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首页
好书
留言交流
下载APP
联系客服
2012.04.25
世界产业发展趋势
北京企业管理学院
08金融苏杰
通过大量的材料我们可以看出世界产业的发展趋势,从而我们就能正确的判断世界股市,以及中国股市的投资方向。
大势分析
全球制造业四处敲门
权威统计显示,到2005年,发达国家所占全球制造业的份额将由1970年的86%下降至67.6%;而发展中国家所占份额则从1970年的10.3%上升至30.6%
经济全球化已是不争的事实。在这一过程中,最明显的特征就表现在,以跨国公司为主要载体并在全世界范围内所进行产业结构调整与产业转移。随着中国的开放和中国的入世,中国以主动的姿态也融入了这一经济全球化中的产业转移大军中,同时,中国因为拥有大量廉价的劳动力资源,逐渐成为跨国公司转移其制造产业和加工产业的重要目标战场。
对此,曾有人分析说:珠江东岸的深圳、东莞之所以迅速崛起发展神速,重要原因就是因为及时承接了来自香港、台湾以及日本的制造业转移,并通过承接这种转移而积累了下一步发展的资金和实力。作为相邻港澳地区有着同样地缘和开放优势的珠江西岸,却因为错过了这一轮产业的转移机会,而在发展中落后于人。
据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的一份报告估计,到2005年,发达国家所占全球制造业的份额将由1970年的86%下降至67.6%;而发展中国家所占份额,则从1970年的10.3%上升至30.6%,其中东亚与东南亚国家将占有19.2%。在这一变化中,正是意味着世界制造产业的转移,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对目前产业结构的调整。同时,在这种产业的转移中所带来的经济增长。
世界产业结构调整特点趋势
20世纪60年代,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发达国家劳动力成本的不断增加,世界范围内产业结构调整的特点是发达国家在实现产业结构升级的同时,把一些劳动密集型产业向发展中国家转移,自己则致力于发展技术密集型产业和资本技术双密集型产业。
20世纪70年代,由于两次世界能源危机的冲击,导致能源与矿产资源价格上涨,世界范围内产业结构调整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发达国家在产业结构的调整中,把一部分大量消耗能源和矿产资源以及污染环境较为严重的重化工业部门向发展中国家转移。
调整三大特点
从80年代起,全球掀起了战后第三次产业结构调整的高潮,出现了一些新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发达国家在继续向发展中国家转移在本国已失去竞争优势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同时,开始向发展中国转移资本密集型和资本技术双密集型产业。
2.新一轮产业结构调整加剧了发达国家内部发展的不平衡性。这次产业结构调整和转移率先从美国开始,由于美国大力发展信息、新材料和生物工程等高科技产业,经济保持了持续增长,与世界第二经济大国日本和第三经济大国德国的经济差距进一步扩大。
3.发展中国家的产业结构调整由一定的被动性逐步转变为有一定的自主选择性,他们选择某些领域加大投资,以迅速赶上世界先进水平,同时有选择地吸收发达国家对外转移的产业,并建立自己国家的技术创新体系,有选择地发展自己的高新技术产业,加快了产业结构的优化。
调整三大趋势
世纪之交知识经济的兴起,给世界经济社会的发展带来了深刻的变革,全球产业的竞争性加强,经济与科技的结合日益紧密,世界产业结构的调整出现了新的趋势:
1.发达国家产业升级换代出现了非物质化趋势,现代信息技术被广泛应用,极大地提高了物质生产部门的劳动生产率,使更多的劳动力和物质生产要素脱离传统的产业部门,而转入具有高科技内涵的咨询业和网络服务业。由于在生产经营活动中起决定作用的是知识,这使得许多中小企业的发展不再囿于资本的限制。
2.以电子技术、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材料技术、新能源技术、海洋工程技术、空间技术等为代表的高新技术产业在蓬勃发展,各国(主要是发达国家)都在大力加强高新技术产业的开发,加速电子信息技术等对传统产业的改造与提升,不断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促进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3.发展中国家纷纷利用跨国公司的技术转让,促进和加快产业结构的优化和升级。跨国公司的技术转让主要是通过两条渠道:一是公司内部的技术转让,即母公司将技术流向多数或全部股权设在东道国的子公司;二是以签订许可证协议、管理合同或合作生产合同等形式向东道国企业转移。
中国已成“世界工厂”
目前中国共有包括家电、医药、电子等10个制造行业在内共80余种产品类产量位居世界第一位。
跨国公司的制造环节以惊人的规模和速度向中国转移。从1990年起,中国大陆吸收投资2300亿美元,占亚洲总额的45%,在《财富》500强中,已有400多家在中国投资2000多个项目。中国制造发展的一大特点是区域结构明显,已形成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环渤海湾三大世界级制造区域。三大区域在全国制造总产值的比重达到66%,出口总额比重更是超过85%,主要制造产品的生产基地大多位于三大制造区域。
由于美国和日本制造业发展的速度已经明显放缓,停滞不前,尤其是日本,受其国民经济持续低迷的影响,“日本制造”早已不复往日雄风。按照这一趋势及目前中国制造的发展速度,中国完全有把握在2015年超过日本、2030年超过美国,从而成为世界第一制造大国。
“世界办公室”已成为中国发展的一步,因为它很有可能对中国下一个10年的发展起到关键作用。
第一次全球化浪潮始于100多年前,当时大量的企业被新市场的远大前景所吸引而向海
外拓展,这个阶段的全球化主要是市场的全球化。其后随着投资和贸易壁垒的不断降低和市场全球化发展到极致,第二波浪潮在过去50年一直持续不断,跨国性的大企业纷纷在低薪资国家建立制造性工厂,开始了大规模的蓝领职位转移。上一个10年来,中国成为了这种转移的主要受益者。
而现在的第三波全球化浪潮则凭借互联网和电信技术的广泛普及,以大量服务性、知识性的白领职位转移的形式出现在世人面前。人们可以看到服务业正在发生着跟制造业相同的变化——由成本高的地方转移到生产成本低的地区。那么中国在下一个10年能否从中获得类似“中国制造”所带来的巨大收益?
在这种白领职务转移之中,实际上存在着两个不同的层次。首先是涉及服务性岗位及后台职能的BPO离岸外包业务的职位,比如企业把涉及数据输入、交易处理、实时客户支持、调研服务和分析等需要中低技能的业务外包出去,把这些偏向后勤和服务性的工作在更低成本的国家运作并且通过网络把其整合到自己的经营链条之中。这就是所谓的“世界办公室”。
而另一层则是需要相对高技能的职位,包括定制软件开发(IT外包)、开发设计、医药研究等。这类职位转移表现为大批开发及研究性机构从发达国家转移到低成本国家。比如美国将软件定制开发外包到印度,或者跨国医药公司在中国建立研发中心进行药品测试工作。即所谓的“世界研发中心”。
两者都属于白领职位转移,但是后者对于人力资源的要求更高。显然,目前把BPO离岸外包业务作为中国把握第三波全球化的切入点看上去更加合理也更加现实。
尽管中国争夺“世界办公室”的底牌仍与10年前一样,主要依靠的还是低成本劳动力优势,但和上一轮制造业浪潮的推进不同,这一次的最终结果有可能帮助中国在全球经济价值链中谋求更高一级的位置。因为“世界办公室”区别于制造业转移的关键在于,BPO是涉及企业核心流程业务的,在提供服务的过程中不断学习,这对于提升整个中国企业群体的运营和管理能力都大有好处。
如果说过去我们从制造业兴起中学会了大规模制造的发展方式。那么将来,我们也完全有可能从ITES/BPO业务的实践中,逐渐学会全球主流企业商务运作的思维和方式。这是对一直试图融入全球化体系的中国企业是一个最好的学校。离岸服务外包并不是没有可能最终训练出一批具体商务运作人才,从而反哺中国自己的企业。
而对于中国经济来说,BPO外包活动可以算作一种商业价值链的向上推移。这种向上推移的关键意义是保持了中国的人力资本优势——中国劳动力成本上升的趋势是不可避免的,而这时候劳动力附加价值的上升,将可以保证中国的竞争优势,保证自己以人力资源作为催化剂在整个世界的链条中依旧处在关键位置。
大连市市长夏德仁在6月举行的第三届中国软件和信息服务交易会上一再强调:“软件和信息服务产业不仅是一个产业的问题,它其实是转变大连目前经济增长模式、调整产业结构、改善贸易条件的一件大事。”其实,这句话中的“大连”换成对“整个中国”也未尝不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