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防治病虫害的措施,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关键词:园林;绿地;植物;病虫害
1.合理进行植物配置
2.提高植物的抗免疫能力。
植物病害的种类可分为侵染性病害与非侵染性病害,而侵染性病害是由于病原生物的传播,如真菌、细菌、病毒等。病害的发生则包括侵入期、潜育期和发展期3个阶段,如果在第1阶段就把病害消灭在萌芽状态,就可以大大减少病虫害的发生率,即便受害,程度也可明显减轻。因此,植物的自身抗免疫能力尤为重要。
3.物理机械防治利用
物理机械的方法防治植物病虫害,是园林病虫害防治的主要措施之一,如清除病枝、病叶,并集中销毁,人工摘除或人工捕杀某些害虫卵块、幼虫、成虫等,利用温度、热度、超声波、紫外线、土壤熏蒸等物理方法来防治虫害或病菌等。利用某些害虫的趋光性,用黑光灯和高压电网灭虫器诱杀;利用害虫喜食的食物加入药剂进行诱杀等;这些措施趋于自然,保护了环境。但是物理机械防治要有好的专业队伍,且要根据植物品种的生物学特性和病虫害的习性、世代、生活史、孵化期、成虫期及不同阶段可能出现的病虫害而采取不同的物理防治方法。
4.其他方法
防治病虫害的方法还有栽培管理预防法、生物防治法、化学防治法等。但化学防治是利用化学药剂的毒性来防治病虫害的,其同时也杀死了大量的病虫害天敌。不仅会对环境造成污染,同时还会引起病虫害的抗药性,只可作为应急措施。“综合管理”是指容许有部分害虫客观存在,并非强调自然因素控制灭绝,是从生产的全局和生态平衡的总体观念出发,充分利用自然界中抑制病虫害的各种因素,去保证生态平衡不遭破坏来进行防治。
5.几种病虫害及防治
5.1樟巢螟
为害情况:樟巢螟属鳞翅目螟蛾科,为樟科植物上的主要害虫,在香樟上比较常见。该虫主要取食香樟叶,常将新梢枝叶缀结成团,连同虫丝、虫粪结在一起,远观状若鸟巢。樟巢螟在本地1年发生两代,老熟幼虫10月上中旬陆续下地,在被害香樟树根四周松土层内结茧越冬,翌年5月中下旬始见成虫。成虫多夜间羽化,昼伏夜出,有趋光性。卵多产于2叶靠拢处较荫蔽的叶面,产卵期8~10天。1代幼虫为害期在5月底至7月中旬,7月下旬幼虫老熟化蛹,蛹期10~15天,后羽化成虫并产卵形成第二代。2代幼虫在8~11月为害,而后落地入土结茧越冬。初孵幼虫取食卵壳后群集为害啃食叶肉。2、3龄时边取食边吐丝卷叶结成大小不一的虫巢,同一巢内虫龄往往相差较大,有世代重叠现象。每巢用叶3~10片,巢内有幼虫2~20头,幼虫深居巢内啃食为害,行动敏捷。低龄幼虫有群集性,随虫龄增大而分巢。老熟幼虫吐丝下垂到地表,或坠地入土至2~4厘米深处结茧化蛹,少数在巢中做圆形丝质蛹室化蛹。
防治方法:综合运用人工防治、化学防治、生物防治等多种方法:一是及时修剪树木,去除病虫枝,一旦发现虫苞巢网应及时摘除销毁。二是结合病虫测报,于幼虫初孵期尚未形成虫苞之前喷药防治,药剂可选用90%晶体敌百虫1000倍液,或5.5%溴氰菊酯2000倍液,或4.5%高效氯氰菊酯乳油2000倍液,或20%除虫脲悬浮剂7000倍液;结网巢后可用40%氧化乐果乳油1000倍液喷杀。
5.2大叶黄杨白粉病
为害情况:该病是大叶黄杨上的重要病害,发病会使绿叶和新梢布满白粉,叶片正反面都有发生,重者叶片皱缩,生长受阻甚至死亡,严重影响树木的观赏价值和商品价值。病原属半知菌亚门粉孢霉属正木粉孢霉菌真菌。以菌丝体潜伏在芽内,或以分生孢子在温暖场所的病株上越冬,翌年早春产生大量分生孢子侵染为害。发生有着明显的季节性,常年4月中下旬病情发展迅速,5月中旬为全年第一个发病高峰,9月上中旬至10月中旬可出现第二个发病高峰。
防治方法:一是结合修剪,清除染病枝叶,集中烧毁;二是于发病初期喷药防治,可选用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600倍液,或50%胂锌福美双(退菌特)可湿性粉剂800倍液,或15%三唑酮可湿性粉剂800倍液,或50%甲基硫菌灵悬浮剂1000倍液喷洒植株。
5.3.花卉苗木蚧(俗称介壳虫)
为害情况主要为害桃、李和女贞、香樟、月季、桂花、蔷薇、枸骨、腊梅等林荫观赏植物。其发生种类较多,常见的有日本松干蚧、吹绵蚧、日本龟蜡蚧、草履蚧、桑白蚧等。有刺吸式口器,雌雄异体,雌虫无翅,触角、眼、足多数退化。雌成虫多为圆形、椭圆形,体或被有蜡质层。雄虫有1对膜质前翅,后翅退化为平衡棒,口器退化仅余痕迹。雄成虫体纤细,寿命短,尸体易随风飘落,平时很难找到,所以所见多为雌虫。若虫蜕下的皮和蜡质共同组成介壳。蚧类往往多生,多数以成虫越冬,少数以若虫越冬。翌春植株新叶长出后开始活动。由于多数虫体被1层角质甲壳,蜡蚧常包有蜡层,一般药剂较难透过,因此不易防治。初孵若虫往往较为活跃,因此常将此时期作为最佳防治时期。
5.4桃流胶病
为害情况桃流胶病又称瘤皮病、疣皮病,在桃树、红叶李等树木上均可见到,在枝梢任何部位都可发生,是一种极为普遍的病害,造成树势衰弱,重则引起死枝、死树。该病分侵染性和非侵染性两种。侵染性流胶病病原菌以菌丝体和分生孢子器在树干、树枝的染病组织中越冬,翌年在桃树萌芽前后产生大量分生孢子,借风雨传播,并且从伤口或皮孔侵入,以后可再侵入。
防治方法除在修剪的基础上刮除病部外,应在生长季节及时用药剂防治,每10~15天喷洒1次。药剂可选用以下任意一种:50%超微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胂锌福美双(退菌特)可湿性粉剂800倍液,72%杜邦克露可湿性粉剂800倍液,70%超微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50%苯菌灵可湿性粉剂1500倍液。如加入有机硅助剂,防效会显著提高。
结语
园林植物树木的经济价值很高,对病虫害的防治技术要求也高,若遭到病虫危害,必须要求较高的技术措施来进行防治。园林植物多种植在人口众多的城市及备受人们青睐的景区,这使得病虫害防治是必须考虑安全问题,应尽量使用安全性高、低毒、低残留的农药,以免造成人畜中毒及环境污染。
参考文献:
[1]张连生.常见病虫害防治手册[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7.
[2]夏希纳,丁梦然.园林观赏树木病虫害无公害防治[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4
[3]杨景伟1谈园林设计与病虫害的发生[J]1中国园林,2004,(2):73-741
【关键词】病虫害;感染原因;防治
0.引言
1.树木感染病虫害的原因
导致树木发生病虫害的原因有多种。首先,我国林木结构分布十分不合理。树种单一,林木抵抗能力低下,导致病虫害盛行。经济贸易的全球化发展,导致新型病虫入侵和繁殖,而大多林农对病虫知识知之甚少,不能及时对林木进行检疫,也是病虫害发生的一大原因。而且由于全球变暖,气候异常,使病虫有了更高的生存能力,严重制约着林业的发展。
2.常见病虫害的发病规律及防治
病虫害的种类多种多样,对树木造成的伤害也不见相同。下面分析了常见树种的易发生的病虫害及其表现症状。
2.1根腐病
根腐病多从植物根尖或者伤口处被感染。积水过多,生长地过于潮湿、贫瘠,或移栽时根部掩埋太深都是导致树木易发生根腐病的原因。根腐病多发生在树木的新生根部。发病初期会出现浅褐色,随着进一步的发展颜色会逐渐加深。树木的皮层组织也会逐渐出现坏死的症状。这类病害初期并没有很明显的患病症状,严重会导致树叶的脱落和树木的死亡。比较大的树木患上此类病害后,患病部位依然直挺,树干底部以上会流出一些树脂类的物质。小树患病后,皮层组织会慢慢变软,然后腐烂,树木还可能出现枯萎现象。对于根腐病的预防一般采用改善移栽技术水平的方法。发病后也及时对植物根部浇灌瑞毒霉之类的治病药物。
2.2蚜虫
蚜虫病一般多发生春季,最初的发生期在三月中旬,最严重的时期是四、五月份。蚜虫多发生二十代左右,蚜虫多把卵留在树木的稍部、新芽处,发生后会导致树木枯黄,虽然不会危及树木的生命,但是会严重影响树木的生命。对于蚜虫的预防一般采取在冬季把带卵的纸条剪掉的方法,还可以适量喷施一定量的吡虫啉类的药剂,尽量在产卵之前或者是在卵的孵化期进行防治。
2.3叶斑病
叶斑病,顾名思义,可知其经常发生在树木的叶片部位。叶斑病的病菌一般会在寄主身上过东,易在气温较高的环境下发病,在多雨的季节病情则会加重。发病初始会有褐色斑点,逐渐扩展成红褐色外圈灰白色内圆的圆形癍,植物色斑周围会逐渐褪去绿色,发病严重后会导致植物身上产生黑色颗粒状的物质,植物逐渐枯萎。对于叶斑病的防治,应当采取积极去除带病的植株或纸条的方式,并要定期喷洒防治此类病害的杀菌剂。
2.4介壳虫
2.5叶枯病
叶枯病也是一类已发生在树木叶片的病害,此类病菌躲在土壤或寄主身上过冬,通过风或者雨来传播给树木的苍老的叶子或者颓弱的树枝。发病初始,叶面会产生黄绿色的小斑点,发病严重后,斑点逐渐增大,连成一片,斑点的边缘多呈紫色状,继续发展会出现一些黑色的小点,患病叶片的边缘部分看上去类似火烧过的样貌,危害树木的生长。对叶枯病的防治,首先要从树种的选择开始,选择抗病性强的树种,科学栽培,在发病前喷施杀菌药剂来进行一系列预防,刚刚发病后要及时喷药防治叶枯病的进一步的发展,严重后要尽早剪掉带病叶片。
3.其他病虫害的防治措施
病虫害的防治措施多种多样,涉及树木生命周期的各个阶段。下面提出了关于病虫害防治的其他几个方面:
3.1预先调查
对于树木常见的病虫害防治要尽量采取预防为主,及时防治的原则。在树木种植之前应当首先对种植地区的环境进行一番调查,看看种植地区周围是否存在此类病虫害,病虫害程度严重情况及发生频率。调查结果出来后,要及时根据客观状况作出决定。比如:提前做好防治病虫害的预防计划,在植株发病前提前采取隔离措施,防治树木被感染。
3.2树苗选择
为保证树木的健康成长,提高树木的成活率。在树木的在之前应当对树苗进行严格的检测,去除带病、抗病能力差的树苗。选取健康、抗病虫害能力较强的植株,加强对树种、树苗的保存和运输,避免植株在种植前被感染。树木栽植后,要提前喷洒一定的药剂进行预防。
3.3严格监测
3.4建立档案
3.5改善管理技术
由于单一树种的抗病能力很差,可以丰富种植地区树木的种类,来提高树木的抗病虫害能力。注意栽植间距的控制,了解植物相互搭配带来的影响,在保证树木正常成长的条件下,多种树木种植互相组合,同时互相抵抗病虫害。提高工作人员的积极性,尽早防治,改善树木的生长状况。
4.总结
树木病虫害的防治是一项长期、系统的工作,并且涉及树木生命周期中种植、生长、开花、结果的各个时期。加强病虫害的防治,不仅可以降低成本,提高树木的生长状况,还是响应科学发展的重要一步。我们应当把树种的病虫害防治列为当前工作的重中之重来对待。采取积极的防护措施,减少病虫害带来的损失。
【参考文献】
[1]罗亮宏,罗双辉,廖庆华.浅谈油茶在梅州的发展及其栽培管理技术[J].广东农业大学,2010.
[2]吴小伟,周宏平等.无人机喷洒技术的研究[J].农机化研究,2010.
[3]刘丰玲,马东辉,刘天宏,喷施沼液对小麦产量、品质和病虫害防治的影响[J].中国沼气,2009.
[4]钟荣辉,徐晔春,邹春萍.盆栽一品红优质栽培技术[J].广东农业大学,2009.
【关键词】森林;病虫害防治;综合治理;措施
1防治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近几年来,我国森林面积和林木蓄积增加较快,林业建设取得了很好的成果,在涵养水源、改善环境、保持水土和促进工农业生产方面发挥了重要的生态保护作用。但由于对森林病虫害的综合治理手段落后,预防与治理能力偏弱,也造成了一定的经济损失,对生态环境的建设产生了比较大的影响,经过综合分析,我国森林病虫害防治存在如下几个突出的问题:
1.1森林病虫害发生面积扩大,使得防治难度加大
近些年来,我国人工造林面积增加,特别是单一品种的森林的增加造成了病虫害加重。主要原因有:(1)近些年的干旱和暖冬天气使得森林病虫害向多样化和复杂化的方向发展,危险性病虫害潜在威胁加大,使成灾害虫的种类增多,增加了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的难度;(2)林地与耕地交叉,使农作物害虫朝着林地发展,带来比较大的治理难度;(3)害虫出现变异,常有顽固难治的病虫害暴发现象,使得研制防治害虫农药更加困难;(4)生态环境的破坏使害虫的天敌大量消失,造成生态治理的缺失。
1.2防治理念和手段落后,多为事后补救
我国部分林区对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认识不到位,只从部门的利益角度考虑问题,而没有上升到生态安全、物种安全和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的角度去考虑病虫害的防治工作;对森林病虫害的严重性以及防范治理的难度认识停留在20世纪80年代底,认为通过阶段的努力就可以防治病虫害,而没有把这项工作放到造林的全过程中看待;在治理理念上,多“重造林轻保护”、“重防治轻预防”,没有认识到预防的重要性和保护的重要性;在治理手段和技术上,多采用人工作业的方式,技术手段落后,不能有效和彻底地杀死病虫,使得病虫害经常复发。
1.3管理机制不健全,工作推进难度大
(1)监测预报技术薄弱。我国大部分林区还不能够有效利用技术手段准确及时地掌握病情的发展规律和及时进行预报防治的指导;(2)行政管理部门之间缺少协调,各个环节之间连接不顺。我国的农业、林业、防疫等部门都有自己职责,但缺少协调,造成管理不顺畅,再加上造林、育苗、引种等部门之间很少沟通和协调,造成预防和治理工作效率低下。(3)检疫检验工作不规范。一部分地区的检疫工作跟不上,没有建立检验、检疫、检测与检查站,控制危险性病虫害传播与治理效果差。(4)经费短缺。具体表现为基层的技术与基础设施不足,缺少检疫设备、仪器和必要的通讯工具,造成整体的预防与治理能力差。(5)基层工作推进不力。由于缺少人员和经费,再加上基层对这方面工作的奖励与惩罚机制不完善,造成基层工作人员素质较差。
2综合治理概念及其原则
2.1综合治理的概念
森林病虫害防治的综合治理是指病虫害的防治机构要建立科学预防意识,分工合作,综合运用技术、管理的手段,在病虫害发生的各个阶段进行预防和治理,以达到好的治理效果。在理解概念上要注意3点:第一,要有好的管理理念,要有预防的思想,不能只在发生病虫害的时候进行治理,要把病虫在消灭在暴发之前;第二,要把病虫害的防治工作贯穿到整个育林环节,从培养树苗开始就要选择那些抗病虫能力强的品种;第三,要综合运用各种手段,不能只重视技术工作而忽视了宣传、教育等工作。
2.2综合治理的原则
在综合治理过程中,我们要树立以下几个工作原则:第一,能预防的绝不治理,就是病虫害能够在发生前期预防到的就要投入力量进行预防,而不是采用技术手段进行治理;第二,能使用生态的方法就不使用农药。使用生态的方法可以保护环境,可以保持治理的可持续发展能力,而使用农药会杀死病虫害的天敌,所以一定要重视对生态防治方法的研究。
3森林病虫害综合治理的措施
在分析我国现有的森林病虫防治存在的问题后,基于综合治理的理念和工作原则,为保护森林资源以及林业生态建设成果和提高生态环境质量,我们应该采取以下有效的控灾、减灾措施,把灾害损失降到最低限度,确保森林资源和造林绿化成果安全。
3.1树立科学的防治意识
首先,要坚持可持续发展的观点,把森林病虫害的防治贯穿于森林培育的整个过程中;其次,要建立能预防不治理的意识,把预防放到更高的地位。
3.2建立科学的管理体系
3.3采取科学的防御措施
第一,提高检疫技术水平,杜绝危险性病虫害的人为传播,对一些重大危险性病虫害要有相应的准确快速的检疫手段。第二,使用用量少、低毒、高效、选择性强且对环境无副作用的新型药剂和施用技术。第三,采取科学的措施保护害虫天敌,抑制害虫的发生和繁殖,实现保护的可持续发展。第四,避免大量使用化学药剂,利用生物防治,采用引诱剂、培养天敌等方式实现无污染的长效治理方式。
参考文献
关键词:果树病虫害越冬方式防治措施
1.苗木病虫的越冬方式
1.1病害的越冬方式主要有以下几种:
1.1.1病原物附着在种苗和其他繁殖材料上越冬。病菌、病毒等病原物初侵染了种子、苗木、球茎、鳞茎、块根、接穗和其他繁殖材料,附着在其表面或潜伏内部越冬,等到了生长季节通过再侵染使病害扩展、蔓延,甚至造成流行。如:百日菊黑斑病、瓜叶菊病毒病、天竺葵碎锦病等。
1.1.3附着在病株残体上越冬。病原物可在枯枝、落叶、落果上越冬,次年侵染寄主。
1.2不同种类虫害的越冬方式有以下几种:
1.2.1以各种方式在树基周围的土壤内、石块下、枯枝落叶层中、寄主附近的杂草上越冬。如:日本履绵蚧、美国白娥、尺蛾类、美洲斑潜蝇、杜鹃三节叶蜂、棉卷叶野螟、月季长管蚜、霜天娥。
1.2.2以卵等形态在寄主枝叶上、树皮缝中、芽腋内、枝条分叉处越冬。如:大青叶蝉、紫薇长斑蚜、绣线菊蚜、日本纽绵蚧、考氏白盾蚧、水木坚蚧、黄褐天幕毛虫。
2.2.3以幼虫在植物茎、干、果实中越冬,如:星天牛、桃蛀螟、亚洲玉米螟。
2.2.4以其他方式越冬。小蓑娥以幼虫在护囊中越冬;多数枣娥以幼虫在枝条或植物根际作茧越冬;蛴螬、蝼蛄、金针虫等地下害虫喜在腐殖质中越冬。
2.苗木病虫的防治措施
针对不同病虫害,冬季治理可以选择三种措施:清除病残、枝杆处理和土壤处理。
2.1针对随落叶越冬的病虫害,如叶斑病,如褐斑病、斑点落叶病、黑星病、灰斑病、圆斑病、轮斑病,可以通过清扫落叶,集中处理(深埋或高温堆肥),或翻耕将落叶埋入土壤,都具有明显的防病效果。而对于轮纹病、炭疽病、褐腐病、干腐病、干枯病、枝枯病、溃疡病等依靠病枝杆和发病僵果越冬的病虫害,也需要结合修剪,去除病枝或病斑,并带出果园深埋。以持之以恒和尽可能彻底的态度实行田园卫生措施是很关键的,因为在适宜的天气里,残留的少量病菌还会很快繁殖。
2.2枝杆处理包括剪除病虫枝、涂白保护、刮或刷树皮、刮治病斑和喷涂药剂等。
2.2.1剪除带病虫枝叶:做好冬季修剪工作是苗圃管理工作中的重要环节之一。结合冬季修剪,着重剪除带病虫的枝叶,如月季、玫瑰等花木上的虫卵,杨、柳及花灌木上的介壳虫等,以达到消灭病虫的目的。要注意剪下的病虫枝叶要及时清理,并运出苗圃进行集中销毁处理。
2.2.2涂白保护:冬季树干涂白具有双重作用,不仅能有效地防止冬季花木的冻害、日灼,提高花木的抗病能力,而且还能破坏病虫的越冬场所,起到既防冻又杀菌虫。特别是对在树皮里越冬的螨类、蚧类等作用更佳。冬季涂白以两次为好,第一次在落叶后至土壤封冻前进行,第二次在早春进行。要特别注意的是生石灰一定要充分消解,否则涂到花木枝干上后易造成烧伤,如加入适量杀虫、杀菌剂效果更佳。
2.2.3刮或刷树皮:主要针对的是苹小食心虫、梨小食心虫、桃蛀螟、黄刺蛾、梨星毛虫和许多卷叶蛾、螨类害虫的老熟幼虫、卵或蛹。具体做法:①用牙签剔除受精雌介壳虫外壳;②刮除在树皮缝、树疤内、枝杈处的越冬害虫、病菌;③人工摘除枝条上的刺蛾茧;④提前绑草诱集有下树越冬习性的害虫,集中杀灭。针对腐烂病、轮纹病、溃疡病、干腐病等枝杆病害,可以通过刮治病斑除害,这相当于人医中的外科手术,要彻底去除病灶,需要割除少量的健康组织,深度也要达到果树的木质部才可以。术后可以涂一次或两次药剂以保护伤口。药剂主要选择福美砷及其复配剂。
2.3土壤处理主要指耕翻、灌溉,不仅改良土壤,保持土壤墒情,而且能将残留在地表的病叶、落果、杂草等翻入土中,把蝼蛄、金龟子、金针虫、地老虎等地下害虫翻到地面上冻死或让鸟类食掉。结合浇灌封冻水,也可闷死土中的虫卵、幼虫和蛹。
关键词食用菌病虫害;发生规律;危害特点;防治措施
食用菌的病虫害类型多、基数大、发展特别迅速,一旦发生病虫害,特别是病害,往往比较难治,而且会造成很大的损失。食用菌病虫害防治应坚持以预防为主、治疗为辅的原则。因此,病虫害预防是食用菌生产中极其重要的环节[1]。
1病虫害的发生规律
2病虫害的危害特点
2.1病害的危害特点
2.2虫害的危害特点
3综合防治措施
3.1预防措施
3.2治病措施
一是细菌。目前,食用菌生物防治以生物的代谢物和提取物杀虫杀菌最为常见,如用180~210mg/L链霉素、280~320mg/L玫瑰链霉素、180~220mg/L金霉素。二是曲霉。及时清除废料是防治曲霉的关键,施用5mg/kg多菌灵可抑制黑曲霉和黄曲霉的生长,但必须于蘑菇采收完毕后施用。三是木霉。至今没有理想的根治性药物,常用的杀菌药剂(多菌灵、克霉灵、甲基托布津等)对木霉只能起到抑制作用,无法彻底杀死,加大药量将同时杀死木霉和平菇菌丝。处于发菌阶段的培养料感病以后,可采用局部涂抹药液的方法抑制木霉扩张,常用的药液有5%的石碳酸、2%的甲醛、50%多菌灵200倍液或75%甲基托布津、10%的石灰水;此外,向污染处撒石灰粉,防治效果也很好。四是绿霉。用草木灰覆压霉菌处,切断霉菌孢子飞扬传播;生料栽培时,每100kg干料中添加克霉灵100g,可彻底防治和根除霉菌滋生;在霉菌处涂刷95%的酒精或煤油,点火烧掉,然后挖除。
3.3杀虫措施
4参考文献
[1]陈今朝.食用菌病虫害的无公害的综合防治技术[J].植物医生,2005(4):33-34.
[2]申解管,陶国树,孙宏伟,等.食用菌病虫害的无公害的综合防治[J].中国植保导刊,2004(12):20-21.
关键词:菌核病;大豆紫斑病;豆秆蝇
1播种期病虫害防治
1.1主治病虫害
根腐病、菌核病、紫斑病、霜霉病、胞囊线虫病、地下害虫等。
1.2防治措施
1.2.1选用良种,严格选种清除病残体,轮作换茬,合理间作套种,增施有机肥和磷钾肥。
1.2.2药剂防治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于播种前浸种1小时,可防治大豆紫斑病、根腐病;按种子量0.1%~0.3%施加25%甲霜灵或40%乙磷铝可湿性粉剂拌种防治大豆霜霉病、菌核病;防治线虫病可用3%甲基异硫磷颗粒剂3kg/亩,或5%克线磷颗粒剂1.5kg/亩,或5%茎线灵颗粒剂2~3kg/亩,或10%益舒丰颗粒剂2.5~3kg/亩,播种时沟施。同时兼治地下害虫。
2出苗至分枝期病虫害防治
主治病虫害有大豆花叶病、大豆霜霉病、红蜘蛛等。
3花荚期病虫害防治
3.1主治病虫害
大豆霜霉病、菌核病、大豆紫斑病、豆秆蝇、造桥虫、豆天蛾、豆荚螟、食心虫等。
3.2防治措施
3.2.1防治大豆紫斑病可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和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600~800倍各喷一次。
3.2.2防治大豆霜霉病、大豆菌核病可用25%甲霜灵可湿性粉剂800~1000倍液,或58%瑞毒锰锌可湿性粉剂600~800倍液,或40%乙磷铝可湿性粉剂300倍液,或68%杀毒矾可湿性粉剂500倍液喷雾。
3.2.3采用农业防治、物理防治、生物防治能较好地控制害虫为害
3.2.4药剂防治害虫食心虫防治可用敌敌畏熏杀成虫;2%倍硫磷粉、杀螟松粉或1.5%甲基1605粉2~2.5kg/亩喷粉;造桥虫防治可用2%西维因或5%敌百虫粉1.5~2kg/亩喷粉;50%杀螟松、50%马拉硫磷乳油作超低容量喷雾,每亩用原液150~200毫升;大豆蚜防治可用1.5%乐果粉、甲基1605或5%西维因粉剂或2%扑灭威粉剂1.5~2kg/亩喷粉。40%氧化乐果乳油、乐果乳油或50%灭蚜净乳油1500~2000倍喷雾。40%氧化乐果乳油对水1~2倍,进行超低容量喷雾。此外,每亩用50%异丙磷乳油50g,加细土10kg配成0.5%毒土均匀地撒在豆株基部,效果也很好;豆天蛾防治可用2.5%敌百虫粉剂、2%西维因粉剂2~2.5kg/亩喷粉。90%晶体敌百虫稀释700~1000倍或50%马拉硫磷乳油稀释1000倍液喷雾。用苏云金杆菌类制剂(含活孢子100亿/克)稀释800倍液喷雾;豆荚螟防治可用50%倍硫磷、50%杀螟松乳油1000倍毒杀成虫和初孵幼虫。收割后处理晒场撒施1.5%甲基1605粉剂杀死脱荚出来的幼虫;红蜘蛛防治可用40%氧化乐果、50%杀螟松、50%马拉硫磷乳油1000倍液喷雾。豆秆蝇防治可用40%氧化乐果、50%杀螟松、50%马拉硫磷乳油1000倍液喷雾防治成虫;50%辛硫磷乳油1000倍液,或2.5%保得乳油、21%灭杀毙乳油3000倍液喷雾防治幼虫。
4结荚期病虫防治
主治病虫:大豆紫斑病、大豆食心虫、豆荚螟、造桥虫等。
防治措施:病害可用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600倍液,或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600倍液,或25%甲霜灵可湿性粉剂800倍液喷雾防治;虫害可用50%辛硫磷乳油、40%氧化乐果乳油1000倍液,或2.5%保得乳油3000倍液喷雾防治。
5豆秆蝇的为害及防治
豆秆蝇的为害。豆秆蝇又名豆秆黑潜蝇,属双翅目,潜蝇科。广泛分布于我国黄淮流域和南方大豆产区,其中以山东、河南、江苏、安徽等省受害最重。一般减产20%~30%,严重者减产50%以上。寄主有大豆、赤豆、野生大豆、大青豆、绿豆、四季豆、豇豆、苜蓿、野生绿豆等豆科植物。
豆秆蝇的为害性状。以幼虫取食大豆叶柄、茎秆的髓部和木质部,粪便充满隧道,初为黄褐色,后变深褐色,严重影响豆株的水分、养分输导和转化,轻则叶片变黄,植株细弱矮小,分枝和结荚少;重则枯枝和死苗。后期受害,造成花、荚、叶过早脱落,千粒重降低而减产。
豆秆蝇的发生特点。6月上旬末开始羽化,下旬为羽化盛期。成虫在6月下旬至6月上旬初产卵,7月上旬为第一代幼虫盛发,中、下旬为第一代成虫盛期。第二代幼虫发生盛期为7月下旬末至8月中旬。第三代幼虫盛期在8月下旬,第四、五代在9月上旬至月底重叠发生。其中第一代幼虫为害春大豆,第二、三代相继为害春豆和夏豆,第四、五代主要为害晚播夏大豆、赤豆、豇豆等。
该虫发生最适温为25℃~30℃,相对湿度80%以上。5月下旬到6月上旬的旬雨量在30mm以上,有利于越冬蛹羽化,有效虫源多,第一生重,反之较轻。6月下旬到7月上旬的旬雨量在40mm以上,第二代可能大发。春大豆比夏大豆受害轻,早播大豆比晚播大豆受害轻,分枝偏少、节间短、叶色深、绒毛密而斜生以及前期生长快的品种,均有较强的抗虫性。
[关键词]大豆病虫害防治措施
我国属于农业大国,大豆种植在农业生产中是非常重要的一项内容。但是,我国大豆产量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如环境因素、病虫害因素等。对于大豆病虫害的防治,我国还存在一些问题。因此,在大豆种植过程中应加强对大豆病虫害的防治。
1大豆病虫害防治中存在的问题
1.1防治措施落后
大豆病虫害一直是影响大豆产量的最为不利的因素,它的发生面积非常广泛。据不完全统计,我国大豆病虫害面积至少占种植总面积的一半以上。目前,我国在治理大豆病虫害的主要方法还是采用农药进行病虫害的防治。其主要问题就是虽然一些农户有防治病虫害意识,但选择的防治时机不恰当,药物用量也不是非常合理,选用的药物是陈旧药物,这些药物存在诸多缺点,比如药物陈旧在病虫中已经有一定的抵抗能力,药物毒性很大,药物药效较差,不能够达到除病和杀虫的效果。这些缺点会导致整体的用药效果差,会耽误杀虫除病的时机,也会提高除病杀虫的成本,达不到预想的效果。另外,我国农药市场较为混乱,这给病虫害防治造成了一定的困难,很多农药不是正规厂家生产,对农药的使用┝勘曜⒉幻魅罚最终使得大豆病虫害防治没有取得良好的效果。
1.2整体政策存在问题
2大豆病虫害的防治措施
2.1综合性治理
2.2加强农户的防治意识
3结语
总而言之,大豆病虫害给我国农业经济带来的影响是巨大的,所以必须加强对大豆病虫害的防治,改善现有的病虫害防治措施。在种植大豆的过程中,应当针对于不同地形、不同种植环境、不同作物类型采取不同的病虫害治理方案,注重交替合理使用大豆病虫害防治的药物,设计科学且有效的病虫害防治工作规划,保证我国大豆的年均产量有大幅度提高。
关键词:林业生产;病虫害;防控防治
中图分类号:S763文献标识码:ADOI:10.11974/nyyjs.20161233163
森林生产的生产周期比较长,在进行生长和发育的过程中,林木生长的速度受到各种病虫害侵袭的影响,严重的会造成森林的面积锐减,所以,做好林业病虫害防治工作,可以保护我国森林资源和生态环境,这对于林业发展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1林业病虫害发生的原因
1.1天然林比例偏低
在林业生产中,占据的比例比较大的就是人工种植的森林,天然森林的面积相对很少,然而生态的稳定性太差,品种过于单一,是人工种植森林存在的主要问题,所以,很多病虫害的天敌也相对较少,从而出现各种大面积的病虫害,而且当人工种植森林感染上病虫害,还容易将天然森林受到影响,从而使受影响的面积扩大[1]。
1.2农药使用不按规范
林业生产者们由于受一些主观和客观因素的影响,对农药使用存在一定的误解。例如,病虫害大面积地发生时,将农药作为完全的依靠,而且一味加大对农药的使用量,认为有的农药越多,就会提高防治效果。林业生产者们用药有种错识的观点和方法,不但使病虫害在防治过程中的有效性得不到保证,而且,还会使林业的病虫害加重,林业自身的生态系统也会因此而造成破坏,从而使林业的生长逐步处在一个恶化状态,无论对于生态的效益,还是经济的效益,都带来了很不利的影响。
1.3病虫害的治理难度大
在林业很多的地区,都受病虫害的影响,并且繁衍很快,而且抗药性在繁衍的过程中,进行不断地增强,再加上病虫种类太多及数量太大等,各种因素进行相互的作用,致使林业病虫害在治疗上的难度增加了。
2林业病虫害的治理原则
2.1针对性
对于生态系统而言,森林的植被与病虫是互相制约和依存的关系,所以,在治疗病虫害的同时,也需要充分地利用生态系统的这个特点,合理制定病虫害的方法,使其治理方法具有一定的针对性。采用单一治理方式,达不到理想的效果,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配合其他治理方法,对病虫害进行防治,使各种治疗方法有效的进行相互配合,充分发挥其各项优势,从而实现病虫害防治效果的有效提升。
2.2环保性
在进行林业病虫害的治理中,要进行生态系统保护,在对植物与天敌进行保护的前提下,将病虫害造成的危害进行控制,使生态系统在最大程度上受到保护。但是,有一些病虫害的防治方法中,会对森林的环境造成一定的污染,所以在进行防治中,不但使用的农药是高效无毒,没有污染,还要使用科学性强的农药进行病虫害的防治。
2.3经济性
有效地对林业的病虫害进行防治,有效降低林业经济损失。所以,对病虫的防治,还需要充分做好各项准备工作,对于病虫危害的数量进行全面地了解,采取防治的措施一定要有针对性。林业病虫若超出了防治的指标,要采取治理的措施,使治理病虫害的经济性得到保证。
3林业病虫害防治防控的措施
3.1采取有效的生物防治措施
对于防治林业的病虫害,可以采取以虫防虫的方法,也就是生物防治的措施,在Σ〕婧Φ纳活习惯及为害的特点进行研究的基础上,将它们的天敌找到,利用生物在自然界中的规律,对森林进行管理,适当的使用农药,降低对环境危害,促进树木的正常生长。还应创造适宜的环境,可供病虫害生存,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对于天敌的数量,应合理的进行控制。天敌生活的习惯一定要进行透彻地研究,以免一种病虫害被消灭,另一外病虫害又被引进来。要严格检查和检疫引进的外来品种,以免入侵的地区,未有天敌,导致新的病虫害形成。另外,农药使用的范围也需要扩大。生物农药虽然成本比较高一些,但可以将各类的病虫害进行有效地防治,以此加强我国森林资源的保护,以此促进我国生态效益的有效提升。
3.2建立健全预测预报机制
突发性是林业病虫害的主要特点之一,而且由于林业的范围较大,所以在监测病虫害时,许多地方监测不到,大大降低了监测效果。所以应根据实际情况,建立健全预测预报机制,对于监测的网络,要进行完善,建设各个级层的测报点,以此提高监测效果,加强病虫害的防治。另外对于外来的物种监测的力度和检疫的力度都需要加强。
4结束语
林业资源对我国生态环境具有重要影响,但是林业资源发展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对林业资源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影响都很严重,因此必须采取合理的措施,做好病虫害的检测工作,加强对预防病虫害的预防,使林业资源可持续的发展得到促进。
关键词:森林病虫害;原因;防治
森林生长周期较长,少则几十年,多则上百年。在漫长的生长发育过程中,随时都可能遭到林业有害生物的侵袭,轻者造成林木生长缓慢,质量变劣,重者整株枯死,甚至大面积死亡,造成森林面积的减少。因而森林病虫害的防治对于森林的生长成材十分重要。
1森林病虫害发生的原因
我国植物种类占世界第二位,森林病虫的种类繁多,据不完全统计,害虫的多样性、环境条件的复杂性给防治工作带来一定的困难。特别值得注意的是与病虫斗争的长期性与艰巨性。即使是一种害虫或病害,但长期防治而不能控制,每年都要付出大量的资金、劳力,但仍有大面积的林木被吃光致死。究其原因是:
(1)森林害虫或病害具有主动传播或依靠自然动力传播和强大的繁殖能力,绝大多数个体被消灭,但剩余个体通过繁殖,数代之后又能迅速传播。(2)随着林业生产的发展有林面积不断扩大,特别是人工纯林面积的增长,快速回升。(3)国内外林业生产活动交往为害虫的生存提供了有利条件,被害面积有可能随之扩大。日益频繁,随着苗木、木材、接穗等材料的潜带,新的害虫种类可能不断增多。(4)害虫的遗传特性抗逆能力随着环境条件的变动,适应能力不断增强。即使是一些抗虫(病)的品种也并非一劳永逸,由于长期适应的结果,遗传特性逐渐变异或减退,还需要不断培育新的抗虫品种。可见有效地防治害虫是一项长期复杂的艰巨任务。
2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存在问题
3进行森林病虫害防治的措施
4结语
我们在对森林虫害进行治理时,要因地制宜,分类施策,分区治理。从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出发,以实现可持续控制为目标,遵循预防为主、标本兼治的原则,严把检疫关,在加强监测的基础上,以营林措施为主,药剂防治为辅,协调运用人工、物理等措施,进行综合防治。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治理好森林病虫害,促进我国林业的发展。
[1]张执中等.森林昆虫学[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1993.
关键词:森林病虫害;存在的问题;主要对策措施
中图分类号:S76文献标识码:A
1当前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1.1森林病虫害发生面积不断增加,防治难度大。随着人工造林面积的增加,特别是单一树种纯林的增加,病虫危害加剧。由于前几年大面积营造桉树林,单一树种纯林病虫害大面积发生;现阶段倡导种植的景观林,如造林树种选择不当也可能会带来病虫害发生的加剧。在当前资金、人力、技术等有限的情况下,防治难度加大。
1.2成灾病虫种类增多,危害损失严重。广东省目前常见的森林病虫害达100种之多,改革开放后,不断有危险性病虫侵入。过去就危害比较重的松毛虫、天牛(类)等至今未得到较好的控制,有的在局部地区年年发生;从境外侵入的危险性病虫害又在危害我县森林资源,造成严重损失。
1.3危险性病虫害潜在威胁增大。改革开放以来,已有松突圆蚧、湿地松粉蚧等多种危险性害虫先后侵人广东省。由于广东省对这些危险性害虫采取了有效防治措施,没有造成大的危害,但潜在的威胁却不容忽视。特别是松材线虫病,一旦侵人,很可能使大面积的油松林在短期内毁灭。
1.4顽固难治,暴发现象时有发生。过去危害就比较严重的马尾松毛虫、松褐针病、天牛(类)和黄脊竹蝗等表现相当顽固,且大都具有暴发成灾的特点,防治难度增大。如监测跟不上,病虫害发生初期往往不能及时发现,到发现时已是危害严重的局面,造成防治相当被动。
2制约森林病虫害防治的主要因素
一是森林病虫害监测预报工作基础薄弱,不能及时、准确地掌握病虫害情况并预报和指导防治。二是科技力量不足,防治手段落后。虫害爆发时只是采取简单地喷洒化学农药,从而导致病虫抗药性增强、污染环境、杀伤天敌,形成恶性循环;生物防治因技术和资金所限还没有广泛推广。三是检疫工作不到位,缺乏检疫检查站,引进苗木只检查产地检疫证明,没有进行目的地检疫,调运检疫严重失控,控制危险性病虫害传播不力。四是防治经费短缺,基础设施不足,缺乏必要的测报、防治、检疫仪器设备和交通通讯工具,整体抗灾减灾能力低下。
3防治森林病虫害的主要对策措施
3.1加强森林病虫害预测预报工作。预测预报是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的重要基础,必须坚持把病虫害的调查监测工作放在首位,加强辖区内森林资源病虫害调查监测,确定专人、固定地块、明确对象、指定方法、定时调查,做到及时发现、及时除治。在病虫害少量发生,特别是蛀干害虫点状发生时,要立即查明发生情况,及时进行防治,避免全林受害,以确保全林受害株率在1%以下。要尽快建立起以县级中心测报点为龙头,林业站测报点为骨干,村级测报点为基础的一个覆盖全县的、健全的预测预报网络体系。同时,要通过对主要森林病虫害的一般调查和系统观测,不断积累基础资料,建立起数据库,掌握主要病虫害发生趋势,以便及早采取预防措施。
3.2加大森防科技含量,改进防治手段。目前防治手段十分简单,急需大力改进。一是坚持搞生态林业。在保护好现有林的基础上,造林要坚持适地适树,选育多组合、多功能抗性树种,营造混交林,改造单一林种,实行工程造林和集约经营等措施,把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贯穿于林业生产的各个环节,增强林分自然抵御病虫害的能力,走出一条林业生产与病虫害防治协调发展的路子。二是认真遵守国家有关安全合理使用农药的规定,坚决禁止使用甲胺磷、水胺硫磷、对硫磷、久效磷杀虫眯、草枯醚等剧毒高残留农药,大力提倡使用微生物农药(BT乳剂和病毒等)、动物源农药(昆虫信息素等)、植物性农药(烟碱等)、矿物性农药(波尔多液等),以减轻对环境和水源的污染。三是加大力度推广新的森林病虫害防治技术,积极推广3WF-3S喷雾喷粉机、6HY-25系列喷烟机等新药械及引诱剂、诱虫灯等。
3.3加强林木检疫,严防危险性病虫侵入。森林植物检疫是贯彻"预防为主,综合治理"方针的预防性工作。根据检疫工作政策性强、技术性强和涉及面广的特点,结合实际情况,当前重点做好如下工作:一是加强《植物检疫条例》等法规和森林植物检疫工作重要性的宣传,增强人们的法制观念,促使人们对检疫工作给予理解和支持。二是加强源头管理。重点是加强产地检疫,从外地引进的苗木必须进行产地检疫,要有当地的检疫证书。要加强对城镇森林植物及其产品的集贸市场、仓储、加工等单位及苗木、花卉等生产单位的管理,堵塞危险性病虫害的传播渠道。三是严禁从国内外松材线虫病、松突圆蚧、湿地松粉蚧、美国白蛾等疫区调运森林植物及其产品。对来自国外的森林植物及其产品虽经口岸检疫机构检疫,但运至目的地后仍要认真复检,做到万无一失。
3.4加大资金投入,保证防治需要。加大资金投人是提高森林病虫害防治能力的重要基础。一是继续坚持"以地方为主,国家补助为辅"的投人原则和"谁经营,谁防治"的责任制度,由国家、集体和个人多层次、多渠道投人,以筹集更多的资金。二是要将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纳人防灾减灾计划,经费纳入年度预算,增加防治、测报、检疫对象普查和基本建设投资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