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20年来,我国HIV感染者接受抗病毒治疗的人群越来越多,2012年以来病毒载量检测比例持续稳定在90%以上,正在接受ART者病毒载量抑制比例稳步提高并保持高水平,截至2021年,感染者接受抗反转录病毒治疗(ART)的比例为93%,病毒载量检测者中95.4%的感染者实现了病毒学抑制。
即使检测结果“达标”,长期治疗仍不可掉以轻心
病毒得到抑制,就代表病毒完全被清除,没有传播风险了吗?
广州医科大学附属市八医院感染病中心首席专家蔡卫平教授介绍,HIV传播风险和感染者体内的病毒载量密切有关,如今,HIV病毒载量检测“达标”备受重视。随着医学和创新药物的不断进步,越来越多HIV感染者已将愿望变为了现实——连续6个月以上检测的病毒载量低于50拷贝/毫升,也就是俗称的HIV病毒载量达标。
蔡卫平介绍,据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最新报告显示,截至2022年底,我国现存HIV感染者122.3万例,报告死亡41.8万例,新报告10.78万例,较2021年下降16.7%,整体疫情持续处于低流行水平,反映出我国近年来加大艾滋病防控力度、积极推广HIV感染者抗病毒治疗和病毒载量检测取得了明显的效果。
“U=U的概念仅限于性传播途径”,蔡卫平提醒,“即使病毒载量低于目前最敏感的检测下限20拷贝/毫升,艾滋病病毒仍然可以通过血液传播。比如在输血时,会把血液中的细胞和血浆都同时输进去,细胞里面的HIV病毒仍会发生传染。所以,仅仅HIV病毒载量检测‘达标’并不等于艾滋病治愈,感染者仍然要长期坚持规范的抗病毒治疗,实现持续的抑制病毒复制和长期治疗成功。”
实现艾滋病病毒载量“达标”记住六字诀
那么,要想实现HIV病毒载量检测“达标”,HIV感染者应该如何做呢?广州医科大学附属市八医院感染病中心主任李凌华教授将其总结为“六字诀”:早、快、强、易、久、长。
李凌华进一步解释:“早”,即只要确诊了HIV感染,就要尽早启动抗病毒治疗,按照《中国艾滋病诊疗指南(2021年版)》的要求,一旦确诊HIV感染,无论CD4+T淋巴细胞计数多少,均建议立即开始治疗。有条件的患者可考虑快速启动抗反转录病毒治疗(ART)或确诊当天启动ART。“快”,即要尽可能地把病毒最快速地降下来,这样有利于感染者免疫功能尽早恢复;“强”,即选用药效更强的抗病毒治疗方案,如今抗病毒药物的病毒抑制率可以达到95%以上;“易”,即药物副作用小,服用方便,感染者容易接受;“长”,即能够减少服药的频率,提高患者长期的生活质量;“久”,即药物耐药屏障要高,感染者能够持久地服用且不易出现耐药。“目前国内外指南推荐的首选治疗方案比克恩丙诺片已经进入医保,初治HIV感染者使用后,短期内即可快速抑制病毒,4周病毒载量均值下降近3log10,而且该药长期治疗毒副作用小,希望大家都能在医生的指导下规范治疗。”
定期随访和检测病毒载量,是治疗成功的关键
选择合适的药物并且保持良好的服药依从性,是持续有效抑制艾滋病毒的基础,但仅仅一次或几次“达标”并不意味着就万事大吉了。坚持定期随访和检测以保证长期持续的病毒学抑制和病毒载量“达标”,才是保证治疗效果的关键。
“对于需要长期服药治疗的感染者,必须定期到医院做HIV病毒载量检测。”蔡卫平指出,《中国艾滋病诊疗指南(2021年版)》对感染者抗反转录病毒治疗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建议对所有感染者治疗前都要进行核酸检测,查清病毒载量基线水平以确保后续治疗质量,使用检测下限最少是50拷贝/毫升以下的方法,这样才能达到精准的治疗水平。“初始治疗时,应该三个月去医院做一次病毒载量检测,稳定以后可以每半年检测一次,每年至少进行2次病毒载量动态监测。因为等感染者感觉到有副作用时,很可能已经晚了,并且有一些副作用带来的影响可能是不可逆的;另外从U=U角度来说,要求是持续检测不到病毒,而不是感觉不到。”蔡卫平补充说。
据悉,目前,我国大部分地区疾控部门采取的是一年免费测定一次HIV感染者的血浆病毒载量,各地疾控中心自愿咨询检测门诊(VCT)也可以获得免费咨询和检测服务,HIV感染者可以根据自身需要前往检测,最终的目标都是控制好病毒载量,尽早实现“达标”,回归健康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