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下来带你一起揭秘高效实用的日常小技巧
迈入健康自主的新篇章!
1.基本原则和建议
监测血压,自我管理。
吃动平衡,健康体重。
减钠增钾,饮食清淡。
合理膳食,科学食养。
戒烟限酒,心理平衡。
2.家庭血压自测
血压计的选择:优先推荐经过国际标准方案认证合格的上臂式家用自动电子血压计
测量前的准备:在测量前30分钟内,避免剧烈运动、摄入咖啡因或吸烟等行为;排空膀胱;静坐5分钟以放松身心。
3.定期测量建议
每日测量:
初始治疗阶段、血压不稳定者或是调整药物治疗方案时建议每天早晨和晚上测量血压(每次测2~3遍,取平均值),连续测量7d,计算平均值。
每周测量:
血压控制平稳者,可每周只测1d血压;长期药物治疗患者,建议监测服药前的血压状态。
特殊情况下的测量:
在季节变化、情绪波动、身体不适等情况下,应增加测量次数,以及时了解血压波动情况。
4.数据记录与分析
记录内容:
数据分析:
通过对记录数据的分析,可以了解血压的波动情况、变化趋势以及与日常生活、饮食、运动等因素的关系。这有助于患者更好地掌握自己的身体状况,为医生提供有价值的参考信息。
数据共享:
5.低盐、低脂、低糖原则
控制盐的摄入量:
每日食盐摄入量不超过6克,减少腌制食品、加工食品等高盐食品的摄入。
控制脂肪摄入量:
减少动物性脂肪和饱和脂肪酸的摄入,如肥肉、动物内脏、油炸食品等。
控制糖的摄入量:
减少甜食、糖果、含糖饮料等高糖食品的摄入,以控制血糖和体重。
6.钾、镁、钙等微量元素补充
钾的补充:适量食用富含钾的食物,如海带、紫菜、菠菜、香蕉等,有助于降低血压。
镁的补充:适量食用富含镁的食物,如绿叶蔬菜、坚果、豆类等,有助于舒缓血管平滑肌,降低血压。
钙的补充:适量食用富含钙的食物,如牛奶、豆制品、鱼虾等,有助于降低血压并预防骨质疏松。
7.膳食纤维摄入及推荐食物
谷类和薯类
增加全谷物和薯类食物摄入,粗细搭配。推荐成年居民每天摄入谷类食物(大米、小麦、玉米、小米等)200~300g(其中包含全谷物和杂豆类50~150g),薯类(红薯、山药等)50~100g;少食用或不食用加入钠盐的谷类制品,如咸味面包、方便面、挂面等。
动物性食物
选择鱼、禽、蛋和瘦肉,平均每天120~200g,少食用或不食用高盐、高脂肪、高胆固醇的动物性食物。推荐吃各种各样的奶制品,摄入量相当于每天300ml以上液态奶。
大豆及其制品
每日食用适量的大豆及其制品,例如大豆、青豆、豆腐、豆浆、豆腐干等。推荐每日摄入大豆15~25g,相当于豆浆220~360g或者南豆腐84~140g,其他豆制品按蛋白质含量折算。少食豆豉、豆瓣酱、腐乳等。
蔬菜和水果
每日新鲜蔬菜摄入不少于300g,至少3种,最好5种以上,且深色蔬菜要占到总蔬菜量的一半以上;推荐富钾蔬菜,例如菠菜、芥兰、莴笋叶、空心菜、苋菜、口蘑等;水果每日摄入200~350g,至少1种,最好2种以上。
坚果
推荐食用原味坚果,每周50~70g,食用坚果时应注意控制摄入的总能量,合并超重和肥胖者应注意避免脂肪摄入过多。
油脂
优先选择富含不饱和脂肪酸的菜籽油、亚麻籽油、橄榄油、葵花籽油、玉米油等。推荐交替使用不同种类的植物油,每天控制在25~30g。少食用或不食用油炸和含反式脂肪酸的食品。
酒
不宜饮酒,饮酒者尽量戒酒。即使少量饮酒也会对健康造成不良影响。
水、饮料
不宜饮用含糖饮料,推荐白水,保证摄入充足水分。在温和气候条件下,轻身体活动水平成年人每天喝水1500~1700ml。
调味品
减少摄入食盐及含钠调味品(酱油、酱类、蚝油、鸡精、味精等),每日钠摄入量不超过2000mg(相当于食盐5g)。
其他
少食用或不食用特别辛辣和刺激性的食物,不推荐饮用浓茶和浓咖啡。
8.有氧运动如散步、太极拳等
体质指数(BMI)在18.5~23.9kg/m2(65岁以上老年人可适当增加);男性腰围<85cm,女性腰围<80cm。建议所有超重和肥胖高血压患者减重。控制体重,包括控制能量摄入和增加身体活动。
9.力量训练如哑铃、俯卧撑等
哑铃训练:选择适合自己的哑铃重量,进行上肢和下肢的力量训练,每组10-15次,每天2-3组。注意保持呼吸顺畅,避免过度用力。
俯卧撑:俯卧撑可以锻炼上肢、胸部和核心肌群,每组10-15次,每天2-3组。对于初学者,可以选择在墙壁或桌子边缘进行辅助练习。
运动频率:每周至少进行3-5次运动锻炼,最好每天都能坚持。
运动强度:运动强度应适中,以不引起过度疲劳和呼吸急促为宜。建议在运动过程中能够保持正常说话,无需停下来喘气。
成年人每晚应保证7-9小时的睡眠,老年人可能需要更少一些。
创造一个安静、舒适的睡眠环境,避免刺激性饮料如咖啡和茶的摄入。
12.放松心情,避免过度紧张和压力
学习放松技巧,如深呼吸、冥想和渐进性肌肉松弛等。
不吸烟,彻底戒烟,避免被动吸烟;建议高血压患者不饮酒,饮酒者尽量戒酒。
培养兴趣爱好,参加轻松愉快的社交活动。
13.寻求社会支持和心理辅导途径
加入高血压患者互助小组,与其他患者交流经验和心得。
寻求专业心理辅导师的帮助,学习应对压力和焦虑的方法。
14.遵医嘱按时服药的重要性
保持血压稳定:按时服药可以帮助患者保持血压在正常水平,减少血压波动对心脑血管系统的损害。
预防并发症:持续有效的药物治疗可以降低高血压引起的并发症风险,如心脏病、中风等。
提高生活质量:通过药物治疗控制血压,患者可以减轻症状,提高生活质量。
15.定期随访和调整治疗方案的必要性
监测病情:定期随访可以帮助医生及时了解患者的病情变化,评估治疗效果。
调整治疗方案:根据患者的血压控制情况和病情变化,医生可能会调整治疗方案,包括药物种类、剂量等,以确保治疗效果最大化。
提高患者依从性:通过定期随访,医生可以加强与患者的沟通,提高患者对治疗的依从性,从而更好地控制血压。
16.其他注意事项
医生介绍
-陈希伟-
心血管内科二区副主任
主任医师
硕士研究生
社会任职:广东省医师协会心脏病器械辅助治疗医师分会第二届委员会委员;广东省老年保健协会心血管内科专业委员会第二届委员;广东省临床医学会肿瘤心脏病学专业委员会第一届委员;广东省胸部疾病协会心血管内科专业委员会委员;广州市医学会肺循环分会第一届委员会委员;广州市医学会心脏康复分会第一届委员会委员;广州市医学会心血管学病分会第十一届委员会委员。
擅长:冠心病、高血压、心力衰竭、心脏瓣膜病、心肌病等心血管常见病多发病的临床诊治及介入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