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我大学毕业后的第一份工作。当初应聘,只是不想自己在毕业与失业之间划上等号。还记得那时室友默的口号是:不找到合适的工作宁可失业。我没有这种大无畏的勇气。我家的经济条件不好,为了减轻父母的负担,为了维持自己的生计,就业成了当务之急。那时正逢这家报社招聘记者,便跑去面试,结果一试即中。想到那些屡败屡战的“面霸”,我多少有些得意。可后来的记者生涯,我被暗藏在心里的理想整整折磨了两个年头。
老总没多问什么,当场就批准了。他只是鼓励我说,出去锻炼锻炼也好,等经验丰富了阅历更深了,希望你再回来。我点点头,再附上一个微笑。走出报社时,我顿然觉得自己与理想靠近了。
辞职的当晚,我邀请好友静和聪去泡吧。毕竟辞职的感觉,就跟失恋一样。
第二天,我悄然离开了这座城市,也离开了好友们,乘着火车穿过几座山脉到了另一座城市。出了站台,我抬头第一眼看到的是一片白茫茫的天空,一如我茫然的心情。
我这次可是吃了秤砣铁了心的―――非理想工作不干。可一个多月下来,一直没能找到合适的工作,看着钱包越来越瘪了,身心也越来越疲惫,我不知道自己还能撑多久。也许是运气不好?可我从来不相信运气,只相信实力和机遇。
在我情绪跌入低谷的时候,收到了静和聪发来的短信。好友的话语,温暖并鼓舞着我,成了我走出困境的莫大动力。
面试那天,三十多位应聘者到场,公司的一位副总给我们面试。这位老总的开场白竟是如此出人意料:我对在场的每位应聘者都一视同仁,本人既不相信经验,更不相信文凭,只要你的确有才华,有实战的能力,能为公司带来经济效益,那你就是本公司所需要的人才。老总的这番话,无疑把我们这些人都放到了同一条起跑线上。我打心里欣赏这种注重实际才能的老总。这样的公司很符合我的理想。
一、误区一:钻进宿舍想创意
“这件作品创意的基础是什么?创意是否基于对消费者的洞察亦或是基于产品本身?”
二、误区二:通过网络下载获取创作素材
许多学生存在这样的想法:素材很重要,网络很发达,通过下载能找到我需要的素材。或者有些学生依据下载的图片内容来决定创意构思。这种做法会造成几种不良反应:
1.素材不贴近主题。
2.素材雷同,缺乏原创性。
3.思路狭窄。
4.图片质量欠佳。
解决方法:
2.通过多种创作手法完成创意。泥塑、漫画、拼贴、绘画、文字设计等等多种手法都可以作为创作的手段,将这些创作作品记录下来,就是一则具有高度原创性的作品。
4.通过扫描和复印得到素材。将图书、报纸、杂志以及所需其他素材通过扫描、复印获得纸质稿和电子稿,再将电子稿输入电脑做后期的加工处理。
三、误区三:一张画面传达多个产品信息
四、误区四:重图片、轻文字
标题:主要信息语言
以上三项属于文字部分。
产品图片
标签:包括产品照片和标志
画面:主要图像信息
以上三项属于图片部分。
1.文字无处编排。当设计之初没有将文字内容应当放置的位置在脑海中构思好的情况下,有时会出现文字内容的加入使画面显得非常生硬和刺眼,无论是字体色彩、字体大小、字体效果都无法马上与画面融为一体。这种情况下,通常的做法是需要将整个画面中图片的部分重新调整,以适应文字部分的版面布局,相当于将文字与图片重新调整一遍,这样降低了工作效率,也会在一定程度上磨灭创作者的激情。
文字决定画面形式。
文字与画面对抗的形式。
用直白的文字来诠释独特的画面。
用直白的画面来诠释惊人的文字。
后两种模式非常类似中国相声中的捧哏和逗哏的关系,一个主导画面,另一个衬托画面。
无论哪一种模式,都需要在策划和创意草图阶段将文字、图片作为一个整体来思考,两者占有同等重要的地位,切不可顾此失彼,贻笑大方。
五、结论
高校扩招及高等教育的普及使得大学生就业压力增大、职场岗位的竞争加剧,也为企业选拔人才增加了大量的工作。大赛正是通过竞赛机制,一方面整合实务界人才需求平台,为学生提供就业实习机会;另一方面完成人才供给的梯队建设,帮助企业完成初步筛选,建立更加有效率有价值的人才供需体制。在这一前提下,高校教师应当配合大赛共同参与到学生能力培养和实践的过程中,从基层做起引导学生正确地参与到这一环节中来,帮助他们通过赛事增强就业信心,激发对本专业的学习激情,甚至迈出事业之路成功的第一步!
参考文献:
(一)培养模式上,理论研究和实践环节的矛盾突出
(二)课程体系上,单一性知识结构和复合型人才培养目标的矛盾显著
(三)整合教师队伍,增强师资力量,大力提高教学水平
(四)整合多种教学方法,强化实践环节,着力打造实用性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