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方便了但存在的隐患可不少医生资质难核实有的还开处方药
日前,国家卫计委发布了一份《关于征求互联网诊疗管理办法(试行)(征求意见稿)和关于推进互联网医疗服务发展的意见(征求意见稿)意见的函》,意在对互联网医疗行业进行规范。
随着智能手机普及,人们的看病习惯也发生了一些改变。现如今,头疼脑热、腰酸背痛、身体不舒服时,人们往往不急着跑医院,而先在手机医疗APP里搜搜类似病症,问问某个标注为医生的人。然而,医疗APP在提供便利的同时,也隐藏不少风险。记者调查发现,各医疗APP没有统一的收费标准,有的咨询费甚至高达几百元;虽然大多言明只提供咨询,但在未亲查的情况下,有医生开出诊断处方;平台医生资质难以核实。有医生提醒,看病讲究“望闻问切”,“隔空交流”存在风险。
考虑到不能面诊患者,无法全面了解病情,不少医疗APP只提供咨询。“丁香医生”等医疗APP,都表示平台以“咨询”为主,不开处方,禁止医生下决定性结论、出治疗方案等。但有时候咨询和诊断的界限并不是那么清晰,尤其是在一些慢性病、常见病咨询方面,接受咨询的医生往往处于交叉地带,在回答咨询时就会不自觉地给出治疗意见。“春雨医生”上,有一些医生直接向咨询者提供诊断,并写明了用药名称,其中包含处方药。
记者在该版块内搜索到之前病人和医生的沟通记录,由此看到与自己同样的症状通常是些什么病,对于这些病医生建议如何处理。不过,每个医生给出的建议不尽相同。
此外,还有一些医疗APP却有些让人无奈。在一款医疗APP上,记者以肚子痛为由进行咨询,大约过了2个小时,才有医生回复。通过记者的图文描述,医生无法直接诊断病因,补充说明以检查开药为准。之后,窗口自动关闭,对话结束。
存在隐患
医生资质无法查看
真实身份很难核实
通过医疗APP隔空咨询医生,最担心的就是医生是否靠谱。据了解,目前互联网医疗平台的医生资源大都是医生以个人身份在平台上进行注册。医生在医院工作之余兼职提供咨询,是医疗APP采用最多的模式。
记者随机下载几款医疗APP发现,有的软件比较规范,每位医生都标注了其所属科室、工作经历、擅长方向等,并注明“医生资质真实性由保险承保”。但是,这些医生的行医资格证信息,咨询者无法查看。因此,互联网上医生水平参差不齐,对方的真实身份和资质很难核实。
而根据国家卫计委规定,医务人员向本医疗机构外的患者直接提供远程医疗服务的,应当经其执业注册的医疗机构同意。那现在各互联网医疗平台注册的医生是否都经过所在单位的同意呢?
“隔空问诊”如误诊
患者维权是个难题
此外,患者到医院就医,医患双方即形成法律意义上的合同关系。但用户在医疗APP上获得的处方没有明确的法律规范,一旦出现误诊等问题,谁承担风险,患者如何维权,都是难题。因此,医疗APP虽然有利于缓解“看病难”问题,但风险依旧不小。
收费情况
咨询费几十至几百
费用高出普通医院
“快问医生”:咨询费几十到几百元
因家里有老人和孩子,海口市民黄女士在手机下载了一个名为“快问医生”的医疗APP。“老人和孩子小毛病多,每次去医院排队咨询太麻烦。”黄女士说,医疗APP确实提供了方便。“但收费却一点也不亲民,比去医院挂号看医生贵。”黄女士告诉记者,她使用的“快问医生”里,单次咨询医生的费用大多在几十到几百元不等。
“春雨医生”:不同医生收费差异大
“丁香家庭医生”:3次提问后平台自动关闭
10元仅能提问3次,在第3次提问使用完后,平台自动关闭。如果还想继续咨询,就需再次提交10元咨询费,以此类推。
根据去年一健康平台的《医疗APP数据分析报告》显示,愿意线上付费问诊的用户占比64%,在线付费50元以内的占比36.54%,付费50—200元占比38.23%,付费200—500元占比1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