持计划创新类(启动)

2.乙型肝炎病毒通过Rab5A介导的细胞自噬反应促进病毒复制的机制研究负责人:林永

学校人事处引进人才项目

1.2019年学校科研启动金(特聘教授-骨干人才)-负责人:林永

重庆市全职博士后出站留(来)渝资助负责人:范辉

重庆医科大学“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培育计划

1.基于CRISPR基因编辑介导HBVcccDNA重定位的乙肝治疗新策略-负责人:范辉

中国博士后第65批面上一等资助负责人:邓万燕

区科委科技项目

1.肝细胞CD36对脂糖代谢的作用及调控机制负责人:杨萍

横向课题

1.马登艾抗感染效果的研究-负责人:汤华

2018年新增科研项目: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重大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防控研究”重点专项

1.基于高血压肾病和“器官不良对话”关键发病机制的综合干预研究负责人:阮雄中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澳合作项目)

1.靶向乙肝病毒表面抗原(HBsAg)天然药物的筛选:九头狮子草核心单体成分抗乙肝病毒药效学研究负责人:陈娟

十三五科技重大专项子项目

2.重症乙肝精准诊断方案的优化与扩大应用负责人:彭明利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1.miR-146b-5p通过NF-κB/GSDMD途径调控脓毒症免疫的实验研究负责人:孙航

2.靶向HBV核衣壳组装过程的药物筛选细胞模型负责人:胡接力

3.NQO1调控HBx蛋白稳定性对乙肝病毒转录和复制的重要作用负责人:陈娟

4.棕榈酰化修饰调节FAT/CD36介导的肝细胞线粒体脂肪酸氧化的分子机制与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负责人:陈压西

5.GSTZ1缺失通过重编程细胞代谢激活Keap1/Nrf2通路促进肝癌发生的机制负责人:唐霓

6.HBx介导的内质网应激和细胞凋亡在环磷酰胺调控HBV复制和肝细胞损伤的分子机制研究负责人:李小松

重庆市教育委员会科学技术研究重点项目

1.脂肪酸转运酶CD36脂质修饰对肝细胞脂肪酸β-氧化的影响致脂肪肝发生的分子机制研究负责人:陈压西

重庆市科委基础与前沿研究计划一般项目

1.醌氧化还原酶1在乙型肝炎病毒复制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及其机制研究负责人:陈娟

2.沉默信息调节因子7(SIRT7)下调cccDNA微染色体H3K122琥珀酰化水平抑制HBV转录和复制负责人:任吉华

3.HBV募集CDK2调控宿主限制性因子SAMHD1磷酸化的分子机制研究负责人:胡源

4.乙型肝炎病毒cccDNA形成过程中冗余序列选择及切除机制的探讨负责人:龙泉鑫

5.GSTZ1缺失激活Nrf2通路重编程细胞代谢促肝癌发生的机制负责人:唐霓

重庆市教委科学技术研究项目

1.小鼠肝硬化模型构建及其预防治疗研究夏杰

2.乙肝病毒感染对肝细胞周期及细胞周期蛋白表达的影响研究负责人:胡源

3.乙型肝炎病毒cccDNA形成过程中冗余序列选择切除机制的探讨负责人:龙泉鑫

4.LncRNAHOTAIR对HBV复制的调控作用及机制研究负责人:任吉华

5.长链非编码RNA01419在肝细胞癌中的表达、功能及其调控机制研究负责人:汤华

渝中区科委科技项目

1.HDAC3调控DNA损伤修复及其抑制肝癌发生发展的作用机制研究负责人:夏杰

2.长链非编码RNA-LINC00628在肝细胞肝癌中的生物学功能及其机制研究负责人:汤华

2017年新增科研项目

十三五科技重大专项

1.乙型肝炎治疗的新策略新方法负责人:黄爱龙

2.新型乙型肝炎检测指标临床意义验证负责人:胡接力

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子项目

1.同抗病毒治疗方案对预防肝硬化、肝癌的有效性评价负责人:任红

2.儿童慢性乙肝治疗策略的研究负责人:任红

3.基于Newswitch研究提高慢性乙型肝炎临床治愈率的研究负责人:胡鹏

4.预测慢性乙肝临床治愈的生物标志物的筛选和验证负责人:胡鹏

5.靶向HBVcccDNA的抗病毒策略研究负责人:唐霓

中央引导地方科技发展专项

1.重大感染性疾病防控关键技术集成与示范研究负责人:任红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

1.STAT3在慢性乙型肝炎中活化调节IFNα抗HBV作用及其机制研究负责人:陈敏

2.HBV特异性CXCR5+CD8+T淋巴细胞介导的免疫应答在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中的作用研究负责人:胡鹏

3.模式识别受体CD36对NKT细胞的调控及其在刀豆蛋白A诱导的免疫性肝损伤中的作用研究负责人:殷文伟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

1.结核分枝杆菌PE_PGRS家族抗原PE_PGRS41调控宿主免疫应答的分子机制研究负责人:邓万燕

省部级人才计划

1.重庆市“三百”科技领军人才支持计划负责人:唐霓

市科委基础科学与前沿技术专项

1.结核分枝杆菌PE_PGRS62调控宿主免疫应答的分子机制研究负责人:邓万燕

市卫计委医学高端后备人才培养项目

1.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接受口服抗病毒药物治疗,达到停药标准后停药复发的临床特征及预测因素分析负责人:凌宁

地区横向合作研发项目

其他项目

1.附二院第六批“优秀青年人才”项目负责人:殷文伟

2.索非布韦、雷地帕韦治疗丙肝1型(3b)期化学类3.1类负责人:胡鹏

3.索氟布韦初治基因2型化学类3.1类负责人:蔡大川

1.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转归预警预测的研究负责人:任红

2.乙肝表面抗原清除的新策略新机制研究负责人:黄爱龙

3.MSM人群性前后服抗病毒药物预防HIV新感染研究负责人:黄爱龙

5.云南及周边省市区传染病病原谱流行规律研究负责人:黄爱龙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研究项目

1.Warburg效应与HBV感染慢性炎症恶性转化的分子机制负责人:廖勇

2.代谢性炎症发生的机制及其在糖代谢稳态失衡中的作用负责人:阮雄中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际合作与交流项目

1.乙肝病毒感染与复制调控的结构基础负责人:黄爱龙

2.LHBs对HNF4的调控及其在HBV转录、复制和肝细胞增殖转化中的作用机制研究负责人:任红

3.参与HBVcccDNA形成的关键宿主因子筛选与鉴定负责人:胡接力

4.泛素结合酶UBE2L3在乙型肝炎病毒复制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及其机制研究负责人:陈娟

5.HMGB1在侵袭性白念珠菌感染中的作用及其释放机制负责人:孙航

6.趋化因子介导的肝内招募细胞毒性T细胞对乙肝病毒清除作用的机制研究负责人:胡鹏

7.HBx表观调控Wnt拮抗基因SFRPs的分子机制及效应研究负责人:唐霓

8.SIRT6调控Bax凋亡信号通路促进肝癌形成的作用机制研究负责人:陈娟

9.顺铂诱导HBV再激活和肝细胞损伤的分子机制研究负责人:黄爱龙

10.环庚三烯酚酮羟基化物的衍生物对抗病毒新靶点HBVRNAseH的作用机制研究负责人:胡源

11.肿瘤异质性细胞亚群的多重荧光标记新技术与治疗耐受分子机制初探负责人:廖勇

12.Sorcin与Stathmin相互作用及其在胃癌多药耐药机制中的研究负责人:杨轶轩

13.新型抑癌基因ARID2对HBV感染肝细胞增殖转化及病毒复制的调控研究负责人:唐霓

14.FAT/CD36介导的肾小管细胞脂肪酸异常转运:肾间质纤维化的潜在新机制负责人:阮雄中

15.干扰抗肝纤维化上游靶点TGF-β1和下游靶点TIMP后PDGF代偿功能的研究负责人:石小枫

16.FAT/CD36途径介导的代谢性炎症发生与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负责人:陈压西

17.抵抗素下游信号通路与脂源性NPY的交互作用和分子调控网络负责人:叶峰

18.G6PD及其相互作用蛋白在乙型肝炎病毒复制中的机制研究负责人:胡怀东

19.沉默信息调节因子3(SIRT3)对HBV复制的调控作用及机制研究负责人:刘湘

20.棕榈酰化修饰对肝脏CD36蛋白定位和功能的影响及其在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发生中的作用机制研究负责人:陈压西

21.丙型肝炎病毒核心蛋白与Snail协同调控E-cadherin表达及参与肝癌转移的分子机制负责人:唐霓

1.肝细胞CD36缺失影响MCP-1基因表达致NASH发生的分子机制研究负责人:杨萍

2.分枝杆菌抗生素压力应答分子机理及其应用基础研究负责人:龙泉鑫

3.p73在Hutchinson-GilfordProgeriaSyndrome中对DNA损伤修复通路调控的机制研究负责人:汤慧

4.Villin-1在乙肝病毒复制中的机制研究负责人:童师雯

5.新型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性别差异动物模型构建及机制研究负责人:殷文伟

6.组蛋白去乙酰化酶1/2/3之间的相互调控在肝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研究负责人:夏杰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应急管理项目

1.脂肪酸转位酶FAT/CD36的棕榈酰化修饰在胰岛素抵抗发病机制中的作用负责人:赵蕾

其他国家级研究项目

1.运用RGT策略实现peg-IFNa-2b治疗CHB患者个体化治疗中华医学会临床医学科研专项资金项目负责人:胡鹏

2.HBV慢性感染性别差异免疫学机制研究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第55批面上资助二等负责人:殷文伟

3.一项3b、多中心、开放标签研究,目的是调查Sofobuvir/Ledipasvir固定剂量复合剂对未经过治疗的和接受过治疗的慢性基因型1HCV感染受试者的疗效和安全性SFDA负责人:胡鹏

THE END
1.抗病毒药效检测cro询价产品: 抗病毒药效检测cro *联系信息: 产品信息 联系方式 品牌 其他 型号 无 加工定制 是 细胞系+随着人类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高水平的生活需要高水平的健康,而良好的健康状态需要人们有意识地去维护。维护健康需要预防疾病,这就要求人们了解各种疾病的成因和预防措施。每一种疾病都有其特定...http://51sole1498266.51sole.com/companyproductdetail_383280103.htm
2.华微检测官网药代药效学研究生物样本分析检测广东省华微检测股份有限公司是一家安全性验证机构,主要从事:药代药效学研究、生物样本分析检测、医疗器械检测、动物实验服务、基因与细胞治疗产品检测、体外细胞病毒验证试验等。为推动粤港澳大湾区 全国生物医药产业自主创新能力的提升、发展,同时拓展大健康产业相关检http://www.gdhwt.com/
3.华微检测官网药代药效学研究生物样本分析检测广东省华微检测股份有限公司是一家安全性验证机构,主要从事:药代药效学研究、生物样本分析检测、医疗器械检测、动物实验服务、基因与细胞治疗产品检测、体外细胞病毒验证试验等。为推动粤港澳大湾区 全国生物医药产业自主创新能力的提升、发展,同时拓展大健康产业相关检http://www.gdhvt.cn/
1.革新检测技术,揭秘艾滋补原抗体联合检测的精准力量总之,艾滋病抗原抗体联合检测技术的出现,不仅标志着艾滋病检测技术的重大进步,更为全球艾滋病防控工作注入了新的活力。让我们携手共进,利用科技的力量,为创造一个更加健康、无艾的未来而努力。 当HIV病毒潜入体内,它便迅速启动无休止的复制模式,检测时机越延迟,体内病毒库累积越多,后续抗病毒治疗的挑战与难度也随之加...https://www.aidsjc.com/jiance/43130.html
2.病毒检测机构,抗病毒实验病毒检测机构抗病毒实验在公共卫生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通过不断的技术创新和实验探索,我们可以更好地应对各种病毒性疾病的挑战,保障人类健康和安全。 抗病毒实验检测范围 1.抗病毒药物筛选:抗病毒实验的首要任务是筛选具有抗病毒活性的药物。这些药物可能来源于自然界、人工合成或已知药物的改造。实验人员会利用体外和体...https://www.fudatestgroup.com/jiance/huagong/8095.html
3.抗病毒效果检测的方法多种多样,以下是常见的检测方法抗病毒效果检测是一种评估材料、药物或产品对病毒抑制或灭活能力的测试方法。其主要目的是确定被测试物是否能够有效减少或消除病毒的活性,从而防止病毒在人体或其他生物体内繁殖和传播。 抗病毒效果检测的方法多种多样,以下是一些常见的检测方法: 1、细胞培养法:这是一种利用生物学方法对材料的抗病毒性能进行检测的方法...https://www.hbzhan.com/st637310/article_1269612.html
4.武汉急缺评判药效检测设备,全国搜寻锁定上海外企一台进口免税仪器...摘要:上海被监管的进口免税设备“挪窝”暂借武汉。 一项评价在研抗病毒药物的实验项目,目前正由上海、武汉联合开展,非常时期,时间就是生命。不过,该项目需要使用“液质联用仪”对药效与安全性进行评估,但这样的设备非常稀缺,武汉方面全国搜寻,最终锁定上海一家外资研发机构。该外企于去年进口了一台价值44.9万美元的液...https://www.jfdaily.com/news/detail?id=214497
5.药学3A.新药临床实验前药效学研究的设计 B.药品上市前临床试验的设计 C.上市后药品有效性再评价 D.上市后药品不良反应或非预期作用的检测 E.国家基本药物的 30.下列不属于阿片类药物依赖性治疗方法的是 A.美沙酮替代治疗 B.可乐啶治疗 C.东莨菪碱综合治疗 ...https://blog.csdn.net/robin9409/article/details/123323355
6.检验科专栏:细胞因子的秘密——如何影响你的降抑制病毒复制,增强MHCⅡ类分子作用。 联合检测有助于临床实现: 1.辅助诊断早期感染,及时指导治疗,避免病情恶化;更早评估药效,避免过度治疗。 2.鉴别感染源 研究表明,细胞因子在细菌及病毒感染时会有不同程度的升高和改变,当相关细胞因子超过临界值,则可以作为感染源的鉴别依据。 https://www.ezzyy.cn/zhongyiyaotese_details/329.html
7.国家食药监总局慢性乙型肝炎抗病毒治疗药物临床试验技术指导原则...药效动力学效应指标应满足多点采样要求。对于生物技术药物,还应关注免疫原性相关检测,如抗药物抗体的变化。 3.药物相互作用研究 早期临床试验中应针对药物体内处置过程关键环节,如关键代谢酶或转运体的底物、诱导剂或抑制剂等,开展药物相互作用研究。基于慢性乙型肝炎抗病毒治疗药物的不断发展,可能需要联合其他药物共同...https://www.qlhyyy.cn/hyxw/h14110y2018x02w10.html
8.菌毒清颗粒体外抗病毒的药效学研究【摘要】:目的:研究菌毒清颗粒体外抗病毒的药效学。方法:将柯萨奇病毒B族3型(Cox B3)Nancy株、呼吸道合胞病毒(RSV)分别接种于人喉癌上皮Hep2细胞以复制细胞病毒模型。菌毒清颗粒原液(2 mg/ml)与氯原酸原液(2 mg/ml)以1∶2~1∶256倍比稀释后作用于病毒模型细胞,以Reed-Muench法计算50%细胞毒性浓度(TC50)...https://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ZGYA201522016.htm
9.巴洛沙韦酯的说明书药效学[2] 抗病毒活性 在MDCK细胞培养内,空斑减少试验测定巴洛沙韦对IAV和IBV试验株和临床分离株的抗病毒活性:抑制甲型流感亚型A/H1N1株的中位50%有效浓度(EC50)为0.73nmol·L-1(n=19),范围为0.20~1.85nmol·L-1;A/H3N2株为0.68nmol·L-1(n=19),范围为0.35~1.87nmol·L-1;乙型流感病毒株为5.28nmol·...https://www.chemicalbook.com/NewsInfo_14498.htm
10.研究新冠S蛋白与ACE2受体作用的重组假病毒载体和细胞模型...1. 评价治疗药物在下述抗病毒机制和药效研究中的作用 (1)抑制病毒S蛋白与ACE2受体结合; (2)抑制病毒在细胞内囊泡释放; 2. 分析中和抗体水平; (1)评估治疗性单克隆中和抗体有效性; (2)分析和评估新冠疫苗研发项目在免疫动物、人体实验中的中和抗体水平以及未来上市的新冠疫苗免疫人体后中和抗体水平; ...https://brainvta.biomart.cn/news/3113269.htm
11.臭灵丹药效部位抗流感病毒及抗炎作用机制研究以子代病毒减少法进一步确认药效部位对H1N1,H3N2的抑制作用及使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该部位对流感病毒诱导的炎症因子信使RNA(mRNA)表达水平。使用小鼠和雪貂流感病毒性肺炎模型研究该部位体内抗病毒药效。(三)使用病毒生长曲线实验及聚合酶荧光素酶实验检测臭灵丹酸对流感病毒的作用靶点,使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臭灵丹酸...https://wap.cnki.net/lunwen-1020340117.html
12.面对病毒类呼吸系统传染,连花清瘟胶囊/颗粒治疗效果如何?连花清瘟是一种13个药味复方制剂,具有多成分,多途径地表现在抗流感病毒,新冠病毒,抑菌退热抗炎止咳等方面,化痰等诸多系统药效作用通过数据挖掘,网络药理学及分子对接等现代技术正不断诠释其多重药效作用物质基础。 1、广谱抗病毒作用的连花清瘟多环节抑制病毒 ...https://yp.120ask.com/news/49380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