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中医漫谈多年经验心得!为何脉诊如此重要!好文共赏析感觉治疗可以但是病人

懂得了各种脉象的变化,就可以根据不同脉证开出各种不同处方,脉证有千变,处方也有千变。

我从事中医已经十几年了,最初学习脉诊的时候是看的明代李中梓的《医宗必读》里面的四言脉决,李氏的四言脉决是把李时珍的脉决经过整理后收进自己的这本书籍,我当时看了感觉写的很好,很实用,于是通过背诵,记了下来。当时很多地方文辞写的很好,但是不明白是什么意思。以后通过临床才慢慢的认识了各种脉象的情况,确实是李氏所言,在脉诊里面有很多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地方。以后虽然也看了一些其他的关于脉决的书,但是通过比较,感觉还是李氏总结的实用,所以直到现在还是以李氏的四言脉决指导临床。

现在很多中医学者不重视脉诊,注重问诊和化验检查,我认为这样是不对的,如果做中医不懂脉诊的话那就不是一个合格的中医。

脉诊是中医诊断的基本功,在我们农村做中医,如果不能精通脉诊,那病号是不认可你的医术的,所以说,学好脉诊不光是业务上的事,还是以后经营上必须要掌握的。

日本的中医学者不重视脉诊,但是很偏重腹诊,腹诊可以弥补脉诊,但是不能等同脉诊,看了日本学者汤本求真,矢数道明,大冢敬节等人的著作,感觉很多地方脉诊阙如,很令人遗憾,但是思想下,作为外国人,能把中国的中医学问做到如此地步,并且一丝不苟,不能不令我们国人汗颜。

还有的中医学者对四诊中不拘于脉诊,擅长用其他诊法,比如慈溪民国名医范文甫,擅长用望诊,辽宁中医彭静山擅长望眼看病,宋代钱乙也比较擅长望诊和听诊,在《小儿药证直决》里就有他这方面的医案。但是我感觉多年来使用脉诊看病,对指导处方很有帮助。

比如有人胃部不适,有火灼感,并且有隐痛,此种情况用中药的话如果不结合脉诊就感觉无法处方,你不知道他究竟是胃火还是肝火,如果把脉的话就可以确定了。

你可以细心体会患者的双关部位,看看哪部不调,如果是右关洪大,是胃火盛,可以用清胃泻火的药物,比如大黄,黄连,地榆,瓜蒌,苏梗,如果是左手脉象弦大,或者弦滑,那就是肝木来攻克胃土造成的,可以用清肝泻火的药,栀子,豆豉,龙胆草,当归,黄芩,柴胡跟,青皮,脉象兼滑的话,就再加半夏,生姜,调肝即可以安胃,如果是右关沉滑有力,不管大便是不是干结,都可以用大黄厚朴枳实焦山楂麦芽来攻下。如果没有脉诊帮助的话,一味的胃病治胃,头疼治头,那疗效自然很差。所以说学好脉诊很重要。

很多初学者对怎么学习脉诊感觉很茫然,自觉在那三指下的方寸之地,难以体察人体病情的千变万化,总共是二十八脉象,怎么可以反映那么多疾病呢,况且学的时候又不直观,怎么学习呢。其实学习脉决第一步当然是背诵,背会了以后就要自己慢慢的去理解,多给病人把脉,凡是有机会就要练习,所有认识的人,无论是有病的还是健康的都给把把脉,慢慢的练习,思考,和自己学的脉决对照,这样就慢慢的理解掌握了脉决的含义了。

比如说有感冒的病人来找你看,你先给把脉,看看他左右手的寸脉是不是浮,浮脉法天,轻手可得,就是轻轻把手指的按在寸部就感觉到脉象搏动了,那就是浮,但是浮脉还往往兼有兼脉,就是还有和它合并的脉象,如果是风寒感冒就有点浮紧,如果是风热感冒就有点浮数,如果是心肺火大,常兼浮洪,还有人体动力不足的,患感冒以后常见浮脉兼迟,另外浮脉还往往可见兼浮弦,浮濡,浮虚,浮芤等,但是浮脉不兼浮细,石,牢。凡是浮脉一般都是表证,得到这样的脉象,再见到病人有表证,就可以据此开药了。如此经常练习把脉结合自己学的脉决慢慢的就可以逐步掌握各种脉象。熟练掌握了各种脉像以后就可以发现虽然病情变化多端,但是都可以用这些脉象概括。

初学给病人把脉,可以先掌握最基本的脉象,就是浮沉迟数,浮沉可以决定病证在表还是在里,迟数可以知道病证属于寒还是热,最基本的情况掌握了以后,再看看兼脉是怎么样,比如把脉遇到一患者双手都试过以后,发现独有右手关脉沉,那可以确定右关有病,右关主胃,可以知道他是胃有病,再继续体验他的脉象,如果发现还兼见沉中带有弦细,可以知道是肝气攻胃,病人的胃痛,可以用四逆散加减。

脉诊里的脏腑定位,我感觉里面还有很多需要探讨的地方。最有争议的是三焦和心包的定位,我感觉没必要非在脉上给它们找位置,这两个脏腑有名无实。李中梓在《医宗必读》里说三焦和心包络都有定位,但是通过临床实践看,我感觉不实用,所以我认为可以不用。

还有左手寸脉,小肠和心相表里,传统是浮取是小肠,沉取是心,其实小肠上真有毛病的话,在左手寸脉是把不出来的,只有在左手的尺部才可以试出来。

还有右手寸部,是肺与大肠相表里,浮取为大肠,沉取为肺,实际临床里不是那么回事,有很多大肠上有病的,在右手的寸脉上是把不出来的,只有在尺部才可以试出来。

还有肝胆病,按现代的解剖位置来说,肝脏是偏右的,然而在中医理论里说,肝脏居左,通过我多年临床看,凡是有肝胆疾病的比如肝炎,胆囊炎等情况,大多情况还是在左手关部可以诊到,古人认为,肝脏属木,体阴而用阳,位于右,而行事于左,所以按古法来定位也是可信的。最起码说,按这理论指导去临床大致是不错的。

如果在临床里能坚持每遇到患者来看病都给结合脉诊的话,慢慢的就会掌握切脉的基本要领的,越练习越熟练。在脉诊里还有一些脉象是书上没解释的,比如四言脉诀里讲的,鬼祟之脉,左右不齐,乍大乍小,乍数乍迟,看这段文字的时候,虽然知道是怎么回事,但是没经过临床,不能很好的掌握要领。以后随着临床病人多了,什么病人都接触,才慢慢的理解。

先说下什么是书上说的鬼祟,我个人认为书上说的鬼祟就是患者精神系统出现了毛病,胡言乱语或者骂人毁物的那种,应该属于癫狂之类的毛病。其实根据多年的临床,我认为鬼祟的含义应该更广阔,有的患者在左寸出现细滑的脉象的也容易得鬼祟的毛病,还有的患者双手都出现沉而不见脉的,就是浮取不见,沉取也不见脉象,在脉象上面根本就诊断不出来上面事情,去医院里也检查不出来毛病,但是患者确实身体不适,或者是病症多端,用药也无从下手,这样的病人叫人很头痛,但是如果这样的患者信奉基督教或者找农村的巫婆看了以后会变好原来的症状会消失,很费解。

曾经有一个妇女找我看病,我切到她左手脉象沉无,而右手出现了乍大乍下,还有滑像,我给她说到,你是不是信奉耶稣啊,当时她很惊奇,问我,你怎么知道啊,我说,从你脉象上就可以知道,有这样的脉象如果没有信仰,光凭药物是很难治疗的,你在我这里拿中药再好好的信教,是可以痊愈的。当时她的证是,心慌,短气,胃经常作胀,我当时给拿的药是香橼,陈皮,半夏,枳实,生姜,茯苓,厚朴,苏梗,大枣,干姜,神曲,喝了六付药就好了。我是不信教的,为什么叫她好好求神呢,其实叫她求神可以得到信心和治病的决心,然后再用药就好用了,是凡这样的病人决心容易动摇,多思多疑,除非你的名头很大,是全国著名老中医,上过电视上过报纸,或者治疗好了很多癌症肿瘤,她对你非常相信,很崇拜,能达到这样的话也好给她治疗。

我认为凡是遇到脉象浮中沉不见脉者,排除无脉证,那就是痰涎证,此时就不要单凭脉象来处方了,还要结合问诊。是凡无脉痰涎证,都是比较复杂的,要仔细询问病人的自觉症状,再好好斟酌如何治疗。

痰涎证善变多端,痰涎在心在嬉笑不休,胡言乱语,在肝在骂人毁物易怒,在肺则喉中痰响,悲伤发愁,在脾则忧思不解,浑身酸懒,在肾则善恐易惊,在经络在疼痛不已,若是风痰则全是游走,若是顽痰困于经络关节肿胀,如若是热痰则关节红肿,若是寒痰则疼痛不已,要分辨好是哪经之痰,在表还是在里,然后施用不同方剂来治疗,痰证大多需要用温药化解,即使是热痰,有的时候也要用贝母瓜蒌和干姜细辛茯苓等药同用,不可以见热痰就用寒凉的药,容易把热痰凝结住而不化,用些热药来帮助是很有必要的,纯用寒凉往往引起格拒不入,甚至呕吐。

在这里我重点说滑脉和祟脉(我自己姑且给起名字叫祟脉)的原因,是我感觉在临床里比较难把握的,不能从脉象上认识整个病情,所以即使你的脉诊很厉害了,也不要很自负,现实里总有你切不到的证,必须四诊合参。

再说说孕脉。按脉诀说,妇人有子,阴搏阳别,少阴动甚,其胎已结,少阴脉我认为是在双手的尺部,有的书说是在手少阴心经,心经主血,心经血动为蚌内含珠,此说我认为牵强,用之于临床也不可靠,还是在双手尺部见滑像的比较容易见怀孕,但是也不能一见尺脉滑就认为是怀孕,也有可能是其他疾病,如子宫肌瘤类疾病,还有肥胖不孕的也容易见滑,所以不可以一概而论。

但是诊治妇女疾病要十分谨慎,现在行医不是旧社会,出了事情很严重的。比如有的妇女来看月经不调,两月不见月经,如果要是把脉不准,随便用通经的药物来调治,而病人是怀孕而不自知,那后果是很严重的,容易造成流产,在我们这附近的一位中医大夫曾经经历过这样的事情,后来他也小心了,凡是遇到这样的情况,除了把脉外,还给早孕试条测试,以后这样的情况大大降低了。

通过这样的事情,也说明脉诊也有不确定因素,不是万能的,当然也和学识有关。至于看怀孕是男孩女孩,我是看哪手尺脉搏动厉害,左手搏动明显就是男,右手搏动厉害就是女,一齐搏动厉害是双胞胎。

诊脉看病易愈不易愈其实就是看胃气强弱的,胃气强的易愈,反之则难,内经看面色断病情,也是看胃气强弱的,不管什么面色,都要带点略黄有光泽的就是有胃气,病易愈,反之则是败病。把脉也是这样,不管是什么疾病,脉象带缓和的,都是有胃气,都可以治愈的,如,弦脉带缓,沉而带滑,洪脉不可以浮取有力,沉按如无,数脉不坚劲有力,迟脉而柔和,都是可以治愈的,反之则是真脏脉,必死的脉象。何为真脏脉,不虚赘言,凡是脉中没有缓柔脉象都是真脏脉。如果遇到此种脉象,则可以婉言推之。

但是我在临床里也见过几例肺癌患者,症状有的是浑身疼痛,有的是胁肋疼痛,把脉却都是很好,脉象缓和,如同无病之常人,而身体的症状却是存在,和脉象不一致,经过针灸中药都无效,后来都死了。通过这几例我又总结了一条,就是凡是身体有病,症状比较明显,而脉象正常的都预后不良。这种情况,书上说的很少,在这里我特别提出,请大家遇到这样的情况要格外小心。

用中药治病,就是根据患者的胃气情况,开出适宜的中药,拨动患者体内气机,安其本有,去其本无,以使邪消正安,所以药量不要偏大,适可而止。尝观名医医案,都是擅长用很小的剂量来治疗复杂的疑难疾病,而效果却是很好。我平时看的施今墨,张简斋,贺季衡,丁甘仁,费伯雄,王仲奇,张泽生,蒲辅周等先生的医案都是很朴实的,药量都是恰到好处,没有现在我们论坛里的某些自榜名医开的那些大剂量方剂。

我说的类似事情,初学者最容易犯,总感觉没有什么难治疗的疾病,感觉自己只要看准了病,大大的剂量,一两付药就会好,我当时也是这么认为的,但是真正去临床操作的时候就会发现很多时候是事与愿违,经过无数次的碰壁后才会逐渐认识看病不是那么好学的。

在民国时候的上海有位名医叫王雨三,现在很多人可能不知道,我也是听武汉的一位网友推荐,买了他的一本书《治病法轨》,我看了看,写的很好,里面的医案介绍了他怎么样利用脉诊看病的经验。他讲了一个病例,有个病人患病,汗出恶寒,多日不愈,他把脉后发现病人脉象紧,于是他开了麻黄汤,结果病人喝了以后好了。此证治愈,纯粹得力于脉诊,如果只是凭证,可能首先想到的是桂枝汤,而脉紧所以想到用麻黄汤,重新发汗,所以病愈。王氏在这本书里还列举了很多这样的例证,大多是根据脉诊治疗好了当时上海很多名医没治疗好的重症,怪病,他在书的前端详尽的叙述了自己的临床心得,在现在看来,对我们中医临床家来说也是很有帮助的。这书大家可以买了看看。

现在中医界有种倾向,认为研究伤寒论的是医宗正统,其他的都是野狐禅,甚至新近出现的扶阳派更是凌驾于伤寒派之上,我认为这样是不对的。

当时仲景写伤寒论的初衷是,汉代末年兵荒马乱,人民缺医少药,很多人有病无法救治,所以张仲景才萌发了写书的想法,他只是感觉靠自己的力量来给人治病,是远远不够的,不如写书,四处流布,别人按书找方就可以治病了,在当时是治病的普及本,所以仲景也没写什么深奥的理论,也没什么玄学,很多证说的都很直接,什么病用什么药,按图索骥就可以了。

无疑,在当时张仲景做的是一个壮举,因为在这以前从来没人这么做过,《内经》里面只是讲理论多些,方子就没多少,我只记得有鸡屎醴散,半夏秫米汤,还有四乌贼一藘茹丸,反正是很少。仲景的书一出来,那是划时代的,这是中医的分界岭,从此中医有了方证学说,以后学中医者莫不尊仲景为医圣。我认为学中医先学仲景学说是必须的,但是始终徘徊在仲景学说里是不对的。

还有很多病症不是伤寒论所能解释了的,所以多学习一下其他的后代的名医医论也是必须的。我认为治病应该以病和病人为本,根据病的情况和病人的身体情况还有脉象开处方,这样就更好,不一定非要用伤寒论里的方子,正好合辙的可以拿来就用,如果不合适,就要自己灵活化裁,或者自己组方。我原来看孟河派的医案,感觉里面用药往往不合经旨,但是随着自己临床却越来越感觉孟河派的处方对于病情很妥帖,他们是怎么做到的呢,我感觉一是证,而是脉。这两方面结合的好。

我谈谈我对按脉用药的经验

凡是右寸沉按无力的,或者是连带右关也是沉而无力的,应该用补中益气汤,剂量也不要大,每味药不超过8克就可以了;如果是右寸洪大有力,一般是痰火,用瓜蒌,川贝,鱼腥草,冬瓜子,芦根等,沉按滑,并且身上或者胸部有疼痛,重者十枣汤,轻者控涎丹;右寸浮数银翘散,双寸浮而无力,怕风,易于出汗,桂枝汤,双寸脉紧,麻黄汤,紧中带弦,葛根汤,浮而无力的一般是表虚,玉屏风散加浮小麦;

右关脉沉细的,都是胃气不通,可以用厚朴,木香,当归,白芍,香橼,脉滑的加莱菔子,焦山楂,大黄;右关脉象沉实有力的用大黄,厚朴,枳实,炒山楂,炒麦芽,神曲,紫苏梗,右关脉象带弦的,是肝气攻胃,应该平肝和胃,逍遥散加四君子,右关沉紧细的,用附子理中汤,右关脉滑数的用大黄黄连泻心汤,右关脉濡,胃痛嘈杂作酸有灼热感,可以用白芷,乳香,黄芪,甘草,白芨,海螵蛸末,蒲公英,胃病用半夏泻心汤的时候很多,但是不能包办所有胃病的,上面的胃痛是里面有溃疡,应该用护膜生肌的药才好。

右尺脉象沉细无力的,一般是神气亏虚,右归丸当属,右尺沉而带细数的,如果是痔疮应该用地榆,乳香,金银花,当归,白芷,桔梗,秦艽,大黄,甘草,右尺脉象洪滑有力,伴随腹痛,谨防肠痈,红藤,乳香,大黄,桃仁,薏苡仁,白芷,加少许黄酒煎服。双尺脉沉弱,金匦肾气丸。

左手寸脉浮紧,浑身疼痛,恶寒,发热,麻黄汤,左寸浮数,银翘散加减,左寸脉弱无力,失眠严重,要用补心血的药,天王补心丹,或者是酸枣仁汤。如果左手寸脉细数,左尺脉略带沉细数或涩,往往是小肠火,或者是小便疼,或者小便见血,那就要用生地,生地榆,淡竹叶,灯心草,滑石,甘草梢,玄参,黄檗,蒲黄,琥珀;

如果要是左手关脉弦细无力,患者腰酸,男见性功能减退,女见腰酸,怀孕易滑胎,要用肉苁蓉,酸枣仁,柏子仁,白芍,甘草,熟地,川芎,当归,枸杞,鹿角胶等,常言肝无补法,肝其实也有虚证要用补法的,但是补肝常常结合补肾,俗言谓乙癸同源。如果左手关脉弦大有力,用龙胆泻肝丸,伴随便秘,头痛,上火,泻青丸也可以用,或者是大柴胡也可以考虑。如果是头晕,寸关脉弦滑,可以用焦山楂,麦芽,神曲,天麻,牡蛎,夏枯草,茺蔚子,石决明,川芎,薄荷就可以,如果左手关脉弦细略带数一直到左手尺脉都这样的话,说明肾中真阴不足,滋肾清肝并治,逍遥散合六位地黄汤加玄参,此证往往还兼见耳鸣,可酌情加节菖蒲,磁石,兼晕加石决明,夏枯草,天麻,按脉象结合症状,只要大的方向把握住,小枝节上的病症可以兼顾加药,方法是比较灵活的。

如果在左脉见寸关沉而无力,左尺细滑,往往是小便不利,或者是膀胱不约,或者是小腹坠胀,小便淋漓不断,等等见证,男女都可以见到,可以用补中益气汤加猪苓散,如果是左手寸关都正常,唯有尺脉沉滑细,可用五苓散,酌加其他药配合。

我上面列举的例子只是简单的说说怎么去把脉看病,其实门诊里见到的很多病都比我说的复杂,很多病人常身兼多病,所以脉象不光是单单一部有病,往往牵涉到好几部脉,那如何确定哪部脉有病呢,这就要先确定平脉,就是普通人无病的脉,缓和悠扬,来去平稳的脉象就是平脉,以此为标准,凡是不符合此脉象的就是病,看看哪部脉过与不及就是哪里有病。

但是还要和一些特异的脉象分别,有的人天生就有特异脉。比如我曾经接触过一个人,当时她是找我看头痛的,把脉后感觉寸脉正常,尺部脉却有滑结之象,有这样的脉象一般都是在小腹有肿块积聚类的毛病,我问她是不是小腹有什么不适,她说没有。感觉很奇怪,于是就按一般常规针灸给她治疗头痛,针了几次病就好了,后来过了一年,她又因其他病来找我看,发现她还是尺部脉有滑结,而没有腹部的病症。后来还发现过有结代脉的病人,但是心脏没有不适,询问后,患者说自己天生就这样,没什么感觉。还有我们镇上的一名企业家,他的左手按脉基本就摸不到,但他也是生来如此,自己没什么感觉不适的地方,左手活动正常,和右手一样有力。但是特异脉在门诊上很少见,大多数的脉象可以为我们临床提供佐证。

下面介绍几个自己最近的临床医案给大家参考;

赵右,28,长城镇人,2014年夏初突患头疼头晕,胃中莫名不适,面色苍白,有濒临死亡感,脉象模糊略带滑,感觉脉证无可为法,问她吃了什么东西,她说昨天晚上在饭店吃饭,当时感觉炖的鱼不好吃,今天早晨起来就难受,头痛头晕目眩,腹中有难以形容的不适感,我随即以食物中毒治疗,先施粗银针用灵龟八法开公孙,内关,再用粗银针点刺神庭,百会,头维,通天,承光,目窗,太阳,风池,风府,大椎,身柱,合谷,中脘,上脘,下脘,天枢,气海,不容,承满,梁门,用快针飞刺,不留针,起针后,患者当即感觉头部舒适,痛晕感觉一扫而光,就是腹部感觉还有少许不适,继续用刮痧板蘸水刮背部足太阳膀胱经,出紫砂少许,病人当即感觉神清气爽,再处中药槟榔15,厚朴15,草果12,黄芩12,知母12,节菖蒲12,甘草9,藿香12,陈皮9,生姜30,让她回家急煎服之。三日后随访,服一次就好了。

孙秀荣,女,芦柞高庄人,2014春,脉诊双手关脉沉弦,问她胁肋疼否,她说疼,自诉说从楼梯上掉下来,摔伤了胁肋,疼痛难忍,不敢呼吸打喷嚏,处以柴胡根12,当归15,炒猪蹄甲12,桃仁10,红花10,大黄6,青皮12,玄胡索12,川芎10,桑枝15,乳香6,没药6,郁金12,丝瓜络12,三付,五天后告诉我说已经基本不痛。

吴燕云,女,30,西河头村,一月来左腿每每在安静的时候有难以形容的不适感,尤其到夜晚睡觉时,难受的影响睡眠,外观腿正常,不痛,也不麻木,唯有左手尺脉沉缓,处以木瓜12,苏叶9,茯苓12,槟榔12,陈皮6,合欢皮12,酸枣仁12,独活9,羌活6,知母12,附子6,三付,喝完三付药以后,感觉浑身轻松,腿不适感觉消除,夜晚睡眠香甜。

高右,44,层山小池头,胃病多年,不思饮食,胸口常有堵塞感,伴随胃胀灼热疼痛,右关沉兼弦滑,有食积不化,阻碍气机升降,处以,焦山楂18,麦芽18,厚朴15,柴胡根9,枳壳12,莱菔子10,大黄5,路路通12,连翘9,三付。二诊,胃中还有少许灼热感,基本已经不通,脉缓,半夏12,黄连7,党参12,生姜12,大枣3个,苏梗10,香橼12,蒲公英18,海螵蛸10,半月后,她老公来疗膝盖痛说她老婆已经好了。

栗淑春,女,60,长城镇长屯村,2014年春初诊,曾在2007年患肺痈,经我用中药治愈。刻见右手寸脉滑数,左手关脉弦滑数,自述胸痛,心内烦热,连带脸上也火热,身懒不欲动,此肝火刑肺之证,急则治标,用薏苡仁30,桔梗10,生地20,花粉12,连翘12,桑枝18,白花蛇草15,红藤30,甘草12,苍术9,藿香6,寻骨风12,三付。二诊证已稍缓,胸痛减轻,内里出火感觉好转,左手关脉滑像已见缓和,再予通络清热治之,薏苡仁30,红藤30,寻骨风15,连翘12,半边莲12,桑枝18,花粉12,桔梗6,丝瓜络12,茜草根12,郁金12,白芷7,当归12,甘草9。三诊,病情基本痊愈,再巩固治疗,上方去连翘,半边莲,加桃仁10,土茯苓18,三付。

脉诊在临床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但是诊断时还要全面诊断,望闻问仍不可少,也不能把脉诊神话,有的病人问我是不是可以把脉把出高血压,还有的给我说,某人把脉可以把出腰椎间盘突出,并且还可以试出突出多少,还有的人说把脉可以把出胃病的病人是肥厚性胃炎还是浅表性的,萎缩性的,我听了感觉很搞笑。脉诊可以知道你哪里不适,是属虚属实,在表在里,病情属于什么情况,大体方面的事情可以知道,若是能把出以上的情况我是不相信的。我们做中医要求实,求真,要客观的看待脉诊,脉诊不是万能的。但是你要是不会脉诊是万万不能的,就像针灸光知道穴位不懂经络一样。

懂得了各种脉象的变化,就可以根据不同脉证开出各种不同处方,脉证有千变,处方也有千变,自己就可以开出无数的秘方,而就不需要去老是学什么祖传秘方,要以人为师,以病为师,知道脉象变化了,就知道怎么样去补虚泻实,温寒清热,更知道了中医没有成见,对各家经验兼纳并蓄,融会贯通,突破伤寒温病篱籓,这样才有好的疗效,万不对流行学说跟风追潮,什么经方派,温病派,扶阳派,都是浮云。有了派别就有了约束,持一方看病,无异于守株待兔,偶有一效,不可为法。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人点赞

人收藏

打赏

我有话说

0/500

同步到新浪微博

进群即领

扫码加入

扫码进群

您的申请提交成功

意见反馈

下载APP

健康界APP

了解更多

返回顶部

您已认证成功,可享专属会员优惠,买1年送3个月!开通会员,资料、课程、直播、报告等海量内容免费看!

THE END
1.现在中医为什么不把脉快速问医生病情分析:你好,我是学中医专业的。告诉你一点内幕哈。指导意见:真正意义上的把脉现在很少人懂得,大多...https://m.120ask.com/askg/bd_detail/20617497
2.中医为什么下午不把脉中医保健中医把脉一般是选择在早晨或者上午的时间段,这是因为在早晨上午时间段,人体内的器械比较平和,受到外界因素的影响比较小,如果是在下午的话,可能会出现一些把脉失误的情况,并且下午的时候人体的各方面都处于一个不太稳定的状态,不太容易准确判断。 举措建议 https://m.3uol.com/qa/1265635.html
3.中医脉诊不传之秘:脉的概念是什么?为什么把脉能判断病情?为什么把脉能判断病情? 在学习脉学之前,我们要弄明白一件事,就是什么是脉(也就是脉的概念)?当你看到这个问题时,也需会觉得这个问题问的好傻啊,这不是一个很简单的问题吗?实则不然,虽然这个看上去很简单,实则是迷雾重重。 对于脉字而言,从字的创造上来看,有甲骨文到繁体字的演变;从《说文解字》的角度看,...https://www.meipian.cn/233gs8f9
4.为什么有的中医也不相信把脉呢?这是不可能的。 只要是真正的中医,一定会相信把脉、也必须给病人把脉。中医诊断学里有四诊、八纲的说法。四诊就是望、闻、问、切,八纲就是阴、阳、表、里、寒、热、虚、实。 所谓的把脉(号脉)是通俗的说法,是隶属于中医四诊里“望、闻、问、切”里的切诊。 https://www.jianshu.com/p/a21d61e7da30
5.中医把脉为什么能知道身体的情况中医有一个特点就是:司外揣内。就是在不破坏人的完整性的情况下,通过外在的一些观察就可以知道内在的变化。这种说法在以前看来是很神奇的,所以有些人就把中医归类到玄学的范畴,认为中医不科学装神弄鬼。 实际上中医是有自己很严谨的一套逻辑的。就拿把脉来说,为什么单单从桡动脉搏动处就可以推断出人的五脏六腑...https://www.360doc.cn/article/43069551_881318140.html
6.中医把脉的常识你都知道吗?降原标题:中医把脉的常识你都知道吗 近日关晓彤在参加《天天向上》节目中有个环节是中医为嘉宾把脉,期间关晓彤显得很紧张,竟然脱口而出说:“不会把出点别的来吧?”这句话让很多网友引申出很多含义,其中的中医话题也引起了众多观众和粉丝的热议。 太紧张会让把脉不准吗 ...https://jiankang.cctv.com/m/a/index.shtml?id=ARTIIzZKmrToCgLqVLzI5VQv171026
7.中医要不要把脉才能诊治问答频道那就需要把脉,因为中医看病是望、闻、问、切。切就是把脉。 如果你是看西医,那就不需要把脉,...https://www.bohe.cn/ask/view/105328985.html
1.中医把脉验孕是真是假?中西医微博“约架”升级文化课中医把脉验孕是真是假?中西医微博“约架”升级 中西医在微博上约架了。 9月13日,微博名人@烧伤超人阿宝(北京积水潭医院烧伤科主治医师宁方刚)在微博上发起了一场中医“脉诊验孕”的中西医擂台约战。最初,阿宝称愿出奖金5万,以随机盲法测中医脉诊准确率是否能超80%。“若中医胜出,阿宝将提供奖金5万元并终身不称...https://www.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1271254
2.为什么有些老中医只凭口语之覆不用把脉就知道出什么[闲] 问:为什么有些老中医只凭口语之辞,不用把脉就知道出什么药?为什么我吃了都没用的?(男,19岁) 张文娟医生 您好,很高兴能帮你解答问题 张文娟医生 能说说你的症状吗? 患者 我没什么症状。就是这个疑问 张文娟医生 哦,中医大夫是通过望闻问切诊断病情的,不一定把脉 ...https://www.chunyuyisheng.com/pc/qa/nqSyjKdVOuFOcEhVxKPitg/
3.把脉的原理中医把脉为什么那么准传统中医把脉的原理 中医把脉为什么那么准 对于中医的治疗方法,很多人都赞不绝口,其实这些治疗方法都是需要依赖于又快又准的诊断方法,那么中医是如何诊断疾病的呢?答案就是把脉,也称作切脉,就是通过用手轻轻的按压患者的动脉,根据脉象即可知道患者的并且。让我们一起去看看中医把脉的原理有哪些!https://www.vodjk.com/ctzy/170411/1126854.shtml
4.楚天金报湖北中医大师把脉“膏出一筹”图文:湖北中医大师把脉“膏出一筹” 图为:药工在精心熬膏 从上周开始,湖北省中医院各个科室就陆续接到患者的咨询电话:“啥时候可以做膏子啦?”他们所说的“膏子”,就是中医传统的滋补良药——膏方,如今受到越来越多市民的推崇。“膏者,神之液也。”根据中医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理论,冬季是一年当中进补的...https://www.hbhtcm.com/view/1343.html
5....一样,举不起来,中医给您“把把脉”科普(6)功能锻炼:进行功能锻炼是不可缺少的重要步骤,不能因为疼痛就抗拒锻炼,可鼓励做外展、上举、内旋、外旋、前屈、后伸等动作。 此外,平时需注意肩部保暖,避免风寒湿侵袭,急性期应减少肩关节活动,尽量少提重物,纠正不良姿势,适当进行肩关节功能恢复训练。http://www.jxszyyyjy.com/news/show-15109.html
6.选择的重要性话题作文初中18篇(全文)下面这篇“就诊报告”,应试者能抓住考题“契机”,从“望诊”、“把脉”的中医角度和“透视”、“血样采集”的西医方面,外加最新科技“基因鉴定”,中西合璧,条分缕析,把患者“吴诚信”彻头彻尾地解剖了一遍,读后令人沉思。不过,“病历”千万不能随便开啊!https://www.99xueshu.com/w/file00yjp8g6.html
7.百名中医专家百年老街把脉,市民看病赏景两不误!在黑龙江中医药大学护理学院院长、长江学者、省名中医、龙江名医梁群教授的诊桌前,很多市民排起了长队。梁教授针对市民在治疗重症肺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支气管哮喘、呼吸衰竭等方面的提问,答疑解惑,把脉处方,耐心讲解中医药科普常识,并对一些患有严重疾病的患者在生活起居、饮食习惯、日常用药等方面给予科学指导。 https://www.my399.com/p/120481.html