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病是由钩端螺旋体感染所致的人、犬共患传染病,临床以发热、黄疸和血红蛋白尿为主要特征。
1.病原犬钩端螺旋体和出血性黄疸钩端螺旋体是本病的主要病原。在螺旋体中钩端螺旋体最小,长6~30μm,宽不超过0.3μm,活动时变形,常呈“C”、“S”、“O”等形状,姬姆萨染色较好,多为革兰阴性,为需氧菌,易于培养。螺旋体的抵抗力很差,50℃下10min可死亡,干燥能很快死亡。对冷冻抵抗力强,对酸碱敏感,对化学消毒剂抵抗力很差,常用浓度即可将其杀灭。
2.诊断要点
(1)症状:感染钩端螺旋体后的临床症状,取决于患犬的年龄、免疫状态及病原的毒力。
①急性感染:表现为严重的钩端螺旋体血症。初期症状为发热(体温升高至39.5~40.5℃)、震颤和广泛性肌肉触痛。随后出现呕吐、迅速脱水和微循环障碍,并可出现呼吸迫促,心率快而紊乱,毛细血管充盈不良。由于凝血功能不良及血管壁受损,可出现呕血、鼻出血、便血和体内广泛性出血。患犬极度沉郁,体温下降,以至于死亡。
②亚急性感染:以发热、厌食、呕吐、脱水和饮欲增加为主要特征。患犬黏膜充血、淤血,并有出血斑点。在发生干性及自发性咳嗽和呼吸困难的同时,可出现结膜炎、鼻炎和扁桃体炎症状。由于肾功能障碍,可出现少尿或无尿。耐过亚急性感染的患犬,肾功能障碍症状通常于感染发病后2~3周消失。有的患犬由于肾功能严重破坏,亦可出现多尿或烦渴等症状。
③由出血性黄疸钩端螺旋体引起的犬急性或亚急性感染,经常出现的症状还有黄疸。由于肝脏炎症,引起肝内胆汁淤积,可使粪便由棕色变为灰色。有的犬则表现出明显的肝衰竭症状,出现体重减轻、腹水、黄疸或肝脏病变。有的患犬由于肾脏大面积受损而表现出尿毒症症状,口腔恶臭,严重者发生昏迷。有的病例发生溃疡性胃炎和出血性肠炎等。患犬在发生黄疸后,往往在3~5d后死亡。
临床上大部分感染钩端螺旋体的患犬仅表现为亚临床感染或取慢性经过,症状不明显。
(2)实验室检查:常用微量凝集试验和补体结合试验,尤其前者是诊断钩端螺旋体的标准方法。由于钩端螺旋体抗原的复杂性,有必要以多种抗原检验同一份血清。一般初步诊断后应尽快取第一份血清,2~4周后取第二份血清,后者比前者高出4个滴度时就可确诊为钩端螺旋体感染。据介绍,双份血清法的准确率约为50%,若在取第二份血清后1~2周再取第三份血清检验,准确率一般可达100%。补体结合反应法虽操作复杂,但由于受钩端螺旋体血清群(型)的交叉反应限制较小,对于诊断来说就更有价值。另外还可采用IFA、ELISA等免疫学方法进行检测。
根据症状、病变及尸体内脏检测到病原即可确诊。也可用分离培养、幼龄豚鼠接种、凝集溶菌反应、补体结合试验等血清学检查进行确诊。近年来已有不少有关PCR技术应用于钩端螺旋体病早期诊断的报道,该方法具有很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在很大程度上可以弥补传统病原学诊断方法上的不足。
3.急救处理与护理主要采取抗生素疗法和对症疗法。
(1)抗生素治疗:青霉素、双氢链霉素对本病有较好疗效。青霉素4万~8万u/kg体重,每天1次或分为两次肌内注射;双氢链霉素10~15mg/kg体重,肌内注射,每天2次。一般可先应用青霉素2周,待肾脏功能逐步恢复后改为双氢链霉素再用2周,如此可避免患犬长期带菌和排菌。
(2)对症治疗:对于严重脱水的患犬应补液;腹泻时可给以收敛剂;口腔发生溃疡时,可用0.1%高锰酸钾液冲洗,再涂以碘甘油。
4.预防
(1)进行预防接种,目前常用的有钩端螺旋体的多联菌苗、用于犬的包括犬钩端螺旋体和出血性黄疸钩端螺旋体的二价菌苗、流感伤寒钩端螺旋体和玻摩那钩端螺旋体的四价菌苗,通过间隔2~3周进行3~4次注射,一般可保护1年。
(2)在流行期间,可在饲料中加入土霉素(每千克饲料加入土霉素0.75~1.5g)或四环素(按1~1.5mg/kg体重)连喂7d,同样可起到预防的作用。
(3)消除各种带菌排菌动物(传染源),包括对犬群定期检疫,消灭犬舍中的啮齿动物等。
(4)消毒和清理被污染的饮水、场地、用具,防止疾病传播。
(5)钩端螺旋体病属人、犬共患病,犬的主人要做好个人防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