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查研究是谋事之基、成事之道,是做好各项工作的基本功,是我们党的传家宝。“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工作明确指出,要将学习教育、调查研究、检视问题、整改落实贯穿主题教育全过程,努力取得最好成效,其中,调查研究既是推动成果转换的根本指南,又是检验学习教育、检视问题的根本体现,同时还是对整改落实的根本促进,要推动主题教育走心走深,就必须实实在在搞好调查研究,确保通过“找差距、抓落实”,取得“守初心、担使命”的实际成效。
搞好调查研究,既要站位高,更要定位准。古人云,“不谋万世者不足谋一时,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作为调查研究而言,站位的高度决定了问题的深度,涵括了覆盖的广度,也为决策部署提供了直接参考。因此,调研首要条件就是要做到胸中有丘壑,眼中有乾坤,如此才能达到理论指导实践的目的。但站位高不代表课题大,“身在兵位,胸为帅谋”也不代表好高骛远、夸夸其谈。譬如,基层农业部门拟定课题为“试论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基层人社部门研究“当前职称制度改革”,这些题目乍一看紧盯工作热点、站位高远、目的明确,然而却一定程度偏离了基层实际,过高过大无法确保成果转换。我们常说干工作要“大处着眼,小处着手”,搞调查研究也是如此,通俗的说就是既要站位高,也要定位准,具体的说就是要切合本地本部门实际,聚焦重点难点热点问题,从上级决策部署的高度去审视问题,从现实推动的深度去抓主要矛盾,如此才能确保站位高与定位准的深度融合,达到理论与实践的互融共促。
搞好调查研究,既要把好脉,更要开好方。调查研究好比医生看病,只有深入一线、奔赴现场才能把准脉,开出管用良方。“把脉”就是要聚焦调研主题主线,用活“望闻问切”等形式去找准问题、发现矛盾、摸准实情;“开方”就是要聚焦问题提对策,对策是调研的核心,对策的可操作性决定了调研成果的意义。习近平总书记将调查研究喻为“十月怀胎”,决策喻为“一朝分娩”。要开出管用良方,就绝不能简单的“头疼医头,脚疼医脚”,要学会站在全局的角度去通盘思考、综合施策,以发展的眼光和辩证的思维去提出解决措施,如此才能确保标本兼治、根除顽疾。(文/赵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